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UDIT)的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刘霞[1](2021)在《意象对话技术对酒精依赖患者干预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酒依赖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酒精脱瘾后的高复发率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尚无有效根除疾病的方法。酒依赖是复杂的社会、文化、生理、心理问题,不仅造成了躯体上的伤害,也威胁着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安宁,降低了生产率,因饮酒而发生了很多众多的交通事故,在酒后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件也层出不穷。酒精依赖患者常常合并有抑郁、焦虑,一部分则有人格问题,通过心理咨询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内心冲突、协调矛盾的人际关系、对戒酒行为给予指导,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坚定戒酒决心,建立更加积极的生活方式。自2020年6月起,笔者用半年的时间在云南省精神病院实习,在此期间以住院戒酒患者为研究对象,做了深度访谈,其中接受心理咨询的5人,每人咨询次数8次。本研究试图用一种新的疗法——意象对话技术(Imagery Communication Therapy)尝试对酒精依赖患者进行个体心理咨询,辅助药物治疗,期望能够发现酒精依赖患者饮酒行为背后的一些心理动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降低饮酒频次,延长戒断保持时间。研究使用SCL-90量表测查来访者心理咨询前后及三个月后的心理健康水平,使用酒精障碍量表(AUDIT)了解来访者咨询前的酒精依赖程度,并在出院后三个月追踪测量戒酒情况和酒精依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酒精依赖患者在接受心理咨询后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改善,90项症状清单(SCL-90)的总分和阳性项目数均有明显下降,对照组下降不明显,在三个月后追踪测量时仍比对照组有明显下降。饮酒渴求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相似的变化。追踪测量时,干预组酒精依赖者的酒精障碍量表(AUDIT)总分比前测时有明显下降,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干预组的每次饮酒量比前测时有明显下降,和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干预组咨询后保持戒断的时间延长,饮酒频次降低,对照组则没有明显的变化。得出如下结论:1、意象对话技术改善了酒精依赖者的心理健康水平。2、意象对话技术降低了酒精依赖患者的饮酒渴求。3、意象对话技术激发了酒精依赖患者的戒酒动力。4、将消极意象转化为积极意象,调用来访者的积极子人格替代消极子人格,增加不同子人格之间的交流,有利于酒精依赖患者减少饮酒行为。5、与单纯药物治疗生理成瘾组相比,辅助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更好地减轻了对酒精的渴求,提升了酒精依赖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酒精依赖者的心理脱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减少了饮酒行为,延长了戒断保持时间。最后,对酒精依赖患者的饮酒原因和心理动力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对酒精依赖患者心理咨询方面的建议,希望本研究对酒精依赖患者心理脱瘾的咨询有一些参考借鉴意义。
徐鹏娇[2](2021)在《β受体阻滞剂对非条件性刺激唤起酒精奖赏记忆再巩固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酒精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与酒精相关条件线索关联的奖赏记忆长期存在是导致渴求和复饮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干扰奖赏记忆是治疗酒精依赖的关键。有研究表明,干扰条件性刺激唤起奖赏记忆的再巩固过程,可消除与条件性刺激关联的奖赏记忆,但却不能消除未与该条件性刺激关联的奖赏记忆。然而,酒精依赖患者常常会不断形成多个条件线索相关的奖赏记忆,暴露于这些条件线索中,可唤起酒精奖赏记忆,引起渴求,导致复饮。为全面消除酒精奖赏记忆,本研究采用非条件性刺激唤起酒精依赖患者奖赏记忆后,予以普萘洛尔进行干预其奖赏记忆再巩固过程,以期全面消除酒精奖赏记忆,降低渴求,减少复饮。目的探索β受体阻滞剂对非条件性刺激唤起的酒精奖赏记忆再巩固的影响,为临床上治疗酒精依赖提供新思路及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和分组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成瘾医学科住院治疗的符合入组标准的酒精依赖患者81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A.酒精唤起-普萘洛尔组;B.酒精唤起-安慰剂组;C.酒精唤起-6小时-普萘洛尔组。2.采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和评估各项量表。3.试验设计本试验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一般资料采集阶段、关联学习阶段(CS+、CS-)、记忆唤起再巩固的干预阶段和检测阶段,所有酒精依赖患者均暴露于酒瓶、倒酒、饮酒等环境(与酒精相关的旧记忆),及进行中性图片(圆形或三角形)(新学习的记忆)与酒精相关的关联学习,采用非条件性刺激进行唤起奖赏记忆后,立即给予安慰剂20mg或普萘洛尔20mg或6小时后给予普萘洛尔20mg,在关联学习、唤起和检测过程中均进行心率和血压的监测,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酒精渴求(与酒精相关的旧记忆)和偏爱(新学习的记忆)程度,以评估奖赏记忆。4.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被试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各项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关联学习阶段(CS+、CS-)关联学习CS+时,关联学习后与关联学习前相比,三组组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联学习前、后三组组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联学习CS-时,关联学习后与关联学习前相比,三组组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联学习前、后三组组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记忆唤起再巩固的干预阶段唤起后与唤起前相比,三组组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唤起前、后三组组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检测阶段(1)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检测检测后与检测前相比,酒精唤起-普萘洛尔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酒精唤起-安慰剂组、酒精唤起-6小时-普萘洛尔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有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渴求、偏爱检测检测后与检测前相比,酒精唤起-普萘洛尔组的“偏爱”、“渴求”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酒精唤起-安慰剂组、酒精唤起-6小时-普萘洛尔组的“渴求”、“偏爱”评分均有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非条件性刺激唤起奖赏记忆后在再巩固时间窗内予普萘洛尔进行干预能够降低酒精依赖患者的饮酒渴求。2.唤起奖赏记忆后在再巩固时间窗内予普萘洛尔而不是安慰剂干预可以干扰再巩固过程从而影响酒精相关渴求,超过再巩固时间窗-唤起奖赏记忆后6小时再予普萘洛尔不再对酒精相关渴求造成影响。3.非条件性刺激唤起奖赏记忆,在再巩固时间窗内经普萘洛尔干预后可以消除新学习的和旧的记忆与酒精相关的记忆。
