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高层混凝土框架论文_陈代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高层混凝土框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框架,高层,屈曲,数值,高层建筑。

多高层混凝土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陈代林[1](2019)在《层间组合隔震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层间隔震技术是在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使地震能量在隔震层集中耗散,通过延长结构周期以达到抗震的作用。组合隔震体系就是利用两种以上的隔震支座并联形成的结构体系,研究最多的是将迭层橡胶支座和滑动摩擦支座进行组合,利用两种支座各自的力学特性使结构达到良好的隔震效果。层间组合隔震体系在力学特性和隔震效果方面都具有更好的性能。因此,研究层间组合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很有必要。本文以竖向刚度不均匀和平面不规则的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SAP2000软件建立了抗震结构、层间橡胶隔震结构和层间组合隔震结构的分析模型,对模型分别进行模态分析及非线性时程分析,进而探讨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层间组合隔震体系的减震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有限元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叁种结构分析模型的层间剪力及水平减震系数、层间加速度、顶层时程加速度和层间位移等地震响应,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设置隔震层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有效阻断了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地震能量通过隔震层的变形被大量消耗。而且组合隔震结构的耗能能力优于橡胶隔震结构,传递给结构的地震能量被消耗的更多,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更小。从结构的地震响应角度分析,隔震体系的上部结构地震响应减小是以下部结构的地震响应增加为代价的。(2)只改变层间组合隔震结构的隔震装置布置的楼层位置,分析在不同楼层位置对竖向刚度不均匀的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的响应。建立了隔震层分别布置在第3层顶部、第5层顶部和第7层顶部叁种隔震方案,并将模态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出的自振周期、层间剪力、层间加速度、顶层时程加速度和层间位移与基础固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隔震层无论设置在主体结构的某一层,都能消耗大量的地震能量,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而且隔震层位置越高使得上部结构对于地震的响应越小,但是受到减震效果的楼层数也越少,整体减震效果也越差。隔震层位置越高,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就越小,隔震效果越好。随着隔震层位置的上升,其水平位移有着逐渐减小的趋势。(3)针对某一平面不规则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分别进行组合隔震支座比例的优化分析。对铅芯橡胶隔震支座与摩擦隔震支座的设置比例为24:25、32:17和40:9进行并联的组合隔震结构体系分别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和模态分析,通过自振周期、层间加速度和层间剪力来比较分析隔震支座布置方式对结构减震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组合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体现出更好的减震效果,并且层间组合隔震结构在保证隔震层恢复力的前提下,随着滑动摩擦支座比例的增加,组合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越来越好。(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9-05-28)

熊海贝,陈佳炜,吴颖[2](2018)在《高层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木盒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以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为"主结构",每层主结构间内嵌3层装配式轻型木结构为"子结构"的装配式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该混合结构体系实现了建筑使用功能多样化,结构体系集成化,建筑材料绿色化,建造施工装配化的特点。着重研究了体系中主结构与子结构间的连接,根据连接的特点和强弱,提出了3种不同的结构模型:1)重力模型,其特点是主结构与子结构在侧向不连接或弱连接,不考虑子结构对整体结构抗侧刚度的贡献;2)刚度模型,主子结构间采用螺栓有效连接;3)隔震模型,其子结构底面与主结构采用隔震支座连接。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3种具有不同受力特点的模型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力模型主结构受力安全合理;刚度模型中子结构对整体结构抗侧刚度的贡献可达6%~35%;隔震模型中隔震子结构可明显降低整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与建筑功能相同的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相比,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木盒结构自重可减轻25%,地震作用可减小30%,有利于在地震设防区应用。(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官俊良[3](2018)在《高层混凝土基础隔震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住宅建筑以及商业办公建筑数量快速增加且结构形式愈发多样化。在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逐渐增多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我国许多城市处于地震带及断层附近。若于人口稠密地区发生地震,地震灾害将会对所在区域的城市基础设施产生严重破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产生严重的社会及经济影响。鉴于地震的严重破坏性,各国科研人员对地震的预测和防御做了大量研究。近十几年来隔震技术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较于传统抗震结构,隔震技术通过隔震装置将结构的变形与耗能集中于隔震层,有效控制地面震动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大幅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相应。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隔震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高层建筑领域。为进一步推动高层隔震建筑的发展,本文针对高层隔震框剪结构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首先,本文对一栋典型高层框剪结构进行了8度设防烈度下的隔震设计,并对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隔震层受力性能进行验算。经计算,隔震结构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减震系数为0.37,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极限水平位移及隔震层极限拉压应力均符合规范要求,隔震结构工作性能良好。其次,针对高层隔震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发生的倾覆问题进行了相应试验研究。根据前面所设计的高层隔震框剪结构,对原型结构进行合理简化并制作大高宽比刚体模型,进行一系列正弦波作用下的振动台试验以对原型结构的倾覆反应进行探究。研究表明,在动荷载作用下将静力倾覆临界加速度作为刚体发生倾覆的标准偏于保守;且在相同台面加速度作用下,模型的倾覆反应随台面振幅的增大而增大。第叁,针对高层隔震框剪结构在罕遇乃至超烈度地震作用下隔震层上部结构有可能进入塑性状态这一特殊问题。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原型结构建立了弹塑性分析模型并进行增量动力时程分析(IDA)。分析结果表明,在罕遇地震乃至超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出现在隔震层上一层。结构塑性发展顺序为上部结构连梁率先屈服其后剪力墙墙肢逐渐屈服并沿楼层向上发展。此外,随着地面峰值加速度的不断增大,结构破坏失效模式主要由隔震支座拉应力超限控制。第四,根据IDA分析结果,取非隔震和隔震原型结构中框架剪力墙一榀单元的隔震层及其上部结构底部两层建立实体子结构模型进行拟静力分析。由非隔震、隔震框剪子结构计算结果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塑性发展及损伤模式存在差异。由具有不同隔震层转换梁线刚度及纵筋配筋率的隔震子结构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可以发现,提升隔震层转换梁线刚度与纵筋配筋率有利于减轻隔震子结构的破坏损伤且同时能够提升子结构极限承载能力。最后对隔震层转换梁线刚度和纵筋配筋率的合理取值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8-06-01)

