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水补肺阴治疗经前乳痛30例

补肾水补肺阴治疗经前乳痛30例

一、滋肾水养肺阴治疗经前乳房胀痛30例(论文文献综述)

魏宏艳[1](2021)在《宣郁通经汤治疗肝郁化热型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躯体症状和精神情绪两方面观察宣郁通经汤治疗肝郁化热型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从性激素及神经递质水平方面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傅山名方宣郁通经汤在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傅青主女科理论及实践。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肝郁化热型经前期综合征患者60例,采取随机对照原则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予宣郁通经汤治疗,对照组予丹栀逍遥散治疗,经前7天开始服药,经来则止,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每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单项中医症状评分及血清E2、P、E2/P、5-HT、NE水平变化,同时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差异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病程、中医证候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单项中医症状评分及血清E2、P、E2/P、5-HT、N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衡可比。(2)总有效率:经治疗,试验组总有效率达90.00%,高于对照组70.00%,经秩和检验,试验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宣郁通经汤的临床疗效优于丹栀逍遥散。(3)中医证候评分及HAMA总分:经治疗,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HAMA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对比,试验组下降程度显着(P<0.01),即两组药物均可以降低中医证候评分及HAMA总分,但试验组下降程度更显着,表明宣郁通经汤能更好地缓解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患者的精神情绪状态。(4)单项中医症状评分:经治疗,宣郁通经汤在月经量多、面红、目赤症状方面未见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单项症状方面,两组药物均可以改善(P<0.05);组间比较,宣郁通经汤在改善经行情绪烦躁、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痤疮、咽干、月经提前、心烦、失眠症状方面,疗效优于丹栀逍遥散(P<0.05),而在改善口苦、月经量多、尿黄、便秘、面红、目赤症状方面,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5)血清E2、P、E2/P、5-HT、NE水平:经治疗,两组血清E2、E2/P、5-HT及NE水平均较前下降,P水平较前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对比,在血清E2、5-HT水平及E2/P下降程度上,试验组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均小于0.01),在血清NE下降程度及血清P上升程度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宣郁通经汤在调节雌孕激素比例和神经递质水平方面优于丹栀逍遥散。(6)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宣郁通经汤治疗肝郁化热型经前期综合征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精神情绪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雌孕激素比例、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有关。宣郁通经汤治疗肝郁化热型经前期综合征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娜[2](2020)在《滋肾泻肝汤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滋肾泻肝汤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阴虚火旺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滋肾泻肝汤;对照组30例口服知柏地黄丸,两组均外用氯硫乳膏,并用中药面膜敷面。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皮损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以疗效指数为标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的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综合疗效及愈显率比较(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滋肾泻肝汤联合中药面膜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皮肤症状,临床疗效更好,副作用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杨倩怡[3](2020)在《调周埋针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根据乳腺周期性变化规律给予周期性埋针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临床疗效,并通过与常规埋针方法作比较,比较两种埋针方法是否存在差异,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取了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将收集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经行乳房胀痛6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调周埋针组和常规埋针组,每组各30例。调周埋针组予以皮内针周期疗法,主穴选取膻中、乳根、屋翳、期门、臂中穴,遵循乳腺随着月经周期变化规律,以月经期划分时间点,月经来潮前7天为经前期,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加用胆俞、膈俞或合谷、太冲;末次月经后7天为经后期,以补肾固本为主,加用肾俞、关元、命门或三阴交、太溪。3天治疗一次,每个月经周期共治疗四次,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常规埋针组取膻中、乳根、屋翳、期门、臂中穴为主穴,月经前10天开始治疗,3天一次,每个月经周期共治疗四次,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经行乳房胀痛疼痛积分、乳腺查体体征积分、月经异常症状积分、其他伴随症状积分、疼痛疗效、临床综合疗效以及随访情况,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并比较两组疼痛疗效和临床综合疗效,分别于3个疗程完成后的下一次月经来潮前和治疗结束3个月经周期后的月经来潮前随访评估疗效,评价调周埋针法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临床疗效。结果:1.在改善经行乳房胀痛疼痛方面,治疗前两组疼痛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同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疼痛积分对比无显着性差别(P>0.05)。随访时较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疼痛积分均较治疗后有升高,与治疗后对比(P<0.05)具有显着差别;两组间对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疼痛改善情况维持较好,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两组乳腺查体体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同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积分及积分差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别(P>0.05)。3.在改善经行乳房胀痛伴随症状方面,治疗前两组月经异常积分和其他伴随症状(头晕头痛、胁肋胀痛、心烦易怒、情志抑郁、失眠等)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均较前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和随访时两组间积分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能较好地改善经行乳房胀痛患者的伴随症状。4.疼痛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7%,两组间疼痛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提示两组疼痛疗效均确切。3个月经周期后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间疗效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间综合疗效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经周期后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间远期疗效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随访时疼痛痊愈患者复发方面,治疗组疼痛痊愈患者19例,随访时复发5例,复发率为26.3%;对照组痊愈患者15例,随访时复发10例,复发率为66.7%,两组复发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内针周期疗法治疗经行乳房胀痛具有显着临床疗效,能够较持久有效缓解患者乳房疼痛症状,并能改善月经异常、心烦易怒、胁肋胀痛等伴随症状,且操作简单、治疗频次少,耗时少、患者依从性较好,具有临床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据研究统计分析提示,皮内针周期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埋针组。

