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微生物群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生物,群落,土壤,磷脂,脂肪酸,多样性,结构。
土壤微生物群落论文文献综述
李兴佳,冯晓洁,农向群,蔡霓,王广君[1](2019)在《花生田施用绿僵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病原真菌绿僵菌对地下害虫防治具有良好应用前景,而大量释放绿僵菌可能引起土着微生物群落变化,从而影响其植物保护的综合效果。本文研究了花生播种期施用绿僵菌后,在根际和根围土壤中绿僵菌自身种群及土着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种群的消长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绿僵菌种群在30 d内快速下降,之后降速减缓,以低密度持续存活。随花生生长,土壤微生物自身有消长过程,施用绿僵菌对放线菌影响最大、真菌其次、细菌最小,在根际的影响大于在根围的影响。分别地,绿僵菌处理对根际和根围细菌、根围真菌无显着影响;使根际真菌种群初期的下降速度减缓,到达谷底时间由15 d推迟到30 d,但回升速度加快,达峰顶由60 d提前到45 d,峰值降低1/3;绿僵菌明显抑制了根际放线菌种群,使其消长变化周期与对照完全相反,且45 d时回落至低点后不再回升;绿僵菌减缓了根围放线菌种群下降,使达谷底时间由30 d推迟到45 d,且回升幅度减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施菌后15~30 d的幼苗至初花期有明显变化,细菌种群总体占比显着下降,但与对照相比,施菌后的根际细菌占比提高,真菌占比下降,放线菌占比显着地先抑后扬。在根围的变化相对较小。45 d即盛花期后,叁类微生物结构逐渐恢复趋近原来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林栋,张德罡,McCulley,Rebecca,L.[2](2019)在《蔬菜-牧草轮作5年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变化及其群落结构分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晰蔬菜-牧草轮作系统中种植牧草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年际和季节间的动态特征,本研究以温带气候区有机农牧场低投入蔬菜生产后种植牧草1~5年和永久性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脂肪酸种类和含量,通过非度量多维测度(NMS)排序和多响应置换过程(MRPP)分析,探究牧草不同生长年限和季节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群落结构与功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牧草生长年限的延长,土壤中活体微生物的脂肪酸多样性提高,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脂肪酸的比例逐渐降低,真菌与细菌脂肪酸比例升高,微生物生物量增加。2)随着季节更替,特定脂肪酸比例、腐生真菌、厌氧菌生物量发生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亦存在差异。3)牧草生长4年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着改变且趋近于永久性草地,土壤碳矿化和颗粒有机质含量变化驱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异。(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赵梦赛,栾亚宁,戴伟,王兵,乔红雍[3](2019)在《丝栗栲林土壤微生物PLFA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西大岗山丝栗栲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PLFA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随时间和土壤深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丝栗栲林地土壤共有40种PLFA存在,其中16∶0、5,9,13Me14∶0和10Me16∶0在各时期各土层中均有分布,并占有绝对含量优势;土壤微生物有明显的表聚现象(P<0.05),0~20 cm土层中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都显着优于下层土壤,但同层土壤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主成分分析(PCA)表明,18∶0、18∶1w11t、18∶1w9t、cy17∶0、a14∶0是影响丝栗栲林地土壤微生物的主要PLFA;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LFA含量与降雨量和凋落物量都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马文育,杨塍希,国伟强,王影,曲同宝[4](2019)在《火炬树对波斯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火炬树(Rhus typhina)根为试验材料,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模拟控制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火炬树根水浸提液对波斯菊生长指标的影响;用Biolog-ECO微平板培养法和土壤理化性质常规测定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性,通过冗余分析(RDA)研究影响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主要因素及作用机理。通过研究波斯菊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其对火炬树不同浓度根水浸提液的响应,探讨火炬树对波斯菊化感作用机理。结果表明:TB条件下波斯菊的生长状况最好;不同处理对土壤pH、电导率、总氮含量、有机碳含量、碳氮比的影响显着(P<0.05);不同浓度处理下,波斯菊土壤微生物单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逐渐上升,并在180 h时AWCD达到最大值并趋于稳定,不同处理间依次为TB>TA>TC>CK>TD;各根水浸提液处理均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对胺类物质的利用,抑制了对氨基酸类和多聚物类物质的利用;不同处理对波斯菊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影响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Gini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着(P>0.05)。RDA分析表明,总氮和有机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主要因素。火炬树根水浸提液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一步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从而影响波斯菊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21期)