周红兵,史春乐,陈可君,舒跃华[4](2016)在《某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检测鉴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科学合理抽样,全面进行结构检测,根据检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指出结构在安全与抗震性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加固设计提供针对性意见,可为高层混凝土结构检测鉴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质量》期刊2016年09期)

杨远威,钱德玲,佟国锋[5](2016)在《超高层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动力响应规律和抗震性能,按照动力相似关系设计了一个1/50缩尺模型,并实施了振动台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对不同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结构自振频率、阻尼比、振型曲线、加速度动力放大系数、层间剪力、应变和位移响应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振动次数的增加,结构自振频率降低,阻尼比基本呈增大趋势,振型曲线幅值减小;实验结束后,结构的动力特性变化不大,说明结构的损伤不大;结构的动力响应与地震强度和地震波的波形有关;结构抗震性能能够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同类超高层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6年16期)

史先进[6](2016)在《防屈曲支撑在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某十层的纯框架结构建筑检测结果表明,其弹性层间变形和弹塑性层间变形均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采用防屈曲支撑对该结构进行了抗震加固设计,并基于SATWE软件分析了其小震下的结构性能。利用SAP2000软件,基于Pushover分析方法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由分析结果得知,防屈曲支撑增加了结构的抗侧刚度,增强了结构延性,改善了原结构薄弱层的抗震承载力。经防屈曲支撑加固后的结构,其变形特性仍与原框架结构类似。对实际工程所采用的防屈曲支撑进行了抗震性能抽检试验,结果表明,构件力学性能与设计数据吻合良好。防屈曲支撑技术用于高层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本文来源于《建筑钢结构进展》期刊2016年04期)

英明鉴,李易,陆新征,叶列平[7](2016)在《极端火灾作用下典型超高层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连续倒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911事件以来,意外荷载作用下超高层结构的连续倒塌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该文采用考虑高温作用的高性能有限单元、高温破坏准则及生死单元技术,对极端火灾作用下典型超高层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连续倒塌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结构系统中的多层结构共同承受火灾作用时,由于火灾热膨胀变形的影响,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产生类似桁架拱的整体受力机制,使得结构体系内不仅在水平方向发生内力重分布,而且在竖向也发生内力重分布。楼盖系统的热膨胀和破坏失效对外围柱的破坏具有重要影响,最终造成外围柱由于较大的二阶效应而发生受弯破坏,触发了整体结构系统的连续倒塌。(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李润林[8](2015)在《某超高层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的工程中,结构设计是基于工程设计经验和力学理论的判断初步得出结构方案,接着建立结构模型,通过结构计算程序对给定的方案进行结构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判断其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刚度、强度及构造等方面的要求。超高层建筑结构由于楼层数多、投资较大、建造周期长、受力复杂,结构成本比重高,时间空间效益成本也比较高,是否进行结构的优化会对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所有超高层建筑除了要满足抗震设防及安全使用的要求,还应做到使结构受力与材料的有效利用相结合。本论文以框架柱中配置部分型钢的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体的半混合结构体系为研究对象,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提出结构抗震性能目标选用的方式及构件性能细化分类分析的要求。从结构延性设计的要求出发,并通过性能化设计方法分析SRC-RC竖向混合过渡层的合理设置,并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使其满足结构抗震性能及延性要求,SRC-RC柱框架的设置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底部柱截面,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综合效益明显。本文主要进行的论述如下:本文采用PKPM系列软件对超高层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分析,并采用Etabs软件对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和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校核。评价该类结构体系的超限情况,采用基于性能设计的分析方法,对结构体系选取合理的性能目标,通过对结构进行多遇地震、设防地震及罕遇地震计算,分析结构各阶段的受力状态,通过合理结构布置及构造措施使结构满足各设防水准下的性能要求。针对外框架整体性有缺陷的框架-核心筒结构,通过实例分析,针对结构抗震不利的各因素和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其抗震加强的相关措施和计算方法;总结了SRC-RC过渡层设置的有效措施和分析方法,经过经济对比,说明此类结构的经济优势,并通过基于结构性能设计的方法验证其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10-30)