方芸金(Fong Yuen Kim)[4](2019)在《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内服联合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内服外治法在改善痤疮程度、调整月经上的优势,为该病探求一种确切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马来西亚仁爱医疗中心门诊就诊的患者,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经前期痤疮患者,一共90例,随机分为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三组治疗。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选用自拟清肝消痤丸+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中药面膜组选用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对照组选用龙胆泻肝丸。各治疗三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形态、皮损数量、皮损颜色、月经情况等指标,以及临床疗效、患者认可度进行评价。结果:1.痤疮年龄以21~30岁最多,占所有患者的48.88%;其次是31~40岁,占所有患者的37.78%;14~20岁患者最少,占所有患者的13.33%。2.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年龄分布、病程长短、治疗前痤疮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一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症状好转程度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两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显着增高(χ2=6.7873,P=0.009<0.01)。5.治疗三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明显增高(χ2=6.7948,P=0.033<0.01)。6.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皮损形态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476,P<0.01),中药面膜组(Z=-3.728,P<0.01),对照组(Z=-4.665,P<0.01)。7.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皮损数量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28,P<0.01),中药面膜组(Z=-4.051,P<0.01),对照组(Z=-4.496,P<0.01)。8.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皮损颜色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41,P<0.01),中药面膜组(Z=-4.436,P<0.01),对照组(Z=-4.823,P<0.01)。9.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月经情况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811,P<0.01),中药面膜组(Z=-4.579,P<0.01),对照组(Z=-4.514,P<0.01)。10.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症状总评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08,P<0.01),中药面膜组(Z=-3.682,P<0.01),对照组(Z=-4.629,P<0.01)。11.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疗效评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两两比较,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疗效评分高(P=0.002<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2.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三个月经周期治疗后与停止治疗三个月后病情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028,P<0.01),中药面膜组(Z=-3.366,P<0.01),对照组(Z=-3.617,P<0.01)。13.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起效所需疗程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对照组短(P=0.032<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4.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愈所需疗程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对照组短(P=0.014<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5.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的治法在被认可程度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明显高于面膜组(χ2=4.0431,P=0.044<0.05),余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改善皮损形态、皮损数量、皮损颜色上均有确切疗效。2.内服中药配合面膜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在改善痤疮的严重程度,调整月经上有确切疗效。3.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均在治疗三个疗程后获得最佳疗效,停药三个月后大多数患者往往存在复发的可能。4.在起效和治愈所需疗程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往往所需时间最短,患者认可程度最高。

杨琴[5](2019)在《从肝论治闭经的理论探讨和临床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从肝论治闭经的立论依据,总结其临床证治规律,以期丰富闭经的临床诊疗思路。方法: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阅大量古今文献,挖掘整理古代、现代医家从肝论治闭经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探讨从肝论治闭经的立论依据;第二部分以总结归纳导师从肝论治闭经的临床证治规律;第三部通过列举分析临床验案,证明从肝论治闭经的有效性;第四部分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的现代文献,总结中医、西医学对闭经病因病机、治疗的研究概况。结果:肝藏血,司血海,是经血来源的重要保障;肝主疏泄,调节冲任气血,又调控全身脏腑经气,促进女子正常排卵行经。肝藏血充足,肝气调和,则血海定期溢满,月经按时来潮。肝藏血不足,疏泄失常是导致闭经的重要机理。肝统贯全身气血、阴阳,各脏腑功能离不开肝的调控,“肝为五脏之贼”,肝病常易累及它脏而共同致病。肝脏功能失调致闭经临床主要分为肝虚、肝郁、肝火。肝虚之为病,治以养血柔肝、滋肾养肝之法;肝郁之为病,治以疏肝通络、健脾、补肾之法;肝火之为病,治以清肝泻火、滋水清肝之法。结论:从肝论治闭经,当寻其病因,区分肝虚、肝郁、肝火之别,但又不可拘泥于此,应辨证论治,合理加减,复法合方。

