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活性测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吡唑,卟啉,噻唑,生物,吡啶,联苯。
生物活性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杨元勇,程铖,李应贤,周顺,郑丹丹[1](2019)在《长链酰胺衍生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抑制剂的抑制活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的生物膜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文章通过对信号分子进行结构改造,将高丝氨酸内酯环进行替换和改变以合成一系列高丝氨酸内酯结构类似物,并对其进行生物膜抑制活性测试。课题组成功合成了9个化合物,经高分辨质谱、氢谱和碳谱解析其结构。9个化合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均有抑制作用,生物膜降低了26%~57%。(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28期)
张小忠[2](2019)在《4-芳基噻唑-2-胺的结构优化及生物活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缺陷和行为障碍。目前,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是临床上治疗AD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但是,现有的AChEIs只能缓解部分AD患者的症状,还无法满足临床需要,因此,寻找新的高效、低毒的AChEIs仍然是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本论文基于胆碱能假说为指导原则,在已经报道的活性较好的化合物N-(4-(4-甲氧基苯基)噻唑-2-基)-3-(吡咯烷-1-基)丙酰胺的基础上,分别以4-甲氧基苯乙酮和2-乙酰基吡啶为原料合成了新的4-芳基噻唑-2-胺衍生物。同时采用Ellman分光光度法测试了它们对乙酰胆碱酯酶的体外抑制活性。本文中制备的4-芳基噻唑-2-胺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红外等波谱技术进行了确证。它们的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4-苯基噻唑-2-胺衍生物大多数化合物具有一定的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5g的IC_(50)为5.84μmol/L,优于对照药利斯的明,同时它对丁酰胆碱酯酶几乎没有抑制活性;4-吡啶基噻唑-2-胺衍生物同样具有一定的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1b的IC_(50)为5.72μmol/L,优于对照药利斯的明,同时它对丁酰胆碱酯酶几乎没有抑制活性,专一性较好。此外,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较好的化合物5g和11b进行了酶抑制动力学实验,通过绘制Lineweaver-Burk的V~(-1)-[S]~(-1)双倒数曲线图,表明化合物5g和11b对AChE的抑制方式均为混合型抑制。另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作用机制,以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必须的四点药效团模型为原则,对活性较好的化合物进行了构象分析和分子对接研究。判断这些化合物是否有可能成为临床药物,并深入了解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又对它们的分子性质和ADMET(吸收、分配、代谢、排泄和毒性)利用Molinspiration和PreADMET做了在线预测。(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潘佳宝[3](2019)在《具有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协同作用的酞菁类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生物活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人们越来越关注新的癌症治疗方式。光动力治疗(PDT)作为新型的治疗方式之一,具有微创,对肿瘤的靶向性强,可重复治疗并且毒副作用小等优点。然而,肿瘤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缺氧,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DT的治疗效率。因此,将PDT与其他疗法结合以提高疗效正受到更多的关注。光热治疗(PTT)通过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热量来达到损伤肿瘤细胞的目的。当在癌细胞中同时进行光动力治疗与光热治疗时,随着肿瘤部位温度的升高,血液循环加快,能够增加癌细胞内的含氧量,从而提升PDT的治疗效果。因此将两种治疗方法相结合能够得到1+1>2的治疗效果。将两种治疗方式相结合最直接的和有效的方法是将光敏剂与光热材料相结合。硅酞菁(SiPc)具有非常好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和生物相容性,中心的硅元素使其可以在轴向上引入配体进行修饰,从而满足不同的构型要求,以增加硅酞菁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在生物体内的稳定性等。相对于贵金属光热材料,氧化石墨烯(GO)的成本低,制备方便,水溶性较好并且具有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如竣基,环氧基和羟基等)便于修饰,是较为理想的制备联合治疗药物的光热材料。根据上述背景,在本论文中设计并合成了胺基轴向取代硅酞菁,分别通过自组装和共价键连接的方法制备了单一组分的硅酞菁纳米球(NanoSiPc)和共价键连接的硅酞菁-氧化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SiPc-GO)两种能够进行荧光成像和协同光动力和光热治疗的纳米材料。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 合成胺基硅酞菁,通过核磁谱图、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手段测试了样品结构。