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霞: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

孙霞: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国际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对象。论文既分析了国外基于个体心理与社会关系的跨文化适应研究,又探讨了国内整体与个案协同并进的跨文化适应研究。在对以往研究概述与评价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国际学生的实际,论文提出从网络平台的使用这一维度对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探讨的可能性。

关键词:国际学生 跨文化适应 研究综述 展望

一.基于个体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国外跨文化适应研究

对“跨文化适应”的理论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的美国,二战以后,国际学生逐渐成为西方研究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对象。雷德菲尔德、林顿、赫斯科维茨于1936年对“acculturation”作出经典定义:“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发生变化的现象。”[1]Kim认为,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其间交际个体通过对新的、不熟悉的或变化了的文化环境的重新定位,与这些环境建立或重新建立起相对稳定、互利和功能健全的关系”。[2]可以说,凭借综合国力与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西方一直占据着跨文化研究的主导地位。论文参考朱国辉研究中对国外跨文化适应成果的分类与论述,结合留学生相关的理论研究将其整理为以下三个方面。

③哨点监测数据的代表性、稳定性难以保证。传统症状监测,以哨点监测为主,需要医疗机构指定专人对每日监测情况手动统计,工作量较大,且容易出错。然而哨点监测属于抽样调查,选择偏倚无可避免。同时,由于样本量有限,监测哨点监测质量不一,数据的稳定性也难以保证。

(一)基于留学生个体心理的研究

美国学者Oberg于1960年提出了“文化冲击”概念,认为这是一种“进入新文化后人们由于失去熟悉的社会交流信号或符号,对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并概括了这一焦虑的生理反应,即“持续不断的身体上的疲劳感、长期的精神压力、对失去熟悉的食物和伙伴的不适、对东道国的反感、对自己价值观受到亵渎的不满、对自己角色身份混乱而感到的不舒服、对自己应付环境的无能感等”。[3]以此为基础,一批研究者围绕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留学生文化适应困难与产生原因的探索,提出了“文化疲劳”、“角色冲击”等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理论成果。

在留学生个体心理随时间的纵向变化考察方面,以曲线假设与阶段模型为代表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有:Lysgaard基于美国旅居者样本研究提出的U型曲线假设,将其心理适应过程划分为初始期(新鲜感与欢悦)、寂寞期(焦虑与寂寞)、复原期(适应)三阶段。[4]Oberg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文化适应四阶段模型,将其分为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5]完善了Lysgaard的曲线。此后,Gullahorn对已经历U型适应过程的国际学生回国后的心理展开进一步研究,认为其情感变化同样呈现出在东道国的U型特征并将整个历程整合为W型曲线假设。[6]

(二)基于留学生社会关系的研究

以Bochner为代表的西方研究者提出了“国际学生朋友类型功能模型”,对旅居留学生的社交网络分布进行预测,并对其显著性大小以及所起功能展开实证考察,并得出其本国好友、东道国好友以及其他国家好友三类网络的显著性递减的规律及其分别在留学生学习生活中所起的文化来源、学业目标以及娱乐等作用。[7]具体而言,本国群体为国际学生的旅居生活提供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能够有效促进留学生在外生活的自尊自信,提升个人满足感与幸福指数;而与东道国群体的接触主要建立在学习或职业计划的目标达成之上,留学生通过旅居国的人脉资源能够获得较为充分的信息了解渠道以及文化融入机会,对其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帮助最为显著;而显著性最小的其他国家群体则主要起到留学生学习生活的辅助作用,在学习中提供同学之间的互助支持,在生活上形成与文化距离密切相关的跨文化交际,对进一步锻炼留学生异国学习与生活能力有一定帮助。此外,Ward与Kennedy的社会文化与心理适应具体过程的探析,[8][9]以及Searle与Ward基于这两个维度实证预测的研究提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知识”影响因素等也为国际学生的社会关系与文化适应提供量化报告的支持。[10]

受批评或处分的学生有时会出现拒绝教育、不承认错误、无理辩解等对立情绪,甚至有的学生“破罐子破摔”,有意制造事端,把班主任推向难堪境地。

低年段的孩子活泼好动,特别喜欢表演朗读。如读到《学棋》中“他想,要是用弓箭把它射下来该有多好哇!想着想着,双手不由得做出了拉弓射箭的动作”。让学生进行表演朗读,学生有模有样地扮演起这位“走了神儿”的学生,特别是对“拉弓射箭”这个动作更是模仿得惟妙惟肖。最后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已经感受到了语言的画面感带来的乐趣。