马丹[6](2019)在《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月经不调作为最常见的妇科病,近年来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极大地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如若迁延治疗,或失治误治,可致闭经、崩漏、贫血、不孕等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医家和学者从自身的诊疗经验出发,对月经不调某一类证候的辨治及见解较丰富,但尚缺乏系统的梳理。且近年来专家与学者发现对于月经不调疾病的治疗,中医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疗效显着。故本文针对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框架,为指导月经不调的理论研究与临床诊治,提供帮助。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明确文献资料的选择原则与方法,选取先秦两汉至清末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病理论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包括四大经典、官修医籍、历代妇产科专着,以及综合性医书,确定入选古籍书目59部。以理论思维为主导,综合运用文献学、术语学和框架研究等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其次,确定核心概念、各家专论的选择原则,明确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第二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研究。以时间维度为主轴,纵向梳理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不调的理论。以疾病为主线,横向研究月经不调总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的病名、因机证治等发展概况。第三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以国家973项目确定的研究方法为依托,系统梳理并确定月经不调总论及各病的病名、因机证治等核心概念,共计179个,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深化对月经不调理论体系内在结构的认识和表述,按照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梳理出月经不调因机证治诊疗理论层次清楚的核心概念体系。第四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选取历代医家具有代表性、原创性的月经不调专论,深入挖掘其中内涵,阐释其学术渊源及价值。第五部分对历代月经不调及各病诊疗理论的既有框架进行研究整理,完成以病机为中心,因、机、证、治齐备的月经不调及其各病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的搭建。综合以上研究总述如下:1.月经不调病名的演变“月经不调”的病名始见于《备急千金要方》,此时已经认识到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周期的异常和经量的异常。宋金元时期出现了“月水不调”“月候不调”“经候不调”等相关病名,但并不规范。明清时期基本沿用前代病名,较少出现新的名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宋金元时期的医家们逐渐将月经不调的各病作为独立的疾病进行阐述,提出单独的病名,对各病的命名贡献极大。“月经先期”之名首见于《校注妇人良方》。此外还有“经行先期”“经水不及期”“经早”等名称。“月经后期”之名始见于《女科秘要》。医家多称之为“过期”与“后期”。《圣济总录》最早将其称为“月水过期”“后期而至”。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有“或前或后”“经乱”“愆期”“经水先后无定期”等不同。孙思邈最早使用“月水或前或后”之名来描述月经先后无定期。此后医家大多沿袭“或前或后”之说。“经乱”之名最早见于《景岳全书》。“经水先后无定期”最早见于《傅青主女科》。“愆期”之名,最早见于《产育宝庆集》,在《女科百问》《妇人大全良方》《女科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着作中均有“愆期”之称,却并非专指月经先后无定期。宋以前“愆期”之名,多指月经后期。《济阴纲目》将“愆期”之名作为月经先期与月经后期两病的统称。《医宗金鉴》明确指出经行或前或后,无定期之证为“愆期”。后世多沿用“愆期”指月经先后无定期。故“愆期”之名应予明确区分。“月经过多”之名最早见于《圣济总录》,但只是作为一类证候。至刘完素最早将月经过多作为独立的疾病,首次提出“经水过多”之病名。月经过少的病名出现较早,《脉经》中最早提出“经水少”。后世也均以“少、涩少、微少”指代月经过少。2.月经不调的病因先秦两汉时期,主张人体经脉与天地相应,外感寒暑之邪可致月经不调。晋唐时期开始注重外感、内伤合而致病。《诸病源候论》最早明确提出月经不调的病因在于劳伤气血兼外感风冷之邪。宋金元时期大多沿袭此说。《圣济总录》则补充了情志致病的因素,指出月经不调可因心气抑滞,情志不畅,血气郁结而致。明代以后,对月经不调病因的认识有了极大的突破。《女科撮要》首次从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四方面论述了月经不调的病因。《景岳全书》将月经不调的病因归结为情志、劳倦、冲任不守、外感、误治、先天禀弱、纵情亏损等七个方面,且以情志致病为首。《医宗金鉴》以三因致病说为基础,认为外因经病多因于寒、热、风邪所致,内因经病主要在于七情所伤,不内外因经病则包括脾胃损伤、房劳损伤和产子过多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因独立成为专病较晚,因此病因的认识以明清为主,基本与月经不调总的病因认识相近,各病略有侧重。3.月经不调的病机有关月经不调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书中首次提出因虚、寒、结气所伤,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的观点。《圣济总录》最早提出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的理论,认为月经不调总的病机在于气血失调,损伤冲任。《普济本事方》认为阴阳的偏胜偏衰是导致月经不调的重要原因。两种观点均被后世广泛遵循。朱震亨从体质方面强调病机在于痰湿。薛己最早提出“心脾平和,经候如常”的观点。此观点被后世医家所认可,并广泛沿用。万全将病机概括为脾虚、冲任损伤、脂痰凝塞三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月经不调的病机认识。对于月经不调各病的病机认识,总体来说明清时期更加准确而丰富。有关月经先期的病机认识,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热、气血俱热而致月经先期,后世医家多沿袭“先期属血热”之说。《万氏女科》提出血热又分血盛有热和血虚有热。《苍生司命》又补充了气虚病机。至《景岳全书》则全面概括月经先期病机在于血热和气虚,血热又分虚热和实热,气虚又分心脾气虚、脾肾气虚。明清时期,由于受到命门学说的影响,一些医家开始从肾论治。如《古今医统大全》认为月经先期为肾阴虚,不能镇守。《傅青主女科》指出病机在于肾中水火太旺,或肾中火旺水亏而致。对于月经后期的病机认识,亦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虚、血热、痰湿和气血虚均可致病。《苍生司命》又提出病机为气寒、血少和气逆。《景岳全书》提出血寒又有外感寒邪和阳虚内寒之分。《傅青主女科》根据月经量多少来辨别实寒、虚寒。指出月经后期而至量少者,为血寒而不足;月经后期而至量多者,为血寒而有余。总体来说,对月经后期病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血虚、气血虚、阳虚、血寒、血热、气滞和痰湿。对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认识较晚,大致可以概括为血虚、肾虚、脾虚和肝郁。《万氏女科》提出月经先后无定期因虚所致。《景岳全书》认为病机可分血虚和肾虚,肾虚又有肾阳虚、肾阴虚之分。《傅青主女科》有创见性地提出病机在于肝肾之郁。《叶氏女科证治》《竹林寺女科证治》等书认为病机在于脾胃虚弱。《顾松园医镜》认为病机在于气乱。对月经过多病机的认识,可概括为血热、虚热、气虚、血虚和痰多。《丹溪心法》指出痰多壅滞,血不循经而致经水过多。《万氏女科》提出血热之病机。《医学纲目》提出病机在于虚热和气虚。《傅青主女科》提出血虚而不归经致月经过多。对于月经过少的病机认识较早,《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月事衰少”,指出其病机为气竭肝伤。《脉经》指出月经过少由“亡其津液”而致。此后医家大多以血虚、痰凝和寒滞为其病机。总体上分为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包含肾水不足、血虚、中气虚、气血虚、阴虚和阳虚,实者包含痰凝、气郁肝伤、气滞血瘀、火烁津液和血寒壅滞。4.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对于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分为气血辨治和脏腑辨治两方面。历代医家多重视“养血调气”,并以此发展出多种治则治法。如《普济本事方》指出调其气血,以平为福。《济生方》指出气血同治,但调气重于调血。《济阴纲目》指出调经当抑气。《孕育玄机》指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女科经纶》概括前人医论,提出“调经养血,莫先以顺气为主”“调经莫先于养血,养血莫先于调气”。脏腑辨治方面,分为心脾辨治、从肾辨治和从肝辨治。《万氏女科》指出“调经,专以理气补心脾为主”。《医宗粹言》强调调经不可独耗其气,应养心实脾的观点。《女科经纶》指出调经以补养脾胃为大法。张介宾言“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赵献可提出“调经必须滋水为主”“滋水更当养火”,发展了以补肾来论治月经不调的理论。明确从肝辨治月经不调,则见于《傅青主女科》。5.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对月经不调因、机、证、治共性诊疗理论框架结构进行梳理,形成以“热扰冲任”“冲任不固”“血海空虚”“冲任阻滞”“封藏疏泄失司”“血海蓄溢失常”“冲任紊乱”为核心病机,以“血热证”“血寒证”“气滞血瘀证”“痰阻证”“阴虚证”“阳虚证”“脾虚证”“肾虚证”“肝郁证”为核心病证,以“清热凉血”“温经养血”“活血化瘀”“健脾祛湿”“滋阴清热”“补脾益肾”“疏肝解郁”为核心治法的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本研究对月经不调的系统梳理,理清了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的源流、核心概念与核心专论与共性诊疗理论,对于现代月经不调疾病的诊治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苗爽[7](2016)在《基于BDI、BAI、中医症状观察表的PMS与神经递质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经前期综合征(PMS)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好发群体也有由生育期逐渐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因本病周期性自愈性的特点,容易为病人所忽视。PMS的更严重的表现形式为经前焦虑障碍(PMDD), PMDD对女性的心理、生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暴力和自杀倾向。