将得到的胺基硅酞菁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得到NanoSiPc。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得到了NanoSiPc的电镜照片,直观的观测了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大小。通过测试其在水中的单线态氧产率和光热效果,评估了其光动力治疗和光热治疗效果。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和细胞内荧光成像实验检测了样品对癌细胞的致死率和荧光标记能力。细胞实验结果表明,NanoSiPc能够在细胞中进行光动力治疗和光热治疗,导致癌细胞凋亡;同时能在细胞内产生红色荧光,对癌细胞进行荧光标记。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式将药物引入荷瘤小鼠体内测试了样品的生物相容性和活体治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NanoSiPc能够有效的抑制小鼠体内肿瘤。2 通过酰氨反应用共价键将胺基硅酞菁与氧化石墨烯连接在一起,形成硅酞菁-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SiPc-GO)。测试了样品的紫外、红外、拉曼等光谱,表征了共价键的形成;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等方式观测了样品的形貌和大小。测试了样品在溶液中的单线态氧产率和光热效果,并进一步测试了其在癌细胞中的协同治疗和荧光标记效果。通过细胞实验发现,SiPc-GO能够在细胞中有效地进行光动力治疗和光热治疗和细胞内荧光成像。通过尾静脉注射将纳米材料引入荷瘤小鼠体内,观测其活体治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SiPc-GO能够有效的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7)
洪毅[4](2019)在《以炔丙醇为原料的串联环化反应研究及β-咔啉的生物活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炔丙醇为底物,在绿色化学理念的引导下,使用廉价、环保、符合原子经济性的方法去构建出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稠环类化合物,如β-咔啉化合物、脱氢-α-拉帕醌、二环辛二酮并二氢呋喃化合物、7H-苯并[c]芴(BcF)。并分别测试其构建方法的普适性。同时对其中的14种β-咔啉化合物进行了简单的生物活性测试,研究β-咔啉化合物是否具有生物活性并探究不同取代基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1)以炔丙醇为底物与其他活性物质发生串联环化反应。(2)根据文献,初步划定反应条件的范围,例如催化剂种类、溶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和温度,然后通过实验,筛选出反应的最优条件。(3)使反应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通过更改原料上的取代基,测试不同取代基的原料对反应的影响,验证合成方法的普适性。(4)为测试β-咔啉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通过培养胃癌细胞HGC-27,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1)以FeCl_3·6H_2O为催化剂,催化炔丙醇与肟基取代吲哚在温和条件下合成β-咔啉化合物。(2)采用叁氟甲磺酸锌(Zn(OTf)_2)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使炔丙醇与2-羟基-1,4-萘醌发生串联环化反应,一锅法形成脱氢-α-拉帕醌类化合物——苯并[g]苯并吡喃-5,10-二酮结构。(3)以2-羟基-1,4-萘醌与炔丙醇为底物,以FeCl_3为催化剂,使之以较快的速率和较高的产率合成出一系列结构较为复杂的二环辛二酮并二氢呋喃化合物。该反应中两分子的炔丙醇经历了Meyer-Schuster重排,先后与2-羟基1,4-萘醌发生串联环化反应、狄尔斯-阿尔德反应以及重排反应,最终形成二环辛二酮并二氢呋喃类化合物。(4)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合成7H-苯并[c]芴(BcF)骨架的方法。该方法以叁氟甲磺酸钪(Sc(OTf)_3)作为催化剂,在氧化剂2,5-二羟基-1,4-苯醌(2,5-dihydroxy-1,4-benzoquinone)的氧化下,炔丙醇发生串联环化反应反应合成了7H-苯并[c]芴(BcF)骨架结构。(5)通过生物活性实验,筛选出5种β-咔啉类化合物对胃癌细胞HGC-27的存活率有着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文以炔丙醇为底物,与不同的活性结构发生环化反应,分别合成了咔啉、脱氢-α-拉帕醌、二环辛二酮并二氢呋喃、7H-苯并[c]芴这四类共45种新的稠环化合物。并证明了其普适性。(2)利用CCK-8法简单探究了咔啉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期刊2019-05-01)
徐剑文[5](2018)在《脲(硫脲)取代的2-苯胺嘧啶类Nur77小分子调控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Nur77属于核受体超家族的NR4A亚组,其同时具有促细胞凋亡、促细胞增殖、影响血管生成和细胞迁移等诸多功能,因此其是治疗癌症的潜在药物靶点。另外,2-苯胺嘧啶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单元,含该结构的天然化合物或合成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在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有机化学家和药物化学家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孤儿受体Nur77为靶点蛋白,设计了一系列脲(硫脲)取代的2-苯胺嘧啶类化合物;进而以胺基苯甲酸乙酯及芳香乙酮为原料,通过5步反应合成了 79个2-苯胺嘧啶类化合物,合成的目标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及HRMS等技术进行结构确证;最后利用MTT、Biacore、Western Blot、细胞转染及免疫荧光等技术对合成的2-苯胺嘧啶类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生物活性评估。