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铜污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光谱,重金属,遥感,叶片,细毛羊,玉米,磷灰石。
铜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杨可明,王敏,高鹏,程凤[1](2019)在《玉米铜污染实时动态监测的高光谱分形维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Cu~(2+)在玉米植株中过量积累会破坏其组织细胞结构,降低叶绿素含量,使植物代谢紊乱,都将在光谱上表现变化。传统监测污染的方法费时费力,不能满足快速实时监测的需求。农作物污染监测中的高光谱遥感监测应用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通过设置不同Cu~(2+)浓度的盆栽试验,测得不同Cu~(2+)胁迫浓度下玉米叶片的Cu~(2+)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高光谱反射率数据,系统分析玉米叶片光谱曲线的特征以及不同Cu~(2+)胁迫浓度下的光谱分形维数与光谱指数变化的情况,建立玉米叶片Cu~(2+)浓度、光谱分形维数和光谱指数的空间分布,研究Cu~(2+)定性分析中光谱指数与光谱分形维数的关系。结果发现,光谱分形维数比光谱指数能更好地反映Cu~(2+)污染下玉米植株的生理特征的变化,从而可以成为大范围监测玉米Cu~(2+)污染的甄别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杨可明,张伟,付萍杰,高鹏,程凤[2](2019)在《铜污染土壤光谱特征及弱差信息的LH-PSD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受重金属污染后,会影响农作物及食品安全,危及人体健康,因此寻找快速、高效甄测土壤重金属污染信息的方法尤为关键。传统化学分析方法存在过程繁杂、费时耗力等缺点,而高光谱遥感因光谱分辨率高、信息量大、快速无损等特点在环境监测等应用方面优势明显。由于电磁遥感信号反射、辐射过程复杂,通过仪器获取的土壤高光谱数据难以直接解析出重金属污染信息,因而,研究并寻求一种能够有效挖掘土壤重金属污染信息的方法对高光谱遥感监测污染意义重大。不同浓度铜(Cu)污染会使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引发土壤光谱产生微弱变化,该研究目的是对Cu污染土壤光谱的特征及弱差信息进行识别、提取与分析,进而挖掘光谱中的重金属污染信息。采用包络线去除(CR)对光谱进行预处理,通过定义局部极大值均值(LMM)与半波高(HWH),结合时频分析的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及能量谱密度(PSD),构建LH-PSD甄测模型。通过模型对极相似土壤光谱进行处理,所获PSD分布图使光谱间的微弱差异可视化显现,并显着区分了相似光谱,验证了模型对光谱特征及弱差信息的甄别能力和有效性。同时应用该模型,对不同Cu污染梯度的土壤实验光谱进行重金属污染信息的提取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LH-PSD甄测模型中, LMM与HWH可有效提取光谱间差异特征并以阶梯状显现。经模型处理后得到的可视化PSD分布图能直观定性判别土壤是否受重金属Cu污染,即当土壤受重金属Cu污染后,相同采样频数下,在频率为100与600 Hz附近PSD分布会出现明显空缺分离,随着Cu污染浓度的增加,在100~600 Hz之间PSD的分布呈逐渐稀疏态势。能量值E可定量化监测土壤Cu污染程度,即随着土壤中Cu污染浓度的增加,E值呈下降趋势,且与Cu含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910 5,显着相关。为检验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合栽种玉米作物的土壤光谱,经LH-PSD甄测模型对其进行分析,所得可视化的PSD分布图结果与实验分析中基本一致,且能量值E的监测结果与土壤中Cu含量相关系数达到-0.973 9,相关性显着,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因此, LH-PSD甄测模型实现了对土壤光谱从光谱域到时频域的甄析,为深度挖掘重金属污染的光谱特征及弱差信息提供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7期)
霍宾,吴婷,池永宽,闵小莹,申小云[3](2019)在《铜污染草地施钼肥对放牧乌蒙半细毛羊铜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铜污染草地施钼肥对放牧乌蒙半细毛羊铜代谢的影响,探讨铜污染草地的治理方法,在乌蒙山区的威宁县铜污染草地开展草地施肥和放牧试验。