本研究选取女子月经周期中与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相对较为密切的经前期(黄体中晚期)、经后期(卵泡晚期)为具体研究时相,以自拟的《中医症状观察表》、贝克抑郁量表(BDI)、贝克焦虑量表(BAI)为基础,通过神经递质的检测,拟从病因学的角度,研究PMS的发病与神经递质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PMS与肝藏血主疏泄的相关性,为探索本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及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内青年女性。2初筛通过填写自拟的《PMS现况调查表》,筛选符合条件的受试者。3纳入及分组依据PMS的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将纳入者分为PMS组(N1)、健康对照组(N2)。4研究方法4.1量表填写4.1.1填写对象全部入组的PMS组(N1)与健康对照组(N2)共60例。4.2.2填写时相入组后的第一个月经周期中的卵泡晚期(M1)及黄体中晚期(M2)。4.2.3量表选择填写自拟的《中医症状观察表》(以下简称《症状积分表》)、贝克抑郁量表(国际标准)、贝克焦虑量表(国际标准)。4.2实验指标测定4.2.1测试对象同量表填写。4.2.2测试时相入组后的第一个月经周期中的卵泡晚期(M1)及黄体中晚期(M2),早上8-9点空腹抽血。4.2.3测试指标的选择女性激素六项(血清雌二醇(E2)、睾酮(T)、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孕酮(P))、神经递质(血管紧张素一2(AngⅡ)、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神经肽Y(NPY)、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5统计学方法以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PMS现况调查表》两组的基本情况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同质可比性。PMS组与健康对照组无论是症状的评分还是抑郁、焦虑程度的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2《症状积分表》评分PMS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MS组在黄体中晚期的评分显着高于卵泡晚期(P<0.05),而健康对照组在两期间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 BDI、BAI评分BDI评分,PMS组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黄体中晚期显着高于卵泡晚期(P<0.01)。BAI评分,PMS组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黄体中晚期与卵泡晚期评分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4性激素六项E2、P在卵泡晚期显着低于黄体中晚期(P<0.05),E2/P在黄体中晚期较卵泡晚期显着降低(P<0.01); FSH在卵泡晚期显着高于黄体中晚期(P<0.01);PRL水平卵泡晚期显着低于黄体中晚期(P<0.01);LH、T在各组各期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5《症状积分表》与BDI、BAI的相关性两组在两个月经阶段的《症状积分表》评分均与BDI、BAI评分有显着相关性(P<0.01)。6《症状积分表》与神经递质的相关性黄体中晚期,PMS组的CRH与《症状积分表》的总分及胁痛、腹胀、体痛、恶心、嗳气症状存在显着的正相关。ACH与胁痛、腹胀、肌肤干燥、耳鸣存在显着的正相关,AngⅡ与疲乏、头晕、四肢拘急存在显着的正相关,5-HT与头晕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健康对照组的NPY与《症状积分表》的总分及体痛、疲乏、目眩、面白无华等症状均有显着的负相关,CRH与头痛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卵泡晚期,PMS组《症状积分表》的总分及胁痛、乳胀、头胀、头痛等肝失疏泄的症状及目眩、耳鸣、头晕、四肢拘急等肝血偏虚的症状均与5-HT有显着的正相关,AngⅡ与恶心、纳差、耳鸣症状存在显着的正相关,ACH与口苦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健康对照组的大便不调与CRH有显着的正相关,疲乏与5-HT存在显着的正相关。7 BDI、BAI与神经递质的相关性PMS组黄体中晚期的BDI、BAI评分与CRH存在显着的正相关。结论1 PMS的发病与肝藏血主疏泄关系密切。2 抑郁程度较高的青年女性更易诱发PMS。3 PMS的发病与神经递质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与5-HT、CRH、AngⅡ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与NPY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林亚南[8](2015)在《中医药治疗经前乳房胀痛的现代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经前乳胀是乳腺增生以及其他妇科疾病的警报器,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症状,但是常常被疏忽而不稍加重视。本研究主要透过文献与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搜集1976年-2013年期间与经行乳胀相关的文献,对近代中医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将收集到的文献系统分析该病证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候分型,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各医家的治疗思路,并建立方药数据库,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临床,造福广大经前乳胀的女性患者。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1.以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通过整理分析有关经前乳胀的症状、定义、鉴别诊断。并分别以中西医的角度阐释对此证候的认识及治疗方式。2.收集相关文献,系统分析:经前乳胀对身体的影响、乳房与五脏的关系、乳房疾病与冲任的关系、经前乳胀的诊断、证候分型,以及中医治疗方式(方药、针灸、外敷、推拿、调神、食疗……),并总结近代研究新进展,指出研究新方向。3.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治疗经前乳胀方药数据库,对所选方剂的药物进行统计,以发掘治疗经前乳胀高频用药。并对所用药物进行四气五味及归经的统计,以便从药性理论角度分析历代医家遣方用药的特点(数据规范化:对检索到的方药参考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为标准进行药物分类,利用分析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最后总结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结果:1.共收集到461篇相关论文,文献量逐年增加,显示此课题越来越被关注。2.经前乳胀的病因主要为肝气郁结,其次是冲任失调、肝肾阴虚。3.筛选出理法方药完整记录的282篇文献,并收集到487首方剂,扣除组成相同的方剂,剩余307首方剂,其中出现频数最高者分别为:逍遥散加减方、柴胡疏肝散、一贯煎、血府逐瘀汤。4.从307首方剂分析整理,总共使用238种中药材,其中出现频数前10名者分别为:芍药(264次)、柴胡(246次)、当归(238次)、甘草(196次)、香附(189次)、茯苓(166次)、白术(142次)、郁金(136次)、川芎(104次)、枳壳(94次)。5.分析238种中药材之四气五味,以甘味药与苦味药为多,温药使用频数也多于寒凉药。6.药物归经方面,以入肝经为主。7.将药物依功用分类,出现频数最多者为补虚类药物。结论:1.经前乳房胀痛发生多与肝、肾、脾胃功能失常有关,在肝、脾、肾三脏中,尤以肝脏关系更为密切。2.病机为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导致乳络不通。3.治疗以疏肝养肝、和胃补肾为基础。4.使用方剂中,以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丹栀逍遥散、一贯煎、血府逐瘀汤等方剂使用频率为多。5.使用药物中,以芍药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为柴胡、当归、甘草、香附、茯苓、白术、郁金、川芎、枳壳、陈皮、川楝子、青皮、牡丹皮、薄荷。

李玉锦[9](2014)在《循经推拿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临床疗效评估》文中提出目的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对比循经推拿与口服中成药逍遥散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差异。以评价循经推拿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临床疗效优势。方法本研究患者为来源于台湾九品中医院所符合经前期综合征之乳房胀痛诊断的门诊患者,并选取其中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循经推拿治疗,对照组以口服中成药逍遥散治疗,共治疗三个疗程。两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及局部体征量化评分,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经3个疗程后,对照组的综合、主要症状、体征及伴随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86%、68.97%、100%及58.62。治疗组的综合、主要症状、体征及伴随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10%、89.66%、96.55%及62.07%。两组的综合、主要症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近期综合、主要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体征、伴随症状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体征、伴随症状的疗效相近。