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炼”导游 塑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梅彩丽[1](2021)在《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以M基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丹晴[2](2020)在《基于职业伦理的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聚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由普教化、技能化逐步向全人教育转变。高分低能的“应试机器”,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指令执行者”和只懂技术却品德低下的“技术工具”已不再满足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行业技能外,现代职业教育更关注“准职业人”高尚的伦理道德情操、良好的品行习惯和健全的精神人格的。礼仪,是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教育有助于行为习惯的养成、精神风貌的展现、人格品质的完善和综合素养的提升。礼仪教育是实现高职全人教育的重要途径。《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高职礼仪教育不应局限于技术技能教育,而应以职业伦理为文化内涵与元理论支撑,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关照职业人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涵育学生正确的职场伦理观和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行为规范,提升协调职业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研究将为未来高职院校礼仪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途径。本研究主要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为主,辅以参与观察法。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查阅,总结归纳出前人对职业伦理和礼仪的概念研究都比较丰富,但是对职业伦理的研究局限于医学、法学等典型学科,对于礼仪教育的职业伦理内涵研究较少涉及;通过调查问卷、专题访谈,发现当前高职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高职院校校园为主要观察范围,以礼仪课堂为依托,充分观察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现状、职业伦理素养现状,分析、总结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基本情况与主要问题。本研究主要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职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礼仪教育中缺乏职业伦理的支撑,并提出基于职业伦理的高职礼仪教育优化途径。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第一,当前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存在“浅薄刻板化;机械工具化;表面形式化;功利狭隘化”等诸多问题。第二,应将职业伦理作为高职礼仪教育的内涵与基础。职业伦理是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基于职业伦理的礼仪教育更能耦合职业院校育人目标,最大程度满足“准职业人”培养诉求。高职礼仪教育背后的逻辑原点是以“份”“敬”“诚”为精神内核的职业伦理。因此,高职院校礼仪教育除了传授各种场合仪式、行为规范和表现技巧之外,更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准职业人”的特点,以职业伦理为导向,充分挖掘礼仪形式表现背后的深刻内涵。第三,高职礼仪教育急需寻求优化方法,高职礼仪教育应以“深化礼仪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形式与教学水平提升;关注内在情感体悟与整体素质提升;提升职业敬畏与职业信念,激发礼仪情感认同;增强准职业人角色意识,提升礼仪教育针对性与实用性”等为优化策略。强调重视礼仪内涵教育、知识内化和职业素养提升,更为关注礼仪形式表象之下的能动归因,重视礼仪教育的育人功能。具体来说,应更加强调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群体个人的互动关联和能动力行,打造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载体,以竞赛组织带学、以行业实践促学、以文化活动助学,营造良好的高职礼仪教育文化环境,不断巩固提升礼仪教育教学质量与效能。通过高职院校礼仪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寻职业伦理背景下礼仪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礼仪教育由形式表现到精神内涵的深刻变革,使之能够真正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场竞争力和全人素质的有效途径。将职业伦理作为导向去研究礼仪教育,具有一定的学术前沿性。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进一步探索、思辨其理论内涵、要素与礼仪教育的耦合关系,进一步指导完善本文提出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更有效地促进高职礼仪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发展。
