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碳氮同位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毛家坪遗址,C,N同位素,食谱结构
碳氮同位素论文文献综述
王奕舒,凌雪,梁云,侯宏伟,洪秀媛[1](2019)在《甘谷毛家坪遗址秦人骨的碳氮同位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肃甘谷县毛家坪遗址沟东墓葬区出土的秦人骨为研究对象,通过骨化学分析揭示该地区早期秦先民的饮食结构,探索其生产方式、经济模式等历史信息。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发现人骨样品的δ13C值、δ15N值分别分布在-15. 4‰~-7.6‰及8. 1‰~13. 2‰范围内。由此可得出所分析的甘肃毛家坪遗址人骨中约2/3的先民食物结构中肉类食物占较大比例,约1/3的先民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并辅以肉食。结合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动植物遗存,肉类的获取主要来源于驯养的家畜和部分狩猎物、植物性食物主要来源于C4类作物,这与其生活的环境及以农牧兼营的经济模式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也为早期秦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资料和证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文博,黄洪辉,李纯厚,刘永,齐占会[2](2019)在《华南典型海湾主要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生境差异显着的华南典型海湾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15年丰水期研究了海陵湾和陵水湾主要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并计算了基于δ~(13)C-δ~(15)N量化的营养结构。结果表明,海陵湾主要渔业生物的δ~(13)C [(-15.36±0.62)‰]和δ~(15)N [(15.53±0.94)‰]均显着高于陵水湾(P<0.01),但δ~(13)C差值(CR)和δ~(15)N差值(NR)低于陵水湾。陵水湾渔业生物NR和总面积(TA)都高于海陵湾,表明陵水湾比海陵湾食物链更长,多样性水平更高。以3.4‰作为一个营养级的氮稳定同位素富集度来计算,陵水湾渔业生物营养级级距仅为1.37,而海陵湾主要渔业生物营养级级距小于1,说明陵水湾和海陵湾均处于高营养级生物较少且食物网受干扰较多的状态。(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俞雅文,徐东坡[3](2019)在《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探究中华绒螯蟹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的营养生态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保护中华绒螯蟹栖息地和种质资源,科学评估长江蟹类的营养关系及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在长江靖江、新开沙及狼山沙3个采集区域的中华绒螯蟹和无齿螳臂相手蟹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并根据δ~(13)C、δ~(15)N值分析二者的生态宽幅及营养生态位面积。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的δ~(13)C、δ~(15)N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华绒螯蟹的δ~(13)C值频率分布相对集中在-25.00‰~-23.00‰;无齿螳臂相手蟹的δ~(13)C值频率分布相对集中在-26.00‰~-24.00‰,表明两种蟹均对某种饵料生物有所偏好,且中华绒螯蟹的δ~(13)C值频率分布范围大于无齿螳臂相手蟹,表明其食物来源更广。中华绒螯蟹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的营养生态位存在重迭,表明二者存在饵料竞争关系。其中靖江江段两种蟹的营养生态位重迭程度最大,表明二者在靖江江段食物竞争最激烈。中华绒螯蟹的δ~(13)C值变幅(CR)、δ~(15)N值变幅(NR)及营养生态位总面积(Ta)均大于无齿螳臂相手蟹,说明中华绒螯蟹对于饵料资源的竞争能力更强。(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9期)
公维民,马丽娜,王飞,钟敏,石双双[4](2019)在《我国大米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特征及溯源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检测我国由北到南6个省的10种大米的δ13C和δ15N值。结果显示,我国大米的δ13C值为-28.3‰~-26.0‰,平均值为-27.0±0.8‰,以-27.9‰~-26.3‰出现的频率较高。δ15N值为1.1‰~4.1‰,均值为2.4±1.0‰,以1.7‰~3.4‰出现的频率较高。我国南方大米的δ13C值低于北方大米,但南北方大米的δ15N均值基本相同且小于4‰,符合施化肥大米的特征。根据国内外大米的δ13C和δ15N特异性,以δ13C和δ15N为统计变量,采用Q型系统聚类方法对大米归类溯源。欧式距离<4时,日本大米的3个群集与我国大米的1个群集区分明显;欧式距离<3时,美国大米的2个群集与我国大米的1个群集区分显着。基于大米的δ13C和δ15N特性能够对其产地进行溯源。(本文来源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期刊2019年04期)