周广帆,杨殿林,秦洁,李青梅,赵建宁[5](2019)在《丹江口水源涵养区退耕还草对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丹江口水源涵养区退耕还草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变化特征及相互作用机制,为全面分析和评估退耕还草土壤生态效应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2017年9月,在丹江口水源涵养区上游选取退耕种植3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作为退耕还草的代表样地,以相邻未退耕的玉米(Zea mays)田为对照,比较分析退耕还草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退耕还草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0–10和10–20 cm土层中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总量分别显着提高了59.13%和62.58%(P <0.05)。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硝态氮极显着正相关(P <0.01),与土壤pH和C/N显着负相关(P <0.05)。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线虫相互作用,土壤革兰氏阴性菌与土壤食细菌线虫显着负相关(P <0.05),与食真菌线虫显着正相关(P <0.05),土壤食微线虫结构改变。土壤微生物中革兰氏阴性菌与土壤线虫富集指数和结构指数显着正相关(P <0.05)。退耕还草土壤微食物网结构发生分异,土壤线虫对土壤微食物网结构稳定性贡献更大。(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伍文宪,黄小琴,张蕾,杨潇湘,刘勇[6](2019)在《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根肿病对十字花科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罹病大白菜(Group 1)和健康株(Group 2)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组样本的细菌16S rDNA和真菌ITS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分析了样本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差异,同时测定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探讨根肿病、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环境因子叁者的相关性。研究表明:①根肿病导致寄主根际土壤pH值和总磷(TP,Total Phosphorus)、总钾(TK,Total Potassium)、碱解氮(AN,Available Nitrogen)、速效钾(AK,Available Potassium)含量显着下降,交换性钙(ECa,Exchangeable Calcium)含量显着性增加。②根肿病的发生显着降低了根际土壤中细菌种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程度,但对根际土壤中的真菌α-多样性无显着影响。③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等是所测土壤样本的主要优势细菌种群,其中患病植株根际土壤拟杆菌门丰度显着高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P<0.05),放线菌门丰度显着低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P<0.05)。主要优势细菌纲为γ-变形菌纲、拟杆菌纲、α-变形菌纲、放线菌纲、酸杆菌纲等,2组土壤样本拟杆菌纲、放线菌纲、生养光细菌纲等相对丰度差异显着。④根际土壤优势真菌类群为子囊菌门、被孢霉门、担子菌门和壶菌门,其相对丰度在2组土壤样本间均有明显差异。主要真菌纲为散囊菌纲、被孢霉纲、锤舌菌纲、粪壳菌纲、座囊菌纲等,并且土壤样本间多种优势真菌纲相对丰度存在显着性差异。⑤主坐标分析(PCoA,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结果表明病株根际土壤与健康株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方差膨胀因子(VIF,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检验筛选土壤理化因子进行冗余分析(dbRDA,distance-based Redundancy Analysis)结果显示,AK和ECa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研究结果为揭示根肿病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制以及研发根肿病综合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郑裕雄,曹际玲,杨智杰,林成芳,黄梦青[7](2019)在《米槠天然林和桔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类型的转变是影响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因素,研究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于通过森林管理措施应对持续加剧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研究了中亚热带地区米槠天然林(Castanopsis carlesii)和相邻的桔园(Citrus reticulata)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两种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以细菌为优势类群,分别占微生物总PLFA含量的41.04%和48.01%。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主要由植被类型和季节变化差异引起。天然林微生物磷脂脂肪酸总量、细菌特征脂肪酸、真菌特征脂肪酸、放线菌特征脂肪酸、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特征脂肪酸含量均显着高于桔园。两种植被类型微生物类群特征脂肪酸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春季,而天然林最低值出现在冬季,桔园最低值出现在夏季。此外,与天然林相比,桔园的夏、秋和冬季土壤真菌与细菌比(F∶B)、春季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比(G~+∶G~-)以及全年环丙烷脂肪酸与其前体脂肪酸比(Cye∶Pre)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显着降低,而夏季G~+∶G~-和春夏季顺式异构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比(Iso∶Ant)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植被类型变化不仅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还影响着微生物抵抗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季节的影响程度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沈芳芳,刘影,罗昌泰,刘文飞,段洪浪[8](2019)在《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受氮沉降、气候变暖、大气CO_2浓度升高(eCO_2)、极端干旱等全球变化的强烈影响,深入认识和理解全球变化下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以上4种全球变化单因子和多因子(双因子、叁因子及四因子)交互作用的响应与适应规律。主要结论为,(1)氮沉降、气候变暖和极端干旱均改变了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呈现降低、增加和无影响3种效应,大多数研究结果是降低效应,例如高氮沉降和长期低水平氮沉降减少了植物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下降幅度随氮沉降时间和量的增加而加强;气候变暖改变了植物的物候,降低了植物多样性,促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分异;极端干旱导致植物组成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植物多样性降低并促进盐生植物的生长,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降低并促使转向渗透胁迫型策略。(2)eCO_2增加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从而刺激植物的生长,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取决于资源可利用性,一般增加根际细菌和土壤真菌的相对丰度以加快土壤的碳源利用。(3)全球变化多因子交互作用下植物-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联效应主要为协同、累加、抵消或非加性等,其中氮沉降×气候变暖为累加;氮沉降×eCO_2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为协同增效,而对植物群落可能是相反或抵消;气候变暖×eCO_2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为累加;叁因子和四因子交互作用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为非加性,较难预测。