许晓亮[3](2019)在《大阳古镇旅游开发中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旅游成为很多都市人的首选。大阳古镇是晋东南传统村落中非常典型的宋元明清古建筑村落,现存规模宏大的传统民居和保存完好的庙宇楼阁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及人物历史故事,传统手工艺和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都是代表晋东南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典型。本文重点讨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大阳古镇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大阳古镇文化遗产资源在物质、文化、市场和主体等方面活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辅之以从游客角度进行定量研究,最后,从资源梳理、文化挖掘、模式利用、可持续开发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活化路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技术路线和文化遗产活化的概念及ASEB栅格分析法理论基础的阐述。其中背景是从晋东南传统村落开发特点、文化遗产活化情况和其实践理论意义三个方面着手,提出本文的出发点。第二部分为大阳古镇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情况,利用田野调查法,对大阳古镇及其周边进行资源的梳理。第三部分结合目前大阳古镇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情况及游客对于大阳古镇文化遗产认识的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大阳古镇旅游开发中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根据大阳古镇旅游开发实际情况及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相关理论,对大阳古镇旅游文化遗产资源活化路径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第五部分为结论。通过大阳古镇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利用这一个案,结合晋东南文化遗产资源的实际情况,为晋东南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一些借鉴作用,从而实现晋东南旅游特色打造和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扶倩羽[4](2019)在《基于抖音UGC短视频的城市形象传播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抖音短视频发展势头迅猛,广泛渗透至普通民众,大量“记录美好生活”的抖音UGC短视频层见叠出,作为人们美好生活重要构成部分的城市景观,开始频繁出现于其中,在海量抖音UGC短视频的堆砌下,一幅拼图式的城市形象图景逐渐形成,由此开启个体广泛参与城市形象传播的新阶段。对抖音UGC短视频与城市形象传播进行结合探讨,分别从行为与过程层面对这一新兴城市形象传播方式加以分析,从个体行为层面来看,它是普通个体根据实际城市体验,书写下之于城市空间所见所感的参与式传播实践;从传播实现过程来看,它是官方部门、用户群体、抖音平台三方主体共同参与下,涵盖话题设置、内容建构、内容分发三个主要环节的城市形象影像化传播过程,并带来了推动城市旅游业、打破城市刻板印象、丰富城市形象报道素材等成效。与此同时,相关问题悄然浮现:首先,城市形象传播话题设置模板化痕迹突出,常与用户自制内容相脱节;其次,用户自制城市形象短视频存在消费性、猎奇性、泛娱乐化、同质化四大内容乱象问题;再次,用户自制城市形象短视频的分发与扩散因平台算法的偏视以及外部平台的设防而遭遇一定阻力。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官方部门与抖音平台共同肩负起主体责任,以话题设置、内容建构、内容传达三个环节为优化切入点,采取相应策略:其一,增强城市形象传播话题的特色性、引导性以及完善话题相关物料配置;其二,升级用户自制城市形象短视频的专业性、原创性以及改进参与者“入镜”城市景观的方式;其三,通过增设人工推送与联动主流媒体来优化相关UGC短视频的传达。
陆旭东[5](2018)在《美术特色高中课程审美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高中是升学压力最重的学段,高中课程因功利化和唯科学主义倾向而导致整个教育生态失衡的状况也最为明显。按理,美术特色高中本该成为课程审美化和高中教育生态再平衡的一个探索平台,然而大量美术特色高中却并未真正实现审美育人的初衷而同样落入单纯应试的功利窠臼。其主因之一,是许多美术特色高中仅采用普通课程+美术技能强化训练的手段,却没有对整个课程体系开展符合美术特色高中育人目标的改造——课程审美化建设。作为一位美术特色高中的校长,本文作者对此有切肤之痛,深感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必要与迫切。作为一名教育博士研究生,本文作者决意以美术特色高中的课程审美化建设为研究主题,期望通过本研究既为各地正在探寻美术特色高中健康发展之路的学校管理者提供参考,也为高中教育生态再平衡的理论研究者贡献可供参考的资料、数据及研究结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中外课程审美化思想、实践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由此梳理了课程审美化思想的历史和现实背景,界定了课程审美化建设等核心概念,探寻了课程审美化的美学、心理学、文化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了当前美术特色高中师生审美认知、审美情趣、审美评价等方面的不足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相应问题。