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易逝性高科技产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渠道供应链,易逝高科技产品,定价,补货
易逝性高科技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纪大鹏[1](2016)在《双渠道供应链中易逝高科技产品的定价和协调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商务和第叁方物流的快速发展,很多制造商不再是单纯的把产品销售给下一级的零售商,而是重塑渠道建设,将网络直销渠道引入他们现行的实体零售体系,形成了实体零售渠道和在线直销渠道并存的双渠道供应链。同时,科学技术进步使得产品更新换代日趋加快,以及消费者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都导致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都使市场需求面临新的特点,特别是其中易逝高科技产品,由于配件升级、新版本引入等导致旧版产品只有一个较短的生命周期以及销售价格随时间不断下降,已成显着特征。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易逝高科技产品双渠道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制造商既是零售商的上游供应商,也是零售商的直接竞争者,结合高科技产品特点并根据单位成本是否变化分为恒定不变和非线性下降两种情况,综合运用优化理论、Stackelberg博弈理论以及契约理论等方法,在实体零售与电子直销并存的双渠道供应链中,研究了如何设计定价和补货策略及协调机制以实现系统效益最大化和渠道成员双赢,从而为易逝高科技产品供应链的参与者提供决策的参考。首先,考虑产品生命周期有限且单位成本在销售期内恒定不变的条件下,建立了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模型,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决策模式,分散式决策中制造商是Stackelberg博弈的主导者,集中式决策下则合作联合决策,分析、比较了两种决策下双渠道供应链的最优定价策略、顾客渠道偏好对利润及价格关系的影响,探讨了分散式决策下零售商订货成本与渠道间价格的关系,并用算法求解了最优补货策略。然后,从实体零售渠道与在线直销渠道合作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个利益共享策略,实现了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其次,考虑产品生命周期有限且单位成本在销售期内非线性持续下降的条件下,建立了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模型,分析、比较了制造商处于主导地位的分散式供应链和联合决策的集中式供应链中的最优定价策略、顾客渠道偏好对利润及价格关系的影响,探讨了分散式决策下零售商订货成本与渠道间价格的关系,并用算法求解了最优补货策略。在此基础上,从系统整体利益最大化和渠道成员双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了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最后,通过具体的数值算例分别对成本恒定不变和持续下降情况下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补货及协调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将收益共享机制下的批发价格和分散式决策下的批发价格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为高科技双渠道供应链中的参与者提供决策支持,实现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双赢。(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3-01)
徐飞[2](2015)在《易逝性高科技产品分时间窗下回购契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易逝性高科技产品销售划分成两个时间窗,第一时间窗为正常销售,第二时间窗为零售商可选择折价促销或者回售给供应商,供应商提供的回购合同要同时约定回购价格和回购时点,不同回购政策会对高科技产品零售商、供应商以及整个采购系统产生影响。构建基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回购采购机制,以及信息不完全对称条件下,让供应商说实话的回购采购机制,并设计算例间接证实该回购契约能够实现系统优化。(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5年20期)
武迪[3](2014)在《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生产与消费影响环境污染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产业以其发展快、技术含量高、具有战略意义等特点从传统工业中脱颖而出。其中易逝性高科技产品作为高科技产品中最贴近普通居民生活的一种,其产品的逐渐普及不仅满足了我国居民学习、工作中的需求,也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居民休闲娱乐文化生活,受到普通民众的极大欢迎。但与此同时,易逝性高科技产品报废量也与日俱增,加之长期以来回收不当的问题,其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问题也正逐渐受到世界各地学者及政府越来越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首先对以往相关文献研究进行总结,并从生产与消费两方面对我国易逝性高科技产品发展现状及环境污染情况特点进行介绍。然后基于前人理论研究成果与对目前我国易逝性高科技产品发展现状的总结上,运用理论推导分析了易逝性高科技产品影响环境污染的理论,找出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生产与消费影响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了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生产与消费影响环境污染的路径图。最后,利用我国2002年至2013年手机产品相关数据,运用协整检验与Granger检验验证了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生产、消费与环境污染叁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并构建VAR模型对叁者关系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环境污染情况受到易逝性高科技产生产、消费两方面影响,两者缺一不可;(2)虽然本文所定义的“污染”仅限于消费阶段由于产品报废所产生的污染,但目前我国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生产方面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影响力大于产品消费所带来的影响;(3)为减少易逝性高科技产品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要减少消费者不必要的更新性消费,但更重要的是规范生产厂商的不良竞争及其对消费者的不良引导,并树立产品绿色设计的理念。最后,针对我国目前实际状况并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通过明确环境污染责任,联合厂商与消费者共同构建易逝性高科技产品循环产业链,并在加强政府宣传的同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调控,从而减少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的污染问题。(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4-09-16)
李尚鹏[4](2014)在《基于多项Logit选择的易逝性高科技产品上市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创新步伐的加快,高科技产品生命周期在不断的缩短,使得市场中已有产品的价值迅速下降,具有了易逝性的特征。学者针对这种现象,将易逝性的概念引入到高科技产品中,从而提出了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的概念。将易逝性高科技产品定义为由于产品更新速度加快而导致的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其价值迅速衰减的高科技产品。曾经手机行业的霸主诺基亚公司因为产品上市策略的失误而走下神坛,甚至最后遭受被兼并收购的命运。易逝性高科技产品关于上市时间和质量策略的决策已经成为影响高科技企业运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关于易逝性高科技产品上市决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定性分析,并且学者们也没有明确给出一个最优上市策略战术性的建议。因此,本文选择易逝性高科技产品关于时间和质量的上市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对顾客选择行为进行Logit模型描述,并确定市场需求率、研发成本以及销售利润叁个模型变量。然后,划分为新产品在竞争对手之前上市和新产品在竞争对手之后上市两种情况,构建了基于多项Logit选择PHTP模型。接着,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段求解分析和最优参数分析,总结得到模型在不同情况下的最优解,分类讨论得到高科技企业在不同市场环境的最优上市时间和最优利润策略选择。最后,为了增强模型的在现实决策当中的实用性,而设计了一套适用于企业操作的PHTP上市策略决策系统,并通过决策系统对模型进行了敏感性检验,验证了基于多项Logit选择PHTP模型的可靠性。本文通过产品生命周期、易逝性高科技产品更新及新产品上市时间的理论的应用,在多项Logit选择及研发模型等理论工具的基础下,建立了基于多项Logit选择的PHTP模型。通过设计PHTP上市策略决策系统为高科技企业在进行易逝性高科技产品上市决策时,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持,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新产品上市的成功。同时对于其他行业的易逝性产品上市策略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4-04-10)
