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地区年楚河损毁水利设施恢复工作如火如荼

日喀则地区年楚河损毁水利设施恢复工作如火如荼

一、日喀则地区年楚河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工作全面展开(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宝[1](2015)在《西藏满拉水利枢纽工程运行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西藏满拉水利枢纽工程位于西藏西南部,气候寒冷、地震频繁,该水利枢纽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运行,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通过对西藏满拉水利枢纽运行管理工作进行经验总结,认为西藏满拉水利枢纽管理组织机构较完善,水库能按照调度规程和调度计划合理调度运用,水库制定有防汛应急预案,大坝维护基本正常,工程设施较完整,水电厂能基本按照“以电养电”发展要求运行。但是满拉水利枢纽工程仍然存在着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老化失修、损坏等问题,不能自动运行,监测项目达不到水利行业规范、规程要求;水情测报系统难以满足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要求;泄洪洞洞内普遍存在混凝土冻融破坏、被水中矿物质腐蚀,出现渗水及析出矿物质等现象,虽经多次处理,未能根本解决问题。水电厂虽然能基本实现正常运行,但由于上网电价的限制,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广大企业职工收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难度大困难不少。本论文以满拉水库枢纽为例依托开展运行管理研究,根据西藏的特点和满拉水利枢纽建成后面临的具体情况的研究,提出事业企业混合属性的机构管理模式,组建事业性质并监管发电企业的流域管理机构,实现流域内的防洪、灌溉、发电的统一管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基于流域现状和水利枢纽布置和运行特性的研究,提出包括安全、防洪、灌溉、发电、多种经营的多系统协调运行机制。从水库工程本身的维护和安全运行角度出发,提出了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发展规划,以实现满拉水利枢纽管理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非工程措施主要开展了包括加强水库管理队伍建设、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加快库区管理与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水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水库运行年度报告制度、编制水库运行、维护与监测手册、建设水库自动化监测及远程监控系统等多方面的系统研究,对于工程措施开展了泄洪洞洞内混凝土破坏机理与处理措施、库区库岸滑坡监测与治理、库内泥沙淤积影响分析的研究,上述研究成果已在满拉水库枢纽安全运行与管理得以实施。

关冰洁[2](2015)在《西藏边境地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对于一个国家、地区来说,其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的整体水平对这个国家、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藏自治区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长达近四千公里的边境线使得边境地区的安定和谐对于西藏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提升西藏边境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加强边境建设的重要一步,对于西藏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西藏有边境县21个,边境乡110个,有132条对外的通道和山口,5个国家口岸。西藏边境地区下辖行政单位多为县、乡、村等基层单位,因此对西藏边境地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情况进行分析,并给出政策建议以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建立完善的边境地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对保障区内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是非常必要的。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行动的推进,西藏边境地区经济社会也有了一定进步,西藏边境地区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范围、层次和程度也都在扩大,而西藏边境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依然比较低,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内地众多省市相比,政府对西藏边境地区的产品的供给是个特例。受地理环境、经济、政治及文化的严重封闭性影响,西藏边境地区具有地域性、宗教性、民族性等多方面特殊性。基层政府在进行公共服务供给建设时更为关注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和边界稳定,其次才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其对区内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一般的公共服务理论不能完全适用于西藏边境的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实践,而需要对西藏边境地区的特殊性做出足够认识,并结合其实际现状分析。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调查分析的方法,首先对相关概念和公共服务相关理论做了综述,然后对西藏边境地区公共服务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了解西藏边境地区的公共服务与其他地区相比有何特性,并选择山南地区隆子县作为研究个案,进一步分析西藏边境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针对边境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符合西藏边境地区实际情况的可行性对策建议和思考,为提升西藏边境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一定的参考意见,以提高西藏边境地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边疆区域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促进我国边疆地区公共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