通过案例研究,挖掘了一批正在积极探寻美术特色高中健康发展之路的学校在审美育人和课程改革方面为课程审美化建设所提供的实践经验,由此提炼了课程审美化的四种模式,也指出了它们的局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尝试构筑并论证了一个美术特色高中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初步框架,并进一步阐释了构筑这一框架的终极追求——在审美中成人以及课程审美化发展的未来展望。论文文本共分八章:第一章从考察高中教育生态失衡及美术特色高中健康发展遭遇困境的现象入手,分析了本研究美术特色高中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章着重回顾了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与经验,为本研究找到基础和起点。第三章在分析传统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审美化这一核心概念,并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而后从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管理学四个角度为本研究搭建了理论平台。第四章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案。第五章和第六章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去发现现有的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工作成果及其局限。第七章从构筑课程审美化建设框架的角度,阐释了课程审美化的实质、特点与表现形式,提出了课程审美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艺术教化、管理审美、课程体验、课程整合、课堂优化、审美评价引导六大原则,明晰了“两确立四构造”的课程审美化实施途径,提出了审美能力培养的办法。第八章是为避免重手段轻目的现象而着重强调了课程审美化建设的灵魂和终极追求,也即课程审美化建设最终是为了实现“在审美中成人”。以上各章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一至第四章为论文的导论部分;第五至第六章为论文的主体研究部分;第七至第八章为论文建构及预测,构成了论文的结论部分。
聂赫[6](2018)在《基于地缘文化的初心文创衍生品与推广设计》文中指出本次毕业设计课题是基于地缘文化的初心文创衍生品与推广设计,课题以山东初心文化创意传播有限公司为品牌服务做相关衍生推广设计,此次课题以地缘文化为理论指导,以八零及九零后的受众群体为主要目标人群,选取地域美食和传统手工艺“兔子王”泥塑两个地域特色作为核心元素展开设计,内容包括初心文创品牌的衍生设计以及初心文创品牌的推广设计两部分,分别以线上表情包和H5作为设计的主要表现形式,旨在加大对地域文化宣传的同时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提升品牌的形象识别效率。需求调研报告,对市场中以地域文化为主的同类文创品牌推广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整理,调研方式包括实地观察、访谈调查以及文献调查等方法,重点研究初心文创以及其他各个文创品牌的理念特色和推广方式,相比较发现初心文创的品牌意识较为薄弱,多以售卖常规衍生品和线下巡讲为主要形式,缺少更为独特的推广方式和系列化的衍生产品,此外,对城市特色文化的相关认知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为设计色彩和风格的确立提供了灵感,同时也为设计元素的提取和运用确定了方向。文献报告,根据市场需求的分析,对地缘文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文献,总结了地缘文化在文学领域、设计领域以及生活其他领域的发展和实践,探索地缘文化在设计中的表达方法,尝试归纳出地缘文化的艺术特征以及设计形式原则,提炼出适合本次品牌推广设计的视觉表现形式,引导了设计实践的展开,为此次毕业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设计过程报告,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数据以及对品牌需求的把握,把地域美食搭配十二生肖的娱乐性H5作为品牌推广以及围绕衍生品设计的线上推广设计,除此之外以非遗传统手工艺“兔子王”为主题元素设计一组微信表情包作为周边衍生设计,设计元素的运用以当地代表性的美食为主,“兔子王”以及泉纹标识为辅,115中以十二生肖代替人物性格,在用户对自我属相进行交互选择后,匹配出符合该生肖性格和气质的地域风味美食,画面以城市的古老剧院建筑为设计背景,呈现以微复古的设计风格,让消费者在感受地域文化的同时能够拥有趣味感和怀旧感。
杜小培[7](2016)在《青海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国内游客满意度测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质公园发展旅游,不仅有利于提升旅游的科学品位和文化内涵,同时有利于促进区域旅游业与经济、环境及社会文化的持续良好发展,而提高游客满意度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科学合理地测评、以及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地质公园游客满意度,成为了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依托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海省旅游景区国内游客满意度测评与对比研究》(编号:12011),选取青海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为案例地,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公园的实际,构建了地质公园游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确定了测评指标的平均权重;基于