个体取向论文_柯文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取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个体,价值取向,取向,最后通牒,文化,公平,心理。

个体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柯文涛[1](2019)在《论教育史研究中的精神分析心理史学取向与个体传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分析心理史学在研究方法上对教育史研究起着指导作用。随着这种"新史学"的不断深入发展,教育史学家逐渐将其引介至教育史领域,用于解决教育史上的"为什么"这一难题,深入分析教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教育史研究的精神分析心理史学取向。这一取向的典型代表是个体传记研究,在分析策略上它主张"研究你自己"(自传研究)和"研究他人"(他传研究),强调个体生命历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注重对童年史和家庭史的考察;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则形成了"选择传主-暂定研究假设-搜集与整理史料-撰写传记"这一与传统史学大相径庭的四大研究步骤。(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论丛》期刊2019年03期)

卢明霞[2](2019)在《关注个体幸福:孝德教育当代变革的价值取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老龄化背景下,孝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传统孝德教育不同的是,当代孝德教育应当更加关注个体幸福,即在孝德教育实践中,注意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把亲子双方的快乐、幸福、自尊、自由、权利等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关注个体幸福作为当代孝德教育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地增强孝德教育的实效。在这一价值取向指引下,当代孝德教育应当具有以下特点:引导性、发展性、生活性、体验性。(本文来源于《白城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常姝[3](2019)在《转向个体实践取向的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研究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本土"文化形式"对全球流通的"文化质料"进行灵活多样地解读与使用,是理解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发生、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维续生成的重要分析维度。这一分析最终要落实到以个体行动者特别是"关键行动者"的实践为分析单位和对象。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应借助人类学民族志田野研究这一有力的方法工具,加强对各国文化本土特色的了解与尊重,并借靠本土关键行动者的力量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在地融入。(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9年03期)