实验结果显示:(1)大部分化合物都显示出较好的细胞毒活性,其中A-12的细胞毒活性最佳,为0.61μM。初步的构效关系显示:a.硫脲类化合物和脲类的活性差别不大,嘧啶四位上引入对位吡啶后,其活性要优于其他芳香取代基;b.2-苯胺嘧啶结构的苯环上对位取代要比间位取代获得的效果要好,而脲及硫脲结构上取代基的选择,以苄基及卤素取代的苯环有较好的效果,且芳香烃取代的化合物要略优于脂肪烃。(2)Biacore实验结果表明A-12、A-14、A-16、A-26、A-34等化合物能与Nur 77较好的结合。(3)在诱导细胞凋亡的活性筛选实验中,部分化合物(A-1、A-5、A-6、A-12等)表现优异,有很好的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的活性,并且能够下调Nur77蛋白的表达。(4)对候选化合物A-12的进一步研究表明:Ⅰ.A-12有着很好的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及时间依赖性,同时还对细胞系有一定选择性,表现为在肝癌细胞系中效果最佳;Ⅱ.A-12有很强的下调Nur 77蛋白表达的能力,且其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与Nur 77有关。(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陈勇,武文昌,夏雨,魏文博[6](2018)在《含联苯基的吡唑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4-二氟代联苯为原料,经傅-克酰基化、缩合、环化等反应步骤,合成了新型含联苯基的吡唑衍生物(4a~4k),其结构用红外光谱(IR)、高分辨质谱(HRMS-ESI)、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进行了表征。测试了目标化合物(4a~4k)对Aurora激酶A的抑制活性,初步的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4f对Aurora激酶A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8年06期)
杨文清[7](2018)在《5-胺基吡唑-4-(1,3,4-恶二唑)硫醚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活性测试及其初步作用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杂环类化合物是较为重要的一类化合物,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前,由于该类化合物表现出的广谱生物活性,已成为先导化合物研究的热点。其中,吡唑、1,3,4-恶二唑和硫醚类化合物在农业防控领域具有除草、杀虫、杀菌、抗植物病毒等广谱的生物活性。在本课题组前期的工作中,吡唑类化合物以及1,3,4-恶二唑硫醚类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通过该类化合物的初步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了可能的作用靶标“TMV CP”。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设计了一类含有氨基吡唑以及1,3,4-恶二唑硫醚活性基团的分子骨架,利用分子模拟对其结构进行了优化,最终合成了一系列5-胺基吡唑-4-(1,3,4-恶二唑)硫醚类衍生物。采用半叶枯斑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植物病毒生物活性测试。通过活性小分子与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及蛋白组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类化合物的初步作用机制。以苯肼为起始原料,通过闭环、肼解、闭环、硫醚化等步骤合成了30个结构新颖的5-胺基吡唑-4-(1,3,4-恶二唑)硫醚类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HRMS等表征手段,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证。采用半叶枯斑法,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抗TMV的治疗、保护和钝化活性的测试。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0μg/mL浓度下,该系列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抗TMV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Y-1、Y-5、Y-19、Y-20和Y-31对TMV的治疗活性分别为50.7±2.3%、54.5±9.3%、58.0±9.9%、50.8±6.9%和52.7±3.8%(宁南霉素54.3±2.9%)。在500μg/mL浓度下,大部分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钝化活性。其中,化合物Y-1、Y-19、Y-20、Y-25和Y-31对TMV的钝化活性EC_(50)值分别为15.7μg/mL、12.5μg/mL、36.9μg/mL、15.5μg/mL和11.9μg/mL,均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40.3μg/mL)。选取活性化合物Y-31进行了初步作用机制的研究。采用微量热泳动法对化合物Y-31与作用靶标TMV CP进行了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Y-31与作用靶标TMV CP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关系,其结合常数Kd值达到了2.7μM,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Kd=4.5μM)。通过活性小分子Y-31与TMV CP进行分子对接,发现化合物Y-31与TMV CP四个潜在作用位点,分别为47位的谷氨酰胺(GLN47)、50位的谷氨酸(GLU50)以及两个不同链上的53位赖氨酸(LYS53)。通过蛋白组学的方法,进一步探索了化合物Y-31针对于寄主的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蛋白的调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Y-31能够明显调节烟草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反应速率以及植物所需能量的转化速率,影响植物对碳源的固定能力以及叁羧酸循环的代谢产物,从而影响了植物的代谢系统。