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

◆刘素娟河北省唐山市第九中学063000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生要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目的,然而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或简单重复,费力而无实效;或急功近利,不得要领。据此,笔者拟从四个方面来探究具体的做法。

一、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初一年级刚接触文言文,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按照“范读、跟读、自读”三个步骤,由教者逐字逐词地细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学生借助教师这个“抓手”,掌握一些文言基本现象。形成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后,教者应逐步放手,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按照“读顺、读准、读懂”的要求,进行朗读。所谓“读准”,即指读音准确。文言文最常见的是多音多义字和通假字。如《出师表》中的“深追先帝遗诏”和“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的“遗”,意思不同,读音也不同。另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少量的古音字、生僻字。所谓“读顺”。要求遵循古汉语的结构特点,清楚地表情达意。韩愈说:“句读之不明,惑之不解。”把握好句内停顿,对顺畅朗读至关重要。所谓“读懂”,指通过朗读能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紧密结合,通过积极的思维。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通过“读书百遍”达到“其义自见”的境地。

学生接触了大量的文言文之后,教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诵读、赏读、美读”三个层次,让学生反复大声朗读课文,让学习“入乎其内”地读,读得抑扬顿挫,读出文章蕴涵的情感,读懂作者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夯实基础

在有效诵读文本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笔进行有效的整理。就掌握一篇课文而言,可引导学生分类整理主要字音、重点词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蕴涵的成语、难句翻译等,无须面面俱到,但求落到实处。就整个初中文言文学习而言,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比较。对其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整理,探寻规律。词类活用也较为常见,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或分类卡来进行细化,对其中一些特殊的用法像“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应重点关注。对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也应进行必要的分类整理。

识记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必要步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识记内容要立足课本,可适当补充一些文言名篇佳作。识记方式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课文识记时要抓住文脉、抓住主旨句、抓住起承转合句、抓住名句等。知识点识记要重联系情境、重区别联系、重分析归类等。

三、注重比较,触类旁通

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形成误解。如文言实词“国”,在“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中是“国都”之意,在“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是“国家”之意,而在“死国可乎”(《陈涉世家》)中又是“国事”的意思。细微的差别就需要我们联系语境,进行对照、比较,进行相关联系记忆,触类旁通。文言虚词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很高,用法也极为复杂,更是教学的难点。文言虚词“以”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分别是“因为”、“如果”、“凭”的意思。前两者是连词,连接的是句子;第三者是介词,连接的是成分。同是连词,表示的逻辑关系也不一样,一个表示因果关系,一个表示假设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以比较,使学生真正理解问题实质,从而能够触类旁通。

四、注重迁移,融会贯通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关键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课外的“迁移”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现代汉语迁移。钱梦龙老师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因此,学习文言文可以灵活地将文言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中的语素义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掌握文言词义。如:“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喻”与“家喻户晓”的“喻”、“薄暮冥冥”的“薄”和“日薄西山”的“薄”、“投诸渤海之尾”的“诸”与“诉诸笔下”的“诸”等等。二是向课外文言文迁移。在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的文章,构建一种辐射性的网络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的比较、剪辑、组合中融会贯通。如学了《唐雎不辱使命》可以选择《渑池之会》来进行迁移,在相似的情境中领略古代政治家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大义凛然的风采。

总之,文言文的教与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进而感悟人性的真善美,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细节上下足工夫,小步轻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标签:;  ;  ;  

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