陈少林[3](2011)在《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及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是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快水利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水土资源组合极端不均衡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西部水资源总量占全国45.9%,而83%集中在西南部。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8%,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水利是支撑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全局的重要基础。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尤其是对于水资源未能充分利用、水利建设落后的西部地区,水利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西部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良好的水利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本论文遵循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匹配的基本模式,综合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分析工具,从系统阐述水利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与地位入手,全面总结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水利发展进程与现状,就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进行区域比较与评价,运用数理模型实证预测今后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包括工业和农业的用水需求估算,结合西南大旱旱情以案例形式对高海拔区域水利欠账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最后给出今后十年我国西部大开发水利发展战略选择与政策建议。本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国外水利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国外水利发展政策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有益借鉴和启示。美国、日本、以色列和印度的水利发展给本文如下启示:水利建设和发展以实现灌溉、防洪、抗旱以及饮用水投资均衡发展为根本立足点,以多元化水利筹资方式为战略着眼点,以加大水利科技投入为重要着力点,以充分利用水权与水价的杠杆调节作用为关键切入点。这些启示的获得,有助于破解制约我国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水利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性的建议,进而为实现我国水利良性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强大动力和政策保障。第二,第一次系统预测了未来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本文从西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动情况入手,利用Malmquist(曼奎斯特指数)方法分析西部各省(区、市)目前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具体变动情况,再利用灰色系统关联来分别分析影响工业和农业用水量的主要因素,最后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今后十年西部大开发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受制于直接测算水利需求在数据获取和技术分析方面均有一定难度,目前学术界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预测几无涉猎。本文采用上述计量方法对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进行估算是一次新的尝试。第三,以案例分析为突破口,系统全面的阐释了2010年西南大旱的成因及其教训。本文研究发现,西南大旱的发生,自然气象因素固然是其直接原因,但主观人为因素不可忽视。本次旱灾造成的巨大损失充分暴露出我国高海拔区域水利发展存在的严重问题——水资源丰富但却未能充分利用,即水利欠账太多。原本水资源储量丰富的云南寻甸县发生严重旱情的事实表明,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水生态保护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应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特点,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期望,完善抗旱非工程措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从根本上增强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水利支撑和保障。第四,提出了未来十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战略。今后十年西部大开发水利发展总体战略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即西部水利事业应把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点,以改善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生产条件为出发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保护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人才建设战略和西电东送战略等具体战略措施,针对西北和西南地区不同的水利条件和发展取向分别给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建议。

刘同德[4](2009)在《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高原素有“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江河之源、亚洲水塔,不仅具有生态上的特殊战略地位,其生态状况直接关系到青藏高原地区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而且还具有地理上、国土安全、社会稳定方面的特殊战略地位,关系到高原地区乃至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得以保障,民生改善与保障机制得以建立与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发展模式,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实现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围绕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构建了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研究分析了青藏高原区域经济发展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资源支持系统及环境支持系统(即SRED系统)建设现状,全面系统地提出了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主要贡献体现在:从理论模型方面,结合青藏高原特色,创造性地将PRED系统修正为SRED系统;系统地构建了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从经济政策上,首次提出青藏铁路经济带联动开发总体战略及空间模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从生态政策上,首次系统提出青藏高原生态补偿机制及生态试验区的建立;从国家战略上,首次提出西线“南亚大陆桥”建设问题;从制度创新方面,系统地对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进行了集成,实现了“多路径综合”的系统性优化升级,形成了制度集成创新。

王清先[5](2005)在《对投资拉动西藏经济增长效应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投资、消费、净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对西藏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省区而言,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尤为重要。本文拟围绕如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GDP进入西部地区前列”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性目标,主要从投资的角度,分析西藏经济发展处于哪种阶段,判断投资对西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并分析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

王梦敏[6](2001)在《日喀则地区年楚河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工作全面展开》文中认为本报日喀则电 年楚河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工作在日喀则地委、行署的周密部署下,在年楚河流域4县(市)的密切配合下已全面铺开。 2000年8月底至9月初,年楚河特大洪涝灾害造成年楚河大堤严重毁坏,整个大堤基础松动,支流干渠进水口、渠道、截潜流工程、人畜引水工程也受?