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取的第一手数据,分析了公园国内游客人口学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公园游客满意度进行了测评,明确了公园游客满意度现状及其旅游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深入分析了不同指标满意度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以上系统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测算地质公园游客满意度测评指标的平均权重得到:旅游资源与环境中,景观独特性的权重最高(0.154);旅游基础设施中,公园内部交通的影响最大(0.121);旅游消费中,门票价格的权重最高(0.065);旅游解说系统中,导游专业讲解的重要性最强(0.049);旅游管理与服务中,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的影响最大(0.026)。(2)坎布拉公园国内游客总体满意度为0.445,处在“一般”等级。(3)测评指标的游客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景观独特性>公园内部交通>资源环境保护>居民态度>门票价格>餐饮>公共休息设施>公园卫生状况>导游专业讲解>公共卫生设施>游览指引牌>公园整体环境>景观解说牌>购物>娱乐>旅游安全>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游客投诉服务。表明丰富而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和景观构成了坎布拉公园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也是赢得游客满意度的比较优势;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消费项目满意度差异大,尤其是娱乐与购物的满意度较低,不利于公园旅游全面协调发展;旅游解说系统不完善、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低,突出表现在景观解说牌、游览指引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及游客投诉服务等方面,成为公园旅游发展的瓶颈。最后,针对公园游客满意度现状,提出了优化公园旅游供给结构、提升游客满意度、促进公园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黄河[8](2015)在《以立法为引领 助推旅游强省战略——写在《江西省旅游条例》施行之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西,作为华东地区国土面积最大的省份,承蒙大自然的厚爱,被赐予众多名山大川,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等闻名遐迩;绵延700多公里、纵贯全境的赣江,与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几大河流共同汇入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这里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3.1%,拥有6个国家5A级景区和14个国家级风景名
王青[9](2015)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的虚拟影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纪录片主要有纪实和虚构两种创作方法,依此纪录片的影像系统可以分为纪实影像和虚拟影像两类。近几年,虚构手法的多元化创作趋势使虚拟影像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从演员扮演的“真实再现”艺术手法创造的虚拟影像到完全依靠计算机数字特技生成的虚拟影像,纪录片的虚拟影像的应用也伴随了纪录片一百年的历史。本文以虚拟影像在纪录片中的应用为切入点,以近些年来我国优秀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为参照,试图追溯虚拟影像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应用的背景因素、历史原因,并着重分析虚拟影像新的真实观、功能作用、应用形态和创作原则,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虚拟影像应用做出展望和预想。本文的论述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第一、阐述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涵义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虚拟影像的基本范畴和发展轨迹;第二、分析纪录片真实与虚拟影像的关系,并阐明虚拟影像所秉持的新的真实观;第三、从影像史学、新历史主义、影视媒介的角度分析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应用虚拟影像的背景因素,然后接着指出在其中的功能作用。第四、总结数字特技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的主要应用形态,及使用时应秉持的基本原则;第五、总结真实再现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及运用时应秉持的基本原则;第六、展望未来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虚拟影像的发展趋势。虚拟影像的应用丰富了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使之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趋势,同时使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增强了观众的审美愉悦,拓展了影像表现的历史时空,使叙事更加流畅,主题思想的表达更加完美。