(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巫受群[8](2018)在《吲哚-1、2、3-取代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吲哚类化合物因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多个活性位点而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新农药和新医药创新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出高活性的抗肿瘤和抑菌药物,本文以2-吲哚酮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32个吲哚腙类化合物,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通过了、HRMS、~1H NMR、~(13)C NMR确证,并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熔点测创新试。采用浑浊度法,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细菌活性的测试。合成的化合物分别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烟草青枯病菌、柑橘溃疡病菌共叁个细菌进行了抑菌活性筛选。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柑橘溃疡病菌、烟草青枯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M_4、M_8、M_9、M_(14)和M_(17)对叁种植物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化合物M_4、M_8、M_9、M_(14)和M_(17)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EC_(50)为73.79、61.94、59.70、36.72和82.79μg/mL,抑制活性优于对照药叶枯唑和噻菌酮(EC_(50)分别为92.46μg/mL、120.22μg/mL).采用MTT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Hela(人宫颈癌细胞)、HepG2(肝癌细胞)的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Hela细胞的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M_(14)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好,对HepG2的抑制作用较差;M_(17)对Hela细胞和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好。(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吕鸿雁,孙锦程,运泰来,郝蕙玲[9](2018)在《植物功能性化合物对德国小蠊触杀生物活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0种植物源功能性化合物对德国小蠊的触杀活性,为开发有效的植物源杀蟑物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强迫接触法。结果 30种化合物中肉桂醛、胡椒酚、茴香醛、柠檬醛、松油烯-4-醇、百里香油、薄荷油、土荆芥油等物质相对生物活性较高。其中肉桂醛和百里香油,在10%浓度时72 h校正死亡率均可达100%。结论肉桂醛和百里香油触杀效果最佳,以其开发杀蟑制剂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海军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陈楚珺[10](2018)在《β桥连卟啉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卟啉化合物具有好的光敏性,能够作为光动力疗法中的光敏剂,被广泛的应用于癌症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吡咯和苯甲醛为原料,合成5,10,15,20-四苯基卟啉,以此为母体通过对卟吩环中β位选择性硝化,得到β-硝基四苯基卟啉,并对硝基进行还原反应生成β-氨基-四苯基卟啉,在此基础上与甲醛反应,得到了β位桥连双卟啉化合物,并合成了对应的金属配合物。对中间体和目标产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中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循环伏安法对中间体的电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对中间体和产物的光学性质进行研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单线态氧、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和荧光光谱滴定法对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以吡咯和苯甲醛为原料,丙酸为溶剂,合成5,10,15,20-四苯基卟啉;(2)以5,10,15,20-四苯基卟啉为原料,使用醋酸铜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合成金属铜离子配位的5,10,15,20-四苯基铜卟啉;(3)以5,10,15,20-四苯基铜卟啉为原料,以醋酸、醋酸酐和氯仿为溶剂与硝酸铜反应,对卟吩环的β位选择性硝化,得到β-硝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4)以β-硝基5,10,15,20-四苯基铜卟啉为原料,与硫酸反应得到β-硝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5)以β-硝基-四苯基卟啉为原料,与氯化亚锡反应得到还原产物β-氨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6)以β-氨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为原料,与醋酸铜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反应得到β-氨基-5,10,15,20-四苯基铜卟啉;(7)以β-氨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为原料,氯仿为溶剂与甲醛发生缩合反应,得到β-桥连双卟啉化合物。