崔莹,吴旭干,赵峰,李嘉尧,连一霖[5](2019)在《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溯河洄游期食物来源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对象,但野生中华绒螯蟹溯河洄游过程中的摄食生态尚不明确。本论文以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沿其洄游路线设置3个采样区域,采集不同发育时期的幼体及其潜在的食物来源等样品。通过对比分析幼体及食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对中华绒螯蟹溯河洄游期的食物组成及变化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从大眼幼体到幼蟹,碳稳定同位素(δ~(13)C)呈现逐渐变轻的趋势,氮稳定同位素(δ~(15)N)呈现逐渐变重的趋势。表明中华绒螯蟹从大眼幼体到幼蟹的发育过程中,随着幼体不断向上游江段回溯,食物中陆源物质的比例逐渐增大,食物来源由浮游性食物向底栖性食物转变,且营养级逐渐增高。综合分析证明,在生境多样化、食物来源复杂的河流生态系统中,δ~(13)C值呈现的是食物来源的区域性和特异性,可以识别中华绒螯蟹洄游过程中的食源变化。δ~(15)N值虽受到区域氮源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仍能体现幼体发育过程中营养级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4期)
张硕,高世科,于雯雯,李士虎[6](2019)在《碳、氮稳定同位素在构建海洋食物网及生态系统群落结构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综述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着重讨论了海洋食物网中不同层级消费者的营养级时空变化及食性特征,为海域生态系统及其动态关系提供了重要手段,也为现代同位素全球生物化学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9年07期)
凌雪,王奕舒,岳起,谢高文,陈靓[7](2019)在《陕西关中监狱战国秦墓出土人骨的碳氮同位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陕西关中监狱秦墓出土的人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中的碳、氮同位素比值,来阐释该地区古代先民的饮食结构,探索其生活生产方式、经济模式等历史信息。所取的人骨样品均可用于食谱分析;所有样品的δ~(13)C值分布在-7.58‰~10.11‰的范围内,δ~(15)N值均分布在9.43‰~11.36‰之间。结合其他考古资料及文献,显示关中监狱地区先民的食物结构中主食为黍、粟等C4类植物,并包含一定量的肉食。男性和女性之间食性没有明显差异。与同一地区时代略有差异的宝鸡建河墓地、凤翔孙家南头秦墓相比较,C4植物比例与δ~(15)N发生变化可能与当时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联系。(本文来源于《文博》期刊2019年03期)
梁红[8](2019)在《滇东湖泊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与元素的地理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高等水生植物作为湖泊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在湖泊生态系统碳、氮等元素循环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吸收与传递作用,其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元素变化特征有助于辨别湖泊食物网的基本组成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传递过程。本研究通过对云南东部地区10个湖泊的空间调查和4个湖泊的季节调查,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识别滇东湖泊四类典型生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碳、氮同位素和元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模式,研究结果可为云南湖泊的生态系统评价与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滇东湖泊四种类别水生生物碳、氮同位素具有显着差异。沉水植物碳同位素值最大(-12.04±4.57‰),漂浮植物碳同位素值最小(-28.99±0.86‰);浮游植物碳同位素值与浮游动物相似,平均值分别为-21.88±2.97‰、-20.85±2.70‰。结果表明碳源是导致湖泊生物碳同位素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氮同位素结果显示同为初级生产者的漂浮植物(5.58±7.38‰)、沉水植物(5.43±5.84‰)和浮游植物(7.26±3.83‰)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而作为初级消费者的浮游动物氮同位素(11.02±3.18‰)显着高于浮游植物,反映了湖泊生物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出现氮同位素富集效应,富集系数约为3.46‰。(2)空间尺度上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碳同位素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碳同位素组成与水体温度、pH值呈正相关关系。水温影响了水体中溶解无机碳的组成和水体pH,湖泊水体中溶解CO_2浓度随着水温升高而减少,HCO_3~-离子浓度增加,pH值升高,浮游植物更多地利用水体中相对富集~(13)C的HCO_3~-作为碳源,导致浮游植物碳同位素偏正。同理,浮游动物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浮游植物是浮游动物的主要碳源之一,因此,浮游动物碳同位素也间接受到水温、pH值的影响。此外,浮游动物碳同位素还受采样点水深控制,不同的湖泊水深会存在浮游动物栖息地生境的差异,导致浮游、底栖碳源对生物的贡献比例不同,进而影响浮游动物碳同位素组成。沉水植物碳同位素与湖泊的透明度有关,富营养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高、水体透明度低,浮游植物吸收利用大量水体中溶解的CO_2,沉水植物则被迫吸收更多HCO_3~-,导致在透明度低的水体中,沉水植物δ~(13)C出现偏正的分布特征。