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管内吸引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管内,新生儿,颅脑,综合征,气管,损伤,氧分压。
气管内吸引术论文文献综述
罗晓鸿,赖延忠,杨东福,林泓圳[1](2017)在《应用胎粪吸引管气管内吸引防治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胎粪吸引管气管内吸引防治羊水Ⅲ度粪染且无活力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效果。方法 81例羊水Ⅲ度粪染且无活力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气管内吸痰管与负压器相连进行气管内吸引治疗,治疗组采用胎粪吸引管气管内吸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MAS发生率、呼吸机辅助通气率、治愈率、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MAS发生率30.0%、重症MAS发生率2.5%均低于对照组53.7%、1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辅助通气率0低于对照组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95.0%高于对照组6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5.6±1.3)d短于对照组(8.1±1.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胎粪吸引管气管内吸引防治羊水Ⅲ度粪染且无活力新生儿MAS效果显着,新生儿MAS发生率、重症MAS发生率、呼吸机辅助通气率低,住院时间短,治愈率高,能够减轻患儿的痛苦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7年20期)
冯瑾[2](2017)在《窒息复苏后4h内气管内吸引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找减轻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病情的简易可行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6年5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MAS新生儿97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患儿在入院时先予气管内吸引后,再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抗生素使用级别、抗生素使用时间、胸片病灶消退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抗生素使用级别、抗生素使用时间、胸片病灶消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患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MAS窒息复苏后4h内给予气管内吸引术可以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降低抗生素级别,促进胸片病灶消退,降低新生儿PPHN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徐美亚[3](2016)在《对进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和囊上吸引术的老年危重患者实施全面护理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对住在ICU的进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联合囊上吸引术的老年危重患者实施全面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ICU于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156例老年危重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78例)和研究组(78例)。在ICU接受治疗期间,对这些患者均进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联合囊上吸引术。同时,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全面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接受护理后,常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54%,全面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联合囊上吸引术的老年危重患者实施全面护理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地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6年20期)
吴春玲,张立民,孙文波,王芝静,李睿[4](2014)在《雾化吸入地卡因对重型颅脑损伤小儿气管内吸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雾化吸入地卡因对重型颅脑损伤小儿气管内吸引的影响。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小儿随机分为地卡因组(A组)和生理盐水组(B组),A组在气管内吸引前20 min雾化吸入地卡因,B组作为对照组雾化吸入生理盐水,动态监测雾化吸入后及气管内吸引后各时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颅内压(ICP)的变化。结果:地卡因组患儿在雾化吸入地卡因后及气管内吸引后HR、MAP、ICP均泰发生明显变化,而生理盐水组患儿HR、MAP在气管内吸引后4min内较气管内吸引前明显升高(P<0.05),ICP在气管内吸引后3min内明显升高。结论:雾化吸入地卡因可有效防止重型颅脑损伤小儿气管内吸引时造成的颅内压升高及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渡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4年S2期)
杨磊,冯东侠,王其平,高恒,那汉荣[5](2014)在《气管内吸引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病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气管内吸引术(ETS)对急性期内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脑组织氧分压(PbtO2)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4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急性期因病情需要均接受药物镇静和机械通气等抢救措施,观察并记录ETS前后病人ICP、MAP、CPP、PbtO2、血气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共接受156次ETS,其中59次ETS中病人因为未达到完全的药物镇静状态而出现呛咳、躁动等反应,另外97次ETS中病人均保持完全镇静状态。与ETS前相比,ETS中呈完全镇静状态的病人和未完全镇静的病人ICP变化值分别为(2.2±3.9)mmHg和(12.3±4.5)mmHg(P<0.01),CPP变化值分别为(6.3±7.1)mmHg和(-5.5±8.0)mmHg(P<0.01),PbtO2变化值分别为(2.3±2.4)mmHg和(-4.2±3.3)mmHg(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行ETS时,因镇静深度不够而呈现呛咳、躁动者,可发生明显的脑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脑的继发性损伤,因此让病人处于完全镇静状态后再行ETS可以有效避免ETS的风险。(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期刊2014年05期)
傅建平,刘辉保,胡安辉,袁水生,杨磊[6](2013)在《气管内吸引早期诊断新生儿肺出血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推广一种简便、实用、安全的新生儿肺出血早期诊断方法,提高基层医院新生儿肺出血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5月采用召开实用知识培训班和上门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在全省推广新生儿肺出血早期诊断技术,培训班现场考核,确保人人过关;上门指导紧扣要点,分析失败原因,提高早期诊断率。结果在全省16所县级以上医院共推广94例,其中早期诊断78例,早期诊断率83%,推广医院反应良好。结论该推广项目要点通俗易懂,基层医院医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气管内吸引早期诊断新生儿肺出血的方法,为基层医院争取抢救机会,临床有效,同时安全,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前沿》期刊2013年23期)