最后指出当前的研究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1)加大不同时空尺度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2)精确全球变化多因子交互作用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估算。(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明锐,李天国,李博,秦丽,蒋明[9](2019)在《元阳梯田核心区森林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含量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元阳梯田核心区箐口和大鱼塘两地共7种森林群落(臭牡丹群落、杉树群落、茶树-旱冬瓜群落、旱冬瓜群落、鼠麴草群落、五眼果群落和鸭公树-木荷群落),按0-20cm、20-40cm、40-60cm和60-80cm土层取样,测定各土层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纤维分解菌和真菌)与养分含量(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分析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除茶树-旱冬瓜群落的真菌数量和旱冬瓜群落的放线菌、自生固氮菌以及纤维分解菌的数量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发生变化,其它森林群落微生物数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群落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变化梯度不一致。(2)鸭公树-木荷群落细菌数量最多;杉树群落的放线菌数量最多;自生固氮菌数量在旱冬瓜群落最多;纤维分解菌和真菌数量在臭牡丹群落最多。(3)7种森林群落的全N、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无眼果群落和鸭公树-木荷群落的全N、碱解N和速效K含量最高;旱冬瓜群落的全P和速效P的含量最高。(4)全N和3类速效养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养分含量在不同的森林群落表现出显着差异,并具有显着的垂直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薛凯,张彪,周姝彤,冉沁蔚,唐立[10](2019)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但目前青藏高原上大尺度上的微生物地理学研究还很缺乏.因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跨越2121 km的尺度上针对高寒草地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研究了土壤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微生物量、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分布格局,及与气候、植物和土壤因子的关系.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和高寒荒漠中,高寒荒漠具有最低的微生物多样性,而高寒草甸具有最高的微生物量碳.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大气温度而非降水显着相关,说明其在高寒条件下可能受温度而非水分控制.微生物多样性随耦合了水、热要素的干旱指数的增加而降低,解释量比单一要素更高.此外,植物功能群多样性与微生物多样性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解释量比植物物种多样性更高.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干旱指数和年均温通过影响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而改变土壤表层的碳氮比,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微生物多样性.与多样性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可溶性有机碳、氨态氮、速效磷及碳氮比等土壤营养指标和植物地上生物量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这些结果意味着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量可能有着不同的控制因子;随着未来青藏高原的"暖湿化",干旱指数的降低可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27期)
土壤微生物群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晰蔬菜-牧草轮作系统中种植牧草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年际和季节间的动态特征,本研究以温带气候区有机农牧场低投入蔬菜生产后种植牧草1~5年和永久性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脂肪酸种类和含量,通过非度量多维测度(NMS)排序和多响应置换过程(MRPP)分析,探究牧草不同生长年限和季节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群落结构与功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牧草生长年限的延长,土壤中活体微生物的脂肪酸多样性提高,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脂肪酸的比例逐渐降低,真菌与细菌脂肪酸比例升高,微生物生物量增加。2)随着季节更替,特定脂肪酸比例、腐生真菌、厌氧菌生物量发生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亦存在差异。3)牧草生长4年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着改变且趋近于永久性草地,土壤碳矿化和颗粒有机质含量变化驱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微生物群落论文参考文献
[1].李兴佳,冯晓洁,农向群,蔡霓,王广君.花生田施用绿僵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
[2].林栋,张德罡,McCulley,Rebecca,L..蔬菜-牧草轮作5年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变化及其群落结构分异[J].草业学报.2019
[3].赵梦赛,栾亚宁,戴伟,王兵,乔红雍.丝栗栲林土壤微生物PLFA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4].马文育,杨塍希,国伟强,王影,曲同宝.火炬树对波斯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9
[5].周广帆,杨殿林,秦洁,李青梅,赵建宁.丹江口水源涵养区退耕还草对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9
[6].伍文宪,黄小琴,张蕾,杨潇湘,刘勇.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郑裕雄,曹际玲,杨智杰,林成芳,黄梦青.米槠天然林和桔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J].生态环境学报.2019
[8].沈芳芳,刘影,罗昌泰,刘文飞,段洪浪.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9
[9].李明锐,李天国,李博,秦丽,蒋明.元阳梯田核心区森林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含量的分布特征[J].西部林业科学.2019
[10].薛凯,张彪,周姝彤,冉沁蔚,唐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影响因子[J].科学通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