并以此为原料,分别与乙酸铜,乙酸镍反应生成铜卟啉和镍卟啉;(8)通过分离提纯,对中间体和产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和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表征和分析;(9)通过循环伏安法和拉曼光谱对卟啉中间体的性质进行研究;(10)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分析取代基、溶剂、浓度对卟啉化合物光学性质的影响;(11)以1,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为活性氧捕捉剂,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来检测卟啉化合物在远红外光的照射下,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发现β-桥连双卟啉衍生物具有良好的单线态氧的能力;(12)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滴定法测定β-桥连双卟啉衍生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模式和结合程度,分析其发生了表面自堆积的外部键合;(13)通过荧光光谱滴定法,使卟啉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结合后,结论得出其会导致卟啉化合物荧光发射光谱的动态猝灭。(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8-05-25)
生物活性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缺陷和行为障碍。目前,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是临床上治疗AD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但是,现有的AChEIs只能缓解部分AD患者的症状,还无法满足临床需要,因此,寻找新的高效、低毒的AChEIs仍然是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本论文基于胆碱能假说为指导原则,在已经报道的活性较好的化合物N-(4-(4-甲氧基苯基)噻唑-2-基)-3-(吡咯烷-1-基)丙酰胺的基础上,分别以4-甲氧基苯乙酮和2-乙酰基吡啶为原料合成了新的4-芳基噻唑-2-胺衍生物。同时采用Ellman分光光度法测试了它们对乙酰胆碱酯酶的体外抑制活性。本文中制备的4-芳基噻唑-2-胺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红外等波谱技术进行了确证。它们的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4-苯基噻唑-2-胺衍生物大多数化合物具有一定的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5g的IC_(50)为5.84μmol/L,优于对照药利斯的明,同时它对丁酰胆碱酯酶几乎没有抑制活性;4-吡啶基噻唑-2-胺衍生物同样具有一定的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1b的IC_(50)为5.72μmol/L,优于对照药利斯的明,同时它对丁酰胆碱酯酶几乎没有抑制活性,专一性较好。此外,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较好的化合物5g和11b进行了酶抑制动力学实验,通过绘制Lineweaver-Burk的V~(-1)-[S]~(-1)双倒数曲线图,表明化合物5g和11b对AChE的抑制方式均为混合型抑制。另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作用机制,以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必须的四点药效团模型为原则,对活性较好的化合物进行了构象分析和分子对接研究。判断这些化合物是否有可能成为临床药物,并深入了解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又对它们的分子性质和ADMET(吸收、分配、代谢、排泄和毒性)利用Molinspiration和PreADMET做了在线预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活性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1].杨元勇,程铖,李应贤,周顺,郑丹丹.长链酰胺衍生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抑制剂的抑制活性测试[J].化工管理.2019
[2].张小忠.4-芳基噻唑-2-胺的结构优化及生物活性测试[D].河北大学.2019
[3].潘佳宝.具有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协同作用的酞菁类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生物活性测试[D].山东大学.2019
[4].洪毅.以炔丙醇为原料的串联环化反应研究及β-咔啉的生物活性测试[D].皖南医学院.2019
[5].徐剑文.脲(硫脲)取代的2-苯胺嘧啶类Nur77小分子调控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D].厦门大学.2018
[6].陈勇,武文昌,夏雨,魏文博.含联苯基的吡唑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8
[7].杨文清.5-胺基吡唑-4-(1,3,4-恶二唑)硫醚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活性测试及其初步作用机制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8
[8].巫受群.吲哚-1、2、3-取代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D].贵州大学.2018
[9].吕鸿雁,孙锦程,运泰来,郝蕙玲.植物功能性化合物对德国小蠊触杀生物活性测试[J].海军医学杂志.2018
[10].陈楚珺.β桥连卟啉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D].武汉工程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