曹玉书,官正标,赵红霞,董洁[7](2013)在《经鼻气管内吸引在无创正压通气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鼻气管内吸引(NTS)在排痰障碍的无创正压通气(NPPV)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临床有气管内分泌物潴留和急性低氧血症的NPPV患者,经常规口咽部吸痰和胸部物理治疗无效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1例)和对照组(15例)。试验组NPPV联合NTS和胸部物理治疗;对照组终止NPPV后给予有创机械通气。观察试验组NTS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氧饱和度、心电监测和通气参数的变化,以及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转归。结果试验组均成功气管内置入吸痰管,NTS操作平均(33±0.9)次;首次NTS后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改善(20/21,占952%),主要不良反应为一过性加重的低氧血症(14/21,占667%)、一过性心电监测异常(4/21,占189%)。试验组NTS有效且临床治疗成功16例,成功率为762%,治疗不成功而转为有创通气者5例,治疗成功2例,死亡3例,平均住院时间(173±74)d;对照组无创通气转为有创通气15例,治疗成功l1例,成功率733%,死亡4例,平均住院时间(145±57)d。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 NPPV患者出现排痰障碍时,通过NTS可清除气道内分泌物,维持NPPV的有效治疗,减少有创通气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李小华[8](2013)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气管内吸引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行气管内吸引术治疗的并发症和相关的护理措施,提高其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已行气管内吸引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35例采取相应的干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在减少气管内吸引并发症方面的优越性。结果干预组进行差别干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明显低于对照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已建立人工气道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差别干预护理,能显着减少气管内吸引的并发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3年19期)
闵燕,涂雪琴,陶春红[9](2012)在《不同压力和吸引时间对危重病人气管内吸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气管内吸引是为了清除粘膜、纤毛无法清除的分泌物,所以吸痰管都插的尽可能的深,当触到气管隆突或气管粘膜后稍稍撤出吸痰管再进行吸痰。实际上是吸痰管和气管粘膜的接触造成了气管粘膜的损伤,而抽吸本身却没有这样的作用。国外研究者通过动物试验研究发现深部吸引造成的粘膜损伤包括上皮剥脱、充血、水肿、纤毛失去、纤维化、肉芽肿、出血以及进一步的感染。对危重病人用不同压力水平(0.01MPa,0.015MPa,0.(本文来源于《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14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2-08-18)
赵红霞[10](2012)在《ICU经皮微创气管穿剌细导管吸引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护理与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临床危重病抢救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道分泌物蓄积是呼吸道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发生严重呼吸道分泌物蓄积时,常引起阻塞性通气障碍而导致严重的呼吸衰竭。需采用气管切开等建立高级人工气道以便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我院重症医学科于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50例有呼吸道分泌物蓄积病例为了加强下呼吸道管理,采用微创(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气管内吸引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寻找减轻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病情的简易可行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6年5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MAS新生儿97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患儿在入院时先予气管内吸引后,再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抗生素使用级别、抗生素使用时间、胸片病灶消退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抗生素使用级别、抗生素使用时间、胸片病灶消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患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MAS窒息复苏后4h内给予气管内吸引术可以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降低抗生素级别,促进胸片病灶消退,降低新生儿PPHN的发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管内吸引术论文参考文献
[1].罗晓鸿,赖延忠,杨东福,林泓圳.应用胎粪吸引管气管内吸引防治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
[2].冯瑾.窒息复苏后4h内气管内吸引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
[3].徐美亚.对进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和囊上吸引术的老年危重患者实施全面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
[4].吴春玲,张立民,孙文波,王芝静,李睿.雾化吸入地卡因对重型颅脑损伤小儿气管内吸引的影响[J].中国医学装备.2014
[5].杨磊,冯东侠,王其平,高恒,那汉荣.气管内吸引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病人的影响[J].现代医学.2014
[6].傅建平,刘辉保,胡安辉,袁水生,杨磊.气管内吸引早期诊断新生儿肺出血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3
[7].曹玉书,官正标,赵红霞,董洁.经鼻气管内吸引在无创正压通气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3
[8].李小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气管内吸引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3
[9].闵燕,涂雪琴,陶春红.不同压力和吸引时间对危重病人气管内吸引的影响[C].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14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2012
[10].赵红霞.ICU经皮微创气管穿剌细导管吸引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护理与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