在以留学生高校学习为核心的研究中,课堂交际关系成为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主要以Hofstede的四大价值观维度研究,即“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为基础构建理论框架。价值观的不同在课堂交流中通过提问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得以呈现,造成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期望差异,直接影响到国际学生之间的刻板印象的形成;而师生期望的差异也会使不同文化学生对待师生关系时存在区别,例如欧美学生相比亚洲学生而言不太注重老师的权威,课堂上的观点表达与反驳更显激烈,易引发亚洲学生的误解与不满,导致矛盾的产生等。[11]因此,以社会关系为切入点特别是高校学习中课堂关系的研究对解决留学生社交中的冲突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三)基于留学生适应策略的研究

留学生适应策略方向的主要成果以加拿大跨文化心理学家Berry的“文化适应双维度模型”为代表,他以旅居者对母国传统文化与旅居国文化的认同程度为标准,提出了“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的四种文化适应策略:当旅居者重视自身与他国文化的交流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的融合时,他采取的便是“整合”策略,而抛弃自身文化融入他国文化的做法则体现为“同化”策略,当其对他国文化采取隔离抵制态度而自守本国传统时,旅居者处于“分离”状态中,而同时排斥母国与旅居国文化的做法则是采取“边缘化”策略。[12]值得注意的是,Berry在访谈自述中将“策略”一词解释为“态度、行为、目标、动机”,侧重从人们的态度与偏好中理解其跨文化活动中的行为,[13]因此,不同策略下旅居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抑郁水平也会有所差别,这一策略模型在以Ward为代表的学者的整合下成为对旅居学生个体心理的有效考察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整合”策略的旅居学生相较其他策略而言抑郁水平最低,拥有最佳的心理状态。[14]

二.整体与个案协同并进的国内跨文化适应研究

而国内跨文化领域通过近年的研究积累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宏观分析与细化切入都有涉及,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意识,在国家政策与国际友好关系的背景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向,以实证丰富理论,又以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然而,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者仍采用以西方理论为主体兼之国内实证探索的方式进行研究,与西方较成熟与广阔的研究体系与思路相比在系统性与创造性上较为欠缺。[25]

(一)总体角度论述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

朱国辉的《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是研究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方法较为综合、内容较为全面的学术成果。该论文在对以往学术研究方法、理论背景以及政策沿革进行回顾与评价的基础上,设计心理适应量表、社会适应量表、学术适应量表对样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进行评估,进而得出一系列影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因素,对于该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5]秦晔的《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则侧重在留学生生活环境适应、心理适应、学习适应、文化适应以及社会支持情况的问卷调查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应遵循的尊重、理解、折衷、转变原则,并从国家、高校与留学生层面分别给予疏导对策,更具有实际操作价值。[16]

(二)以某一高校或某一地区为个案的研究

除了对留学生就读高校的区域划分外,更具留学生来源分类并着重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个性的研究也较为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多以文化冲突视角讨论造成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原因。例如,尹菲娅的《来华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应对策略》重点以Oberg的“文化休克”概念为理论支撑,从留学生文化传统、思维方式、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分析形成原因,为问卷调查与现状对策研究提供基础;[20]娜璐的《来华马拉维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以中马两国的建交历史与优惠政策为研究背景,分析环境的差异性对马拉维留学生在华适应情况的影响。[21]此外,“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与深化也使得对沿线国家留学生的跨文化研究成为热点,如焦小艳的《武汉高校“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陈曦的《“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文化距离、文化适应策略和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赵艳玲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以长江大学国际留学生为例》等。

