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成论文_陈维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薛福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光绪,藩属,浙东,金沙江,西双版纳,十六年,思想。

薛福成论文文献综述

陈维新[1](2019)在《薛福成与滇缅界务问题交涉——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条约档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约》是光绪时期清廷与英国针对云南与缅甸边界议订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条约,也是研究滇缅边界变迁的不可或缺的原始材料。光绪时期薛福成的滇缅边界谈判,被认为是清廷对外交涉中少数属于成功的例子。作者利用台北"故宫"所藏条约,以及"中央研究院"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缅甸档》等相关原始条约档案,来说明薛福成对滇缅边界的谈判交涉,并对条约舆图作些介绍。(本文来源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宋建原[2](2019)在《薛福成藩属体系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是清末着名的思想家、外交家,其一生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见证了晚清中国内政外交上的巨变。就其个人经历而言,薛福成先后入职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中法战争期间任宁绍台道的道台筹防浙东;随后被任命为清国驻英、法、意、比四国大臣而出使西欧。因此,薛福成的一生有幕僚、地方官员和驻外使臣的叁个身份,使得他既丰富了处理洋务事件的实践经验,又得以在理论上不断探索中国对外交往的新格局。清末处在一个大变局大震荡的时代,西方列强纷至沓来,掀起了瓜分清帝国的狂潮。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处理清政府、藩属国和西方列强叁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传统的藩属体系无法坚持,而近代西方的国际法又对中国权益产生威胁的情况下,如何在列强的武力威胁下维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成为了薛福成一生所追求的目标。薛福成首先认为传统藩属体系必须被变革、清政府必须放弃“天朝上国”迷梦,西方近代国际法、近代国家领土观念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清帝国必须进入国际大家庭。其次,薛福成在实际处理清政府与藩属国关系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实用至上、国家利益至上的“藩属实质化”原则。最后,薛福成在出使西方之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了近代国际法,尽管实际上放弃了传统的藩属体制,但是不排除利用传统的藩属关系维护清廷的形象与权利,这也恰恰反映了薛福成在中国近代外交历史中过渡式人物的历史定位。薛福成对传统藩属体系的继承、反思、突破以及其实际的运用,对于晚清外交政策的转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影响。以薛福成为代表的一批近代外交人才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先河。(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郭茹星[3](2018)在《论薛福成的中西文化观与改革方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薛福成是近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1838年,卒于1894年,字叔耘,号庸盦,江苏无锡人。同治六年(1867年)以副员身份入曾国藩幕,后随李鸿章办外交。光绪五年(1879年)写《筹洋刍义》,要求兴办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洋技艺。1889—1893年,出任清政府驻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四国公使。薛(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18期)

康英[4](2018)在《初探薛福成的外交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薛福成(1838—1894)晚清着名政论、思想外交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有着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有关薛福成在出使期间写的日记、奏疏入手,通过介绍其出使缘由、出使准备活动、外交实践等探索薛福成的外交思想,以期对晚清驻外公使及中外交涉情况有所了解。(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21期)

马力[5](2018)在《薛福成:多思的行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海外华民的现实关切,薛福成很为重视,不负职责担当。对于南洋各埠华民商务情形,远在欧洲的他从阅览旧卷中体察。缅甸一国,"华商、华工在仰光者叁万余人,闽商居叁分之一,生意较大,粤人虽多而生意次之"(《卷叁·光绪十六年六月己亥二十叁日记》)。旅居澳大利亚的华商、华工,缴纳的米税甚重,新到华人还须交付身税,境遇极为困苦。鉴于此,薛福成抓住保护海外华民的核心环节,(本文来源于《海内与海外》期刊2018年04期)

