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重力热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重力,热管,工质,井筒,地温,通量,性能。
重力热管论文文献综述
张怀洁,张伟[1](2019)在《重力热管几何结构优化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自定义函数模型(UDF),对二维热管内两相流动与传热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着重研究了热管绝热段长度和冷凝段长度的改变对热管蒸发段平均壁面温度、稳定运行时间、热阻值及管内工质运动的影响.研究中蒸发段长度保持100 mm不变.模拟结果表明,当绝热段与冷凝段长度分别为50 mm和80 mm时,热管进入稳定运行状态用时最短,热阻值最小,管内涡流现象最弱,此时热管蒸发段、绝热段、冷凝段长度的最佳比例为10∶5∶8.(本文来源于《天津城建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华帅,赵树兴,沈洋,许康鹿[2](2019)在《重力热管在地温条件下传热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浅层地温条件下以甲醇为工质的重力热管,在不同工作温度、不同充液率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给出了实验用重力热管传热量、壁面温度分布和启动时间随工作温度、充液率的变化规律,为重力热管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津城建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袁璐凌,崔付龙,洪芳军[3](2019)在《导流结构强化重力热管传热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强化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在闭式重力热管中插入合理设计的导流结构。对比研究3种不同结构的重力热管,即无导流热管、直导流热管和喇叭口导流热管。实验观察到导流重力热管中工质的定向循环,即导流管内为上行的气柱和液塞,导流管外为回流单相液体。在不同冷却水温下,实验测得重力热管的两相流型、系统压力和热阻。实验结果表明:直导流热管为非定向流动或间歇性定向循环时,热阻与无导流热管相近;喇叭口导流热管较容易形成持续性定向循环,热阻最小;另外,定向循环能够强化冷凝传热,降低导流热管的系统压力。(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胡伟,许佐明,尹朋博,谢梁,徐涛[4](2019)在《闭式重力热管与换流变阀侧套管一体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大负荷条件下换流变阀侧套管内部发热严重、局部过热的问题,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闭式重力热管与换流变阀侧套管一体化技术的传热能力、工质种类、充液率及倾斜角度等关键问题。理论分析表明:一体化技术的传热能力可完全满足套管的实际工作需求,套管内部所需传递热量小于传热极限值的7%。加热带模拟导管发热实验研究表明:载流导管内部填充的工质会强化其自身的热传递过程,当工质的工作温度与套管工作温度相匹配时,载流导管稳态温度分布均匀性最为优异;工质种类不同对应的最佳充液率存在较大区别,但都与无工质时载流导管的最高温度区所在位置直接相关;倾斜角度对导管温度分布均匀性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但基本满足套管的安装角度需求。导管载流发热实验研究表明:一体化技术显着提升了载流导管温度分布的均匀程度,峰值温度由108.1℃降低到84.6℃,最大温差由47℃降低到3.2℃。论文研究成果可指导超/特高压级换流变阀侧套管与闭式重力热管一体化结构设计,同时也为解决断路器等电力设备的局部过热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孙美华[5](2019)在《基于重力热管降温的地面储煤堆温湿度场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的煤在堆放的过程中,长时间裸露在外界环境中,会发生氧化放热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当热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将会导致煤堆自燃。我国虽是煤炭大国,但是现有的煤炭开采方法,以及煤炭储存和运输方法还不够完善。基于此,本文采用重力热管移热降温,防止煤堆自燃。在煤堆内部插入重力热管,利用热管相变的高效导热性,及时导出煤堆内部积聚的热量。基于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本文研究了有效利用煤堆内部热量的方法。本文基于提高松散煤体的散热效率,建立了单根热管、两根热管以及倾斜热管作用煤堆移热降温的数学模型,并对煤堆自燃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数值模拟了热管插入煤堆不同深度、角度、间距的条件下,对煤堆内部温度场及湿度场的影响。此外,基于Seebeck效应,设计了一套热电能量转换系统,将重力热管从煤体内部吸收的热能转换成电能,供应低功率元器件的使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单根重力热管移热降温时,热管插入煤堆的深度较大(0.35m)时,倾斜角度为70°时,热管的降温效果较好。同时,松散煤体距离热管越近,温度越低,热管在影响半径范围内的数值模拟结果与数学模型推论相符合。采用两根重力热管移热降温时,热管间距由0.05m到0.25m的变化过程中,热源正上方0.05m处和0.15m处煤体的最大温降值分别为36.55K和40.47K,且热管间距为0.15m时,能够有效抑制煤堆温度升高,是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最佳布置间距。此外,研究重力热管对煤堆湿度场的影响时得到,温度越高的地方,湿度越低。热源高温区底部的湿度先降低,其次是热源两侧,最后是热源上侧。重力热管两侧的降温作用较好,湿度值略高。图[38]表[7]参[63](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2)
