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高速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金属壳体及向后延伸出所述金属壳体的线缆,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线缆电性连接,还包括位于所述金属壳体内的导电泡棉,所述导电泡棉遮盖于所述线缆外侧,并且被挤压在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线缆之间,导电泡棉填充了线缆与金属壳体的空隙,降低从高速连接器后方进入的电磁干扰,既增加EMI屏蔽的功能,改善高速连接器的高速传输性能,同时还增加固定线缆的功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高速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导电端子(20)、包覆所述绝缘本体(10)的金属壳体(60)及向后延伸出所述金属壳体(60)的线缆(40),所述导电端子(20)与所述线缆(40)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金属壳体(60)内的导电泡棉(80),所述导电泡棉(80)遮盖于所述线缆(40)外侧,并且被挤压在所述金属壳体(60)与所述线缆(40)之间。
设计方案
1.一种高速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导电端子(20)、包覆所述绝缘本体(10)的金属壳体(60)及向后延伸出所述金属壳体(60)的线缆(40),所述导电端子(20)与所述线缆(40)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金属壳体(60)内的导电泡棉(80),所述导电泡棉(80)遮盖于所述线缆(40)外侧,并且被挤压在所述金属壳体(60)与所述线缆(40)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60)包括顶壁(61)及与所述顶壁(61)相对的底壁(62),所述导电泡棉(80)贴附于所述顶壁(61)或\/和所述底壁(62)的内侧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40)包括上下平行的两排导线,所述导电泡棉(80)设置为呈长方体形的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导电泡棉(80)遮盖于其中一排所述导线的上表面,另一个所述导电泡棉(80)遮盖于另一排所述导线的下表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上下两排所述导电端子(20)之间的金属中隔片(30),所述导电泡棉(80)被挤压于所述顶壁(61)或\/和所述底壁(62)与所述中隔片(30)之间,所述线缆(40)被压紧在所述中隔片(30)与所述导电泡棉(80)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位于前端的插接孔(15),所述导电端子(20)位于所述插接孔(15),所述中隔片(30)设有向前延伸的接触臂(32)及一对锁扣臂(33),所述接触臂(32)向前伸入所述插接孔(15),所述锁扣臂(33)位于所述插接孔(15)的左右两侧,并且具有位于所述插接孔(15)内的锁扣部(35)。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60)包括分开设置后再结合在一起的上半壳体(601)及下半壳体(602),所述上半壳体(601)包括从所述顶壁(61)左右两端向下弯折延伸的两上侧壁(631),所述上侧壁(631)下缘设有侧向水平延伸的上固定片(661),所述下半壳体(602)包括从所述底壁(62)左右两端向上弯折延伸的两下侧壁(632),所述下侧壁(632)上缘设有侧向水平延伸的下固定片(662),所述中隔片(30)包括侧向延伸的中间固定片(310),所述中间固定片(310)被夹持在所述上固定片(661)与所述下固定片(662)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列在所述绝缘本体(10)前端左右两侧的磁铁(70),所述磁铁(70)夹持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0)与所述金属壳体(60)之间,并且向后抵靠所述上固定片(661)、所述下固定片(662)或所述中间固定片(31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顶部(11)、底部(12)、两侧部(13)及位于所述顶部(11)、所述底部(12)与两所述侧部(13)之间的插接孔(15),所述导电端子(20)包括固定部(21)、从所述固定部(21)向前延伸入所述插接孔(15)的接触部(22)及从所述固定部(21)向后延伸的焊接部(23),所述焊接部(23)排列于一绝缘块(25)上,所述绝缘块(25)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0)上,所述线缆(40)与所述焊接部(23)焊接在一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泡棉(80)位于所述绝缘块(25)后方。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金属接地片(50),所述导线包括导体(41)、绝缘层(42)、屏蔽层(43)及位于所述导线最外侧的绝缘外皮(44),所述导体(41)与所述导电端子(20)连接,所述绝缘层(42)位于所述导体(41)与所述屏蔽层(43)之间,所述接地片(50)与各所述导线的所述屏蔽层(43)的上表面或\/和下表面焊接,实现同一排所述导线的所述屏蔽层(43)短路在一起。