虽然现阶段对于纪录片虚拟影像的应用还存在某些质疑,但纪录片创作者只要守住真实的底线,秉持数字时代的新的真实观,虚拟影像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的应用就能够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乔西(Josalberto Briceno S)[10](2013)在《墨西哥桑托电影和中国李小龙电影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功夫片是武打片的一种类型,电影类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的需求变化而不断更新。桑托格斗电影是1952年开始一直到1983年在墨西哥盛行的一种电影类型,1983年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电影出现。本文通过对墨西哥桑托(又名“银蒙面人”("Santo, E1Enmascarado de Plata"))格斗电影和中国李小龙(Bruce Lee)功夫电影的比较研究,探讨一种能够融合二者特色的新风格电影类型,使中国的功夫电影得到新发展,也使墨西哥的格斗片重新进入人们的视角,并帮助可能类似这种类型的新电影的拍摄。功夫和格斗是两种不同风格的打斗,它们有一个共同目的是防身。后来格斗逐渐发展成一项比赛项目。格斗与功夫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区别,比如在动作方面,格斗不能用拳头、手肘和膝盖攻击对方,需要牙套、拳击套、绷带等防护装备来保护身体,并有成形的格斗规则。相比之下,功夫从一开始就没有往这个方向发展,它更为简单和干脆利落。墨西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包括多肤色、多长相和多民族文化传统。桑托电影中融入这些多元化的元素,不仅深受不同民族的喜欢,也赢得了整个南美洲观众的欢心。这也是桑托电影的成功之处——让不同国度的观众都产生认同感。在电影中,桑托以面具英雄的形象出现,其不是要宣扬民族性,而是要塑造一个国际化的英雄形象。墨西哥桑托格斗电影和中国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分别成了两个国家那一时期电影的代表。桑托电影使得格斗发展成一项人们热爱的体育项目,而李小龙电影则把中国功夫传播到西方世界。墨西哥的打斗动作片不是为了宣传格斗,它并没有激起观众要去学习格斗的欲望,而是为了融合整个剧情的需要,并且通过这一平台来演绎英雄形象。而李小龙不仅只是对拍电影感兴趣,通过电影来展示无与伦比的中国功夫,而且很重视在全世界范围内宣传和发展中国功夫。所以,在桑托的格斗电影中没有李小龙电影中的那种对精良构思的打斗方式的研究。桑托的格斗电影中很明显地区分两种类型的格斗。一类是擂台上的格斗,桑托在他每一部电影里都饰演一位格斗员的角色,这也是他的一份工作,在擂台上和对手较量通常是以比赛的形式,既有裁判又有观众。另一种是擂台外的格斗,即桑托回到生活中与各种歹徒、吸血鬼等的打斗,当然其打斗动作还是延续擂台上用的那套招式但更具杀伤力,演员们沿用擂台模式,在打斗时总是以周围的窗户、桌子、栅栏等(它们类似擂台四周的围绳),攀在上面然后再猛扑向对手。格斗电影曾在墨西哥风靡一时,而如今随着桑托的离世,格斗风格也淡出了观众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足球运动题材的影片。墨西哥桑托的格斗电影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笔者认为其格斗方式并不是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桑托的格斗动作并没有像中国功夫那样,包含其哲学性和一招一式的观赏性。格斗动作相对更加粗糙,动作更为单一而不具观赏性。它的成功在于塑造了一位淡泊名利、舍己救人、战无不胜的银幕英雄形象,而非打斗风格上的研究。如今,能够进入中国电影的外国风格的打斗较少。导演在剧情上大多通过对中国功夫与外国拳击、格斗等对立的角色来引发搏斗的冲击,这也是影片最具观赏性的一部分。到目前为止,研究李小龙电影的资料也有不少,但观众对李小龙功夫本身的关注远远超越了对其电影的关注。此外,从来没有学者将李小龙电影跟墨西哥格斗电影进行过比较研究。本论文从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探索两种电影结合的发展前景。通过对墨西哥格斗片的研究,为中国功夫片的创新和提高提供资料,使中国电影创作者对国外打斗片的特点和风格有更深的了解,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创作更多优秀的功夫类作品,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同时,为墨西哥格斗片重整旗鼓提供一种可借鉴的资源。
二、“炼”导游 塑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炼”导游 塑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职业伦理的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 |
1. 调查研究法 |
2. 文献研究法 |
3. 参与观察法 |
(五) 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 概念界定 |
1. 职业伦理 |
2. 礼仪教育 |
3. 高职院校 |
(二) 理论基础 |
1. 凯兴斯泰纳的职业教育伦理化思想 |
2. 职业伦理的社会角色论 |
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4. 张雪门的职业伦理实践化思想 |
三、基于职业伦理的高职礼仪教育元理论 |
(一) 礼仪的伦理学内涵 |
1. 礼仪的本质是伦理规范 |
2. 礼仪起源于伦理关系 |
3. 礼仪以伦理为核心内容 |
(二) 高职礼仪教育的职业伦理内涵 |
1. 社会伦理学视角下的职业角色 |
2. 构建职业角色意识 |
3. 深化职业认同 |
4. 协调职业关系 |
(三) 职业伦理驱动下的“礼”与“仪” |
1. “份”是高职礼仪教育中“礼”与“仪”的基础 |
2. “敬”是高职礼仪教育中“礼”与“仪”的核心 |
