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电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位,岩石,前兆,概率,电荷,层析,测量。
自电位论文文献综述
赵扬锋,刘力强,潘一山,焦波波,张超[1](2017)在《岩石变形破裂微震、电荷感应、自电位和声发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提取岩石失稳破坏的前兆信息,针对岩石试样在外载荷作用下失稳破坏前伴随有微震、电荷感应、自电位和声发射等信号的变化特性,建立岩石变形破裂过程多参量综合监测系统,对试样在不同加载速率下变形破裂过程微震、电荷感应、自电位和声发射进行同步监测。实验结果表明:试样在失稳破坏前都有明显的微震、电荷感应、自电位和声发射前兆信号,岩石性质不同,岩石变形破裂过程中微震、电荷感应、自电位和声发射信号明显不同,花岗斑岩的前兆信号比大理岩的前兆信号明显丰富。声发射监测数据能较好地反映岩石的微小破裂情况,可利用声发射进行微裂纹的定位,可以较好地反映电荷感应和自电位前兆信息,试样变形破裂过程的电荷感应和自电位信号比微震信号更早发生,受到的干扰更小,可利用早期的电荷感应和自电位信号进行提前预警,当频繁出现同步且幅值较大的各参量信号时,表明岩石即将进入失稳破坏阶段,可利用微震和声发射对微裂纹进行定位,微震、电荷感应、自电位和声发射信号相互对比分析从而准确获得岩石失稳破坏的前兆信息。(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郝锦绮,钱书清,周建国,朱涛[2](2005)在《自电位前兆变化机理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自电位(self-potential)前兆信号预报地震的方法,近年在许多国家受到了重视, 我国海城及唐山地震前,也有过一些自电位前兆的纪录。作为一种短期预报方法,如果自电位具有较好的效果,将对地震预报有重要意义。但是对这些工作仍有争议,对其在物理上的解释尚不很清楚。(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电磁波专题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05-12-01)
龙海丽,郝锦绮[3](2005)在《自电位层析成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自电位异常场的物理机制,本文根据Patella半无限空间自电位层析成像的理论方法,对有限边界条件下的图像重建进行了研究,根据四边形界面处自电位的测量数据,重建出异常电荷的二维概率分布.文中对图像重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改进成像精度的措施,并对受压岩石的破裂过程开展了实验模拟研究,成像结果表明,实验中发现的岩石破裂的裂隙同正电荷出现的最大概率区域的位置基本一致,反映了裂隙尖端处正负电荷分离的微观过程.(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龙海丽,冯锐,郝锦绮[4](2004)在《自电位概率成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电位测量是一种传统的地电方法,现在仍然在地球物理的许多领域内应用,诸如采矿、水文地质、地热、考古、山体滑坡、堤坝探测等。近年来在地震预报和火山喷发等动态监测方面也有成功的应用,如希腊、日本等国采用VAN方法。我国在海城及唐山地震前,也有过一些自电位前兆纪录,还在不少地电台站上开展了自电位的试验研究,试图在监测地震方面取得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期刊2004-07-01)
郝锦绮,刘力强,龙海丽,马胜利,郭子祺[5](2004)在《双轴压力下岩样自电位变化实验的新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伺服控制双轴加载系统 ,采用阵列式布局的应变、自电位测量方法 ,对岩石样品弹性变形阶段和破坏过程中的应变和自电位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突然加卸载、黏滑和岩样破裂几种特定情况下 ,自电位和应变场均出现了互相关联的脉冲状突然变化 ,且具有相当大的空间展布 .尽管有时应力σ值相当高 ,但当应力变化率γ =dσ dt为零 (恒载 )且保持正、负常数 (匀速加、卸载 )时 ,自电位始终没有异常出现 .反之 ,无论γ的增量Δγ为正值或负值 ,当γ突变 ,即对样品进行突然加卸载的时刻则出现了脉冲状自电位信号ΔV ,Δγ的正或负对ΔV的影响是相反的 .分析表明 ,应力突变时ΔV与Δγ的异常幅度成正比 .应力突变和岩石破裂过程中自电位明显的时空变化意味着 ,孕震区附近如果自电位有突变 ,就有可能观测到相关的自电位前兆和同震变化 ,并可能出现同步的应变变化 ,这给地震的自电位和应变前兆方法提供了实验证据(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郝锦绮,刘力强,龙海丽,马胜利,郭子祺[6](2003)在《双轴压力下岩样自电位和应变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许多国家的学者对自电位(self—potential)方法预报地震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地震前兆观测和实验室模拟。本研究特别关注的是,在应力突变和岩石破裂发展时自电位、应变精确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以及它们的物理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03-10-01)