(三)以某一国家或地区为个案的研究

相比宏观论述来华留学生的适应情况而言,以某省、市或高校的留学生为样本的论文研究更为普遍,这一类研究在整体背景下更具特殊性,也为某一高校或地域的留学生工作提供针对性知道。例如,骆扬的《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学校适应调查研究》以跨文化适应中的“学校适应”为研究视角,以华中师范大学为案例,用社会文化适应等四个维度作为衡量该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程度的指标,最后从留学生自身、学校教学与管理角度提出了强化留学生学校适应能力的解决方案;[17]刘祥在《武汉理工大学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中以武汉理工大学的非洲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状况等方面对其进行调查评估,分析影响非洲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进而从留学生、中国学生本身、高校管理三方面对改善国内环境与提升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出了应对之策。[18]而在市、省角度考察方面,陈琇霖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中以广西省高校留学生为例,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文化新颖性和心理资本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并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国际交流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指导建议。[19]

共识机制分为经典分布式共识和区块链共识两大类,文中我们主要研究区块链共识,将区块链共识分为基于PoW的共识机制、基于权益证明(PoS)的共识机制、采用单一委员会的混合共识机制、采用多委员会的混合共识机制几大类,并给出了每一类共识机制的基本流程、典型共识方案和优缺点分析。

(四)从语言禁忌角度分析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结合中西方语言禁忌理论提出一系列与留学生沟通交际的建议,如刘师在《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禁忌问题》中从“仅存在于目的语”、“目的语与母语中都存在但使用情况及表达含义不同”以及“学习者由于对语言禁忌使用环境与背景不了解导致的误用”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中比较常见的语言禁忌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留学生,需要克服以文化成见并努力融入新文化,对于教师,需要培养综合的国际知识能力与修养并且注重跨文化教学;[22]张永文在《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方语言禁忌探索》中追溯了语言禁忌的来源与内涵,分析其特征并对中西方典型的语言禁忌进行举例分析,同时结合中西方语言禁忌理论提出了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行为技巧方法,例如委婉法、问询法、回避法等。[23]

三.基于网络平台的跨文化适应研究的提出

总体来说,西方的研究领域主要涵盖跨文化周期适应、适应策略、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等方面,[24]基于理论深化与实证探索的回顾与深化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备受质疑的理论模型与取样调查方法的缺陷,并且不同理论由于侧重点的差异也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对个体心理与文化技能角度的兼顾、对静态分析与纵向流动趋势的融合仍有不足。正如朱国辉指出的,处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的在校学习状态是西方研究者涉及较少且相对薄弱的方面,有关学业学术成绩的差异性探究也成为需要着力弥补的方向。同时,由于样本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主要适用于西方背景下的留学生研究,对其他地区留学生群体的个性研究有一定局限,因此,以区域特性为基础拓展西方的跨文化适应成果有重要意义。

随着近年来华留学生的迅速增长,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已成为国内日益关注的问题。国内跨文化适应的成果受到西方理论研究的影响较大,但在实证探索上也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并以不同学科如应用心理学、跨文化传播学、第二语言教学等视角为切入点进行阐述。笔者对以高校来华留学生为主体的研究进行整理并将其方向分为以下四类,其中不同方向的研究可能存在交叉情况。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电子资讯与网络资源已成为留学生来华不可避免的文化冲击因素之一,而直面这一迅捷社会变化、结合时代发展关注留学生具体困境的研究理应成为日后研究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基于中文网络平台使用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有助于拓宽该领域的角度与视野,并为丰富国内文化适应理论、指导留学生教学与管理工作提供实证基础。

注 释

[1]转引自: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 [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

[7]Bochner.S,Mcleod,B.M.&Lin.A.Friendship Patternsof OverseasStudents:A Functional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77(12).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40.

首先,隐意是说话者向听话者表达真实意图的反映。在语言交际中,意图交流顺应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心理需求。说话者应愿意并期待听话者可以关注到当前场合中所说的话语并获知该话语传递的交际意图。[11]以话语(1)为例,假设同学们打算去爬泰山,小王为了便于安排行程,在给泰山的朋友打了电话之后,对大家说:

[4]Lysgaard,S.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 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1955(7).

[5]杨恬.跨文化适应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14-15.

[6]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顾力行,戴晓东主编.跨文化适应1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

PPP项目作为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融资和项目管理模式,以透明的定价机制,成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主流模式。本文首先介绍了智慧城市中PPP项目的运行方式及所涉及的税种,其次分析了智慧城市的PPP项目实施中涉税处理的复杂性,最后探讨了PPP项目应用于智慧城市时的税收风险管理策略。

[8]Colleen Ward,Antony Kennedy.Acculturation strategies,psychological adjustment,and sociocultural competence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4,18(3).