二、日喀则地区年楚河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工作全面展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喀则地区年楚河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工作全面展开(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满拉水利枢纽工程运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选题意义
    1.3 主要内容
第2章 满拉水利枢纽建设运行及管理研究
    2.1 概述
    2.2 工程建设概况
    2.3 运行简况
        2.3.1 水库工程运行简况
        2.3.2 水库灌溉及发电效益
    2.4 管理机构及制度建设
        2.4.1 管理机构设置
        2.4.2 工程安全及电站管理制度
    2.5 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2.5.1 水情监测与工程安全监测
        2.5.2 水库调度
        2.5.3 巡视检查与工程养护
        2.5.4 防汛交通、通信等管理设施
        2.5.5 水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5.6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第3章 满拉水利枢纽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3.1 机构混合属性的研究
    3.2 管理机构管理范围和职能的研究
    3.3 年楚河流域管理局组织机构的研究
第4章 满拉水利枢纽运行机制研究
    4.1 运行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4.2 安全管理和防洪运行机制
    4.3 农牧业供水运行管理机制
    4.4 发电运行机制
    4.5 水产养殖、旅游和其他多种经营的运行管理机制
第5章 满拉水利枢纽管理经验及规划研究
    5.1 国内外水库管理经验对比分析
        5.1.1 国内水库管理经验
        5.1.2 国外水库管理经验
    5.2 满拉水利枢纽管理局发展规划
        5.2.1 规划总体目标
        5.2.2 规划实施措施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满拉水库运行、维护与监测(OMS)手册编制大纲
附件2 满拉水库大坝运行年度报告参考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西藏边境地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立题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西藏边境地区及其重要性
    二、基层政府的界定
    三、公共服务及公共服务供给
        (一)公共服务
        (二)公共服务供给
        (三)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
    四、相关理论依据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四)治理理论
第三章 西藏边境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特殊性分析
    一、西藏边境地区行政环境的特殊性
        (一)区位自然环境特殊且重要
        (二)政治环境敏感
        (三)经济发展落后且非均衡
        (四)宗教民族文化环境多样且复杂
        (五)社会环境稳定为主
        (六)国际环境不乐观
    二、西藏边境地区公共服务的特殊性
        (一)公共服务需求具有多方面特殊性
        (二)公共服务成本相对较高
    三、西藏边境地区政府管理的特殊性
        (一)政府管理权力的特殊性
        (二)政府职能配置的特殊性
        (三)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主体的特殊性
        (四)政府人员配备的特殊性
    四、小结
第四章 西藏边境地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一、西藏边境地区公共服务总体供给概况
        (一)边境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情况有所改善
        (二)边境农牧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强烈
        (三)边境县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还是较低,且不均衡
        (四)尚有较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一)隆子县概况
        (二)隆子县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第五章 西藏边境地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西藏边境地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二)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效率低下
        (三)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非均等化,结构不合理
        (四)公共服务供给不能反映边境居民实际的公共需求
    二、西藏边境地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边境地区特殊的行政环境及二元体制结构的影响
        (二)基层政府未能转变观念,缺乏公共服务意识
        (三)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存在困境
        (四)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导致边民公共需求难以表达
第六章 提升西藏边境地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思考
    一、充分考虑边境特殊性进行有效公共服务供给
        (一)针对边境特殊的行政环境进行供给
        (二)对边境提供合理的安全维稳服务
        (三)边境军政一体的管理服务构想
    二、提升边境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一)创新公共服务观念,优化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
        (二)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三)严格选拔公务员,增加民族管理人才
    三、增加边境地区公共财政以保障公共服务供给
        (一)加大公共服务型财政支出
        (二)增强边境农牧业支持服务
        (三)完善发达地区对边境地区的对口支援
    四、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参与机制
        (一)提高边民素质,树立现代公民权利意识
        (二)增加边民话语权,构建自下而上决策机制
        (三)提供参与渠道,形成需求表达机制
    五、完善边境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一)建立一主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二)合理划分政府财权、事权
        (三)构建政府政务公开机制,推行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及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0.2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0.3 研究的内容框架
    0.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0.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0.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0.5 研究的主要创新
1 水利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与地位
    1.1 水利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
        1.1.1 水资源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
        1.1.2 水利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
    1.2 水利发展对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作用