3.各组治疗前、后组内综合、主要症状、体征及伴随症状总积分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5)。说明两组均能降低患者的综合、主要症状、体征及伴随症状总积分,具有较好疗效。两组治疗后组间综合、主要症状总积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05)。说明对综合、主要症状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治疗后组间体征、伴随症状总积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0.05),说明两组在体征及伴随症状方面总疗效相近。4.两组内不同程度患者的疗效不同。两组内轻度患者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疗效相近;中、重度患者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91.67%和80%,对照组分别为76.92%和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中重度病情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循经推拿是治疗经前综合征之肝郁脾虚型的经行乳房胀痛的有效方法,对提高经行乳房胀痛的有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且该手法简单易行,基础理论源于传统经络循行,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周雅琼[10](2012)在《滋肾解郁汤治疗肾虚肝郁型经前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观察滋肾解郁汤治疗肾虚肝郁型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结合生殖内分泌激素、单胺类及肽类神经递质探讨其作用机理,以期为治疗本病探寻有效的方法和药物。方法:将66例肾虚肝郁型经前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口服导师经验方滋肾解郁汤;对照组32例,服用加味逍遥口服液,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内分泌激素(E2、P、PRL)、神经递质(NE、5-HT、β-EP)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肾虚肝郁型经前期综合征患者存在内分泌及神经功能紊乱的状态,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24%和68.75%,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减轻临床症状体征、调整内分泌及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肾解郁汤治疗肾虚肝郁型经前期综合征具有良好疗效,通过纠正紊乱的内分泌及调节神经功能,改善黄体不健等作用,能有效缓解经前烦躁易怒、乳房胀痛、小腹胀痛、头晕头痛和失眠多梦等症状,是治疗经前期综合征肾虚肝郁型的有效方药。

二、滋肾水养肺阴治疗经前乳房胀痛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滋肾水养肺阴治疗经前乳房胀痛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宣郁通经汤治疗肝郁化热型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医药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B 信息调查表
致谢
个人介绍

(2)滋肾泻肝汤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6.1 分组方法
        6.2 治疗方法
        6.3 疗程
        6.4 注意事项
    7 观察指标及积分标准
    8 安全性评价
    9 疗效标准
    10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1.1 年龄比较
        1.2 病程比较
    2 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
        2.1 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比较
        2.2 治疗前总积分比较
    3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3.1 治疗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3.2 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对比
        3.4 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4 综合疗效比较
        4.1 治疗4 周后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4.2 两组愈显率比较
    5 不良反应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3 我们用药经验分析
        3.1 病因病机分析
        3.2 滋肾泻肝汤组方分析
        3.3 现代药理研究
        3.4 中药面膜的应用及作用
        3.5 氯硫乳膏
        3.6 知柏地黄丸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疗效分析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综 述 女性迟发性痤疮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痤疮病例收集资料表
附录2
附录3
致谢
论文着作

(3)调周埋针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经行乳房胀痛的认识及研究
        1.1.1 定义与沿革
        1.1.2 与妇科疾病的关联
        1.1.3 病因病机
        1.1.4 辨证分型
        1.1.5 临床治疗
    1.2 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1.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2.2 发病机制
        1.2.3 治疗
        1.2.4 存在的问题
    1.3 周期疗法的研究进展
        1.3.1 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3.3 调周疗法治疗乳腺疾病的应用
        1.3.4 小结
    1.4 皮内针疗法
        1.4.1 概述
        1.4.2 皮内针疗法治疗乳腺疾病应用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中止标准
        2.1.7 病例脱落和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随机
        2.2.2 对照
        2.2.3 治疗方法
        2.2.4 观察指标
        2.2.5 疗效评价
        2.2.6 安全性评价
        2.2.7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3.1.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1.2 两组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3.1.3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分级比较
        3.1.4 两组患者治疗前积分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疼痛积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乳腺查体体征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月经异常症状积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其他伴随症状积分比较
    3.6 两组间疼痛临床疗效评价
    3.7 两组间综合临床疗效评价
    3.8 两组患者疼痛痊愈后复发情况比较
    3.9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4.1 经乳同治的理论内涵
    4.2 乳腺的月经周期性变化规律
    4.3 主穴及调周选穴的依据
        4.3.1 膻中
        4.3.2 屋翳、乳根
        4.3.3 期门
        4.3.4 臂中穴
        4.3.5 调周选穴依据
    4.5 试验结果分析
        4.5.1 乳房疼痛积分
        4.5.2 乳腺查体体征积分
        4.5.3 伴随症状积分
        4.5.4 疼痛疗效评定
        4.5.5 综合疗效评定
        4.5.6 疼痛复发情况
    4.6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经前期痤疮的中医研究概况
    1.2 当代中医对于经前期痤疮的认识
        1.2.1 经前期痤疮的病因病机
    1.3 从“肝”研究经前期痤疮的病因病机
        1.3.1 肝郁气滞
        1.3.2 肝经郁热
        1.3.3 肝经湿热
        1.3.4 肝阴不足
    1.4 经前期痤疮的肝郁化火病因病机研究
    1.5 经前期痤疮的中医治疗
        1.5.1 内治法
        1.5.2 外治法
        1.5.3 综合疗法
        1.5.4 龙胆泻肝汤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1.6 现代医学对经前期痤疮病的认识
        1.6.1 经前期痤疮的病因