袁松宝,刘俐[5](2012)在《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的库存-运输集成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的需求不确定性与及无形变质的特点,文中讨论了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的库存-运输集成优化模型与算法,确定了库存-运输系统总成本最小前提下的最优库存更新周期和最佳订货批量。最后结合算例,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物流工程与管理》期刊2012年10期)
官振中,任建标[6](2011)在《不确定性需求下的易逝性高科技产品定价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获得最大期望利润为目标,零售商观察前期产品的实际销售情况,使用贝叶斯更新法则更新对需求的预测,更好地接近市场实际状况制定价格策略.引入Bass扩展扩散模型建立了考虑需求更新并且后续产品随机时间进入市场且对老产品需求有替代影响下的易逝性高科技产品收益管理定价策略模型,对建立的模型以两阶段特例进行了算例分析和讨论,结论表明预测不准确时,预测方差偏大能显着提高零售商利润.(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陈玉芹,张冬[7](2010)在《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的定价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迅速缩短。如何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针对易逝性高科技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合理制定产品价格策略,是高科技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经营与管理》期刊2010年12期)
田真真[8](2010)在《基于多Agent的易逝性高科技产品销售策略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用多Agent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存在异质性消费者群体的虚拟市场,每个消费者Agent可以动态调整自己的购买策略。通过调整消费者的品牌偏好、前瞻性行为等参数,对目前最常见的两种易逝性高科技产品销售策略的效果进行了模拟,为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的销售策略得出了一些管理启示。(本文来源于《信息系统工程》期刊2010年05期)
王莺[9](2009)在《易逝性高科技产品价格保护策略协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的特点,需求对价格高度敏感并影响零售商和制造商的收益。通过比较制造商价格保护与否的零售价,发现单纯价格保护补偿不能实现供应链协调,采用建议零售价与价格保护补偿相结合才能使零售商和制造商双方共同收益最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科技产品价格的透明度,可以起到稳定物价、规范市场的作用,有利于高科技产业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09年15期)
信一美[10](2009)在《基于消费者效用的易逝性高科技产品以旧换新定价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所有企业来讲,定价策略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销售活动的成败以及企业收益的大小。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这必将导致企业以不同的价格同时销售几代产品。因此,定价策略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常情况下,产品的价格取决于产品的成本,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购买行为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如今消费者是否购买一个产品,往往由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所决定。简言之,只有当消费者心中对产品的保留价格大于产品的实际销售价格时,消费者才会选择购买该产品。本文在总结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将消费者效用引入以旧换新的定价模型,重点研究了易逝性高科技产品以旧换新定价策略,以及以旧换新活动下的易逝性高科技产品二手市场定价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本文在对易逝性高科技产品定价、消费者效用与选择等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以往学者如何制定多代产品定价模型、如何量化消费者效用以及消费者效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在制造商直接负责以旧换新活动的情况下,本文先后建立了易逝性高科技产品以旧换新定价模型,以及考虑二手市场的易逝性高科技产品以旧换新定价模型。分析了不同处理方式下的制造商最优定价策略,并通过模型推导和数值模拟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分析了再处理方式选择对制造商收益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本文将消费者效用引入到以旧换新定价模型,使用服从指数分布的消费者效用函数,将消费者效用与消费者购买概率联系起来,建立了基于消费者效用的产品需求函数,并通过算例分析与数值模拟仿真,研究了消费者保留价格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以及制造商收益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9-06-08)
易逝性高科技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易逝性高科技产品销售划分成两个时间窗,第一时间窗为正常销售,第二时间窗为零售商可选择折价促销或者回售给供应商,供应商提供的回购合同要同时约定回购价格和回购时点,不同回购政策会对高科技产品零售商、供应商以及整个采购系统产生影响。构建基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回购采购机制,以及信息不完全对称条件下,让供应商说实话的回购采购机制,并设计算例间接证实该回购契约能够实现系统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易逝性高科技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1].纪大鹏.双渠道供应链中易逝高科技产品的定价和协调策略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
[2].徐飞.易逝性高科技产品分时间窗下回购契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
[3].武迪.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生产与消费影响环境污染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4
[4].李尚鹏.基于多项Logit选择的易逝性高科技产品上市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4
[5].袁松宝,刘俐.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的库存-运输集成优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
[6].官振中,任建标.不确定性需求下的易逝性高科技产品定价策略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11
[7].陈玉芹,张冬.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的定价策略[J].经营与管理.2010
[8].田真真.基于多Agent的易逝性高科技产品销售策略仿真[J].信息系统工程.2010
[9].王莺.易逝性高科技产品价格保护策略协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10].信一美.基于消费者效用的易逝性高科技产品以旧换新定价策略研究[D].东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