赵瑛[3](2021)在《云南省哈尼族和彝族酒精代谢相关基因分布及饮酒与血压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云南省哈尼族和彝族居民饮酒现状、酒精代谢基因分布情况及高血压患病情况,分析饮酒行为与酒精代谢基因的关系,估计饮酒对血压的影响。根据结果提出控制有害饮酒、降低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方面的相关建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抽取云南省宁洱县和石屏县12岁及以上的哈尼族和彝族常住居民(居住时间≥6个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居民的基本情况、饮酒情况和饮酒相关态度情况。对调查人群进行体格检查,收集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血压水平等资料,并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抽取调查对象的血液标本送至专业生物公司进行生物学检测。应用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H-W)平衡检验样本群体代表性。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采用IBM SPSS24.0软件包进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用率和构成比来表示,不同率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资料采用t检验和/或方差分析,饮酒行为影响因素研究、高血压患病影响因素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或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多种饮酒相关变量采用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哈尼族和彝族居民的乙醇脱氢酶2(Alcohol dehydrogenase 2,ADH2)优势基因型均为ADH2 AG,构成比分别为0.534和0.484;哈尼族和彝族居民的乙醛脱氢酶2(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优势基因型均为ALDH2 CC,构成比分别为0.866和0.829。哈尼族和彝族居民的细胞色素P4502E1(Cytochrome P4502E1,CYP2E1)优势基因型均为 CYP2E1 GG,构成比分别为0.776和0.735。哈尼族和彝族居民的五羟色胺1B(5-Hydroxytryptamine 1B,5HT1B)受体A161T优势基因型均为5HT1BAA,构成比分别为0.806和0.822。哈尼族和彝族居民的脂肪酸酰胺水解酶(Fatty Acid Amide Hydrolase,FAAH)C385A优势基因型均为FAAH CC,构成比分别为0.601和0.679。5HT1B基因型、FAAH基因型和FAAH C/A等位基因频率在哈尼族和彝族人群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2 TT(构成比为0.007)基因型频率和ALDH2 T(构成比为0.099)等位基因频率在无饮酒史者中分布占优势(P<0.05),ADH2 AA(构成比为0.190)基因型频率和ALDH2 T(构成比为0.092)等位基因频率在哈尼族无饮酒史者中分布占优势(P<0.05),ALDH2 T(构成比为0.119)等位基因频率在彝族无饮酒史者中分布占优势(P<0.05)。CYP2E1 C等位基因频率在哈尼族现在饮酒者中分布占优势(P<0.05)。ADH2A等位基因频率在低水平饮酒组(构成比为0.464)和危险饮酒组(构成比为0.448)中分布占优势(P<0.001)。ADH2 AA(构成比为0.164)基因型频率在哈尼族非有害饮酒组中分布占优势(P<0.05),FAAHAA(构成比为0.083)基因型频率和FAAH A(构成比为0.323)等位基因频率在哈尼族有害饮酒组中分布占优势(P<0.05),FAAH CC(构成比为0.670)基因型频率在总体非有害饮酒组中分布占优势(P<0.05)。诊断试验结果显示当饮酒者饮酒后出现脸红反应的频率为有时、大部分时候及总是时其ALDH2基因型可能为缺陷型基因(ALDH2 CT)。681名调查对象中,现在饮酒者278人,总体饮酒率为40.8%。随着年龄的增长饮酒率呈现下降趋势(P<0.001),现在饮酒者在男性中占74.5%,女性占11.3%,男性饮酒率、酒精摄入危险水平、饮酒频率显着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开始饮酒的年龄早于女性(P<0.001)。哈尼族标准化饮酒率为43.1%,彝族标准化饮酒率为37.6%,彝族饮酒者酒精摄入危险水平、饮酒频率高于哈尼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哈尼族、目前有吸烟行为、不良的饮酒环境会增加人群现在饮酒的发生;饮酒程度因子得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哈尼族、目前有吸烟行为、高年龄组、不良的饮酒环境会增加人群的饮酒程度。该研究人群的收缩压水平为127.9±19.0 mmHg,舒张压水平为84.2±36.3 mmHg,随着年龄的增长收缩压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36-65岁年龄组舒张压水平高于12~35岁年龄组(P<0.05)。总体有饮酒史人群(129.6±18.0 mmHg)的收缩压水平高于无饮酒史人群(126.3±19.8 mmHg)(P<0.05)。总体危险饮酒组的收缩压水平(133.4±18.6 mmHg)高于不饮酒组(126.9± 19.7 mmHg)和低水平饮酒组(128.0±17.6 mmHg)(P<0.05)。彝族中,有饮酒史人群(83.7±12.1 mmHg)的舒张压水平高于无饮酒史人群(79.6±11.1 mmHg),低水平饮酒组(83.5±12.2 mmHg)的舒张压水平高于不饮酒组(80.2±11.1 mmHg);现在饮酒人群(83.6±12.3 mmHg)的舒张压水平高于现在不饮酒人群(80.2±11.1mmHg)(P<0.05);有害饮酒人群(84.0±12.9mmHg)的舒张压水平高于非有害饮酒人群(80.8±11.1 mmHg)(P<0.05)。调查对象高血压患病人数265人,患病率为38.9%,随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P<0.001)。