3. “诚”是高职礼仪教育中“礼”与“仪”的灵魂 |
(四) 职业伦理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
1. 职业伦理为“准职业人”步入职场打下基础 |
2. 职业伦理素养符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
3. 职业伦理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提升 |
四、高职礼仪教育现状与问题 |
(一) 高职礼仪教育现状调查调究 |
1. 调查方法 |
2. 调查对象 |
3. 调查内容 |
4. 调查结论 |
(二) 高职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
1. 礼仪教育浅薄刻板化 |
2. 礼仪教育机械工具化 |
3. 礼仪学习表面形式化 |
4. 礼仪学习功利狭隘化 |
(三) 高职礼仪教育问题归因 |
1. 缺乏对礼仪内涵的探索 |
2. 偏重礼仪技术技巧,忽视“诚”的内在体悟与素质提升 |
3. 缺乏“敬业”精神支撑礼仪行为,缺乏内在情感认同 |
4. 缺乏“准职业人”角色意识,忽视“份”的责任与义务 |
五、基于职业伦理的高职礼仪教育优化策略 |
(一) 深化礼仪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形式与教学水平提升 |
1. 以职业伦理支撑高职礼仪内涵教育 |
2. 构建礼仪知识体系,突出礼仪教育的综合性 |
3. 提升礼仪教学水平 |
(二) 关注内在情感体悟与整体素质提升 |
1. 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
2. 加强传统礼仪文化教育 |
3. 重视礼仪知识内化,促进综合素质提升 |
(三) 提升职业敬畏与职业信念,激发礼仪情感认同 |
1. 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提升礼仪教育效能 |
2. 以行业专家、职业模范示范教学,诱发情感认同 |
(四) 增强“准职业人”角色意识,提升礼仪教育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
1. 针对“准职业人”的身份实施礼仪教育 |
2. 针对高职学生的层次与需求实施礼仪教育 |
3. 增强高职礼仪教育的实用性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职礼仪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职礼仪教育现状访谈提纲 |
(一) 针对高职教师的访谈内容 |
(二) 针对高职领导的访谈内容 |
(三) 针对用人单位的访谈内容 |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大阳古镇旅游开发中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大阳古镇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理论基础 |
1.5.1 文化遗产资源活化 |
1.5.2 旅游吸引物理论 |
1.5.3 ASEB栅格分析法 |
第二章 大阳古镇及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
2.1 大阳古镇历史概况 |
2.1.1 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 |
2.1.2 大阳古镇的形成与发展 |
2.2 大阳古镇文化遗产资源类型及其分布 |
2.2.1 大阳古镇文化遗产资源概述 |
2.2.2 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和分布 |
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类型 |
第三章 大阳古镇旅游开发中文化遗产活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大阳古镇文化遗产活化现状 |
3.1.1 参观类文化产品 |
3.1.2 体验类文化产品 |
3.1.3 特色文化衍生品 |
3.1.4 大阳古镇文化遗产现状的ASEB栅格分析 |
3.2 基于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利用的旅游偏好调查 |
3.2.1 问卷调查设计 |
3.2.2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
3.2.3 居民对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利用访谈调查 |
3.3 大阳古镇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
3.3.1 物质层面——古建原真性展示不足 |
3.3.2 文化层面——文化内涵特色性不足 |
3.3.3 市场层面——旅游产品体验多样性不足 |
3.3.4 主体层面——居民参与及传承可持续性不足 |
第四章 大阳古镇旅游开发中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对策 |
4.1 大阳古镇旅游开发中文化遗产资源活化思路 |
4.1.1 旅游体验本真性“前台—后台”理论 |
4.1.2 文化遗产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活化路径 |
4.2 大阳古镇旅游开发中文化遗产资源活化路径 |
4.2.1 物质层面——梳理文化遗产资源,明确活化项目 |
4.2.2 文化层面——利用“历史”为载体,深挖资源价值 |
4.2.3 市场层面——借助多种活化手段,塑造旅游特色 |
4.2.4 主体层面——活化与传承互动共荣,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基于抖音UGC短视频的城市形象传播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关于UGC短视频的国内外研究 |
1.2.2 关于城市形象传播的国内外研究 |
1.2.3 关于UGC短视频与城市形象传播的国内外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基于抖音UGC短视频的城市形象传播的概况 |