氮同位素组成方面,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沉水植物的氮同位变化具有一致性,随着湖泊水体营养水平尤其是水体总磷、总氮指标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表明湖泊生物氮同位素信号可作为评价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况的代用指标。(3)时间尺度上4个湖泊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碳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雨季(6月、9月)浮游生物的碳同位素普遍偏正于旱季(12月、3月)。浮游植物碳同位素的季节变化可能与水温、生长速率相关。低温环境下水体溶解CO_2含量的增加,以及浮游植物生长速率变慢,也是导致浮游植物碳同位素信号偏负的原因。浮游动物碳同位素组成季节变化除受其食物浮游植物的影响外,还与降雨量、陆源无机碳、浮游动物的捕食习性等有关。雨季流域带来更多陆源的富集~(13)C的碳源,浮游动物在摄入陆源有机碎屑物和淋溶作用下流域中的HCO_3~-后导致其碳同位素偏正,而旱季降雨量较少浮游动物食物来源更多依赖于湖泊内的贫~(13)C的碳源(浮游植物),其碳同位素偏负。在氮同位素方面,春季浮游生物氮同位素最大,可能随着气温回升,受春旱的影响,降雨量持续几个月较少,空气干燥,多大风天气,气温回升较快,蒸发量较大,流入湖泊的人类生活污水在反硝化和氨挥发作用下,轻的δ~(15)N随着蒸发而逃逸,留下较重的δ~(15)N,从而导致水体氮同位素上升,生活在此环境中的浮游生物氮同位素也相应偏正。(4)沉水植物、漂浮植物体内碳元素百分含量显着高于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而氮元素百分含量则相反,碳氮比值均显着高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这是由于高等水生植物与浮游生物体内组织不同所导致的。滇东湖泊沉水植物C、N等元素百分含量比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偏高,反映了云南地区独特的环境背景,受喀斯特基岩的影响,水体富含碳酸盐导致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更多的碳元素,同时云南地区强的太阳辐射导致水生植物吸收更多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造成氮元素含量偏高。在季节变化上,夏季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总碳百分含量最大,春季最小,可能反映了夏季生物生长快促使对水体中常量元素的吸收,使得碳元素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浮游生物氮百分含量无明显季节变化;浮游植物碳氮比值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碳氮比值最大,秋季、冬季逐渐减少,春季达到最小值。元素含量时空分布特征表明,浮游植物更容易受到外部气候、环境因子的影响,体内化学稳态性较浮游动物低,并且内源有机物高等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的碳氮比值均小于20。(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5)
谢青,徐勤勤,王永敏,孙涛,樊宇飞[9](2019)在《叁峡水库与长寿湖水库鱼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及营养级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人为活动对水库鱼类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关系的影响,选择人为影响程度较低的叁峡水库和影响程度较高的长寿湖水库为研究对象,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两个水库鱼类δ13C值、δ15N值和营养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寿湖水库鱼类δ13C平均值(-22.66‰±1.94‰)与叁峡水库(-22.59‰±1.87‰)较为接近,但长寿湖鱼类的δ15N值(13.95‰±3.02‰)显着高于叁峡水库鱼类的δ15N值(11.98‰±2.25‰).根据δ15N值计算不同食性鱼类间的营养级,叁峡水库营养级为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而长寿湖中则表现为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营养级出现了异常现象.这一结果表明,对于人为影响(如人工喂食鱼饲料等)较大的水体,采用δ15N值计算不同食性鱼类间的营养级存在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戴文坛[10](2019)在《报春苣苔营养器官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报春苣苔种群仍处于濒危状态,为更好地保护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本研究以广东、广西、湖南和江西4个省份14个有记录的报春苣苔分布点的种群作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各分布点的维管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测定各种群报春苣苔植物根茎叶营养器官、植株周边土壤及岩石进行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测定,初步探讨报春苣苔不同营养器官碳氮同位素组成与其生境中相关因子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在11个发现报春苣苔分布的调查地点中,均发现了凤尾蕨科(Pteridaceae)凤尾蕨属(Pteris)植物,即凤尾蕨属植物常与报春苣苔生长同一环境中,推测该属植物可作为寻找适宜报春苣苔生存环境的指示植物。