        1.2.1 水利发展推动西部地区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1.2.2 水利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1.2.3 水利发展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1.2.4 水利发展保障西部地区改善民生
        1.2.5 水利发展推进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1.3 水利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
        1.3.1 水利发展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3.2 水利发展在西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
        1.3.3 水利发展在西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
        1.3.4 水利发展在西部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2 西部大开发十年水利发展概况
    2.1 西部地区水土资源状况
        2.1.1 西北地区
        2.1.2 西南地区
    2.2 西部大开发水利发展10 年总体情况
        2.2.1 前期规划夯实发展基础
        2.2.2 骨干工程支撑西部发展
        2.2.3 民生水利普惠人民群众
        2.2.4 节水改造推进节水社会
        2.2.5 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
        2.2.6 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2.3 西部大开发中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调控能力不足与工程性缺水问题导致的水资源短缺
        2.3.2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
        2.3.3 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与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
        2.3.4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农业稳定增产的水利基础亟待加强
3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水利发展比较研究
    3.1 东部地区水利十年发展概况
        3.1.1 东部地区水利发展10 年总体情况
        3.1.2 东部地区典型省份10 年水利发展情况
    3.2 中部地区水利十年发展概况
        3.2.1 中部地区水利发展10 年总体情况
        3.2.2 中部地区典型省份10 年水利发展情况
    3.3 西部地区水利十年发展概况
        3.3.1 西部地区水利发展10 年总体情况
        3.3.2 西部地区各省份10 年水利发展情况
    3.4 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发展比较
        3.4.1 水利投资情况比较
        3.4.2 水利发展政策的比较
        3.4.3 东中部水利发展对西部水利建设的启示
4 国外水利发展情况及对西部水利发展的启示
    4.1 美国水利发展情况
        4.1.1 美国水资源概况
        4.1.2 美国水资源管理结构
        4.1.3 美国水利政策的特点
    4.2 印度水利发展情况
        4.2.1 印度水资源概况
        4.2.2 印度水资源管理结构
        4.2.3 印度水利政策存在的问题
    4.3 以色列水利发展情况
        4.3.1 以色列水资源概况
        4.3.2 以色列水资源管理结构
        4.3.3 以色列水利政策的特点
    4.4 日本水利发展情况
        4.4.1 日本水资源概况
        4.4.2 日本的水资源管理结构
        4.4.3 日本水利政策的特点
    4.5 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启示
        4.5.1 以实现灌溉、防洪、抗旱以及饮用水投资均衡发展为根本立足点
        4.5.2 以多元化水利筹资方式为战略着眼点
        4.5.3 以加大水利科技投入为重要着力点
        4.5.4 以充分利用水权与水价的杠杆调节作用为关键切入点
5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西部大开发对水利需求的特征分析
    5.2 目前西部各省(市、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动情况分析
        5.2.1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5.2.2 MALMQUIST 指数分析
        5.2.3 西部各省(市、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动情况分析
    5.3 基于灰色关联的西部水资源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5.3.1 灰色关联模型
        5.3.2 西部地区用水需求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5.4 西部地区用水量需求预测
        5.4.1 灰色系统预测的基本分类
        5.4.2 GM(1,1)预测模型
        5.4.3 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高海拔区域水利欠账与西南大旱—云南寻甸教训与启示
    6.1 西南大旱旱情回顾
    6.2 寻甸基本县情及水情
        6.2.1 基本县情
        6.2.2 水资源概况
        6.2.3 降雨概况
    6.3 寻甸县水利发展现状
        6.3.1 蓄水工程概况
        6.3.2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现状
        6.3.3 防洪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情况
        6.3.4 农村饮水安全及农田小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6.3.5 水资源保护及水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现状
        6.3.6 引水工程概况
    6.4 大旱至灾凸显的水利发展问题
        6.4.1 水利“欠账”太多,远远滞后于现实需要
        6.4.2 水利投资方向有问题,农田水利建设不受重视
        6.4.3 社会抗灾减灾意识薄弱,抗旱非工程措施不完善
        6.4.4 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6.5 特大干旱灾害带给人们的启示
        6.5.1 应从战略上重视水利与水务工作
        6.5.2 应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6.5.3 应尽快完善抗旱非工程措施体系
        6.5.4 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6.6 对策与建议
        6.6.1 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
        6.6.2 以工代赈,贮水于民
        6.6.3 完善抗旱非工程性措施
        6.6.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7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战略研究
    7.1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总体思路
        7.1.1 指导思想
        7.1.2 基本原则
        7.1.3 基本目标
    7.2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战略选择
        7.2.1 总体战略
        7.2.2 具体战略
    7.3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7.3.1 西北地区水利发展措施
        7.3.2 西南地区水利发展战略
    7.4 实施建议
        7.4.1 编制实施西部水利专项规划
        7.4.2 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7.4.3 探索多元化投资融资途径
        7.4.4 创新西部水利发展机制