丁彩虹,高向宇,李杨龙,吴爽[9](2015)在《小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中BRB与钢支撑混合使用的减震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往往造成很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防屈曲支撑(简称BRB)在单层厂房、钢框架结构、多层框架-BRB结构能够有效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但对于小高层混凝土结构,框架-BRB结构是否具有可行性,高层结构的弯曲变形是否会使BRB的耗能能力发挥不充分,普通钢支撑-框架结构是否同样可行,这些问题有待研究。通过对某叁甲医院住院主楼3种结构方案的进行消能减震设计,建立了结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非线性分析对比,研究了各结构方案的地震反应、主体结构抗震性能、支撑表现、塑性铰出现及分布规律,以及所涉及的经济性,论证了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这一结构形式在建造这种场地和设防烈度条件下这种结构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也可供一般12~16层混凝土结构设计参考。(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5年增刊Ⅰ》期刊2015-08-01)

英明鉴[10](2015)在《典型超高层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高层建筑发展迅速,研究其防灾减灾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火灾是超高层结构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本文以钢筋混凝土(RC)框架-核心筒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其整体结构层次的抗火问题以及极端火灾下结构的抗倒塌性能,并基于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对实际工程结构进行了抗火分析,为今后超高层建筑的抗火设计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并介绍了可以用于超高层整体结构抗火分析的方法和流程,并对使用的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和讨论。2、分析了材料热应变对火灾下RC梁、柱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热应变对叁面受火RC梁构件的影响最小,对叁面受火RC柱和四面受火RC柱的影响都比较大。混凝土的热徐变对各种构件变形的影响都较小,简化计算时可以将其忽略。除钢筋的热膨胀应变外,梁构件的其他热应变在简化计算时可以忽略。3、分析了典型的超高层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常规火灾作用下的整体结构抗火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规的火场条件下,超高层混凝土结构自身具有良好的抗火性能,可满足承载力的要求。然而对于楼板构件和结构的上部构件,受火后会发生较大的变形而影响火灾后的正常使用,建议采取额外的防火保护措施。4、分析了典型的超高层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在超常规火灾作用下的整体抗倒塌性能。在极端火灾作用下,结构处于火灾区域中的框架结构会发生连续倒塌,但是由于整体结构冗余度较大能够有效发挥替代传力路径的作用,使得其他部位不会继续发生连续倒塌。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中框架部分的倒塌是由于楼盖系统热膨胀产生外推力而引发与其相连的外围柱的受弯破坏而引起的。5、分析了实际工程的整体结构抗火性能。通过分析可知在受火过程中巨型构件截面内部的大部分区域没有显着的温度上升,因而具有良好的抗火性能;同时由于其抗侧刚度较大,所以巨型构件不会因为周围楼板系统的热膨胀而发生受弯破坏。次框架以及楼板等结构的次要构件需要进行相应的防火保护,否则在火灾下将因为发生较大变形而失效。(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5-06-01)

多高层混凝土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一种以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为"主结构",每层主结构间内嵌3层装配式轻型木结构为"子结构"的装配式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该混合结构体系实现了建筑使用功能多样化,结构体系集成化,建筑材料绿色化,建造施工装配化的特点。着重研究了体系中主结构与子结构间的连接,根据连接的特点和强弱,提出了3种不同的结构模型:1)重力模型,其特点是主结构与子结构在侧向不连接或弱连接,不考虑子结构对整体结构抗侧刚度的贡献;2)刚度模型,主子结构间采用螺栓有效连接;3)隔震模型,其子结构底面与主结构采用隔震支座连接。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3种具有不同受力特点的模型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力模型主结构受力安全合理;刚度模型中子结构对整体结构抗侧刚度的贡献可达6%~35%;隔震模型中隔震子结构可明显降低整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与建筑功能相同的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相比,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木盒结构自重可减轻25%,地震作用可减小30%,有利于在地震设防区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高层混凝土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1].陈代林.层间组合隔震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9

[2].熊海贝,陈佳炜,吴颖.高层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木盒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8

[3].官俊良.高层混凝土基础隔震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8

[4].周红兵,史春乐,陈可君,舒跃华.某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检测鉴定分析[J].工程质量.2016

[5].杨远威,钱德玲,佟国锋.超高层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6

[6].史先进.防屈曲支撑在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6

[7].英明鉴,李易,陆新征,叶列平.极端火灾作用下典型超高层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连续倒塌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6

[8].李润林.某超高层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与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5

[9].丁彩虹,高向宇,李杨龙,吴爽.小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中BRB与钢支撑混合使用的减震效果研究[C].《工业建筑》2015年增刊Ⅰ.2015

[10].英明鉴.典型超高层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火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2 烈度为Ⅷ度时建筑物的破坏分布波顶层位移时程曲线日本竹中公司办公楼支撑设置图试件延性系数Fig.8Ductilitycoefficie...核心筒墙体损伤分布(Ls-DYNA)方向矩形加载模式推覆曲线

标签:;  ;  ;  ;  ;  ;  ;  

多高层混凝土框架论文_陈代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