姚丽君,张伟[6](2019)在《小管径重力热管流动与传热特征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CFD仿真技术,建立了小管径重力热管(内径为6.8 mm)的流动与传热模型,分析了加热功率和倾角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并对蒸发段相变行为进行了CFD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充液率F_R=50%,加热功率为20~90 W时,增加加热功率会使热管传热热阻先减小后增大.当加热功率为60 W时,随倾角增大,热管的传热热阻先减小后增大,当倾角为75°时,热管的传热性能较好.随热管内相变现象的进行,管内依次出现了泡状流、弹状流等几种经典流型.(本文来源于《天津城建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梁灵娇[7](2019)在《用于高热通量电子散热的平板环路重力热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电子元器件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重点领域,并向着高运行速率、微小型、紧凑化方向发展,其热通量越来越高。因此研究开发结构紧凑、性能可靠、安装灵活方便、散热效率高且易于维护的电子元器件散热装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路热管(loop heat pipe,LHP)是一种两相的无动力闭式高效传热设备,被广泛应用于航天、余热回收、电子冷却、太阳能等领域。与泵驱动的散热系统相比,环路热管不需要外部驱动力,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大增加,维护成本更低。该系统利用工质相变传递热量,热通量大,且其蒸发与冷凝过程分离,蒸发器的结构设计和位置布置比较灵活,冷凝器的形式和冷却方式的选择也多种多样。但由于没有外力的驱动,系统的传热极限将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强化环路热管传热性能并尽可能提高极限换热量尤为重要。为满足高热通量电子元器件散热,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平板环路重力热管(loop gravity assisted heat pipe,LGHP),在传统的圆柱式环路热管工作原理基础上,依靠重力替代毛细力作为系统的循环动力,并对蒸发器结构进行改进,设计成能与发热器件直接配合的平板式,并改进其内部结构,使其与发热器件接触更好,有效接触面积增大,传热热阻减少,极限热流提高,且能节省大量空间。通过实验研究平板型环路重力热管在不同热负荷、不同摆放方式及不同工质情况下的传热特性,并测得其极限热流密度及传热系数。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工质对该种新型环路重力热管所能达到的极限热流密度的影响,本文建立了环路热管的压降模型,推导出无量纲数X和自循环动力系数L与极限热流密度之间的关系,并选取了多种工质进行实验论证。实验证明,对于某一特定系统而言,当无量纲数X和自循环动力系数L的值越大,系统所能达到的极限热流密度越大。因此,无量纲数X和自循环动力系数L可以作为帮助我们选择工质以达到更高的极限热流密度。(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6)
张燕辉,朱庆勇[8](2019)在《多壁碳纳米管水基纳米流体重力热管传热特性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多壁碳纳米管水基纳米流体应用在重力热管中的传热特性,基于多相流模型(VOF)建立其重力热管数值模型,并将数值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以热阻作为性能评价指标,改变加热功率和充液率,讨论二者对热管换热性能的具体影响。通过添加传热传质源项来编写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完成内部流体蒸发冷凝过程中的相变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数值模型能够较好模拟多壁碳纳米管水基纳米流体应用重力热管内部复杂的流动与传热过程;在选定的加热功率及充液率参数范围内,该重力热管的整体热阻随蒸发段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充液率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9年03期)
崔巍,张煜杭,宋日悬,张强,田沛山[9](2019)在《一种井筒内低品位余热回收的串级式翅片重力热管装置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取废弃油井中的低品位余热,提出一种新型井筒内低品位余热回收的串级式翅片重力热管装置的设计方案,分析了重力热管装置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该装置包括同轴设置并串接在一起的多组串级套筒和多组热管节,串级套筒和热管节相间分布或两个热管节之间设有多个串级套筒,通过一级一级向上的热量传递,最终将地层深处的热能提取到地面上来。装置采用串级式的结构,消除了传统热管长径比对其携带极限的影响;采用翅片热管连接重力热管,翅片热管的环形翅片增大其在热管节套筒中和工质的接触面积,有效地提高热管的换热效率,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期刊2019年01期)
张帅,杨峻[10](2018)在《低温重力热管外强化传热》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管外强化手段对重力热管传热性能的强化作用,采用控制变量法和析因分析法对低温螺旋翅片重力热管冷凝段外表面施加通风、超声雾化、喷淋及在蒸发段施加气流扰动等方式,得出了在不同强化手段下传热效果的变化对比。结果表明:管外传热强化可以显着提高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冷凝段管外喷淋的传热强化效果优于超声雾化,并且风速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它对传热效果不再产生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工机械》期刊2018年06期)
重力热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浅层地温条件下以甲醇为工质的重力热管,在不同工作温度、不同充液率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给出了实验用重力热管传热量、壁面温度分布和启动时间随工作温度、充液率的变化规律,为重力热管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力热管论文参考文献
[1].张怀洁,张伟.重力热管几何结构优化的数值研究[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9
[2].华帅,赵树兴,沈洋,许康鹿.重力热管在地温条件下传热特性实验研究[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9
[3].袁璐凌,崔付龙,洪芳军.导流结构强化重力热管传热的实验研究[J].低温工程.2019
[4].胡伟,许佐明,尹朋博,谢梁,徐涛.闭式重力热管与换流变阀侧套管一体化技术[J].高电压技术.2019
[5].孙美华.基于重力热管降温的地面储煤堆温湿度场数值模拟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9
[6].姚丽君,张伟.小管径重力热管流动与传热特征的仿真研究[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9
[7].梁灵娇.用于高热通量电子散热的平板环路重力热管[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张燕辉,朱庆勇.多壁碳纳米管水基纳米流体重力热管传热特性数值模拟[J].节能.2019
[9].崔巍,张煜杭,宋日悬,张强,田沛山.一种井筒内低品位余热回收的串级式翅片重力热管装置的设计[J].压力容器.2019
[10].张帅,杨峻.低温重力热管外强化传热[J].化工机械.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