        7.4.5 加大对西部水利工作的领导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及目的
        1.2.1 选题意义
        1.2.2 选题目的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内容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贡献与创新
        1.5.1 研究贡献
        1.5.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及述评
    2.1 可持续发展
        2.1.1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2.1.2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2.1.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1.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2.1.5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和要求
    2.2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
        2.2.1 关于青藏高原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
        2.2.2 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的研究
        2.2.3 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2.2.4 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2.2.5 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2.2.6 关于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问题
        2.2.7 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问题研究
        2.2.8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三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3.1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模式
        3.1.1 对区域PRED 系统的修正
        3.1.2 青藏高原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结构模式
        3.1.3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构模式
    3.2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测量模型
        3.2.1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度模型
        3.2.2 SRED 系统各因子对可持续度CSD 的作用
        3.2.3 区域SRED 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判据
    3.3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3.3.1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3.3.2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支持能力分析
    3.4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与原则
        3.4.1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两条主线
        3.4.2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
        3.4.3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四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支持系统
    4.1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低的地区
        4.1.1 青藏高原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4.1.2 青藏高原区域发展成本分析
    4.2 青藏高原生态功能区划与区域经济布局
        4.2.1 青藏高原生态功能区划分类
        4.2.2 青藏高原区域经济发展布局
    4.3 青藏铁路经济带联动开发布局
        4.3.1 联动开发总体战略构想
        4.3.2 联动开发空间模式
        4.3.3 不同经济区产业发展方向
    4.4 青藏高原区域产业结构与调整优化
        4.4.1 青藏高原区域产业结构特点与存在问题
        4.4.2 青藏高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思路
    4.5 青藏高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4.5.1 青藏高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4.5.2 青藏高原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4.5.3 青藏高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第五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社会支持系统
    5.1 青藏高原区域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5.1.1 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强大动力
        5.1.2 青藏高原地区区域科技能力建设状况分析
        5.1.3 青藏高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5.1.4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路径选择
    5.2 青藏高原区域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5.2.1 青藏高原人口发展状况及特点
        5.2.2 青藏高原区域人口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5.2.3 青藏高原区域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5.3 青藏高原区域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5.3.1 青藏高原区域社会稳定度分析
        5.3.2 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稳定影响因素分析
        5.3.3 青藏高原区域社会和谐调控与稳定
第六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支持系统
    6.1 青藏高原区域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6.1.1 青藏高原区域水资源特点
        6.1.2 青藏高原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6.1.3 青藏高原区域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6.2 青藏高原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6.2.1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结构
        6.2.2 青藏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6.2.3 青藏高原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6.3 青藏高原区域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6.3.1 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区划
        6.3.2 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3.3 青藏高原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支持系统
    7.1 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环境特点与生态价值