用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土壤、牧草和动物组织的矿物质含量,用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草地施钼肥能显着增加混合牧草钼和氮的含量(P<0.01),但各施肥组间差异不显着;试验结束时,施钼肥草地放牧的乌蒙半细毛羊肝脏和血液钼含量极显着大于对照组(P<0.01),血液和肝脏铜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血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力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血液铜蓝蛋白和丙二醛的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结果显示,铜污染草地施钼肥能显着降低铜污染对乌蒙半细毛羊的毒害性作用,改善乌蒙半细毛羊的健康状况。(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綦峥,高茜,杨微,李金龙,张蕊[4](2019)在《GIS评估土壤中重金属锌、铜污染情况及钙浓度与pH值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英国Houslow Heath地块重金属污染情况,评估土地重新使用可行性,并为小学选址提出可选地块。方法依据荷兰土壤及地下水导则对Houslow Heath的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中检测出的重金属锌和铜的浓度及分布地点进行评价,同时评估土壤中钙浓度与pH值的关系,并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描绘出超标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检测结果评估Houslow Heath地块是否适合兴建一所小学,并为其选择兴建小学的最优地址。结果 Houslow Heath地块土壤中重金属铜和锌的含量均超过标准值;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浓度符合荷兰管理条例的标准;通过GIS系统观测到土壤中钙的浓度随pH值的增加而增高;土壤样品和水样的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结果准确可信。结论 Houslow Heath地块可以重新使用,其东南边为兴建小学最优地址。(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崔进杨[5](2019)在《水泥复合材料固化镍铜污染土力学及碳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城市工业污染场地约近百万个,一旦污染控制不严格,这些企业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气、废液与废渣会入侵土壤,改变土壤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形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土(Pb2+、Cu2+、Ni2+、Zn2+等)。目前,重金属污染土的修复已成为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与学者研究的热点。利用水泥、粉煤灰与石灰等无机结合料对重金属污染土进行固化稳定修复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技术成熟与经济效益适合的优点。本文主要是针对镍铜离子污染土,以水泥、粉煤灰与脱硫石膏一定比例的混合物为固化剂,采用室内试验与理论分析、宏观与微观角度的方法,对其标准养护与碳化作用下的力学特性、抗碳化能力进行分析。本研究具体主要的研究的内容包括:论文以水泥-粉煤灰-脱硫石膏固化稳定镍铜污染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标准养护和碳化条件下固化污染土的抗压强度、柔性壁渗透,并设计了碳化深度、扫描电镜与XRD衍射试验。对比分析了镍铜离子浓度、养护龄期、固化剂掺量等对固化土强度、变形、渗透与抗碳化特性的影响,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初步分析了固化镍铜污染土与碳化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镍与铜离子的存在都会使固化土的抗压强度降低,不同重金属离子浓度对强度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一是重金属浓度较低(Ni0、Ni0.02),二是重金属浓度中等(Ni0.4),叁是重金属浓度较高(Nil、Cul、NilCul),并建立强度预测模型;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固化土的强度在逐渐增加,前中期(3 d-14d)强度提高较快,中后期(14 d-28d)强度提升较缓慢,且不同重金属离子浓度试样的渗透系数都在下降,并建立固化镍铜污染土的渗透系数与养护龄期的预测模型,随着固化剂掺量的增加,试样渗透系数会较大的降低;固化污染土的抗碳化能力表现为:NilCul>Ni0Cu0>Nil>Cul>Ni0.02>Ni0.4。并推出碳化深度与碳化时间平方根的拟合公式。图[60]表[15]参[81](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5)
