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茂兰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凋落叶,分解速率,养分释放
茂兰自然保护区论文文献综述
窦百强,容丽,俞国松,李恒[1](2019)在《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凋落叶分解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凋落叶分解特征,为喀斯特森林区石漠化防治及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 mm网孔孔径分解袋,对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不同树种凋落叶(落叶和常绿叶)在不同坡位的分解状况进行为期18个月的观测研究。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凋落叶失重率和干重残留率动态变化、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特征。[结果]凋落叶分解过程呈现"快—慢—快"的周期变化,春夏季分解速度快于秋冬季,落叶树种凋落叶分解速度快于常绿树种凋落叶,不同坡位凋落叶的分解速度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利用Olson模型对凋落叶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进行估测,发现落叶树种凋落叶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分别为0.95~1.66 a和4.13~7.19 a,常绿树种凋落叶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分别为1.14~1.69 a和4.92~7.30 a,二者无显着性差异。凋落叶分解速率低于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但比同区域喀斯特次生林与人工林高。落叶树种凋落叶和常绿树种凋落叶的N元素释放模式为富集—释放模式,C含量随分解时间的波动差异显着,总体在不断减少,而C/N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结论]由于不同树种凋落叶初始养分含量和叶片理化结构的差异,落叶比常绿叶具有更快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速率,对促进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起着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胡琼方,杨卫诚,杨靓雯,苏荣翔,杨江[2](2019)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5、7、10月采用样线法对茂兰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资源实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确认保护区现有两栖动物1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1种。不同样线的物种和种群数量存在差异,可能与两栖动物的生境、海拔和人为干扰因素有关。因此,开展两栖动物资源调查,不仅可以为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还是维持物种多样性的前提,对多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林业建设》期刊2019年02期)
李阳兵,罗光杰,徐倩,谢静[3](2019)在《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变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自然保护区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变特点,对认识自然保护地区人地关系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1963年到2015年的高分辨率影像和地形图数据,研究了茂兰保护区聚落空间分布与动态演变。结果表明:(1)茂兰自然保护区的聚落集中分布在4个实验区,从1963年到2015年,实验区聚落一直呈增加趋势,2005年是聚落集聚程度经历了减弱再到增加过程的拐点;(2)在聚落规模增加的同时,聚落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的新型生态旅游型聚落;(3)保护区峰丛洼地中聚落面积与耕地面积二者呈显着的正相关,保护区聚落密度低、聚耕比小是保护区植被得以较完整保存的根本原因。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查清茂兰自然保护地区人-地关系动态状况、为连片峰丛洼地区的人-地关系优化调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9年02期)
周伟,陈轩,龙云川,周少奇[4](2018)在《茂兰自然保护区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及生境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贵州喀斯特区域土壤放线菌分布特点及其多样性,将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不同的生境区域,并采集24份土壤样品;采用平板稀释法分别在高氏1号培养基中分离放线菌;通过形态特征对所分离纯化的放线菌进行初步鉴定;经初步鉴定排重后,选取部分放线菌菌株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结果显示:茂兰保护区土样中共分离出126株放线菌菌株,其中链霉菌属菌株占总数的91.3%,为烬灰类群、黄色类群、金色类群等;经初步鉴定排重后,选取23株放线菌进行16S rDNA测序。经鉴定,其中21株属于链霉菌属、1株为诺卡氏菌属、1株为小单孢菌属。初步揭示了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和生境分布,为贵州喀斯特土壤放线菌分布和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俞筱押,余瑞,黄娟,袁子勇,杨芳[5](2018)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药门花群落各层次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样带法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濒危植物四药门花[Loropetalum subcordatum(Benth.)Oliv.]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种类进行了野外调查,并采用方差比率(VR)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对各层次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共有维管植物86科183属259种(变种),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种类分别有131种、116种和198种(变种),优势种分别有15种、9种和17种(变种)。VR分析结果表明:各层次的优势种群总体联结性呈负关联(VR<1),其中,乔木层的优势种群总体联结性显着,统计量(W)为0.69;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群总体联结性不显着,W值分别为4.90和2.64。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优势种种对以负关联为主,草本层的优势种种对以正关联为主,分别占相应层次优势种种对总数的58.1%、52.8%和58.1%;四药门花与乔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种间联结性以负关联为主,其与乔木层的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J.Presl]和草本层的锈毛崖豆藤[Callerya cinerea(Benth.)Schot]呈显着(P<0.05)正关联,与灌木层的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Lam.)Müll.Arg.]呈极显着(P<0.01)正关联,与乔木层的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 Hemsl.)呈显着负关联。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的优势种种对以负关联为主,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种对以正关联为主,分别占相应层次优势种种对总数的52.4%、63.9%和50.0%;四药门花与乔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种间联结性以负关联为主,与灌木层的优势种种间联结性以正关联为主,其与乔木层的灯台树呈显着负关联,与灌木层的粗糠柴呈极显着正关联,并与灌木层的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 Hemsl.)和南方紫金牛(Ardisia thyrsiflora D.Don)呈显着正关联。综上所述,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四药门花群落各层次优势种群的联结性较弱,四药门花在该群落中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仅与少数优势种存在竞争关系,建议在目前封山育林模式基础上采取适当的人工辅助措施,以利于四药门花种群发展。(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佳,林建忠,李生强,李友邦,姚正明[6](2018)在《利用红外相机对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的初步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8月至12月,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9台红外相机(1台丢失,3台损坏),对区内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类资源进行连续监测。