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高BMI、有饮酒史、饮酒程度较高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结论]5HT1B TT、FAAHAA基因型频率分布在哈尼族和彝族间存在一定差异,未发现ADH2、ALDH2和CYP2E1基因型频率及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哈尼族、彝族间有差异。哈尼族和彝族居民的优势基因型为ADH2AG型、ALDH2 CC 型、CYP2E1 GG 型、5HT1B AA 型、FAAH CC 型,其中 ADH2 AG型和ALDH2 CC型在饮酒人群中分布显着。哈尼族中,个体是否有饮酒史与ADH2AA基因型和ALDH2T等位基因有关;彝族中,个体是否有饮酒史与ALDH2 T等位基因有关;哈尼族中,个体现在饮酒情况与CYP2E1 C等位基因有关;FAAH基因多态性与个体的饮酒障碍筛查情况有关,FAAHAA型携带者在有害饮酒者中分布显着;未发现5HT1B基因多态性与饮酒行为有关。居民饮酒行为受到多方面因素作用。男性、哈尼族、目前有吸烟行为、不良的饮酒环境会增加人群现在饮酒的发生;男性、哈尼族、目前有吸烟行为、高年龄组、不良的饮酒环境会增加人群的饮酒程度。需加强饮酒相关健康宣传教育,减少人群过量饮酒甚至戒酒。低水平饮酒和过量饮酒可能会增加罹患高血压的风险,并未发现饮酒与血压间的“J”型关联,年龄较大、高BMI、有饮酒史、饮酒程度较高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芮琴琴,庞良俊,陶睿,高国庆,张佳佳,周晓琴[4](2020)在《酒精使用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酒精使用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酒精使用障碍患者37例纳入研究组,健康人34例纳入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采用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UDIT)评估2组的饮酒风险度,采用公认认知成套测验(MCCB)分别测试2组的认知功能。结果:研究组认知功能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总分、因子分连线测试、符号编码、字母编号、迷宫测试、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持续操作测验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中认知功能总分与AUDIT评分呈负相关(r=-0.577)。回归分析得出研究组中AUDIT评分对认知功能总分有显着影响(t=-4.176, P<0.05)。结论:酒精使用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其认知功能损害严重程度与酒精使用程度呈正相关。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5](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提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赵蕾[6](2020)在《基于EEG的酒精使用障碍的识别研究》文中指出酒精使用障碍(Alcohol Use Disorder,AUD)是一种受酗酒、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所影响引起的慢性、反复性精神障碍,传统筛查方法的准确率会受到经验限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通过对AUD患者和正常人群的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EEG)对比研究可以发现,AUD患者与正常人群脑电信号相比较有异常表现。因此,本文通过信号处理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AUD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脑电信号进行分析和分类识别,提高了AUD识别的准确率。本文首先对原始脑电信号进行去伪迹处理,提出了基于完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CEEMDAN)改进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s,HHT)算法,并将改进后的HHT与独立成分分析法结合使用去除脑电信号中的伪迹成分。与其他方法相比较,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更有效的识别出伪迹分量,去除伪迹后的脑电信号均方根误差合理,信噪比更高,为信号特征提取与分析提供了更有效的信息,可以有效的提高识别结果的准确率。然后,对去伪迹后的脑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和分析。利用巴特沃斯带通滤波器(Butterworth Band-Pass Filter)提取脑电信号不同频段节律波,研究发现AUD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的gamma节律波功率谱密度有显着差异性,可以作为识别两种EEG信号的有效特征。再利用共空间模式算法(Common Spatial Pattern,CSP)对多通道特征进行滤波,将多通道特征融合生成新的特征矩阵,提高识别的准确率。最后,选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完成脑电信号识别的任务。为了得到最佳分类模型,本文采用了一种自适应差分进化(Adaptive Differential Evolution,ADE)算法优化SVM算法模型,选取模型最佳参数组。ADE解决了标准差分进化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收敛速度过快的问题,兼顾了全局与局部的最优。通过实验仿真证明,ADE-SVM分类器模型在一定实验环境下识别的准确率能够达到97.50%,与其他模型相比较,平均识别准确率更高、系统模型更稳定。
陈珊[7](2020)在《企业工人酗酒行为转变的个案介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健康中国”计划实施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全社会提倡戒烟限酒。然而,数据显示我国在饮酒人群当中严重危害性饮酒占比近10%,俗称为酗酒。在企业一线生产工人当中,场域和对象的特殊性导致酗酒所带来的危害性较大,给工人身体健康和企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以Z市A酒业集团个案C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法。根据行为转变理论的阶段划分和干预策略,对案主进行深度评估,界定酗酒程度、追溯酗酒原因,设计个案介入方案,改变案主不良酗酒行为,促进案主行为转变,达到与环境的适应平衡。根据行为转变理论进行阶段划分和策略选择。在前意向阶段,旨在发现个案并与案主建立起专业关系,收集案主资料评估案主程度为滥用,酗酒原因是社会环境因素为主导即社会支持系统缺失,确定以支持系统构建为主的介入策略;在意向阶段增强案主改变意愿,改变案主对于酗酒认知;准备阶段协助案主确定计划目标增强改变主动性;行动阶段,从支持系统的构建和案主刺激控制两个角度促进案主改变;在维持阶段,加强监督强化和进度管理,发现引起复发的因素,利用支持系统力量协助行为转变。结案后对案主进行为期6个多月的跟踪,发现介入促进了酗酒工人认知和行为转变。研究发现:第一,行为转变理论下的介入方案促进工人酗酒行为转变、改变了不良认知、提升了自我效能、构建起稳定支持系统,但方案也存在一定局限亟需提升;第二,针对案主的个别化评估、阶段过渡、支持系统构建、优势发挥、自我效能提升是行为转变的关键因素;第三,社会工作介入企业工人酗酒行为具有专业理念、分析视角、伦理、介入方法的独特优势,同时存在困境和挑战如复合知识技能、介入效率、伦理困境、企业重视程度和成本收益的考量等现实情境。