任超[6](2019)在《硫对铜污染土壤中蓖麻铜耐性的影响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Cu)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参与植物体内许多生理过程,但过量的Cu会对植物产生毒害,Cu污染土壤的修复与再利用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由于生长迅速、生物量大、具有一定的重金属耐性以及经济价值较高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植物修复材料。本文以蓖麻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蓖麻根部对Cu的固定作用以及硫对缓解蓖麻Cu毒害的影响,部分揭示了蓖麻的耐Cu机制;通过土壤盆栽实验,研究了施用硫(S)肥对两种Cu污染土壤中Cu形态、蓖麻生长和富集Cu的影响,并通过16S rRNA测序技术揭示了两种土壤中影响土壤硫化学行为的关键微生物。主要结果如下:(1)水培试验结果显示,Cu主要积累在蓖麻的根部。当营养液中Cu浓度为12.5μmol L~(-1)时,Cu主要分布在根部可溶性组分及细胞壁中,分别占根部总Cu的48.76%和40.95%。随着Cu胁迫加剧(25μmol L~(-1)和50μmol L~(-1) Cu处理),蓖麻根细胞壁中Cu占根部总Cu比例上升至58.01%和57.86%。蓖麻根细胞壁中大部分Cu被固定在半纤维素1组分中,约占细胞壁总Cu的44.85%-67.78%。此外,一部分Cu被固定在半纤维素2组分和果胶组分中。但与半纤维素1和半纤维素2相比,果胶对Cu的固定能力很容易达到饱和。二维红外相关分析(2D-FTIR-COS)结果表明,半纤维素C-O-C、C-C或C-OH最先对Cu胁迫做出响应,其次是果胶中的C=O或木质素和木聚糖中的C=O,最后是蛋白质中的C=O。(2)Cu胁迫促使蓖麻根部植物螯合肽(PCs)的合成来螯合过量的Cu离子,同时导致了根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消耗。硫可以缓解Cu对蓖麻根系的毒害,但在不同程度的Cu胁迫下,硫缓解Cu对蓖麻根系毒害的机制也不同。当外界Cu胁迫程度较轻时(≤25μmol L~(-1) Cu处理),增加硫的供给量可以通过增加蓖麻根部GSH的含量来提高蓖麻抗氧化能力,从而缓解Cu毒害;当外界Cu胁迫较重时(50和100μmol L~(-1) Cu处理),增加硫供给量主要是促进蓖麻根中植物螯合肽的合成来缓解Cu毒害。(3)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在pH为7.90,Cu含量为1507 mg kg~(-1)的土壤中(采自铜绿山矿区,MS-Soil),施用硫肥(0-4 g kg~(-1))减少了蓖麻对Cu的吸收量,促进了蓖麻的生长。与不施用硫肥相比,施用硫肥后蓖麻根部和地上部Cu含量分别下降了12.96%-45.35%和12.73%-23.85%,而地上部的生物量增加了10.48%-29.14%。而在pH为6.46,Cu含量为790 mg kg~(-1)的土壤中(采自矿区周边菜地,FS-Soil),施用硫肥加剧了Cu对蓖麻根系的毒害,抑制了蓖麻生长。与不施用硫肥处理相比,施用4 g kg~(-1)的硫肥后蓖麻根中Cu含量增加了43.82%,而根部生物量下降了45.98%。在盆栽实验中,施用硫肥引起蓖麻对Cu吸收量的改变可能是影响蓖麻生长的主要原因。(4)施用硫肥后对供试两种土壤中Cu的化学形态和生物有效性也产生了不同影响。在MS土壤中,施用硫肥降低了土壤中弱酸提取态Cu和可还原态Cu的比例,增加了可氧化态Cu和残渣态Cu的比例,降低了土壤中Cu的生物有效性。施用4 g kg~(-1)硫肥后土壤中可还原态Cu的比例由29.83%(CK)下降至4.71%,而可氧化态Cu和残渣态Cu的比例则由CK的12.41%和56.82%上升至30.83%和60.52%。而在FS土壤中,施用硫肥后造成了土壤pH显着下降,活化了土壤中的Cu。与CK处理相比,施用4 g kg~(-1)硫肥后土壤中DTPA提取态Cu的含量增加了4.45%。(5)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了供试两种污染土壤种植蓖麻及施用硫肥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硫肥虽然都降低了两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对两种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在MS土壤中,蓖麻生长和施用单质硫肥增加了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Thiobacillus是MS土壤中参与单质硫氧化的关键菌属。而在FS土壤中,蓖麻生长和施用硫肥增加了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参与FS土壤硫氧化的关键菌属则为Sulfurifustis。两种土壤中,蓖麻根际土壤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可能是导致硫对土壤Cu形态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Muzammal,Rehman[7](2019)在《氮肥和生物炭对铜污染土壤苎麻生长和铜吸收及抗逆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保障作物安全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重金属对土壤-植物系统和人类的毒害作用,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被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探寻安全有效的修复利用途径尤为重要。