陈萌萌[4](2019)在《认知负荷对社会价值取向不同的个体在合作中公平偏好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平偏好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准则,大量研究均证实了个体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会产生消极情绪或会牺牲自身利益惩罚不公平的人。个体在博弈过程中会对公平和自我收益进行权衡,因此如何抉择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者对个体公平偏好的探究需从多角度展开。本论文通过最后通牒博弈范式考察个体的公平偏好,并采用不同的记忆任务对个体的认知负荷进行消耗,以此分别探究认知负荷对个体行为结果的影响以及不同社会价值取向的个体在认知负荷下的公平偏好。为此展开叁个实验对以上内容进行探究,选用141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分别完成叁个实验。实验一探究认知负荷是否能够影响个体的决策过程,被试在不同程度的认知负荷条件下完成决策任务,根据其反应时和拒绝率反映出认知负荷对决策过程的影响。实验二、叁分别探究认知负荷对社会价值取向不同的个体在劣势、优势不公平决策中的影响,亲社会和亲自我个体在有无认知负荷条件下,根据其在不同公平水平下的行为差异得出相应结论。本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高认知负荷能够影响个体的决策,但低认知负荷对个体的决策过程影响并不显着。(2)不同记忆数字任务对个体的认知负荷影响不同。具体为记忆提取数字任务对个体的认知资源消耗高于记忆复述数字任务且达到显着水平,记忆复述数字任务对个体的认知资源消耗与控制组差异不显着。(3)在劣势不公平条件下,社会价值取向不同个体的决策行为均会受到认知负荷的影响。在认知负荷条件下,亲社会个体的行为会更加亲社会,而亲自我个体的行为会更加亲自我。(4)在优势不公平条件下,亲社会个体的决策行为会受到认知负荷的影响,且变化趋势同劣势不公平条件下一致,但亲自我个体的决策行为不会受到认知负荷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覃丽君[5](2019)在《不同社会价值取向个体的公平维护差异及公平感体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平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受到公平对待是每个人的期许。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普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不公平特别是金钱分配的不公平,超过一定的限度,会引发危害社会的极端行为。因此,维护公平尤为重要。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维护公平的反应千差万别,社会价值取向作为反映个体在经济分配情境中对自己和他人结果如何进行分配的稳定偏好,能够反映追求自我利益极大化和依从于社会公平规范这两种内在动机的相互关系,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社会价值取向对个体公平维护行为的影响。个体维护公平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看到不公平行为时采取相应的行动维护公平,另一方面是当自己遭受不公平时的公平维护。基于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探讨不同社会价值取向者在目睹不公平即作为第叁方时的公平维护行为差异及公平感体验;二是探讨不同社会价值取向者在遭受不公平时即作为接受者时的公平维护行为差异及公平感体验。本研究采用基于独裁者博弈的第叁方惩罚(补偿)范式、最后通牒博弈范式和公平判断范式,进行一系列行为实验,探究不同社会价值取向分别基于第叁方和接受者角度时的公平维护行为和公平感知。研究一包括实验一和实验二。实验一采用第叁方惩罚(补偿)范式。实验开始,为了让被试更有参与感,被试将会在程序上抽取自己的角色,抽到的角色都是第叁方,且第叁方每一轮都持有20元的筹码用于公平的维护,然后被试会看到投资相同的两个人对投资的结果进行分配,如,对盈利100元或者亏损100元进行分配,分配的双方分别是分配者和接受者,其中,分配者负责分配,接受者只能接受不能拒绝。接着,不同社会价值取向的被试作为第叁方需要对他人的不公平分配结果进行反应,被试可以选择不采取行动、补偿分配者(或接受者)或者惩罚分配者(或接受者)等5种行为反应,并且还要选择去实施对应决策所愿意花费的金额。实验一操纵了损失和获益两种分配情境,结果发现,无论是看到损失不公平还是获益不公平,相比于亲自我者,亲社会者在目睹不公平行为时,更倾向于采取行动,而且愿意花费较多的金钱维护公平,另外,亲社会者采取补偿的方式进行公平维护。实验二采用公平判断范式,被试也是作为第叁方,观看他人的分配方案,并基于第叁方的角度评定分配方案的公平等级,公平评定等级分为1到4,数字越高,越公平。实验二的结果发现,无论是看到获益不公平还是损失不公平,亲社会者与亲自我者基于第叁方的公平感知并不存在显着的差异。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当不同社会价值取向者本身遭受不公平时,其公平维护行为的差异及其对不公平的感知。研究二即实验叁采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结合公平判断范式进行探究。实验开始,被试被告知自己将随机与另一个人配对进行同等投资,然后对投资后的获益或亏损进行分配,被试作为接受者,另一个人作为分配者,分配者提出分配方案,接受者可以接受或者拒绝,如果接受者选择接受,则分配按分配者的方案进行,一旦拒绝,双方什么都得不到。另外,在进行行为决策之后,被试作为接受者还要评定分配方案的公平程度。实验操纵了损失和获益分配情境以及分配方案类型(分为优势不公平和劣势不公平),结果发现,相比于亲自我者,亲社会者更多的拒绝获益下的优势不公平分配。另外,在公平感知上,基于接受者角度,亲社会者与亲自我者的公平评定结果并不存在显着的差异。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基于第叁方的角度还是基于接受者的角度,相比于亲自我者,亲社会者更多的表现出公平维护行为,另外,不同社会价值取向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行为层面上,而在公平评定的心理感知层面上并不存在显着的差异。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社会价值取向在公平博弈决策以及公平维护中的作用,丰富了以往关于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为社会价值取向的相关理论增添新的证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25)

熊慧,杨钋[6](2018)在《自我主导:研究生个体发展质量观新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自我主导理论,该理论把学生发展整合为认知、自我、人际叁个维度,并提出了促进自我主导力发展的学习伙伴模型。认为研究生教育应促进研究生个体的自我主导力发展,指出自我主导力将成为研究生个体发展质量观的新取向。分析了把自我主导理论引入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引入的前提条件。(本文来源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2018年12期)

谭敏[7](2018)在《个体高等教育需求研究的叁种理论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个体高等教育需求研究主要有叁种理论取向:心理学取向的需求层次与动机理论模式注重对个体参与高等教育的动机、意愿或期望的研究;经济学取向的人力资本与消费行为理论模式强调"投入—产出"与"投资—消费"等关系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分层与理性选择理论模式认为高等教育需求的形成、追求与满足受制于社会结构等主客观因素。个体高等教育需求正在成为多学科、多视角、多因素的综合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山东高等教育》期刊2018年06期)