陶香[8](2020)在《医学院校的护理学生饮酒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酒精是世界范围最流行的成瘾物质之一,也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称,全球共有24亿人饮酒,占世界人口的33%。世界范围内,约300多万人因酒精使用死亡,占世界死亡总数的5%。酒精使用导致的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5%以上。酒精使用障碍是全球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称,全球8.6%的男性和1.7%的女性患有酒精使用障碍。我国大学生的饮酒问题也很严峻,医学专业学生饮酒率44.59%,酒精使用障碍率高达8.2%。目前关于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饮酒情况还没有报道,但其他国家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美国研究显示,护理专业学生饮酒率超过80%,酒精使用障碍率25%,同时还存在违法物质滥用和药物滥用;西班牙的研究显示,绝大部分的护理专业学生都存在饮酒行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女性构成比较高,更容易受到酒精使用带来的健康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饮酒情况和酒精使用障碍情况进行统计调查,以便尽早对患有酒精使用障碍的护理专业学生提供心理干预和医疗帮助。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内3所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样本,调查护理专业学生的饮酒情况和酒精使用障碍情况,分析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饮酒行为的危险因素,为针对护理学生制定饮酒健康教育措施提供思路与依据。方法:根据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分别从江苏省内随机选择3所具有代表性的医学院校,对其中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整群抽样,对他们的的饮酒情况和酒精使用障碍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问卷方式对被试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周围环境构成比和饮酒态度、压力和性格情况进行了采集,通过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lcohol Use Disorders Identification Test,简称AUDIT量表)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饮酒情况和酒精使用障碍情况进行评估。采用双录入法以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统计方法上,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等对学生饮酒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秩和检验对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酒精使用障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发放1160份问卷,回收1077份,回收率为92.8%;其中男性110人(占比10.2%),女性967(占比89.8%),平均年龄18.5±1.25岁。其中饮酒者共计360人,饮酒率为33.4%。其中男性饮酒者共55人,饮酒率为50%;女性饮酒者共305人,女性饮酒率为31.5%。酒精使用障碍者35人,酒精使用障碍率为3.2%。其中男性酒精使用障碍者共12人,酒精使用障碍率为10.9%;女性酒精使用障碍者共23人,酒精使用障碍率为2.4%。对护理专业学生饮酒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得到的因素有:性别、户口类型、父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月生活费、家人是否饮酒、朋友是否饮酒、父母对饮酒的态度、本人认为饮酒是否是融入社会的必须、学习压力、情感压力、是否感到焦虑抑郁。通过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发现护理专业学生饮酒的危险因素有:较高的家庭月收入(OR=1.694-2.757)、同伴饮酒(OR=2.46-5.006)、父母不反对饮酒(OR=2.070-2.705)、本人不否认饮酒必要性(OR=1.805-4.361)和情感压力(OR=1.677-2.709)。对护理专业学生酒精使用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秩和检验分析得到的因素为:性别为男性,户口类型,父亲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月收入、月生活费、家人饮酒,朋友饮酒,父母不反对饮酒、本人不否认饮酒必要性、学习压力和情感压力。结论:护理专业学生中女性比例较高,饮酒率为31.5%,男性饮酒比例为50%,与女生相比较高。与全国大学生平均饮酒水平相比较低。酒精使用障碍的比率为3.2%,主要原因是性别、朋友饮酒情况、家庭饮酒环境、父母对饮酒的态度和压力状态。总体来说,护理专业学生饮酒率较低,酒精使用障碍比率较低,但仍应采取相应措施,促使护理专业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刘静静[9](2020)在《酒精依赖者大脑结构与静息态功能异常的影像学研究》文中认为酒精依赖是一种以强迫性饮酒为特征的精神障碍,是当前社会面对的严重健康问题之一。饮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行为,所有饮酒者都是饮酒依赖的潜在人群。长期饮酒会对大脑,心脏和肾脏等产生损害,同时会增大口腔癌等癌症的发病率。饮酒引起的神经生理变化,会加大酒精依赖的可能性。另外酒精依赖常伴有睡眠质量下降的症状,这可能是某些神经生理变化的结果。因此对于酒精依赖对大脑结构和功能造成异常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本论文采用磁共振技术采集大脑影像学数据,对酒精依赖者大脑结构和功能连接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探索了中脑皮质边缘通路在酒精成瘾中的关键作用。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是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的核心脑区,在奖赏激励和酒精渴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运用静息态功能连接度(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分析方法和确定性白质纤维束追踪方法研究酒精依赖者大脑功能和结构连接异常。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酒精依赖者的VTA与双侧内侧前额叶,右侧前扣带皮层和左侧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的功能连接度降低,且左侧VTA-Nac通路的功能连接度与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分数(Alcohol Use Disorders Identification Test,AUDIT)有显着负相关。