姚刚[6](2018)在《薛福成出使公文写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大变局”之一端即是中外交往关系的攻守易势。作为联系晚清政府与列强的出使大臣,他们在我国外交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薛福成作为出使英法义比四国使臣,他在出使期间所作的《出使奏疏》《出使公牍》及数十万言的具有政务咨报性质的出使日记等一系列公务文书,忠实地再现了一代使才为国尽忠、对外争权的不懈努力。本文避开当前薛福成研究中的外交思想研究热点,着眼于少有人触及的薛福成出使公文的研究,从文本出发,分析薛福成出使公文屡有成效的原因,以期达到对公文应有价值的客观认知,并尝试探讨以薛福成为代表的晚清传统士大夫在西学冲击下的处世态度与思想变化。本文共有四章。第一章以“知人论世”为原则,解决的是薛福成“为什么能够进行写作”的问题,探讨促使其完成出使公文写作的缘由,即入幕廿载积淀出的经世识见、来之不易的出使机会、为官奏事的职责要求、风气略开的社会环境。第二章旨在“辨体”,解决的是薛福成“写了什么”的问题,并尝试对晚清时期照会、出使日记等文体进行社会文化阐释。首节对薛福成出使公文中出现的叁类九种公文文体进行辨析,着重分析了“出使日记”这一前代少见、晚清尤盛之文体所体现出的“袭用日记体式,实为政务咨报”的性质特点;次节从照会文体分析晚清外事文书文体功能的专门化,从《出使日记》的“曲笔达意”论证薛福成受时代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过渡性和矛盾性。第叁章解决的是薛福成“如何写作”的问题,主要探讨薛福成出使公文的写作技巧,亦即从技术层面分析其对内对外行文均能取得较大成效的原因。本章认为薛福成出使公文的写作并非率意而为,而是在文书制发、结构布局、论辩说理等方面均倾注极大心力以实现公文效力最大化。第四章系对薛福成出使公文文学、史学、思想价值的多维考察,是对薛福成出使公文“写得怎么样”问题的回答。古代公文与当代公文的最重要区别在于其与文学水乳交融,如薛福成公文中大量出现的新名词既突破了传统桐城文法,亦对报章体、新民体的出现有奠基之功;从文书学、档案学的角度看,薛福成的出使公文极具“实录”价值,是忠实反映历史事件原委的重要史料,且其写作重视考据,内文援引大量史实,亦有重要价值;薛福成热心洋务,出使泰西为其思想转向维新提供契机,《出使日记》也成为其阐发异于传统士大夫的新义理、新思想的主要阵地。(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马力[7](2018)在《薛福成:多思的行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绪十五年(1889年),出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的刘瑞芬奉召回国,履广东巡抚之职,受命接替他的是薛福成。翌年一月,薛福成坐入法国公司的伊拉瓦第号轮船,出吴淞口,使西生涯由此开始。靠泊香港时,他特意选来的参赞黄遵宪"携一子一仆由嘉应州来登舟"。嘉应就是广东省的梅州。黄遵宪的故家在那里。他们一路历览西贡、新加坡、锡兰等南洋诸岛埠,行经亚丁湾,过红海,进苏伊士运河,入地中海。光绪十六年二月十(本文来源于《海内与海外》期刊2018年03期)

高远[8](2017)在《不能忘记薛福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薛福成像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江苏无锡人,清末外交家,曾随曾国藩、李鸿章办洋务多年,后任英法意比大臣,出使欧洲,着有《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中法战争中,薛福成镇守浙江镇海海口,击败入侵的法国舰队。出使欧洲期间,薛福成曾代表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谈判,从英国人手里夺回了西双版纳等地区,使其重归中国版图之内。云南西双版纳某旅游景区内正进行泼水节表演在介绍薛福成这个人物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云南的西双版纳。美丽的西双版纳今天之所以还是中国的领土,和薛福成有着最直接的关系。1885年,英国强占缅甸后,同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缅甸条约》,不过该条约并没有完全划定中缅边界,中缅居民区之间,还夹杂着不少"不华不缅"的地区,英国(本文来源于《休闲读品》期刊2017年04期)