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速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金属壳体与线缆的高速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日益增加大数据的快速传输的需求日益高涨,相应电子设备的高速信号传输规格也随之提升。现有的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内置电路板、绝缘内模、金属壳体及向后延伸出金属壳体的线缆,导电端子设置于绝缘本体上,导电端子具有位于前端的接触部及位于后端的焊接部,焊接部焊接于内置电路板前端,线缆前端焊接于内置电路板后端,线缆通过内置电路板与导电端子之间实现电性连接,绝缘内模包覆成型于内置电路板与线缆的焊接处,金属壳体包裹在绝缘本体、内置电路板与绝缘内模外侧,金属壳体后端铆合在线缆,实现固定线缆的功能,但是线缆金属壳体与线缆之间存在空隙,连接器的EMI屏蔽功能差,电磁干扰容易从连接器后方进入连接器内部,影响了连接器的高速传输性能。
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善EMI屏蔽功能的高速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速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及向后延伸出所述金属壳体的线缆,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线缆电性连接,所述高速连接器还包括位于所述金属壳体内的导电泡棉,所述导电泡棉遮盖于所述线缆外侧,并且被挤压在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线缆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金属壳体包括顶壁及与所述顶壁相对的底壁,所述导电泡棉贴附于所述顶壁或\/和所述底壁的内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线缆包括上下平行的两排导线,所述导电泡棉设置为呈长方体形的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导电泡棉遮盖于其中一排所述导线上表面,另一个所述导电泡棉遮盖于另一排所述导线下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位于上下两排所述导电端子之间的金属中隔片,所述导电泡棉被挤压于所述顶壁或\/和所述底壁与所述中隔片之间,所述线缆被压紧在所述中隔片与所述导电泡棉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位于前端的插接孔,所述导电端子位于所述插接孔,所述中隔片设有向前延伸的接触臂及一对锁扣臂,所述接触臂向前伸入所述插接孔,所述锁扣臂位于所述插接孔的左右两侧,所述锁扣臂具有位于所述插接孔的锁扣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金属壳体包括分开设置后再结合在一起的上半壳体及下半壳体,所述上半壳体包括从所述顶壁左右两端向下弯折延伸的两上侧壁,所述上侧壁下缘设有侧向水平延伸的上固定片,所述下半壳体包括从所述底壁左右两端向上弯折延伸的两下侧壁,所述下侧壁上缘设有侧向水平延伸的下固定片,所述中隔片包括侧向延伸的中间固定片,所述中间固定片被夹持在所述上固定片与所述下固定片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排列在所述绝缘本体前端左右两侧的磁铁,所述磁铁夹持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金属壳体之间,并且向后抵靠所述上固定片、所述下固定片或所述中间固定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本体包括顶部、底部、两侧部及位于所述顶部、所述底部与两所述侧部之间的插接孔,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部、从所述固定部向前延伸的接触部及从所述固定部向后延伸的焊接部,所述焊接部排列于一绝缘块上,所述绝缘块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所述线缆与所述焊接部焊接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电泡棉位于所述绝缘块后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还包括金属接地片,所述导线包括导体、绝缘层、屏蔽层及位于所述导线最外侧的绝缘外皮,所述导体与所述导电端子连接,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导体与所述屏蔽层之间,所述接地片与各所述导线的所述屏蔽层的上表面或\/和下表面焊接,实现同一排所述导线的所述屏蔽层短路在一起。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包括位于金属壳体内的导电泡棉,所述导电泡棉遮盖于所述线缆外侧,并且被挤压在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线缆之间,导电泡棉填充了线缆与金属壳体的空隙,降低从高速连接器后方进入的电磁干扰,既增加EMI屏蔽的功能,改善高速连接器的高速传输性能,同时还增加固定线缆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未显示金属壳体和导电泡棉。
图4是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未显示绝缘本体、金属壳体和导电泡棉。