李莹,杨海波[8](2018)在《不同文化价值取向个体对中西方文化的注意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取80名大学本科生作为被试,采用传统经典的"点探测任务"实验范式,探讨了具有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中国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注意偏向特点。研究采用2(被试类型:中国文化偏好者、西方文化偏好者)X 3(图片类型:中国文化图片、西方文化图片、中性图片)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被试类型为组间变量,图片类型为组内变量,对探测点位置判断的反应时为因变量。通过中文版《文化价值取向量表》筛选出被试共80名,其中中国文化偏好组共有男生16名,女生24名;西方文化偏好组共有男生18名,女生22名。实验材料包括中国文化图片、西方文化图片、中性图片各48张。实验中,中国文化图片-中性图片、西方文化图片-中性图片、中性图片-中性图片、中国文化图片-中国文化图片、西方文化图片-西方文化图片、中国文化图片-西方文化图片配对随机呈现,刺激呈现时间为1000 ms。实验练习阶段包括12个trial,正式实验阶段包括4个block,每个block中有72个trial,每张图片在每个block中出现一次,实验共有288个trial。实验平衡了图片位置及探测点位置。结果发现:(1)在中国文化图片-中国文化图片、西方文化图片-西方文化图片及中性图片-中性图片配对条件下,不同文化价值取向者的反应时差异不显着,说明图片材料有效;(2)在中国文化图片-中性图片与西方文化图片-中性图片配对条件下,中国文化偏好者对中国文化图片的反应时更短,西方文化偏好者对西方文化图片的反应时更短,表明不同文化价值取向个体对不同文化图片具有直接的注意敏感性;两组被试对中性图片的反应时均更长,表明不同文化价值取向个体对文化图片存在注意转移困难;(3)在中国文化图片-西方文化图片配对条件下,中国文化偏好者对中国文化图片的反应时更短,西方文化偏好者对西方文化图片的反应时更短,说明中国文化偏好者对中国文化图片的注意比西方文化图片的注意更加敏感,西方文化偏好者对西方文化图片的注意比中国文化图片的注意敏感性更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刘碧莹[9](2018)在《个体成长背景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交往广泛而频繁,在这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的碰撞越发激烈,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受到自身成长环境深远持久的影响。目前关于二者的关系研究比较匮乏,缺乏实证分析,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的深入探析。文中按照目的取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将全国34个省市按照东中西部进行划分,并选取各地的高职高专院校、普通教学型本科院校、211及省属重点大学和985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按比例进行网络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获得第一手的数据资料,研究现状如下:1.女生的价值取向状况要高于男生;东中部地区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状况存在显着差异;农村户口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低于城市户口大学生,表现在“政治型取向”、“经济型取向”、“科学型取向”叁个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2.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在其成长背景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个体成长背景与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存在显着正相关,其中大学生个体成长背景与价值取向中的“政治型取向”、“社会型取向”、“信仰型取向”、“审美型取向”分别都呈显着中度正相关,与价值取向中的“经济型取向”和“科学型取向”呈弱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成长背景水平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存在显着影响;成长背景弱势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多个维度上存在不足;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可以通过个体成长背景水平进行预测。研究建议有效地为成长背景弱势大学生创优教育环境,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从心理和行动上主动提升自我价值取向多方面的发展,促进自身成长。(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0)

王文丽[10](2018)在《分析整合取向的高考心理个体咨询主题及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考过程中,学生会承受心理方面的压力,因此,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学校应当合理应用整合取向方式开展相关工作,明确个体咨询主题,科学使用先进的技术对其进行协调,保证能够提升高考心理个体咨询工作效果,满足实际发展需求。(本文来源于《考试与评价》期刊2018年02期)

个体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老龄化背景下,孝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传统孝德教育不同的是,当代孝德教育应当更加关注个体幸福,即在孝德教育实践中,注意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把亲子双方的快乐、幸福、自尊、自由、权利等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关注个体幸福作为当代孝德教育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地增强孝德教育的实效。在这一价值取向指引下,当代孝德教育应当具有以下特点:引导性、发展性、生活性、体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1].柯文涛.论教育史研究中的精神分析心理史学取向与个体传记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9

[2].卢明霞.关注个体幸福:孝德教育当代变革的价值取向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9

[3].常姝.转向个体实践取向的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研究探析[J].思想战线.2019

[4].陈萌萌.认知负荷对社会价值取向不同的个体在合作中公平偏好变化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9

[5].覃丽君.不同社会价值取向个体的公平维护差异及公平感体验[D].西南大学.2019

[6].熊慧,杨钋.自我主导:研究生个体发展质量观新取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

[7].谭敏.个体高等教育需求研究的叁种理论取向[J].山东高等教育.2018

[8].李莹,杨海波.不同文化价值取向个体对中西方文化的注意偏向[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9].刘碧莹.个体成长背景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相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

[10].王文丽.分析整合取向的高考心理个体咨询主题及技术[J].考试与评价.2018

论文知识图

个体取向与合作取向被试所取资金...不同确定性情况下被试所取资金数量趋势工作价值观各个维度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中...移动网络态度的结构方程分析报道对象集体取向情境、应对和适应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

标签:;  ;  ;  ;  ;  ;  ;  

个体取向论文_柯文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