随后在两组被试的纤维束跟踪分析结果中发现,酒精依赖者在左侧VTA-Nac通路的白质结构连接降低。本研究从功能连接和白质结构连接的角度揭示了VTA在饮酒行为中的作用,并为皮质纹状体边缘回路在酒精使用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次我们还对酒精依赖者中丘脑在睡眠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在酒精依赖者和对照组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丘脑的体积没有明显差异,但丘脑与内侧前额叶,眶额叶,前扣带和右侧尾状核的RSFC降低,且丘脑到内侧前额叶的RSFC强度与AUDIT分数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有显着相关性。最重要的是,通过中介分析我们发现丘脑到前额叶内侧皮质的功能连接降低可能介导了酒精依赖和睡眠损伤的关系。本研究促进了我们对于酒精依赖对丘脑回路连接影响的理解,并为酒精依赖诱发睡眠损伤的脑神经机制提供了新视角。综上所述,本文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叙述了饮酒人群酒精成瘾和睡眠损伤的脑神经机制。酒精依赖者VTA-Nac回路是酒精依赖的关键回路,而丘脑到前额叶内侧皮质的RSFC降低可能是酒精依赖引起睡眠损伤的关键因素,这些结果增进了我们对成瘾引发睡眠问题的神经机制理解。
汪维[10](2020)在《饮酒与ALDH2基因多态性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饮酒是造成某些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近年来,饮酒对认知功能受损的影响机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ALDH2是体内参与乙醇相关代谢的重要酶之一。已有研究发现,ALDH2基因多态性与认知功能障碍存在高度相关性。迄今国内外关于ALDH2基因与饮酒风险及认知功能受损之间的关联性报道较少。本研究着重探讨不同饮酒风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明确饮酒和ALDH2基因型对认知功能受损的机制,为开展酒精成瘾等精神问题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共调查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4个镇、10个单位以及在藁城人民医院参与入职体检的饮酒人群,共1380人。根据WHO推荐使用的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UDIT)将受试者分为两组:高风险饮酒组,即AUDIT评分≥8分,低风险饮酒组(对照组)即AUDIT评分小于8分。高风险饮酒组509例、低风险饮酒组605例。采用SPSS 24.0软件从2组中各随机抽取200例血标本进行DNA提取,进行ALDH2基因多态性rs671位点分析。DNA成功提取379例,ALDH2基因多态性rs671位点成功分型379例。最后,纳入高风险饮酒组195例,低风险饮酒组184例,最终样本379例。比较两组受试者一般人口资料学情况,采用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BVMT-R)、霍普金斯词汇学习测验(HVLT-R)、数字符号测验(SDMT)和数字广度测试(DS)分析两组人群的认知功能状况。基因分型结果进行Hardy-Weinberg吻合度检验。以年龄作为协变量,对饮酒组和基因型进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高风险饮酒组认知功能结果作为因变量,年龄、受教育年限、基因型等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低风险饮酒组认知功能结果作为因变量,年龄、受教育年限、基因型等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低风险饮酒组认知功能结果作为因变量,年龄、受教育年限等为协变量,对基因型之间差异进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以P<0.05差异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高风险饮酒组与低风险饮酒组的一般状况比较高风险饮酒组与低风险饮酒组在年龄(38.63±11.236vs33.91±8.585)以及吸烟史(62.05%vs48.37%)方面(P<0.01)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民族、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职业、抑郁、焦虑症状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高风险饮酒组与低风险饮酒组认知功能结果比较高风险饮酒组HVLT-R评分2试(7.75±2.253)与低风险饮酒组(8.37±1.996)比较,以及总分(22.53±5.540)均低于低风险饮酒组(24.10±5.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高风险饮酒组的语言学习和记忆能力低于低风险饮酒组;高风险饮酒组SDMT评分(52.33±14.164)与低风险饮酒组(55.91±13.0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高风险饮酒组的持久注意力和信息处理速度以及视觉-运动协调能力低于低风险饮酒组。BVMT-R及DS两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全部受试者ALDH2基因变异情况379例受试者中,共检出3种基因型,其中野生纯合型GG 287例,突变杂合型GA 87例,突变纯合型AA 5例;G基因频率为0.872,A基因频率为0.128,ALDH2基因频率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4.ALDH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在两组间的分布比较高风险饮酒组的野生纯合GG基因型比例高于低风险饮酒组(86.7%vs6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饮酒组和基因型交互作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将年龄作为协变量,饮酒组和基因型在BVMT-R评分2试、3试和总分上存在交互作用,其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HVLT-R、BVMT-R1试、SDMT、DS评分中饮酒组和基因型交互作用不显着。6.ALDH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低风险饮酒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高风险饮酒者HVLT-R、BVMT-R、SDMT、DS评分均与rs671基因多态性无明显相关。低风险饮酒者HVLT-R评分2试与rs671基因多态性相关,GG(野生纯合型)的受试者2试评分较GA及AA受试者高0.664(P=0.018);低风险饮酒者HVLT-R评分3试与rs671基因多态性相关,GG(野生纯合型)的受试者3试评分较GA及AA受试者高0.612(P=0.030);低风险饮酒者HVLT-R总分与rs671基因多态性相关,GG(野生纯合型)的受试者总分较GA及AA受试者高1.868(P=0.013);低风险饮酒者BVMT-R评分2试与rs671基因多态性相关,GG(野生纯合型)的受试者2试评分较GA及AA受试者高0.842(P=0.030);低风险饮酒者BVMT-R评分3试与rs671基因多态性相关,GG(野生纯合型)的受试者3试评分较GA及AA受试者高0.797(P=0.009);低风险饮酒者BVMT-R总分与rs671基因多态性相关,GG(野生纯合型)的受试者总分较GA及AA受试者高2.480(P=0.013);而低风险饮酒者HVLT-R评分1试、SDMT、DS评分均与rs671基因多态性无明显相关;且BVMT-R测试1评分与年龄、受教育年限及rs671基因等均无相关性。