(2)根据实地调查及文献获取的报春苣苔分布地点地理信息,通过MaxEnt软件,预测报春苣苔的潜在地理分布区。结果发现除本次实地调查发现报春苣苔的广东、广西、湖南3个省份外,未发现其他省份存在报春苣苔高适生区,而仅江西省有小片区域为中适生区。而模型评估指标中训练子集及测试子集AUC值均为0.9991。影响报春苣苔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要环境为太阳辐射量,3月份太阳辐射量和9月份太阳辐射量累积贡献值高达94.44%。由于本次预测采用24个气候环境变量,能较为准确预测报春苣苔潜在适生区,今后需进一步增加环境变量,预测更为精准的适生区域,以便探寻出报春苣苔新分布点。(3)在所有样品(包括植物、土壤及岩石)中,元素含量排列为C>H>N>S,且植物>土壤>岩石。计算14个点报春苣苔及相关种根茎叶、土壤及岩石C/N值,其中,植物根茎叶C/N值3者无显着性差异;岩石C/N值远高于植物和土壤C/N值,且与植物、土壤C/N值不呈现显着关系;土壤与植物C/N值(根茎叶C/N平均值)呈显着正相关(y=0.3253x+9.1154,R2=0.3334;P=0.031<0.05)。(4)所有植物样品的δ~(13)C介于-40.47‰~-29.92‰之间,而δ~(15)N则介于-13.38‰~3.72‰之间。报春苣苔及相关植物不同营养器官δ~(13)C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根和叶δ~(15)N存在显着性差异,但根和茎以及叶和茎δ~(15)N则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且根δ~(15)N值小于叶片δ~(15)N值,这可能由于报春苣苔叶片能通过吸收大气中的氮源,从而导致叶片δ~(15)N值偏正。所有植物样品δ~(13)C值小于-25‰,推测报春苣苔、蚂蝗七(Chirita fimbrisepala)以及牛耳朵(Ch.eburnea)的光合途径均为卡尔文循环(C_3途径)。(5)土壤δ~(13)C值与岩石δ~(13)C值不存在显着性关系;而土壤δ~(13)C值与报春苣苔根茎叶δ~(13)C值均呈现显着正相关,说明影响土壤δ~(13)C值主要因素为地表植物。而土壤N含量与报春苣苔根组织δ~(13)C呈显着负相关,说明土壤N含量升高会使促进植物根际碳沉积,从而使根贫化~(13)C(即土壤N含量升高会促进根释放含~(13)C的有机物)。(6)报春苣苔各营养器官δ~(13)C、δ~(15)N值与气候因子(地区年平局气温及年平均降水量)不存在显着性关系,这说明外界大环境气候因子对报春苣苔生存环境影响较小,因此报春苣苔生理活动(如光合作用、N元素的吸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十分迟钝,需要通过改变所处石灰岩洞小环境因素(洞内温度、相对湿度、土壤N含量等)来使报春苣苔生理活动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碳氮同位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生境差异显着的华南典型海湾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15年丰水期研究了海陵湾和陵水湾主要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并计算了基于δ~(13)C-δ~(15)N量化的营养结构。结果表明,海陵湾主要渔业生物的δ~(13)C [(-15.36±0.62)‰]和δ~(15)N [(15.53±0.94)‰]均显着高于陵水湾(P<0.01),但δ~(13)C差值(CR)和δ~(15)N差值(NR)低于陵水湾。陵水湾渔业生物NR和总面积(TA)都高于海陵湾,表明陵水湾比海陵湾食物链更长,多样性水平更高。以3.4‰作为一个营养级的氮稳定同位素富集度来计算,陵水湾渔业生物营养级级距仅为1.37,而海陵湾主要渔业生物营养级级距小于1,说明陵水湾和海陵湾均处于高营养级生物较少且食物网受干扰较多的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氮同位素论文参考文献
[1].王奕舒,凌雪,梁云,侯宏伟,洪秀媛.甘谷毛家坪遗址秦人骨的碳氮同位素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文博,黄洪辉,李纯厚,刘永,齐占会.华南典型海湾主要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2019
[3].俞雅文,徐东坡.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探究中华绒螯蟹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的营养生态位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4].公维民,马丽娜,王飞,钟敏,石双双.我国大米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特征及溯源应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9
[5].崔莹,吴旭干,赵峰,李嘉尧,连一霖.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幼蟹溯河洄游期食物来源变化[J].海洋与湖沼.2019
[6].张硕,高世科,于雯雯,李士虎.碳、氮稳定同位素在构建海洋食物网及生态系统群落结构中的研究进展[J].水产养殖.2019
[7].凌雪,王奕舒,岳起,谢高文,陈靓.陕西关中监狱战国秦墓出土人骨的碳氮同位素分析[J].文博.2019
[8].梁红.滇东湖泊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与元素的地理分布特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9].谢青,徐勤勤,王永敏,孙涛,樊宇飞.叁峡水库与长寿湖水库鱼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及营养级的比较[J].湖泊科学.2019
[10].戴文坛.报春苣苔营养器官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初步研究[D].广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