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心电图的临床分析

心房颤动心电图的临床分析

王颖(内蒙古扎兰屯市人民医院16265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3-0418-02

【摘要】目的分析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及临床类型。方法分析46例心房颤动心电图的f波、心室率、RR间距的变化范围及QRS形态。结果f波的粗细形态有助于评估转复窦性心律成功率的高低;房颤时发生宽大畸形的QRS波,可以鉴别是室上性搏动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或是心室的异位搏动;连续成串发生时,判断是室上性本质、抑是室性心动过速,根据心室率快慢诊断房颤的性质。结论应当重视心房颤动心电图所提供的各种心电现象,发挥其诊断和治疗决策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电图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的发生会增加血栓栓塞(主要是脑卒中)、心力衰竭及其他一些并发症,从而加速病情发展及增加病死率。心房颤动既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也见于非器质性心脏病。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46例心房颤动患者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0例,女性26例。年龄34-72岁。46例心房颤动中,22例为冠心病、7例为高血压、8例为风心病、4例为肺心病、1例为甲亢、1例为心肌病、3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均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胸片、心动超声、检验所证实。

1.2方法

取患者平卧位,心电图走纸速度50mm/s,标准电压1.0mV/cm,选择12导联心电图,并加做长V1导联10s。

1.3心房颤动心电图表现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方向相反,RR不规则心房颤动f波。f波频率350-600次/min。

2结果

2.1f波

V1导联f波振幅>0.5mV者为粗颤,见于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是复律的指征,f波振幅<0.5mV者为细颤,40例心电图p波均消失,其中9例所有导联见不到f波。

2.2心室率

心室率<60次/min者占10例,心窒率100-180次/min者占34例,心室率>180次/min者占2例。

2.3RR间距

最短RR间距为0.24s,最长RR间距为2.08s,所有病例RR间距不规则。

2.4QRS波群表现

QRS波群时间>120ms者占16例,QRS波群时间<120ms者占3例。其中,束支阻滞者10例,室速者4例,预激综合征2例。

3讨论

3.1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亦有争议[1]

有关心房颤动的理论包括环行运动、单个或多个局部起源和多环折返。无论何种机制,均是由于心房组织的反应性和传导性的不一致使心房除极顺序混乱而导致了心房颤动。多个折返环路的建立使心房颤动得以持续。混乱的心房激动以随机的间期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使得心房颤动时心室率不规则。

3.2心房颤动时心室率

快慢主要取决于房室交界区-希浦系统(AVN-HPS)和旁道前传有效不应期长短[2]。AVN-HPS不应期病理性延长,更多的f波因干扰与阻滞未能下传心室,心室率缓慢而不规则。心室率<60次/min者,称为缓慢性心房颤动,心室率慢至35次/min者可交界性逸搏或室性逸搏。f波下传的R-R间歇在2.0s以上者,称为心房颤动合并心室长间歇,提示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N-HPS有效不应期短,f波下传心室的频率加快引起快速心房颤动。凡f波下传的心室率在100-180次/min之间者,称为快速型心房颤动,凡f波下传的心室率在180次/min以上者,称为极速型心房颤动。前向传导的不应期<330ms时,易发生极速型心房颤动。

3.3心房颤动伴宽QRS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时,宽QRS心动过速可以是束支蝉联现象、室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等。相关机制:①心房颤动伴束支蝉联现象:双束支不应期不一致和室间隔隐匿传导是产生束支蝉联现象的机制;②心房颤动伴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的QRS-T形态取决于起源心室的部位及激动在心室内的传导情况;③心房颤动伴预激综合征:快速的f波激动沿旁道下传心室,一系列QRS波群宽大畸形,心室率较快,有delta波,RR间距极不规则,呈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预激综合征图形。部分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可演变为心室颤动而引起猝死[3]。

3.4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传导与心房颤动伴室性早搏的鉴别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传导为室上性激动在室内的传导异常,心房颤动伴室性早搏为激动起源异常,两者的共同特征是QRS波群宽大畸形。

参考文献

[1]黄大显.现代心电图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4(1):412-423

[2]卢喜烈.心房颤动心电图各种表现的相关机制[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3,12(4):210-212

[3]王慕璇,朱维琪,蔡晓英,等.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心电图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1,10(4):200-202.

标签:;  ;  ;  

心房颤动心电图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