7.不同ALDH2基因型与低风险饮酒者认知功能的关系将年龄、受教育年限作为协变量,低风险饮酒者GG(野生纯合型)的受试者HVLT-R评分2试高于GA及AA受试者(8.58±2.260vs7.98±1.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风险饮酒者GG(野生纯合型)的受试者HVLT-R评分3试高于GA及AA受试者(9.65±2.093vs9.12±1.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风险饮酒者GG(野生纯合型)的受试者HVLT-R总分高于GA及AA受试者(24.70±5.677vs23.03±4.8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低风险饮酒者GG(野生纯合型)的受试者BVMT-R评分2试高于GA及AA受试者(9.37±2.776vs8.65±2.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风险饮酒者GG(野生纯合型)的受试者BVMT-R评分3试高于GA及AA受试者(10.70±2.122vs10.00±2.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风险饮酒者GG(野生纯合型)的受试者BVMT-R总分高于GA及AA受试者(26.51±7.028vs24.30±6.5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高风险饮酒(AUDIT评分≥8分)与学习记忆和有关信息处理速度下降有关。2.高风险饮酒者ALDH2基因突变率显着低于低风险饮酒者,即携带突变型ALDH2基因型的饮酒风险更低。3.饮酒组和基因型对视觉空间学习能力及记忆功能方面存在交互影响。高风险饮酒者认知功能损害与ALDH2无明显相关性;而低风险饮酒者认知功能与ALDH2基因多态性有关,GA与AA表型的饮酒者,其词语学习记忆和视觉学习功能损害显着。
二、《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UDIT)的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UDIT)的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意象对话技术对酒精依赖患者干预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依赖的含义 |
2.2 酒依赖的临床特征 |
2.3 酒精依赖者的人格特征 |
2.3.1 人格的定义 |
2.3.2 酒精依赖者的应对方式 |
2.3.3 酒精依赖患者的防御机制 |
2.3.4 酒精依赖患者的情绪障碍与述情障碍 |
2.3.5 酒精依赖患者的人格测量特征 |
2.4 酒精相关障碍的治疗 |
2.4.1 药物治疗 |
2.4.2 心理治疗 |
2.5 意象和意象对话 |
2.5.1 前荣格时代的意象研究 |
2.5.2 荣格的积极想象技术 |
2.5.3 意象对话技术 |
3 问题提出及研究目的 |
3.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3.1.1 问题提出 |
3.1.2 研究意义 |
3.2 研究目的和假设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假设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程序 |
4.1.1 前测 |
4.1.2 干预过程 |
4.1.3 后测 |
4.2 研究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干预方法 |
4.2.3 评估工具 |
4.2.4 测评时间 |
4.3 数据结果与分析 |
4.3.1 干预组 |
4.3.2 对照组 |
4.3.3 两组患者比较 |
5 酒精依赖患者的意象分析 |
5.1 树的意象分析 |
5.1.1 意象总结 |
5.1.2 意象分析 |
5.2 房子的意象分析 |
5.2.1 意象总结 |
5.2.2 意象分析 |
5.3 磨盘的意象分析 |
5.3.1 意象总结 |
5.3.2 意象分析 |
5.4 未来之门的意象分析 |
5.4.1 意象总结 |
5.4.2 意象分析 |
5.5 饮酒子人格的意象分析 |
5.5.1 意象总结 |
5.5.2 意象分析 |
5.6 智者的礼物意象分析 |
5.6.1 意象总结 |
5.6.2 意象分析 |
6 综合分析讨论与结论 |
6.1 综合分析 |
6.1.1 酒精依赖患者初次饮酒原因 |
6.1.2 酒精依赖患者强烈的死本能 |
6.1.3 酒精依赖患者的职业特点与饮酒的关系 |
6.1.4 酒精依赖患者的家庭关系分析 |
6.1.5 酒精依赖患者的亲密关系分析 |
6.1.6 控制权的争夺 |
6.1.7 酒精依赖患者的性格特点 |
6.2 意象对话应用于酒精依赖患者的讨论 |
6.3 结论 |
6.4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社会人口学及酒精使用相关问题问卷 |
附录 C 酒精使用量表(AUDIT) |
附录 D 渴求视表 |
附录 E 90 项症状清单SCL-90 |
意象对话为主咨询案例报告(来访者A)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β受体阻滞剂对非条件性刺激唤起酒精奖赏记忆再巩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酒精依赖相关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云南省哈尼族和彝族酒精代谢相关基因分布及饮酒与血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酒精代谢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
1.2 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饮酒对血压的影响 |
2 立题依据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 研究目标 |
1.1 总目标 |
1.2 具体目标 |
2 研究内容 |
2.1 了解被调查人群饮酒现状、酒精代谢基因分布情况及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情况 |
2.2 比较五种酒精代谢基因在不同民族间的差异及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
2.3 分析酒精代谢基因与饮酒关系、分析饮酒行为的影响因素 |
2.4 分析饮酒行为与血压关系 |
2.5 根据获得的数据及分析所得结果,提出减少有害饮酒的相关建议 |
材料与方法 |
1 调查设计 |
1.1 调查对象与调查现场 |
1.2 抽样方法与样本含量的确定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研究 |
2.2 问卷调查 |
2.3 体格检查 |
2.4 实验室检测 |
2.5 诊断标准及相关定义 |
2.6 相关问题说明 |
3 质量控制 |
3.1 设计阶段 |
3.2 资料收集阶段 |
3.3 资料整理阶段 |
3.4 资料分析阶段 |
4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5 技术路线 |
6 研究伦理 |
结果 |
1 调查对象相关指标情况描述 |
1.1 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指标情况 |
1.2 调查对象酒精代谢相关基因分布情况 |
1.3 调查对象饮酒行为情况 |
1.4 调查对象血压相关指标情况 |