韦力[9](2016)在《上万言策 仿天一阁——薛福成与传经楼》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俗语在有些情况下也不成立,比如李白的儿子是谁,至少我不知道。有人研究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因为喝太多了,伤害了他的优良基因,使得他儿子没能继承他的诗才。我也不知道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因为我没有考证过苏老泉是否也有此好,为什么他的儿子有那么大名气,猛然想到曹操倒是喜欢对酒当歌,可也同样有了"叁曹"的并称。这样论起来,李白儿子事件好像跟酒没什么关系,如果跟酒没有关系的话,那(本文来源于《《天一阁文丛》第十四辑》期刊2016-11-01)

谢丹[10](2016)在《晚清使西日记中的中西文化观——以《薛福成日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薛福成,字叔耘,江苏无锡人,1838年(道光十八年)生。1865年(同治四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获得赏识,被延入幕府,成为"曾门四弟子"之一。1875年(光绪元年),薛福成上《应诏陈言疏》,提出"治平六册"与"海防密议十条",震动朝野。同年应直隶总督李鸿章之邀入幕,入参机要,兼理文案。1879年(光绪五年)撰《筹洋刍议》,对清廷的内政与外交(本文来源于《江南论坛》期刊2016年05期)

薛福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是清末着名的思想家、外交家,其一生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见证了晚清中国内政外交上的巨变。就其个人经历而言,薛福成先后入职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中法战争期间任宁绍台道的道台筹防浙东;随后被任命为清国驻英、法、意、比四国大臣而出使西欧。因此,薛福成的一生有幕僚、地方官员和驻外使臣的叁个身份,使得他既丰富了处理洋务事件的实践经验,又得以在理论上不断探索中国对外交往的新格局。清末处在一个大变局大震荡的时代,西方列强纷至沓来,掀起了瓜分清帝国的狂潮。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处理清政府、藩属国和西方列强叁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传统的藩属体系无法坚持,而近代西方的国际法又对中国权益产生威胁的情况下,如何在列强的武力威胁下维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成为了薛福成一生所追求的目标。薛福成首先认为传统藩属体系必须被变革、清政府必须放弃“天朝上国”迷梦,西方近代国际法、近代国家领土观念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清帝国必须进入国际大家庭。其次,薛福成在实际处理清政府与藩属国关系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实用至上、国家利益至上的“藩属实质化”原则。最后,薛福成在出使西方之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了近代国际法,尽管实际上放弃了传统的藩属体制,但是不排除利用传统的藩属关系维护清廷的形象与权利,这也恰恰反映了薛福成在中国近代外交历史中过渡式人物的历史定位。薛福成对传统藩属体系的继承、反思、突破以及其实际的运用,对于晚清外交政策的转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影响。以薛福成为代表的一批近代外交人才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先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薛福成论文参考文献

[1].陈维新.薛福成与滇缅界务问题交涉——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条约档案为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

[2].宋建原.薛福成藩属体系思想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

[3].郭茹星.论薛福成的中西文化观与改革方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

[4].康英.初探薛福成的外交思想[J].长江丛刊.2018

[5].马力.薛福成:多思的行述[J].海内与海外.2018

[6].姚刚.薛福成出使公文写作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7].马力.薛福成:多思的行述[J].海内与海外.2018

[8].高远.不能忘记薛福成[J].休闲读品.2017

[9].韦力.上万言策仿天一阁——薛福成与传经楼[C].《天一阁文丛》第十四辑.2016

[10].谢丹.晚清使西日记中的中西文化观——以《薛福成日记》为例[J].江南论坛.2016

论文知识图

薛福成故居及花园总体平面圈薛福成苏南典型民居无锡薛福成故居厅...一3无福薛福成故居平面一西式的钢窗和彩色玻璃1(自摄于无锡~#...薛福成故居及花园总体

标签:;  ;  ;  ;  ;  ;  ;  

薛福成论文_陈维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