苎麻传统用途为纺织原料,近年来在副产物茎叶饲料化利用和种养结合,尤其是对土壤重金属Cd、Cu等污染修复方面取得了开拓性进展。本研究旨在探索Cu污染土壤种植饲用苎麻的可行性,Cu对苎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就施用氮肥和生物炭及其互作效应进行研究,最终提出适宜的养分管理措施,为中国Cu污染地区栽培饲用苎麻,提供最佳氮肥或生物炭用量,获得产量较高的鲜饲料,降低地上部Cu的吸收,生产低于国家铜标准的饲料。本研究以饲用苎麻“中饲苎1号”为对象,采用模拟(人工添加CuSO_4·5H_2O)和实际Cu污染土壤(采自天然铜尾砂矿),配施不同用量氮肥和稻草生物炭(RSB),在遮雨网室中进行盆栽试验,从苎麻生长发育、抗氧化能力、苎麻对Cu的吸收及收获后土壤性质等方面评价了Cu、N和RSB的作用及互作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铜对苎麻形态生理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和转运吸收研究采用人工添加硫酸铜进行盆栽试验,设置5个Cu浓度(50,100,200,300和400 mg kg~(-1)土壤),以0添加为对照。测定不同生育时期农艺性状、各器官磷和Cu含量及分布,旺长期相关保护酶变化,,分析地上部Cu累积量、富集系数(BAF)和转移系数(TF)。结果表明:(1)苎麻耐受高达100 mg kg~(-1) Cu胁迫而生物量未显着降低,但Cu浓度从200到400 mg kg~(-1)进一步增加,叶绿素含量,地上部鲜重和干生物量,株高以及叶片数量显着降低;(2)铜累积部位根(26~53mg kg~(-1)>叶(23~28mg kg~(-1))>茎(14~21mg kg~(-1)),苎麻地上部茎叶积累相对较低的Cu,可作为饲料作物在Cu污染土壤上种植。;(3)所有处理铜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均小于1,暗示饲用苎麻可能不是Cu超富集作物;(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随50,100和200 mg kg~(-1) Cu处理浓度升高而增加,而当Cu浓度增加至300和400 mg kg~(-1)时降低,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升高。2.Cu污染土壤种植苎麻N肥效应及N-Cu互作研究为探寻铜污染土壤种植苎麻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及其与铜的互作效应,旨在获得较高的饲料生物量。Cu设置3个水平(0,100,300mg kg~(-1),记为Cu_0、Cu_(100)和Cu_(300)),氮肥为尿素设置4个水平(0,140,280,420kg ha~(-1),记为N_0、N_(140)、N_(280)和N_(420)),共12个处理组合,进行盆栽实验。结果表明:(1)土壤中Cu_(100)处理时,N_(280)可显着(P≤0.05)提高苎麻鲜生物量和植株高度,茎粗和单株叶数;(2)Cu_(100)×N_(280)处理时净光合作用(P_n)、蒸腾作用(Tr)、气孔导度(Gs)显着增加,相应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但除胞间CO_2浓度外与Cu_0×N_(280)处理无显着差异,其他气体交换参数均受N水平显着影响;(3)在Cu污染土壤(≤100mg kg~(-1))种植的饲料苎麻,施用氮肥能提高苎麻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活性;中等氮肥(N_(280))可以获得最大鲜重、干生物量和叶、茎数,增加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3.铜污染土壤施用稻草生物炭减缓苎麻铜累积效果研究为进一步利用铜尾砂矿,降低饲用苎麻铜的累积,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含铜饲料。以“中饲苎1号”为对象进行盆栽试验,盆栽土为天然铜污染土壤(采自湖北省阳新县白沙镇铜尾砂矿)。盆栽土壤中添加稻草生物炭(RSB),设置3个添加量(2.5,5和10%w/w)以0添加为对照。结果表明:(1)随着RSB施用量增加,苎麻生长性能和土壤化学性质(pH,电导率和阳离子交换容量)显着提高。(2)相对于对照,添加10%RSB时,土壤生物可利用Cu浓度显着降低96%,添加10%RSB,苎麻根,叶和茎中的Cu含量分别降低了60%,28%和22%,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作用(P_n)、蒸腾作用(T_r)、气孔导度(Gs)显着高于对照。RSB土壤改良剂对钝化铜污染土壤中Cu有积极作用,减少其在苎麻中的积累和转运,进一步降低嫩茎叶作为饲料Cu超标的风险。