2.1 抖音UGC短视频与城市形象传播的概述 |
2.1.1 抖音UGC短视频的释义 |
2.1.2 城市形象传播的内涵与演进 |
2.2 抖音UGC短视频赋予城市形象传播新的内涵 |
2.2.1 基于抖音UGC短视频的城市形象传播的界定 |
2.2.2 抖音UGC短视频塑造城市形象传播新的特征 |
2.3 基于抖音UGC短视频的城市形象传播的兴起动因 |
2.3.1 城市形象传播革新的技术赋权 |
2.3.2 个体参与媒介传播的需求驱动 |
2.3.3 官方部门与抖音平台的合作助推 |
第3章 基于抖音UGC短视频的城市形象传播的实现过程 |
3.1 城市形象传播话题的设置 |
3.1.1 官民协作设置城市传播母子话题 |
3.1.2 普通用户自主发起城市挑战话题 |
3.2 城市形象传播内容的建构 |
3.2.1 主体参与式的城市形象建构视角 |
3.2.2 互文与抒情的城市形象建构技巧 |
3.2.3 强调差异性的城市形象建构内容 |
3.3 城市形象传播路径的达成 |
3.3.1 依托于算法机制实现内部推送 |
3.3.2 基于社会化媒体推动外部扩散 |
3.3.3 后继参与者接力构建闭环传播 |
3.4 城市形象传播成效的实现 |
3.4.1 推动城市刻板印象的打破 |
3.4.2 扩充城市形象报道的素材 |
3.4.3 传播成效惠及平台与用户 |
第4章 基于抖音UGC短视频的城市形象传播的问题分析 |
4.1 城市形象传播话题设置薄弱 |
4.1.1 城市挑战话题设置模板化现象突出 |
4.1.2 城市挑战话题与用户自制内容脱节 |
4.2 城市形象传播内容乱象浮现 |
4.2.1 消费与猎奇的城市影像潜滋暗长 |
4.2.2 参与者舞蹈表演“抢镜”城市景观 |
4.2.3 同质影像泛滥遮蔽城市多元形象 |
4.3 城市形象视频传达环节受阻 |
4.3.1 依仗算法分发同时受其掣肘 |
4.3.2 平台恶性竞争阻碍影像外流 |
第5章 基于抖音UGC短视频的城市形象传播的优化对策 |
5.1 完善城市形象传播话题 |
5.1.1 立足城市特色文化设立挑战话题 |
5.1.2 从填空型话题向引导型话题升级 |
5.1.3 开发城市挑战话题的传播物料包 |
5.2 升级城市形象传播内容 |
5.2.1 设立PGC矩阵带动UGC参与传播 |
5.2.2 改进参与者与城市景观的结合方式 |
5.2.3 双重扶持用户原创城市形象短视频 |
5.3 优化城市形象视频传达 |
5.3.1 增设人工推送制衡算法偏视 |
5.3.2 联动主流媒体拓宽传播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抖音用户自制城市形象短视频统计表 |
附录C 官方部门发布城市挑战话题的情况整理表 |
致谢 |
(5)美术特色高中课程审美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课程审美化思想回溯 |
一、西方思想家的相关学说与见解 |
二、中国教育家的相关认识与探索 |
第二节 课程审美化政策回顾 |
一、欧美相关政策管窥 |
二、新中国相关政策的回顾 |
第三节 课程审美化研究综述 |
一、有关以美育人的研究 |
二、有关课程审美化的研究 |
三、有关学校管理审美化的研究 |
第四节 文献综述小结 |
一、基于审美要求的四种课程观 |
二、相关研究的进展与不足 |
第三章 核心概念的提出、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提出 |
一、传统课程观的特点 |
二、失衡的唯科学主义课程观 |
三、课程审美化具有课程再平衡功能 |
第二节 课程审美化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审美 |
二、审美化 |
三、课程审美化 |
四、课程审美化建设 |
五、审美素养 |
第三节 课程审美化的理论基础 |
一、审美育人:课程审美化的美学基础 |
二、审美情感:课程审美化的心理学基础 |
三、审美文化:课程审美化的文化学基础 |
四、审美管理:课程审美化的管理学基础 |
第四章 研究方案 |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目标及创新点 |
一、研究的出发点 |
二、研究的目标 |
三、研究的内容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法 |
三、个案法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
一、调研的对象 |
二、技术路线 |
三、论文结构 |
第五章 问卷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研设计与实施 |
一、调研的目的 |
二、问卷的对象 |
三、问卷的设计 |
四、问卷的实施 |
五、数据的统计处理 |
第二节 调研结论 |
一、结果与分析 |
二、结论与启示 |
第六章 个案研究 |
第一节 个案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实施 |
第二节 个案分析 |
一、A校:从课程设计入手带动课程审美化建设 |
二、B校:从审美素养着手引领课程审美化的目标 |
三、C校:以管理审美奠基课程审美化建设 |
四、D校:以课程整合为课程审美化建设的方向 |
五、E校:以高效课堂保障课程审美化落地 |
六、F校:以审美文化建设为课程审美化建设营造环境 |
七、G校:以课程改革为课程审美化建设的突破口 |
八、H校:以“美的教育”为课程审美化建设打造师资 |
第三节 个案学校提供的启示 |
一、审美精神是课程审美化建设的纽带 |
二、课程审美化建设应体现美学规律 |
三、美的情感体验应贯穿于审美化课程建设中 |
第四节 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实践模式及其局限 |
一、现有的四种实践模式 |
二、现有模式的局限 |
第七章 课程审美化建设框架 |
第一节 课程审美化的核心、实质及过程 |
一、在课程中:课程审美化的核心 |
二、课程审美化的实质 |
三、课程审美化的过程 |
第二节 课程审美化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
一、课程审美化的特点 |
二、课程审美化的形式 |
三、课程审美化的分类 |
第三节 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内容 |
一、课程目标的审美化建设 |
二、课堂形态的审美化建设 |
三、教学过程的审美化建设 |
四、师生关系的审美化建设 |
五、课程评价的审美化建设 |