        7.1.1 高原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
        7.1.2 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影响的区域广阔
        7.1.3 高原是世界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
        7.1.4 高原生态环境价值巨大
    7.2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支持能力评价分析
        7.2.1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压力
        7.2.2 青藏高原环境水平
        7.2.3 青藏高原生态水平
        7.2.4 青藏高原抗逆水平
    7.3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状况及成因分析
        7.3.1 青藏高原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7.3.2 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分析
    7.4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7.4.1 将青藏高原列为国家生态安全实验区
        7.4.2 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7.4.3 青藏高原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第八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8.1 法律保障体系
        8.1.1 制定《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法》
        8.1.2 制定《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法》
        8.1.3 制定青藏高原区域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
    8.2 生态产业发展政策
        8.2.1 制定青藏高原区域生态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8.2.2 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引导
    8.3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8.3.1 财政支持政策
        8.3.2 税费约束政策
        8.3.3 绿色信贷政策
        8.3.4 环境资源价格政策
        8.3.5 绿色环境核算政策
    8.4 生态保护政策
        8.4.1 制定国家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恢复和建设整体规划
        8.4.2 进一步完善退耕(牧)还林(草)政策
        8.4.3 完善草地产权
        8.4.4 实施生态移民
    8.5 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8.5.1 建立促进青藏高原区域科技创新的长效发展机制
        8.5.2 设立国家青藏高原区域科技创新基金
        8.5.3 实施全国科技支援青藏高原地区的政策
    8.6 教育发展支持政策
        8.6.1 “教育优先发展区”政策
        8.6.2 义务教育政策
        8.6.3 高等教育政策
        8.6.4 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8.6.5 实施多元文化课程政策
    8.7 社会保障政策
        8.7.1 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8.7.2 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
    8.8 对口支援政策
        8.8.1 深刻认识新时期“全国援藏”的重大意义
        8.8.2 将“全国援藏”覆盖整个藏区
        8.8.3 制定和落实青海等藏区对口支援实施方案
    8.9 架设“南亚大陆桥”,建设青藏国际大通道
        8.9.1 西线“南亚大陆桥”的提出
        8.9.2 连接中印,架设南亚大陆桥地缘政治意义十分突出
        8.9.3 架设“南亚大陆桥”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战略
        8.9.4 “南亚大陆桥”是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青藏高原区域SRED 系统能力总体最低
        9.1.2 外部支持是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9.1.3 社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
        9.1.4 必须尽快建立青藏高原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9.1.5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则
    9.2 研究展望
        9.2.1 研究的局限性
        9.2.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对投资拉动西藏经济增长效应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西藏经济发展阶段的初步分析
二、投资拉动西藏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西藏投资建设历史的简要描述④
    (二)从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来看,西藏处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阶段
    (三)从西藏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来看,西藏也处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
    (四)从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来看,西藏也处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
三、“一江两河”综合开发:西藏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⑦
四、投资拉动的效应分析
五、进一步发挥投资拉动西藏经济增长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确定投资规模,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增长
    (二)合理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三)加强投资环境建设,逐步引导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并存的格局
    (四)加强投资项目监管,改善政府的投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
    (五)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

四、日喀则地区年楚河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工作全面展开(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满拉水利枢纽工程运行管理研究[D]. 张云宝. 清华大学, 2015(03)
  • [2]西藏边境地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D]. 关冰洁. 西藏民族学院, 2015(12)
  • [3]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及发展战略研究[D]. 陈少林.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6)
  • [4]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同德. 天津大学, 2009(12)
  • [5]对投资拉动西藏经济增长效应的初步分析[J]. 王清先. 中国藏学, 2005(03)
  • [6]日喀则地区年楚河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工作全面展开[N]. 王梦敏. 西藏日报, 2001

标签:;  ;  ;  ;  ;  

日喀则地区年楚河损毁水利设施恢复工作如火如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