图5是图4圆圈内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导电端子及金属中隔片与绝缘块结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高速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0、导电端子20、金属中隔片30、线缆40、金属接地片50、金属壳体60、一对磁铁70及导电泡棉80。
绝缘本体10包括顶部11、与顶部11相对的底部12、左右相对的两侧部13、连接在顶部11、底部12与两侧部13后端的后端壁14及形成在它们之间的插接孔15,顶部11与底部12分别设有左右间隔排列并贯穿顶部11与底部12的端子槽110,后端壁14设有前后贯穿的开槽140与两排固定槽142,固定槽142与端子槽110一一前后贯通。顶部11与底部12 外侧面分别设有凹槽112,凹槽112与端子槽110、120贯通,凹槽112 内放置有绝缘片16,用于阻止导电端子20与金属壳体60接触发生短路现象。两侧部13还设有收容槽130,收容槽130前端与插接孔15连通。
导电端子20设置为上下两排,导电端子20包括固定部21、从固定部 21向前延伸的弧形接触部22及固定部21向后延伸的焊接部23。接触部 22部分地收容于绝缘本体10的端子槽110、120内,部分地位于插接孔 15,用于与配对连接器电性接触。绝缘块25向前组装于绝缘本体10后端,绝缘块25上下表面设有左右间隔排列的定位槽253,导电端子20的固定部21一一向前插入固定于绝缘本体10固定槽142内,接触部22向前延伸出绝缘块25,焊接部23固定于绝缘块25定位槽253内,与线缆40焊接在一起。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电端子20可以插入成型于绝缘块25,绝缘块25也可以设置为与两排导电端子20相对应的两件式结构。
中隔片30插入成型或者组装于绝缘块25,并且位于两排导电端子20之间。中隔片30包括主体片31及从主体片31向前延伸的一对接触臂32、一对锁扣臂33,主体片31左右两端设向外侧延伸的中间固定片310,接触臂 32向前穿过绝缘本体10开槽140进入插接孔15,用于与配对连接器(未图示) 弹性接触,实现接地信号的连接。锁扣臂33收容于绝缘本体10收容槽130,前端弯折有位于插接孔15的锁扣部35,用于锁扣在配对连接器上,防止高速连接器100与配对连接器松脱。
线缆40包括上排导线及下排导线,并且向后延伸出金属壳体60,导线包括导体41、绝缘层42、屏蔽层43及包裹在外侧的绝缘外皮44,绝缘层42 位于导体41与屏蔽层43之间,屏蔽层43设置为编织、铝箔或铜箔。导体 41与导电端子20的焊接部23一一焊接。
接地片50设置为四片,每排导线位于两接地片50之间,各屏蔽层43的上下表面分别与一个接地片50焊接在一起,实现每排导线的屏蔽层43短路在一起,同时还降低线缆40信号外泄及外界信号的干扰。靠近于中隔片30 的接地片50的左右两端还同时与中隔片30接触。
金属壳体60由上半壳体601、下半壳体602组成,上半壳体601包括顶壁61及从顶壁61左右两端向下弯折延伸的两上侧壁631,下半壳体602包括与顶壁61相对的底壁62及从底壁62左右两端向上弯折延伸的两下侧壁 632。顶壁61与底壁62内侧分别设有一排弹指611、621,与接地片50弹性接触,实现金属壳体60与接地片50之间的接地回路。上半壳体601还设有从顶壁61前缘向上、向后弯折延伸的若干接地弹片615,接地弹片615左右间隔的排成一排,接地弹片615用于与电子设备(未图示)的接地线路电性接触,实现金属壳体60与电子设备之间形成接地回路。
上侧壁631与下侧壁632分别包括前侧壁641、642与后侧壁651、652,在左右方向上,前侧壁641、642位于后侧壁651、652的内侧位置,并且前后错开。上侧壁631的前侧壁641下缘紧贴在下侧壁632的前侧壁642,上侧壁631的后侧壁651设有侧向水平延伸的上固定片661,下侧壁632的后侧壁652设有侧向水平延伸的下固定片662,上固定片661与下固定片662 上下对齐,中隔片30的中间固定片310夹持在上固定片661与下固定片662 之间,三者具有上下对齐的锁紧孔68,用于通过螺钉锁紧在电子设备上。
两磁铁70一一固定绝缘本体10的左右两侧,两者的前端基本处于对齐状态,磁铁70被绝缘本体10与金属壳体60夹持固定,磁铁70还向后抵靠上固定片661、下固定片662及中间固定片310。磁铁70能够提供吸附力,将配对连接器吸附在高速连接器100上,进一步防止配对连接器松脱。
导电泡棉80设置为两个,分别设置为长方体形状,各导电泡棉80贴附在金属壳体60顶壁61与底壁62的内侧面,使得线缆40每一排导线被夹持在导电泡棉80与中隔片30之间,填充了线缆40与金属壳体60、中隔片30 的空隙,降低从高速连接器100后方进入的电磁干扰,既增加EMI屏蔽的功能,改善高速连接器100的高速传输性能,同时还增加固定线缆40的功能。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671273.7
申请日:2019-05-1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747832U
授权时间:20191206
主分类号:H01R13/6581
专利分类号:H01R13/6581;H01R13/6591;H01R13/6596;H01R13/648;H01R13/502;H01R13/62
范畴分类:38E;
申请人:立讯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立讯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324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锦溪镇锦东路288号
发明人:郑海亮;秦胜勋;吴雄伟;黄浩;林国钦
第一发明人:郑海亮
当前权利人:立讯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
代理人:罗宏伟
代理机构:32342
代理机构编号:苏州佳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42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