2 调查对象酒精代谢相关基因与饮酒关系及饮酒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2.1 酒精代谢基因与饮酒关系分析 |
2.2 饮酒相关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
3 饮酒相关指标与血压关系分析 |
3.1 哈尼族和彝族居民饮酒史与血压水平关系 |
3.2 哈尼族和彝族居民现在饮酒情况与血压水平关系 |
3.3 哈尼族和彝族居民酒精摄入危险水平与血压水平关系 |
3.4 哈尼族和彝族居民饮酒障碍情况与血压水平关系 |
3.5 哈尼族和彝族居民高血压患病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3.6 高血压相关研究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
3.7 哈尼族和彝族居民高血压患病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8 饮酒相关指标因子分析 |
3.9 哈尼族和彝族居民高血压患病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饮酒相关指标得分) |
讨论 |
1 酒精代谢基因分布情况 |
2 酒精代谢基因与饮酒关系 |
3 饮酒行为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4 饮酒行为与血压关系分析 |
结论 |
建议 |
1 对后续研究的相关建议 |
2 深化少数民族基因多态性人群研究 |
3 尽早推出和完善减少过量饮酒的控制措施 |
4 降低人群高血压患病率 |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1 研究的创新性 |
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酒精代谢相关基因及饮酒与血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酒精使用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一般资料收集 |
1.2.2 AUDIT量表测评 |
1.2.3 认知功能测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一般资料和AUDIT评分比较 |
2.2 2组认知功能比较 |
2.3 研究组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
3 讨论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6)基于EEG的酒精使用障碍的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酒精使用障碍研究现状 |
1.2.2 脑电识别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脑电信号分析基础理论 |
2.1 脑电信号 |
2.1.1 脑电信号采集 |
2.1.2 脑电信号节律 |
2.1.3 事件相关电位 |
2.2 脑电信号预处理 |
2.3 脑电信号特征提取 |
2.3.1 时域特征提取 |
2.3.2 频域特征提取 |
2.3.3 时频域特征提取 |
2.3.4 空域特征提取 |
2.3.5 非线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脑电信号去除伪迹 |
3.1 多项式拟合去除基线漂移 |
3.2 希尔伯特-黄变换 |
3.2.1 改进经验模态分解 |
3.2.2 希尔伯特变换 |
3.3 独立成分分析 |
3.4 基于样本熵的伪迹识别 |
3.5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
3.5.1 实验仿真 |
3.5.2 实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AUD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与分析 |
4.1 巴特沃斯带通滤波器 |
4.2 功率谱密度 |
4.3 特征提取与分析 |
4.3.1 实验数据来源 |
4.3.2 特征提取与对比分析 |
4.3.3 特征融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自适应差分进化优化SVM的 AUD识别 |
5.1 支持向量机 |
5.1.1 线性分类器 |
5.1.2 非线性分类器 |
5.1.3 核函数 |
5.2 差分进化 |
5.2.1 标准差分进化 |
5.2.2 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 |
5.3 基于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的SVM优化模型 |
5.4 结果分析与比较 |
5.4.1 查准率和查全率 |
5.4.2 结果分析比较 |
5.4.3 不同算法模型识别效果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酒精使用障碍筛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7)企业工人酗酒行为转变的个案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酗酒行为研究 |
1.2.2 行为转变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1.3.1 酗酒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方法 |
1.4.1 资料收集方法 |
1.4.2 个案研究法 |
1.4.3 评估方法 |
1.5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6 研究价值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1.6.3 创新 |
第二章 企业工人酗酒行为产生背景 |
2.1 企业背景介绍 |
2.1.1 企业概况 |
2.1.2 企业工人生产生活状况 |
2.2 酗酒问题产生 |
2.2.1 企业影响 |
2.2.2 个人影响 |
第三章 企业工人酗酒行为介入服务方案 |
3.1 接案 |
3.1.1 个案来源 |
3.1.2 酗酒行为界定 |
3.2 预估 |
3.2.1 生态系统评估 |
3.2.2 问题需求评估 |
3.3 工作目标和方案 |
3.3.1 工作目标 |
3.3.2 工作方案 |
第四章 酗酒行为转变介入实务过程 |
4.1 前意向阶段 |
4.1.1 发现案主 |
4.1.2 专业关系建立 |
4.2 意向阶段 |
4.2.1 改变酗酒认知 |
4.2.2 行为转变网络探究 |
4.3 准备阶段 |
4.3.1 量表测量 |
4.3.2 案主目标共商 |
4.4 行动阶段 |
4.4.1 支持系统构建 |
4.4.2 案主刺激控制 |
4.5 维持阶段 |
4.5.1 复发情形评估 |
4.5.2 社会支持系统巩固 |
第五章 结案和评估 |
5.1 结案 |
5.1.1 过程评估 |
5.1.2 结案 |
5.2 跟进和结果评估 |
5.2.1 跟进计划 |
5.2.2 结果评估 |
第六章 总结和反思 |
6.1 服务方案总结 |
6.1.1 行为转变理论下酗酒行为介入的成效 |
6.1.2 行为转变理论下酗酒行为介入的局限 |
6.2 案主行为转变的关键策略 |
6.3 企业工人酗酒行为社会工作服务分析 |
6.3.1 企业工人酗酒行为社会工作服务优势分析 |
6.3.2 企业工人酗酒行为社会工作服务困境分析 |
6.3.3 社会工作者介入企业工人酗酒行为挑战分析 |
6.4 企业工人酗酒行为社会工作服务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医学院校的护理学生饮酒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中国大学生的饮酒情况 |
中国大学生饮酒和酒精使用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 |