共记录到11种兽类和16种鸟类,包括1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和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斑灵狸Prionodon pardicolor、猕猴Macaca mulatta、白鹇Lophura nycthemera、仙八色鸫Pitta nympha)。其中,相对丰富度最高的兽类为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RAI=15.22)、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RAI=9.58)、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RAI=1.46)、鼬獾(Melogale moschata)(RAI=1.04)、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RAI=0.57);相对丰富度最高的鸟类为紫啸鸫(Myiophoneus caeruleus)(RAI=3.79)、白鹇(RAI=3.25)、橙头地鸫(Zoothera citrina)(RAI=0.45)、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RAI=0.45)。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仙八色鸫、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灰翅鸫(Turdus boulboul)、灰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绿翅金鸠(Chalcophaps indica)、黄嘴栗啄木鸟(Blythipicus pyrrhotis)为保护区新记录。活动节律分析结果显示,白鹇和紫啸鸫为昼行性动物,帚尾豪猪和鼬獾为夜行性动物,结果与传统方法调查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监测茂兰保护区中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资源,为保护区有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姚正明,覃龙江,谭成江,邓怀庆[7](2018)在《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样线、样方法于2016和2017年的5~8月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类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茂兰自然保护区有两栖动物31种,隶属2目7科17属,物种多样性指数为0.29;实验区中板寨两栖动物的种类最多,有23种,其次核心区中的白鹇山和实验区的甲乙区,分别有18种和16种,物种最少的是核心区的干排和缓冲区的肯地,均只有8种两栖类动物;不同样区内物种多样性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与生境、海拔高度及人为干扰有关。(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宋立奕,谭成江,李明阳,熊志斌,陈军[8](2018)在《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促进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在对该保护区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技术标准,编制了保护区2016—2025年的科研监测规划,主要内容:1)开展"第二次综合性科学考察"、"关键物种就地保护、繁育和自然回归"、"地理信息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等基础研究;2)开展"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茂兰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育研究"、"自然保护区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具有自身特色的多层次、多学科的专项研究;3)建设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4)加强关键物种、林业有害生物及外来物种、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5)建设科研中心办公楼,完成相关设施与设备、数字化科研管理平台建设。最后,对规划实施的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探索合理的社区管理模式、妥善处理旅游产生的废弃物、避免保护区破碎化与孤岛化等是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8年01期)
才美佳,尤庆敏,于潘,王全喜[9](2018)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硅藻植物中国新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采自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硅藻门中国新记录植物4种,分别为细条琳达藻Lindavia tenuistriata(Hustedt)Nakov、密集美壁藻Caloneis densema Kulikovskiy、侧身羽纹藻Pinnularia latarea Krammer、单节双菱藻Surirella uninodes Skvortzov。对其形态和生境特征及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严红梅[10](2017)在《浅析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以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旅游在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已经成为了旅游行业的一个增长点。在茂兰自然保护区中开展生态旅游,不仅能够缓解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还能够大大的促进自然保护区周边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先探讨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相关概论,并从规划与组织体系不合理、资金筹备途径匮乏、从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四个方面,综合分析了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24期)
茂兰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7年5、7、10月采用样线法对茂兰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资源实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确认保护区现有两栖动物1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1种。不同样线的物种和种群数量存在差异,可能与两栖动物的生境、海拔和人为干扰因素有关。因此,开展两栖动物资源调查,不仅可以为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还是维持物种多样性的前提,对多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茂兰自然保护区论文参考文献
[1].窦百强,容丽,俞国松,李恒.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凋落叶分解动态[J].水土保持通报.2019
[2].胡琼方,杨卫诚,杨靓雯,苏荣翔,杨江.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报告[J].林业建设.2019
[3].李阳兵,罗光杰,徐倩,谢静.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变特点[J].中国岩溶.2019
[4].周伟,陈轩,龙云川,周少奇.茂兰自然保护区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及生境分布[J].贵州科学.2018
[5].俞筱押,余瑞,黄娟,袁子勇,杨芳.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药门花群落各层次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
[6].刘佳,林建忠,李生强,李友邦,姚正明.利用红外相机对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的初步调查[J].兽类学报.2018
[7].姚正明,覃龙江,谭成江,邓怀庆.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物种多样性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宋立奕,谭成江,李明阳,熊志斌,陈军.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规划[J].林业调查规划.2018
[9].才美佳,尤庆敏,于潘,王全喜.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硅藻植物中国新记录[J].植物科学学报.2018
[10].严红梅.浅析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以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为例[J].山西青年.2017
标签: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 凋落叶; 分解速率; 养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