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问题研究”教学;问题;自主学习;方法
作者简介:黄晓团,任教于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
纵观高中地理教材(新人教版)必修一、二、三总共16章的结构,教师们不难发现,在每一章节后面出现了新面孔——“问题研究”。表面上处在灯火阑珊处的“问题研究”,不仅字体大小与前面内容不统一,涉及的问题也似乎和前文联系不够紧密,更毋谈要跟当今最主要的教学目标联系挂钩。细心、有经验的老师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论,为新课标的实施提供了基地和保障。但就是这么一个好的阵地,却很少有教师光顾,更谈不上“精讲、细练”,即使偶尔涉猎,也是蜻蜓点水,完成一下任务而已。我们面对课程设计者的良苦用心,而操作实践者的漠视,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问题研究”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呢?笔者从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两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问题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新课标的认识不深刻,理解不透彻,对“问题研究”的价值定位不明确。部分教师仍然躺在过去的“大纲”里睡觉,并没有阅读、分析研究新课标。他们认为,教材虽然换了,但核心理念是不变的,依然是新瓶装旧酒,新鞋走老路,再加上与所学知识联系不是很紧密等原因,许多教师都不把这一部分当回事,认为还不如一张试卷、一页书面作业来的实在。
2.“问题研究”教学过程中,备课不到位。在大部分教师的教案中,很少或没有关于“问题研究”的教案。即使有,与主干知识相比,备课内容少得可怜,谈不上精细,更谈不上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课程目标。
3.“问题研究”环节使用时间不到位。一般呈现两种倾向:一方面是时间没有有效利用。在课程标准中,“问题研究”部分建议用一个课时,教师在处理上也确实按照要求利用了一个课时,但做法不是这一课时完全由教师包办,就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安排。如极个别老师走进教室喊一声“做作业,题目自选”就完事,但是做什么、怎样做、大致范围怎样、目标如何,学生却无从猜得。这样无异于不安排课时;另一方面就是时间安排方式上不合理。有些问题需要在课外由老师指导完成,但老师在课堂上就一带而过了,效果可想而知。比如:“家乡的农业园是什么样子?”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一刀切,纸上谈兵,无论词汇如何多,描绘怎样出色,但在学生们心里什么是大棚?什么是暖箱?依然是模糊的概念,倒不如学生亲眼观察一下,亲手操作一番,那样效果更好。
4.“问题研究”这一环节中,对师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清。有的教师,时间安排合理,但采取的依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仍然是课堂的核心与主导,从资料的查阅到知识的讲解、问题的解答,全由自己单干,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或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那么“问题研究”的基础性、研究性、选择性的特色就没有办法体现出来。
5.教学功利太强。教师只为自己近期目标打算,不为学生未来着想,两眼盯着各种测验和高考,即使是“外向型、发散型、研究型”的课题也变成了“内敛型、聚焦型、模式化”的“高考指向型”的单线条题目,“问题研究”设置的目标被人为矮化。
二、“问题研究”教学应该运用的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真正达到“问题研究”设置的预期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不断钻研新课标,充分理解新课标的精髓,提升对新教材的理解与操作能力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研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研究专题活动”,这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具体要求。从全部16个“问题研究”设置中可以看出,它们和新课标的相关理念是表里如一的。比如,有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北京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我的家乡应怎样发展”、“家乡的农业园是什么样子”;有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绿色食品知多少”、“南水北调怎样调”;有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问题,如:“煤城焦作出路何在”。这些问题的设置,安排细腻,既可以满足共同成长的需要,又能达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目的。
2.搞好教学环节,充分备好每一节课
根据新教材模式的确立,特别针对“问题研究”呈现方式的特殊性,要备好课,比正常一节课的备课更难,花的时间更多。“问题研究”实际上是一堂复习、总结课,更是一堂能力提升课。如何引导学生将本章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怎样安排学生收集材料、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地理调查、怎样指导学生读图和分析已掌握的资料并陈述相关结论、如何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制定相应的目标计划,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的,教师必须做好相应的各项准备。陶行知先生倡导的“行为知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善用、巧用时间,保证“问题研究”用时充足
这里所说的用时充足,是指在学校不另加课时的情况下,使目前课时的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分清主次,合理配置时间,能精讲、少讲的不多花时间,学生自己容易解决的尽量不花时间,能在课外完成的绝不在课内急于了事。
4.做好角色定位
“问题研究”课的教学一般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究,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主动、团队式学习为主,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习惯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显然与新课程“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理论相违背。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应是主角,教师应是配角,教师的作用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传授方法技巧、分析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教师放手,学生主动,就会使每一个学生个体通过体验,发现并提高自己的思维、潜能、信心和学习技巧,且使之成为“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
总之,“问题研究”教学表面上是地理新课标的细枝末节,但“细微之处见精神”,教师要“心鹜八极、神游万仞、目尽毫厘、心穷筹策”,着眼于教材,放眼于学生;着眼于现在,放眼于未来,这样才能使所面对的学生个体都能健康的成长,快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闫宁.构建地理课堂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2).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33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