[9]Colleen Ward,Antony Kennedy.The measurement of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9,23(4).

[10]Ward,C&Searle,W.The Impact of Value Discrepancies and Culture I-dentity on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of Sojourn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1(15).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流动相甲醇(A)-水(B)。使用前超声脱气,0.22 μm微孔滤膜滤过;梯度洗脱程序:0~3 min,20% A;3~7 min,20%~100% A;7~9 min,100% A;柱温为30 ℃,体积流量0.4 mL/min,进样量5 μL,检测波长254 nm。

[11]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丁珰道:“你们两个长得一模一样,在我心里,实在也没什么分别,何况我和你相聚多日,你又一直待我这么好。‘日久情生’这四个字,你总听见过吧?”她抓住了石破天双手,说道:“天哥,你答允我,你无论如何,不能去死。”

[12]杨恬.跨文化适应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16-17.

[16]秦晔.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辽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14]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5]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经过紧张的现场评比打分,最终,威县明武果树种植合作社司明海选送的秋月梨和威县西夏官村张淑华选送的巨峰葡萄分别获得“梨王”和“葡萄王”荣誉称号。

[13]肖珺,李加莉.跨文化适应研究的解读、进展与趋势:访文化适应理论奠基人约翰·贝瑞教授[J].国外社会科学,2015(3).

[17]骆扬.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学校适应调查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6.

管道基础和管座都隐蔽在管道下面,如果存在施工质量问题,必须下到沟槽底下才能发现,即使管道基础和管座存在很大问题,也要较长时间以后才会造成管道泄漏和道路损坏。管道基础和管座的施工质量对保持路基稳定,提高管道和道路质量十分重要,管道基础不牢固,容易引起管道不均匀下沉,造成接口变形泄漏。如果管道存在细小泄漏,没有管道基础或管道基础不牢固,会在管底形成空洞,逐步损坏路基;管座没有按要求施工,会使管身架空变成简支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断裂,在土的推力下产生位移变形。

[18]刘祥.武汉理工大学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2.

[19]陈琇霖.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4.

[20]尹菲娅.来华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应对策略[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21]娜璐.来华马拉维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8.

将处方量的枸橼酸莫沙必利原料药、助漂剂、黏合剂、泡腾剂混合均匀,过80目筛;将上述软材挤出、滚圆制备丸芯,干燥后过筛,收集20~50目之间的丸芯,进行包衣,即得。

[22]刘师.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禁忌问题[J].才智,2015(1).

[23]张永文.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方语言禁忌探索[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4]顾力行,戴晓东主编.跨文化适应1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2.

[25]顾力行,戴晓东主编.跨文化适应1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2.

参考文献

[1]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

[2]顾力行,戴晓东主编.跨文化适应1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Lysgaard,S.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 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1955(7).

[5]杨恬.跨文化适应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

[6]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7]Bochner.S,Mcleod,B.M.&Lin.A.Friendship Patterns of Overseas Students:A Functional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77(12).

[8]Colleen Ward,Antony Kennedy.Acculturation strategies,psychological adjustment,and socioculturalcompetence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4,18(3).

[9]Colleen Ward,Antony Kennedy.The measurement of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9,23(4).

[10]Ward,C&Searle,W.The Impact of Value Discrepancies and Culture I-dentity on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of Sojourn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1(15).

[11]肖珺,李加莉.跨文化适应研究的解读、进展与趋势:访文化适应理论奠基人约翰·贝瑞教授[J].国外社会科学,2015(3).

[12]秦晔.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辽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13]骆扬.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学校适应调查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6.

[14]刘祥.武汉理工大学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2.

[15]陈琇霖.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4.

[16]尹菲娅.来华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应对策略[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17]娜璐.来华马拉维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8.

[18]刘师.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禁忌问题[J].才智,2015(1).

[19]张永文.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方语言禁忌探索[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0]顾力行,戴晓东主编.跨文化适应1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本文为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810497268)论文成果。

(作者介绍:孙霞,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陈丹璐,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吴春盈,武汉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

标签:;  ;  ;  ;  ;  ;  ;  ;  ;  ;  ;  ;  ;  

孙霞: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