4.Cu污染土壤种植苎麻氮肥与生物炭互作研究为探寻高度铜污染土壤种植苎麻时氮肥和生物炭的互作效应,进行了另一项盆栽试验,稻草生物炭添加量为(0,5和10%w/w,记为BC_0、BC_1和BC_2),氮肥添加量为(0,140,280,420kg ha~(-1),记为N_0、N_1、N_2和N_3)分析其对苎麻生长和Cu迁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BC×N肥处理组合显着(p≤0.05)提高苎麻生物量,株高,茎粗和叶片数;(2)对照相比,BC×N处理土壤的pH值,EC和CEC显着变化。然而,BC×N肥对土壤可提取Cu和Cu吸收影响随氮肥水平变化而变化;(3)与对照相比,BC_2×N_1处理显着增加了苎麻新生芽和干生物量,降低了根,叶和茎中的Cu浓度,分别为52 mg kg~(-1)、34 mg kg~(-1)和23mg kg~(-1);(4)高浓度BC和低氮肥施用,可钝化高Cu污染土壤中Cu,提高苎麻生物量,是有效铜污染土壤较佳的施用组合。综上所述,在土壤含Cu≤100mg kg~(-1)时,苎麻叶片和茎中的Cu积累量低,苎麻饲用品种“中饲苎1号”可正常种植。在Cu污染土壤中,施用中等氮肥280 kg ha~(-1)可获得更高的苎麻鲜生物产量。稻草生物炭可以作为高Cu污染区域种植苎麻的有效改良剂,减少Cu向茎叶的转运。为饲用苎麻开辟种植新领域、探讨适宜的氮肥及生物炭添加量,进而生产具有较高生物量、较低茎叶铜积累量的饲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程凤,杨可明,王敏,李燕,高鹏[8](2019)在《玉米叶片铜污染的EEMD-MA-FD光谱诊断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铜为例探讨重金属不同胁迫浓度下玉米叶片光谱的微弱信息量差异,在2017年测定的玉米叶片光谱数据和Cu~(2+)含量的基础上,结合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Mallat算法(MA)和分形维数(Fractal dimension,FD)构建EEMD-MA-FD光谱诊断模型来进行光谱弱信息变换监测。与红边最大值、蓝边最大值等常规重金属污染监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EEMD-MA-FD模型在玉米叶片铜污染监测中的优越性,最后利用2016年采集的光谱数据作为检验数据验证模型的稳定性。结果显示,玉米叶片Cu~(2+)含量与EEMD-MA-FD模型结果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42 2,检验数据Cu~(2+)含量与模型结果相关系数为-0.993 7,与实验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由此验证了EEMD-MA-FD诊断模型在农作物重金属铜污染监测中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杜志敏,郭雪白,甄静,罗宏基,周静[9](2019)在《磷灰石联合黑麦修复铜污染土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磷灰石(10、20、30、50 g/kg,编号分别为LH1、LH2、LH3和LH4)与黑麦联合作用对Cu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重点考察了磷灰石对黑麦生物量及Cu吸收、土壤pH及Cu形态转化、土壤酶活性、植物生理指标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磷灰石显着提高了土壤pH、黑麦生物量及其Cu吸收量,显着降低了黑麦地上部分及根系Cu含量,其中LH3处理黑麦Cu吸收量最高,达到对照处理的33.38倍;与对照相比,LH1、LH2、LH3和LH4处理土壤可交换态Cu含量显着降低了37.0%、58.9%、89.0%和83.3%,碳酸盐结合态Cu含量显着增加了46.6%、63.1%、78.0%和93.3%;与对照相比,LH2、LH3和LH4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显着提高了黑麦SOD和POD酶活性,显着降低了黑麦MDA含量。综合而言,施用30 g/kg的磷灰石并种植黑麦能够很好地修复Cu污染土壤。(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2期)
张艳华,王鑫,朱志鹏,王友保[10](2019)在《铜污染对凤丹生长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铜(Cu)污染对凤丹生长及凤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探讨Cu污染对凤丹生长的危害。方法:通过在含不同浓度Cu的土壤中移栽凤丹180天后,测定凤丹的几种生理指标、形态学指标、叶片抗氧化物酶活性、生物量、丹皮酚含量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分析Cu污染对凤丹生长及凤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评价Cu污染对凤丹生长的危害。结果:当Cu浓度达到800 mg/kg时,凤丹叶片叶绿素a、b含量、丹皮酚含量、根长、株高、抗氧化物酶活性最大,当Cu浓度较低时,凤丹生物量和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增加,之后随着Cu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而丙二醛的含量则随着C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Cu污染可使凤丹的部分生理指标、形态学指标、丹皮酚含量和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等发生改变,高浓度Cu污染能影响凤丹的品质。(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9年01期)
