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化产业在我市经济中的比重研究

提高文化产业在我市经济中的比重研究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比重

1全市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特点

1.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逐年提高,贡献率持续攀升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9.92亿元,比2004年净增6.36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8%,比2007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升0.6个百分点,呈逐年提升之势。2005-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1%,远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12.1%的速度。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5.33万元,比2004年净增2.69万元。

1.2文化产业效益不断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行业亮点纷呈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具有低投入、高效益的特点。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率达到47.5%,比全市平均增加值率高4.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生产税和营业盈余占其增加值比重达到60%,而全社会平均水平只有35.6%。

文化产业的主体为第三产业,其发展,在不断扩充第三产业规模的同时,也培育了许多诸如网络、休闲娱乐等新兴服务行业,这对于转变全市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具有极为重要的长远影响。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传统“核心层”产业增加值2.7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8.2%,比2004年降低6.4个百分点;新兴的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外围层”产业增加值1.2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9.5%,比2004年提高0.2个百分点;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等“相关层”产业增加值5.20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2.4%,比2004年提高3.9个百分点。2005-2008年,全市新兴文化产业(外围层)增加值年均现价增速为28.9%,高于传统文化产业(核心层)年均增速6.2个百分点。新兴的网络文化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31.4%和24.4%,成为文化及相关产业九大类别中增长较最快的类别,而传统的文化艺术服务年均增速仅有11.3%,比文化产业平均增速低12.8个百分点。

1.3文化产业发展拓展了大量就业机会,为缓解全市就业压力做出了积极贡献文化产业中的众多行业,都是吸纳就业较多的产业,如旅游文化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的人员经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吸纳了就业,也促进了和谐全市的建设。2008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1.86万人,吸纳就业岗位比2004年增加0.5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0.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比2004年增长38.1%,比全社会从业人员增幅提高17.0个百分点(全社会从业人员增长21.1%),文化产业吸纳就业水平明显超过社会平均吸纳就业水平。

1.4公共文化领域建设加快、服务能力增强,再生产能力持续提高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公共图书馆6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9个,文化站163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全年演出745场,观众142万人次,全市9个艺术表演团体全年演出超过1000场,观众超过40万人次。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亿元。文化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既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高档次、高水平、高品位的文化娱乐阵地,也为新兴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数据显示,近几年全市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与全省及先进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只有清醒地认识我们所处的劣势,找准存在的问题,研究其形成成因,才能准确把握定位,谋求突破,实现更快发展。

2.1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小,份额低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文化产业规模仍然较小,并存在经营分散、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远未成为支柱产业等问题,与全省及先进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0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3.6亿元,居全省第10位,与GDP总量居全省第6位的地位有一定差距。200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2%,也居全省第10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比重不仅低于合肥3.3%、芜湖2.5%、滁州2.0%等市的水平,也低于巢湖、六安、宿州等市水平,这与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地位极不相称。

2.2文化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规模竞争力有待提升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调查显示,阜阳市文化产品销售业不仅很不发达,也明显不适应文化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水平。2008年,全市文化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5.4%,文化产品销售业增加值仅占7.0%。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核心竞争力不强,分散独立、规模较小的文化资源没有打造成综合性的规模优势。如阜南柳编工艺、太和书画市场等虽已初具规模,但仍以家庭经营为主,产业群体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2.3城乡文化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农民文化消费较弱因农民收入较低、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偏少等原因,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差异悬殊。调查显示,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1094元,是农村居民的5.8倍;农村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仅为8.3%,比城镇居民11.8%的比重低3.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居民文化消费出现萎缩,文化消费拉动效应未能较好体现。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266元,比上年增长11.8%,而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1094元,则下降4.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90元,比上年增长16.4%,而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只有190元,仅增长6.1%。全市文化娱乐消费仍缺乏刚性,人们还缺乏主动文化消费的意识,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唤醒后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

2.4人才缺乏,科技水平低一流的人才造就一流的业绩,文化产业发展也不例外,没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就做不出一流的业绩。与合肥、芜湖等一些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阜阳不仅在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上偏少,而且在层次和结构上也存在一定差距,尤其缺少能融合文化资本运营、文化艺术商务代理、网络及多媒体文化服务等多种知识体系的文化与经营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市文化产品生产从总体上说还是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引入文化产业还十分有限,导致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5基层文化建设薄弱,农村文化生活匮乏总体上看,全市基层文化建设仍滞后于经济建设,其突出表现是投入不足,设施简陋。2008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2%,比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0.6个百分点。因基层文化建设薄弱,全市基层文化生活,特别是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缺少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导致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现象屡禁不止。

3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富民强市,既取决于经济实力,又取决于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核心问题是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要提升全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唯有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才能达到如期目标。

3.1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注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首先,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理念渗透到传统产业的设计、生产、营销、品牌和经营管理等环节,改变传统产业的价值链,创造新的增值空间,形成新的价值分配链条。其次,通过提升工业、服务业的文化含量与经济价值,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的质量,从而实现结构调整与升级换代。第三,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提升综合竞争力。

3.2充分发挥特色文化,突出创造品牌效应一是抓好特色产业。全市有阜南柳编工艺、临泉马戏团杂技艺术团体、太和书画市场等特色项目和产业,还有具有地方特色的毛笔、剪纸、花鼓灯、黑陶、彩陶、泥人、铜刻等传统文化产品,这些都是能够发扬光大的传统民族项目,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二是抓好旅游及相关产业。全市生态旅游环境独特,颍州西湖为唐、宋、明、清历代名胜,以生态农业闻名的颍上县小张庄和全国最大的农民公园——南湖公园,先后被联合国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称号,开发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必将给全市的旅游文化产业再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3.3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科技、文化、社会和谐进步文化是资本、是资源。文化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文化软环境越好,越有利于产业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文化和科技、经济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社会中没有纯粹的经济活动,也没有纯粹的科技活动和文化活动。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和文化竞争。所有这一切表明,要加快推进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必须推进经济、科技、文化三位一体的大融合、大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创新,以文化繁荣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备注:阜阳市社科联《提高文化产业在我市经济中的比重》基金资助项目,立项编号:A09003。

标签:;  ;  ;  

提高文化产业在我市经济中的比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