        1.6.2 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章 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
    2.1 具体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意义
        2.1.3 研究内容
        2.1.4 研究方法
        2.1.5 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女性经前期痤疮的发病特点及发病机理
    3.2 治法的确立
    3.3 自拟清肝消痤丸联合中药面膜治疗经前期痤疮的优势
    3.4 治疗方药与研究方药的分析
        3.4.1 自拟清肝消痤丸的组方特点
        3.4.2 方药分析与药理作用
        3.4.3 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
        3.4.4 自拟清肝消痤丸的临床体会
        3.4.5 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5)从肝论治闭经的理论探讨和临床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从肝论治闭经的理论探讨和临床证治规律研究
    1 从肝论治闭经的理论探讨
    2 从肝论治闭经的临床证治规律研究
    3 第三部分导师从肝论治闭经的验案分析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月经不调文献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2 古籍书目选择结果
    3 核心概念的确定与概念体系的建立
        3.1 核心概念收集与确定的方法
        3.2 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
    4 核心专论的选择与撰写
        4.1 核心专论的选择原则与方法
        4.2 核心专论的撰写要求与方法
第二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
    1 历代医籍有关月经不调理论的梳理
        1.1 先秦两汉
        1.1.1《黄帝内经》
        1.1.2《金匮要略》
        1.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1.2.1《脉经》
        1.2.2《褚氏遗书》
        1.2.3《诸病源候论》
        1.2.4《备急千金要方》
        1.3 宋金元时期
        1.3.1《太平圣惠方》
        1.3.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3《圣济总录》
        1.3.4《普济本事方》
        1.3.5《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3.6《女科百问》
        1.3.7《仁斋直指方论》
        1.3.8《妇人大全良方》
        1.3.9《济生方》
        1.3.10《格致余论》
        1.3.11《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
        1.4 明清时期
        1.4.1《奇效良方》
        1.4.2《苍生司命》
        1.4.3《校注妇人良方》
        1.4.4《丹溪心法附余》
        1.4.5《女科撮要》
        1.4.6《万氏女科》
        1.4.7《古今医统大全》
        1.4.8《医学纲目》
        1.4.9《医学入门》
        1.4.10《古今医鉴》
        1.4.11《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1.4.12《女科证治准绳》
        1.4.13《医宗粹言》
        1.4.14《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1.4.15《济阴纲目》
        1.4.16《景岳全书·妇人规》
        1.4.17《邯郸遗稿》
        1.4.18《薛氏济阴万金书》
        1.4.19《陈素庵妇科补解》
        1.4.20《女科经纶》
        1.4.21《傅青主女科》
        1.4.22《顾松园医镜》
        1.4.23《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1.4.24《叶氏女科证治》
        1.4.25《沈氏女科辑要》
        1.4.26《女科切要》
        1.4.27《妇科玉尺》
        1.4.28《竹林寺女科》
        1.4.29《古今医彻》
        1.4.30《女科要旨》
        1.4.31《医法圆通》
    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演变
        2.1 月经不调
        2.1.1 月经不调的病名演变
        2.1.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
        2.2 月经先期
        2.2.1 月经先期的病名演变
        2.2.2 月经先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3 月经后期
        2.3.1 月经后期的病名演变
        2.3.2 月经后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4 月经先后无定期
        2.4.1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演变
        2.4.2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5 月经过多
        2.5.1 月经过多的病名演变
        2.5.2 月经过多诊疗理论的发展
        2.6 月经过少
        2.6.1 月经过少的病名演变
        2.6.2 月经过少诊疗理论的发展
第三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
    1 月经不调
        1.1 病名
        1.1.1 月经先期
        1.1.2 月经后期
        1.1.3 经水先后无定期
        1.1.4 月经过多
        1.1.5 月经过少
        1.2 病因
        1.2.1 六淫
        1.2.1.1 火
        1.2.1.2 风寒
        1.2.1.3 寒热
        1.2.2 七情
        1.2.2.1 性急多怒
        1.2.2.2 忧愁思虑
        1.2.2.3 情志抑郁
        1.2.3 劳伤
        1.2.3.1 房劳过度
        1.2.3.2 劳力损伤
        1.2.4 体质
        1.2.4.1 形瘦体虚
        1.2.4.2 形肥多痰
        1.3 病机
        1.3.1 气血失调
        1.3.1.1 血热
        1.3.1.2 血寒
        1.3.1.3 血虚
        1.3.1.4 血瘀
        1.3.1.5 气虚
        1.3.1.6 气血虚
        1.3.1.7 气滞血瘀
        1.3.2 津液失常
        1.3.2.1 痰阻血海
        1.3.3 脏腑病机
        1.3.3.1 肾气虚
        1.3.3.2 肾精不足
        1.3.3.3 肾阴虚
        1.3.3.4 脾胃虚弱
        1.3.3.5 肝气郁结
        1.3.3.6 脾肾两虚
        1.3.4 冲任不调
        1.4 证候
        1.4.1 血热证
        1.4.2 血寒证
        1.4.3 血虚证
        1.4.4 血瘀证
        1.4.5 痰湿证
        1.4.6 气虚证
        1.4.7 脾肾气虚证
        1.4.8 阴虚内热证
        1.4.9 肝气郁结证
        1.5 治法
        1.5.1 清热凉血
        1.5.2 温经养血
        1.5.3 养血调经
        1.5.4 活血化瘀
        1.5.5 健脾祛湿痰
        1.5.6 补气摄血
        1.5.7 补益脾肾
        1.5.8 滋阴清热
        1.5.9 疏肝解郁
    2 月经先期
        2.1 病名
        2.1.1 血热月经先期
        2.2 病因
        2.2.1 六淫
        2.2.1.1 火
        2.2.2 七情
        2.2.2.1 性急多怒
        2.2.2.2 情志抑郁
        2.2.2.3 思虑过度
        2.2.3 劳伤
        2.2.3.1 劳役动火
        2.2.4 体质
        2.2.4.1 形瘦多疾
        2.2.4.2 多痰多郁
        2.2.5 失治误治
        2.2.5.1 误服辛热药
        2.3 病机
        2.3.1 实热
        2.3.1.1 血热
        2.3.1.2 气血俱热
        2.3.2 虚热
        2.3.2.1 血虚有热
        2.3.2.2 阴虚火旺
        2.3.2.3 气虚血热
        2.3.3 气虚
        2.3.3.1 心脾气虚
        2.3.3.2 脾肾气虚
        2.3.3.3 气血俱虚
        2.4 证候
        2.4.1 阳盛血热证
        2.4.2 阴虚血热证
        2.4.3 脾气虚证
        2.4.4 肾气不固证
        2.4.5 肝郁血热证
        2.5 治法
        2.5.1 清法
        2.5.1.1 清热凉血
        2.5.1.2 滋阴清热
        2.5.1.3 补血清热