铜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受重金属污染后,会影响农作物及食品安全,危及人体健康,因此寻找快速、高效甄测土壤重金属污染信息的方法尤为关键。传统化学分析方法存在过程繁杂、费时耗力等缺点,而高光谱遥感因光谱分辨率高、信息量大、快速无损等特点在环境监测等应用方面优势明显。由于电磁遥感信号反射、辐射过程复杂,通过仪器获取的土壤高光谱数据难以直接解析出重金属污染信息,因而,研究并寻求一种能够有效挖掘土壤重金属污染信息的方法对高光谱遥感监测污染意义重大。不同浓度铜(Cu)污染会使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引发土壤光谱产生微弱变化,该研究目的是对Cu污染土壤光谱的特征及弱差信息进行识别、提取与分析,进而挖掘光谱中的重金属污染信息。采用包络线去除(CR)对光谱进行预处理,通过定义局部极大值均值(LMM)与半波高(HWH),结合时频分析的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及能量谱密度(PSD),构建LH-PSD甄测模型。通过模型对极相似土壤光谱进行处理,所获PSD分布图使光谱间的微弱差异可视化显现,并显着区分了相似光谱,验证了模型对光谱特征及弱差信息的甄别能力和有效性。同时应用该模型,对不同Cu污染梯度的土壤实验光谱进行重金属污染信息的提取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LH-PSD甄测模型中, LMM与HWH可有效提取光谱间差异特征并以阶梯状显现。经模型处理后得到的可视化PSD分布图能直观定性判别土壤是否受重金属Cu污染,即当土壤受重金属Cu污染后,相同采样频数下,在频率为100与600 Hz附近PSD分布会出现明显空缺分离,随着Cu污染浓度的增加,在100~600 Hz之间PSD的分布呈逐渐稀疏态势。能量值E可定量化监测土壤Cu污染程度,即随着土壤中Cu污染浓度的增加,E值呈下降趋势,且与Cu含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910 5,显着相关。为检验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合栽种玉米作物的土壤光谱,经LH-PSD甄测模型对其进行分析,所得可视化的PSD分布图结果与实验分析中基本一致,且能量值E的监测结果与土壤中Cu含量相关系数达到-0.973 9,相关性显着,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因此, LH-PSD甄测模型实现了对土壤光谱从光谱域到时频域的甄析,为深度挖掘重金属污染的光谱特征及弱差信息提供一种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1].张超,杨可明,王敏,高鹏,程凤.玉米铜污染实时动态监测的高光谱分形维数模型[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杨可明,张伟,付萍杰,高鹏,程凤.铜污染土壤光谱特征及弱差信息的LH-PSD甄测模型[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3].霍宾,吴婷,池永宽,闵小莹,申小云.铜污染草地施钼肥对放牧乌蒙半细毛羊铜代谢的影响[J].家畜生态学报.2019
[4].綦峥,高茜,杨微,李金龙,张蕊.GIS评估土壤中重金属锌、铜污染情况及钙浓度与pH值关系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9
[5].崔进杨.水泥复合材料固化镍铜污染土力学及碳化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6].任超.硫对铜污染土壤中蓖麻铜耐性的影响及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7].Muzammal,Rehman.氮肥和生物炭对铜污染土壤苎麻生长和铜吸收及抗逆性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9
[8].程凤,杨可明,王敏,李燕,高鹏.玉米叶片铜污染的EEMD-MA-FD光谱诊断模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9].杜志敏,郭雪白,甄静,罗宏基,周静.磷灰石联合黑麦修复铜污染土壤研究[J].土壤.2019
[10].张艳华,王鑫,朱志鹏,王友保.铜污染对凤丹生长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J].中药材.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