龙海丽[7](2003)在《岩石破裂过程的自电位异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自电位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了。自电位(self-potential)测量是一种传统的地电方法,能敏感地反映异常电荷的变化,并且测量方法简单、精度高,观测资料的处理也较容易,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常采用此法。资料显示,在诸如采矿、水文地质、地热、考古、山体滑坡、堤坝探测等方面都有应用,近年来在地震预报和火山喷发等动态监测方面也实现了成功的应用。我国不少地电台站上都开展了自电位的试验研究,试图在监测地震方面取得经验。 本文首先回顾了自电位的研究进展,发现现有国内外关于自电位前兆的实验缺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系统研究。鉴于此作者参与设计并完成了一组关于岩石破裂过程中电信号变化的实验,实验结果直观的表现出随着岩样的破裂,岩样内部的电场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这些现象,需要知道引起自电位发生变化的异常电荷的产生和分布状态。因此引入目前在理论上最令人关注的意大利Patella(1997)提出的自电位层析成像理论,试图通过对岩样内部的二维剖面上的自电位进行概率成像,来推断异常电荷的分布,由此来判断岩石破裂与异常电荷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电位发生变化的物理机理。 Patella理论认为点电流源产生的一次和二次场在数学形式上可以表达成若干个异常电荷的静电位之和,因此把求解电荷分布的问题转为求解电场能量密度的分布问题,从而反演出电荷发生概率的二维或叁维分布函数,根据重建出的概率图像推断出地下异常电源的分布状况。但Patella理论是基于半无限空间的,即地表边界必须是水平无限延长的,它不适用于有限的边界条件影响不容忽视的情况。但是在现实实验中的样品尺寸是有限的,自电位的测量可以环绕整个样品来实施,因此需要针对这些特点对现有的自电位成像方法扩展,以准确查明异常电荷的分布与动态变化。 本文对Patella半无限空间自电位层析成像的理论方法做了推广,给出了有限边界条件下的理论结果,根据界面处的自电位的测量数据,重建出异常电荷的二维概率分布。新的模型可应用于Π形空间,从数值模拟的结果看,Π形空间的建立对有限边缘的处理更加合理化,使得此方法在有界情况下仍可以较准确地反映电荷的分布状况。并且通过对柱状样品的剖面成像进行了数值模拟,介绍了加权成像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所做实验结果进行了计算。 实验结果表明岩样破裂的裂缝与异常电荷出现的最大概率区域位置基本一致,这说明沿着裂缝可能聚集有正电荷,这可能是电子在岩石破裂过程逃逸出原子的束缚,结果在岩样内部留下正电荷的原故。有些非裂隙处的电荷可能是样品内部的微裂隙或其他尚不清楚的机理产生的。利用自电位成像方法,对自电位产生变化的原因做出一定的验证,揭示了积累电荷随裂隙发展的变化,深化了对岩石破裂中电场变化物理过程的认识,并为自电位变化的研究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也为研究地震前兆提供了线索和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03-08-01)
自电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据自电位(self-potential)前兆信号预报地震的方法,近年在许多国家受到了重视, 我国海城及唐山地震前,也有过一些自电位前兆的纪录。作为一种短期预报方法,如果自电位具有较好的效果,将对地震预报有重要意义。但是对这些工作仍有争议,对其在物理上的解释尚不很清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电位论文参考文献
[1].赵扬锋,刘力强,潘一山,焦波波,张超.岩石变形破裂微震、电荷感应、自电位和声发射实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
[2].郝锦绮,钱书清,周建国,朱涛.自电位前兆变化机理的实验研究[C].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电磁波专题研讨会摘要集.2005
[3].龙海丽,郝锦绮.自电位层析成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5
[4].龙海丽,冯锐,郝锦绮.自电位概率成像的研究[C].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2004
[5].郝锦绮,刘力强,龙海丽,马胜利,郭子祺.双轴压力下岩样自电位变化实验的新结果[J].地球物理学报.2004
[6].郝锦绮,刘力强,龙海丽,马胜利,郭子祺.双轴压力下岩样自电位和应变的变化[C].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2003
[7].龙海丽.岩石破裂过程的自电位异常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