        2.5.2 补法
        2.5.2.1 补气摄血
        2.5.2.2 补益脾肾
    3 月经后期
        3.1 病名
        3.1.1 月经后期
        3.1.1.1 血寒经迟
        3.1.1.2 血热经迟
        3.1.1.3 肥人过期
        3.1.1.4 形瘦过期
        3.2 病因
        3.2.1 六淫
        3.2.1.1 寒
        3.2.2 七情
        3.2.2.1 忧愁思虑
        3.2.2.2 性躁多怒
        3.2.3 劳伤
        3.2.3.1 素多劳倦
        3.2.4 体质
        3.2.4.1 形瘦食少
        3.2.4.2 形肥食多
        3.3 病机
        3.3.1 血虚
        3.3.1.1 脾经血虚
        3.3.1.2 肝经血少
        3.3.1.3 血虚有热
        3.3.1.4 血虚挟痰
        3.3.1.5 气血虚
        3.3.2 血热
        3.3.3 血寒
        3.3.3.1 血寒而不足
        3.3.3.2 血寒而有余
        3.3.4 气滞血瘀
        3.3.4.1 血虚气滞
        3.3.4.2 气滞
        3.3.5 痰湿
        3.3.5.1 脂痰凝塞
        3.3.5.2 痰多血少
        3.3.5.3 气虚挟痰
        3.3.5.4 湿滞
        3.4 证候
        3.4.1 血虚证
        3.4.2 阴虚证
        3.4.3 血寒证
        3.4.4 气滞血瘀证
        3.4.5 痰阻证
        3.5 治法
        3.5.1 温法
        3.5.1.1 温经养血
        3.5.2 清法
        3.5.2.1 滋阴清热
        3.5.2.2 生血清热
        3.5.3 补法
        3.5.3.1 补脾胃
        3.5.4 攻补兼施
        3.5.4.1 补血行气
        3.5.4.2 调经顺气
        3.5.4.3 活血通经
        3.5.4.4 补血豁痰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4.1 病名
        4.1.1 经水先后无定期
        4.1.1.1 血虚经乱
        4.1.1.2 肾虚经乱
        4.1.1.3 月经愆期
        4.2 病因
        4.2.1 六淫
        4.2.1.1 寒热
        4.2.2 七情
        4.2.2.1 情志抑郁
        4.2.3 劳伤
        4.2.3.1 劳伤
        4.2.3.2 产伤动血气
        4.2.3.3 房劳过度
        4.3 病机
        4.3.1 虚
        4.3.1.1 血虚
        4.3.1.2 肾虚
        4.3.1.3 脾胃虚弱
        4.3.2 实
        4.3.2.1 肝气郁结
        4.4 证候
        4.4.1 血虚证
        4.4.2 肾虚证
        4.4.3 肝郁证
        4.5 治法
        4.5.1 养血调经
        4.5.2 补肾调经
        4.5.3 开郁行气
    5 月经过多
        5.1 病因
        5.1.1 七情
        5.1.1.1 思虑过度
        5.1.1.2 心火炽甚
        5.1.2 劳伤
        5.2 病机
        5.2.1 血热
        5.2.2 虚热
        5.2.3 气虚
        5.2.4 血瘀
        5.2.5 痰多
        5.3 证候
        5.3.1 血热证
        5.3.2 虚热证
        5.3.3 气虚证
        5.3.4 血瘀证
        5.3.5 痰湿证
        5.4 治法
        5.4.1 清热凉血
        5.4.2 滋阴清火
        5.4.3 补气摄血
        5.4.4 行气活血
        5.4.5 健脾养血
    6 月经过少
        6.1 病名
        6.1.1 月经过少
        6.1.1.1 形肥经少
        6.1.1.2 形瘦经少
        6.2 病因
        6.2.1 六淫
        6.2.1.1 风冷
        6.2.2 七情
        6.2.2.1 忧愁思虑
        6.2.2.2 气郁
        6.2.3 劳伤
        6.2.3.1 劳伤阳气
        6.2.4 它病损及
        6.2.4.1 下利汗出亡津液
        6.2.4.2 脱血
        6.3 病机
        6.3.1 虚
        6.3.1.1 肾阴虚
        6.3.1.2 肾阳虚
        6.3.1.3 脾胃虚弱
        6.3.1.4 血虚
        6.3.1.5 气血虚
        6.3.1.6 阴虚血热
        6.3.2 实
        6.3.2.1 气郁肝伤
        6.3.2.2 气滞血瘀
        6.3.2.3 血寒壅滞
        6.3.2.4 痰凝经隧
        6.4 证候
        6.4.1 血虚证
        6.4.2 肾虚证
        6.4.3 血寒证
        6.4.4 气滞血瘀证
        6.4.5 血瘀证
        6.4.6 痰湿证
        6.5 治法
        6.5.1 养血调经
        6.5.2 养血益阴
        6.5.3 温经养血
        6.5.4 活血化瘀
        6.5.5 健脾祛湿
第四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
    1 月经不调
        1.1《素问》:论女子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
        1.2《素问》:经脉应于天地论
        1.3《金匮要略》:论因虚、积冷、结气致病
        1.4《褚氏遗书》:精血论
        1.5《诸病源候论》:月经不调体虚风冷论
        1.6《备急千金要方》:妇人别有方论
        1.7《圣济总录》:血气统论
        1.8《圣济总录》:论月经不调的概念及病机
        1.9《妇人大全良方》:总论妇人月经病的立科与辨治
        1.10《济生方》:妇人病血气论治
        1.11《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
        1.12《苍生司命》:寒湿客于经脉论
        1.13《丹溪心法附余》:经病辨治论
        1.14《丹溪心法附余》:月经病开郁行气论
        1.15《女科撮要》:论月经不调的因机证治
        1.16《医学原理》:论调经之法
        1.17《万氏女科》:论立科与调治大法
        1.18《万氏女科》:济阴通元赋
        1.19《万氏女科》:月经不调病机三论
        1.20《古今医统大全》:辨四物汤论
        1.21《古今医鉴》论调经之法
        1.22《医宗粹言》:调经养心实脾论
        1.23《济阴纲目》月经不调病机论
        1.24《孕育玄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论
        1.25《景岳全书》:论经脉之本
        1.26《景岳全书》:论妇科病的分类与难易
        1.27《景岳全书》:经脉诸脏病因
        1.28《景岳全书》:情志劳倦外感病因论
        1.29《景岳全书》:调经补脾养肾论
        1.30《景岳全书》:经色论
        1.31《邯郸遗稿》:调经总论
        1.32《邯郸遗稿》:调经以滋水为主论
        1.33《邯郸遗稿》:调经滋水更当养火论
        1.34《陈素庵妇科补解》:妇人诸疾由于经水不调论
        1.35《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宜和气论
        1.36《医宗金鉴》:论经病病因
        1.37《医宗金鉴》:经色经质气味论
        1.38《女科经纶》:调经宜补养脾胃为先论
        1.39《医原》:论妇科病辨治
    2 月经先期
        2.1《万氏女科》:论月经先期病机
        2.2《孕育玄机》:论月经先期辨治
        2.3《景岳全书》:血热经早论
        2.4《景岳全书》:先期补脾补肾论
        2.5《邯郸遗稿》:月经先期从热从虚论
        2.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先期方论
        2.7《傅青主女科》:月经先期肾中水火论
        2.8《顾松园医镜》:先期情志所伤论
        2.9《女科切要》:血热气伤血海论
        2.10《医法圆通》:月经先期温固元气论
    3 月经后期
        3.1《丹溪心法》:后期血少血热湿痰论治
        3.2《万氏女科》:论月经后期病因病机
        3.3《万病回春》:后期血虚气郁痰凝论
        3.4《景岳全书》:后期寒热论
        3.5《邯郸遗稿》:后期血虚血寒血滞血热论
        3.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后期方论
        3.7《傅青主女科》:后期血寒论
        3.8《顾松园医镜》:后期情志所伤及湿痰壅滞论
        3.9《医宗金鉴》:过期虚实论
        3.10《女科切要》:后期血虚血寒湿滞论
        3.11《竹林女科证治》:后期气血虚论
        3.12《医法圆通》:月经后期病因论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4.1《普济本事方》:阴阳相胜论
        4.2《妇人大全良方》:阴阳盛衰论
        4.3《景岳全书》:经乱论
        4.4《傅青主女科》;肝肾之郁论
        4.5《医宗金鉴》:愆期前后多少论
        4.6《叶氏女科证治》:脾胃虚弱经乱论