大学生饮酒和酒精使用障碍导致的健康问题 |
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的饮酒和酒精使用障碍情况 |
第一章 护理专业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情况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1.1.2 样本量的计算 |
1.1.3 调查对象的确定 |
1.1.4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
1.1.5 数据统计方法 |
1.2 统计结果 |
1.2.1 问卷回收情况 |
1.2.2 护理专业学生一般人口学特征描述 |
1.2.3 护理专业学生的家庭情况 |
1.2.4 护理专业学生周围环境构成及对饮酒的态度 |
1.2.5 护理专业学生的压力和性格情况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饮酒的因素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1.2 样本量的计算 |
2.1.3 调查对象的确定 |
2.1.4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
2.1.5 数据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一般情况 |
2.2.2 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饮酒的单因素分析 |
2.2.3 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饮酒的多因素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酒精使用障碍的因素分析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调查的实施 |
3.1.2 数据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一般结果 |
3.2.2 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酒精使用障碍的单因素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与建议 |
4.1 总结 |
4.2 对护理专业学生饮酒问题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医学生饮酒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护理学生的饮酒现状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酒精依赖者大脑结构与静息态功能异常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酒精成瘾及其发生机制 |
1.2.2 酒精成瘾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及框架结构 |
第二章 磁共振图像及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磁共振成像原理 |
2.3 结构磁共振成像 |
2.4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 |
2.5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酒精依赖人群中脑边缘系统异常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被试筛选 |
3.2.2 数据采集 |
3.2.3 数据处理 |
3.2.4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腹侧被盖区VTA静息态功能连接结果 |
3.3.2 VTA静息态功能连接与行为学数据的相关结果 |
3.3.3 腹侧被盖区VTA-Nac白质纤维束确定性追踪结果 |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1 酒精依赖者VTA与其他脑区的RSFC显着降低 |
3.4.2 酒精依赖者左侧VTA-Nac通路白质连接的轴向弥散系数显着降低 |
3.4.3 酒精依赖者的前额叶-纹状体-边缘回路RSFC的降低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酒精依赖人群丘脑体积和静息态功能连接异常与睡眠损伤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被试筛选 |
4.2.2 数据采集 |
4.2.3 数据处理 |
4.2.4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行为学结果 |
4.3.2 左右两侧丘脑体积比较结果 |
4.3.3 左右两侧丘脑的静息态功能连接结果 |
4.3.4 左右两侧丘脑静息态功能连接与行为学数据的相关分析结果 |
4.3.5 中介分析结果 |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1 酒精依赖者的睡眠损伤 |
4.4.2 酒精依赖者中左侧丘脑到内侧前额叶的RSFC降低介导了酒精依赖和睡眠损伤的关系 |
4.4.3 酒精依赖者的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循环回路RSFC的降低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本文工作回顾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饮酒与ALDH2基因多态性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酒精相关障碍与ALDH2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UDIT)的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意象对话技术对酒精依赖患者干预的个案研究[D]. 刘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β受体阻滞剂对非条件性刺激唤起酒精奖赏记忆再巩固的影响[D]. 徐鹏娇.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3]云南省哈尼族和彝族酒精代谢相关基因分布及饮酒与血压关系研究[D]. 赵瑛.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4]酒精使用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J]. 芮琴琴,庞良俊,陶睿,高国庆,张佳佳,周晓琴.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08)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6]基于EEG的酒精使用障碍的识别研究[D]. 赵蕾.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7]企业工人酗酒行为转变的个案介入研究[D]. 陈珊. 兰州大学, 2020(01)
- [8]医学院校的护理学生饮酒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陶香. 东南大学, 2020
- [9]酒精依赖者大脑结构与静息态功能异常的影像学研究[D]. 刘静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10]饮酒与ALDH2基因多态性对认知功能的影响[D]. 汪维.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