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李国林②金坤荣
摘要:语文课堂上要立足文本,放飞思维。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立足文本的思维,是文本解读的深入和透视。在文本基础上的有效拓展、放飞思维,才能让语文课堂呈现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语文教学;立足文本;教师;学生
语文课堂上要立足文本,放飞思维。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立足文本的思维,是文本解读的深入和透视。在文本基础上的有效拓展、放飞思维,才能让语文课堂呈现出新的生机。
一、品读,探幽寻胜
品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让学生从中获得语言文字的熏陶,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理解文字内在的思想和情感,开拓思维,加深理解。
学习古文,要着重品读关键词句,词句中有深义。如李煜的《相见欢》有一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字研析:“梧桐”有什么深意?为什么是梧桐而不是杨柳呢?(杨柳常与春天有关,用在此处,显然与诗境不吻合。梧桐与悲秋常连在一起,一叶知秋。秋天常给人萧瑟之感,诗人们常借秋来抒发悲伤的情怀)梧桐怎么会“寂寞”呢?(运用拟人手法,此时词人被幽囚了,所以寂寞的还有词人)梧桐的生长地点在哪里?(深院。体现出环境的幽深、词人内心的悲凉。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梧桐”笼罩在秋色里,但词人恰恰说“深院锁清秋”,怎么理解?(锁住了清秋,更锁住了诗人。因为一个亡了国被软禁的人,是不能直白地表达出情感。一个“锁”字,凸现出词人的无奈、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悲伤)
品读的不仅是文字,有时标点也格外多情。此时无声胜有声。标点意蕴丰富,值得玩味。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要感受在夜雨寄北中所寄托的思念孤寂慰藉之情,可以抓住一个标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意即什么时候;为什么用了“。”而不是“?”经过研读体会,学生领悟到——“?”多了一份伤感和沉重,妻子接到书信不免更加伤感。而“。”则更多的是一份期待与安慰,可见诗人对妻子那份深厚情谊;诗中,凄清中有温暖,孤寂中有慰藉。
二、比较,探奇识珍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了解事物的共性和个性,认识事物本质。将比较的方法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就有了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能较好地解决知识的横向联系问题,利于分清歧义,巩固知识,使学习者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位教师教学李煜的《相见欢》一词,相机采用了比较方法,学生理解深刻。
教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愁”的诗句词句,辨别李煜的愁和一般的愁有什么不同?教师展示了一般诗人的“愁”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讲解了《相见欢》的写作背景(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又联系了李煜《虞美人》中的句子:“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至此,学生能够明白:李煜是亡国之君,李煜的愁不是一般的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在探究“愁“的写法时,教师又运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赏析了词人的两个诗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个句子都写“愁”,在写法和表达的内容上有什么异同呢?学生热烈讨论,放飞思维,理解颇为深刻:两者都是直接抒情,直接写愁。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丝缕来比喻愁思,用愁比做一张春水。但前者突出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后者突出愁的多,源源不断。试想,如果不采用比较,“愁”字含义、“愁”字写法内容就不能有效拓展,理解就不能深入透彻。可见,比较能开拓思维,深化知识的前牵后连,达成内容的左右逢源,有效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改编,激思增趣
学贵能疑,教贵善诱。根据课文内容材料,巧妙引导学生编写出有别于课文的材料,通过一定的手段组合在一起,这样能充分展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位教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要求学生为小石潭设计景点,学生群情振奋,广开思路,就“文”取材。学生根据文中描述,加以合理想象设计出一些多姿多彩的景点:——根据“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幽路”景点;根据“闻水声,如鸣佩环”,设“听水轩”景点;根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一段,设“观鱼台”景点;根据“潭西南而望”一段,设“望溪亭”景点……学生还对景点一一做了解说。在这个编创活动中,每位学生都成了“胸中有丘壑”的设计师,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也使教材内容活了起来。
“以节生枝,以枝养节”。课堂中可以“节外生枝”教语文,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利用丰富的课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如古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或拟写对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欣赏能力,更好地领会作品精髓。在教学《醉翁亭记》一文时,笔者让学生以对联概括课文,领会内容。学生拟写出好多对联,既概括又恰当,如“蔚然深秀琅琊山;翼然凌空醉翁亭”,“滁人游醉翁宴;众宾欢太守醉”“日出云归朝暮美,野芳佳木四季丽”,“觥筹交错众宾欢,苍颜白发太守醉”,“山肴野蔌泉香酒洌,游宴欢;觥筹交错臣民同乐,太守醉”……在总结课文时笔者又指导学生联系《岳阳楼记》,拟写了对联:“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岳阳楼上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醉翁亭里欧阳修与吏民同醉同乐”。对联艺术概括力强,思想内涵丰富,凝练短小、富有哲理。对联的拟写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品味,体现了他们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使语文课凸现出无穷的情趣魅力。一石激起千重浪。在提供了思维原料的前提下,变换角度变换形式,能够有效启发学生多思深思会思,有效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古语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劳而功半。”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立足文本,采用品读、比较、改编等办法来拓展阅读,注意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放飞学生思维,那么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也能收到“师逸而功倍”的最佳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①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中学215000;②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