    5 月经过多
        5.1《傅青主女科》:经水过多血虚论
        5.2《古今医彻》:月水过多病因论
        5.3《医法圆通》: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论
    6 月经过少
        6.1《脉经》:经水少论
        6.2《诸病源候论》:虚损汗多论
        6.3《女科百问》:虚劳风冷论
        6.4《女科证治准绳》:虚则补之,涩则濡之论
        6.5《医法圆通》:经少阳衰论
第五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1 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2 月经后期(月经过少)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3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4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查新报告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基于BDI、BAI、中医症状观察表的PMS与神经递质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经行前后诸证中医药研究概况
        1 经行乳房胀痛
        2 经行头痛
        3 经行感冒
        4 经行发热
        5 经行身痛
        6 经行口糜
        7 经行泄泻
        8 经行浮肿
        9 经行风疹块
        10 经行吐衄
        11 经行情志异常
        12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MS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 PMS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研究
        2 PMS的临床表现
        3 PMS的病因病机
        4 PMS的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PMS组与健康对照组两个月经阶段的相关量表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基线数据
        各相关量表评分情况
        小结
        讨论
    第二节 PMS组与健康对照组两个月经阶段的神经递质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第三节 PMS组与健康对照组两个月经阶段量表与神经递质的相关性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中医药治疗经前乳房胀痛的现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西医对经前乳胀的认识
    第一节 经前乳胀的定义、症状与诊断
        一、定义、症状
        二、诊断与鉴别
    第二节 西医对经前乳胀的认识
        一、病因
        二、治疗
第二章 中医对经前乳胀之文献综述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影响
    第二节 经前乳胀对身体的影响
    第三节 乳房与五脏的关系
        一、肝与乳房
        二、心与乳房
        三、脾与乳房
        四、肺与乳房
        五、肾与乳房
    第四节 乳房疾病与冲任二脉的关系
    第五节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第六节 证候分型
    第七节 中医治疗方式
        一、中医古方加减
        二、辨证分型治疗
        三、自拟方
        四、针灸疗法
        五、其他疗法
第三章 经前乳胀证治规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数据源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各年份相关文献篇数
        二、证候分型
        三、方剂统计
        四、中药统计
        五、五味分析
        六、四气分析
        七、归经分析
        八、方药频数分析
        九、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一、证候分型
        二、方剂统计
        三、中药统计
        四、五味分析
        五、四气分析
        六、归经分析
        七、方药频数分析
        八、因子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循经推拿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临床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经行乳房胀痛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临床表现及辨证分型
        1.4 治法
    2 现代医学对经前乳房胀痛的认识
        2.1 概念
        2.2 流行病学情况
        2.3 病因及发病机理
        2.4 临床表现
        2.5 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
    4 循经推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4.1 推拿的治疗原则
        4.2 循经推拿适应症
        4.3 循经推拿的临床应用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案及步骤
        2.1 研究方法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循经及选穴依据
    2 选用逍遥散作疗效对照的依据
    3 本研究结果分析
        3.1 两组疗效对比
        3.2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3.3 两组内不同程度患者的疗效比较
    4 可能的疗效机制探讨
        4.1 循经推拿疗法的可能作用机制
    5 典型病例
    6 笔者的一些心得体会
    7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滋肾解郁汤治疗肾虚肝郁型经前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PMS 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1 历史源流
        1.2 病因病机认识
        1.3 中医治疗现状
        1.4 实验研究
    2 PMS 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病因研究
        2.3 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4 疗效判定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临床疗效比较
        3.3 检测指标结果比较
讨论
    1 立法依据
    2 治法探讨
        2.1 滋阴补肾
        2.2 疏肝解郁
        2.3 养心安神
    3 方药分析
        3.1 组方分析
        3.2 药理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临床疗效分析
        4.2 作用机理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四、滋肾水养肺阴治疗经前乳房胀痛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宣郁通经汤治疗肝郁化热型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魏宏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滋肾泻肝汤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临床疗效观察[D]. 周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调周埋针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疗效观察[D]. 杨倩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D]. 方芸金(Fong Yuen Kim).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从肝论治闭经的理论探讨和临床证治规律研究[D]. 杨琴.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D]. 马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基于BDI、BAI、中医症状观察表的PMS与神经递质相关性的研究[D]. 苗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中医药治疗经前乳房胀痛的现代文献研究[D]. 林亚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9]循经推拿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临床疗效评估[D]. 李玉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滋肾解郁汤治疗肾虚肝郁型经前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周雅琼.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补肾水补肺阴治疗经前乳痛3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