六、课程环境的审美化建设 |
七、教师队伍的审美化建设 |
第四节 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原则 |
一、艺术教化原则 |
二、管理审美原则 |
三、课程体验原则 |
四、课程整合原则 |
五、课堂优化原则 |
六、审美评价引导原则 |
第五节 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
一、确立美好的学校形象 |
二、确立审美育人的目标体系 |
三、构建审美立学的课程体系 |
四、构建审美立教的教学模式 |
五、构建审美助学的学习策略辅助体系 |
六、构建审美立校的管理保障体系 |
第六节 基于课程审美化的学生审美素养培养指向 |
一、审美感受 |
二、审美想象 |
三、审美理解 |
四、审美创造 |
第八章 课程审美化建设的追求 |
第一节 艺术育人功能的再思考 |
一、三种基本功能 |
二、两种拓展功能 |
三、客观看待艺术的育人功能 |
第二节 艺术让学生成为完整人格的人 |
一、艺术欣赏的意义 |
二、艺术让人成为人 |
三、艺术让学生成为完整人格的人 |
第三节 教师美好心灵的构建 |
一、教师情感的发展 |
二、教师心灵世界的组成 |
三、教师心灵世界的构建 |
第四节 师表美是教育艺术的价值追求 |
一、强化师生共鸣,塑造教师情感取向 |
二、弘扬审美精神,塑造教师理念取向 |
三、弘扬奉献精神,塑造教师审美价值取向 |
四、传承进取精神,重塑教师学习取向 |
第五节 课程审美化的未来展望 |
一、世界将进入大审美经济时代 |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 |
三、教师成为审美者 |
四、课程审美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基于地缘文化的初心文创衍生品与推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设计作品图片 |
1. “初心”文创衍生品与推广设计作品图片 |
1.1 “初心”文创衍生设计作品 |
1.1.1 十二生肖卡通形象设计效果图 |
1.1.2 十二生肖与美食组合效果图 |
1.1.3 兔生肖与美食组合效果图 |
1.1.4 “兔宝”形象表情包设计效果图 |
1.1.5 “兔宝”表情包书签设计效果图 |
1.1.6 衍生周边设计效果图 |
1.2 “初心”文创H5推广页面设计作品 |
1.2.1 H5页面过程效果图 |
1.2.2 H5结果页面效果图 |
1.2.3 H5结果分析页面效果图 |
1.2.4 H5线上应用效果图 |
2. “初心”文创衍生品与推广设计过程图片 |
2.1 初心文创衍生设计过程图片 |
2.1.1 十二生肖卡通形象设计过程稿 |
2.1.2 十二生肖与美食组合设计过程稿 |
2.1.3 兔生肖性格形象设计过程稿 |
2.1.4 兔宝形象表情包设计过程稿 |
2.1.5 衍生周边设计过程稿 |
2.2 初心文创推广设计过程图片 |
2.2.1 H5加载页面Logo设计过程稿 |
2.2.2 H5结果页面设计过程稿 |
2.2.3 H5边框纹样设计过程稿 |
2.2.4 H5动态制作设计过程稿 |
第二部分: 设计报告 |
1. “初心”文创品牌推广需求调研报告 |
1.1 调研概述 |
1.1.1 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
1.1.2 调研的方法和目标 |
1.2 关于初心文创 |
1.2.1 品牌介绍 |
1.2.2 品牌定位 |
1.2.3 品牌理念 |
1.2.4 初心产品 |
1.2.5 同类品牌分析 |
1.3 市场调研情况汇集和分析 |
1.3.1 关于济南创意城市文化认知的问卷情况汇集 |
1.3.2 济地缘文化调研 |
1.3.3 济南泉文化 |
1.3.4 济南美食文化 |
1.3.5 济南民俗手工艺泉城“兔子王” |
1.3.6 济南“兔子王”与北京“兔爷儿”比较分析 |
1.4 小结 |
2. 地缘文化理论研究报告 |
2.1 地缘文化理论研究概述 |
2.1.1 地缘文化的研究背景 |
2.1.2 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1.3 理论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
2.2 主要理论观点的汇集 |
2.2.1 地缘关系初步探索 |
2.2.2 地缘文化的来源与脉络发展 |
2.2.3 地缘文化的理论研究现状 |
2.2.4 地缘文化的理论提炼 |
2.3 地缘文化在实际应用中的现状 |
2.3.1 地缘文化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
2.3.2 地缘文化在文学领域的发展 |
2.3.3 地缘文化在生活产业领域的实践 |
2.4 理论研究对设计的指导 |
3. 基于地缘文化的初心文创衍生品与推广设计过程报告 |
3.1 设计选题概述 |
3.1.1 项目来源 |
3.1.2 可行性分析 |
3.2 创意阐述和策划方案 |
3.2.1 创意阐述 |
3.2.2 策划方案 |
3.3 设计实施计划 |
3.4 设计过程说明 |
3.4.1 十二生肖形象设计 |
3.4.2 美食形象绘制 |
3.4.3 生肖性格与美食分析组合设计 |
3.4.4 十二生肖与美食组合设计 |
3.4.5 兔生肖与美食组合设计 |
3.4.6 兔宝形象衍生设计 |
3.4.7 衍生周边系列设计 |
3.4.8 H5推广页面设计和制作 |
3.5 设计总结与实践体会 |
4. 设计研究总结 |
4.1 设计理念 |
4.2 设计创作能力评价 |
5.参考文献 |
6.附录 |
7.致谢 |
(7)青海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国内游客满意度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1.1 重点发展国内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 |
1.1.1.2 提高游客满意度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
1.1.1.3 地质公园已成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实践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1.2.2.2 实地调查法 |
1.2.2.3 统计分析法 |
1.2.2.4 比较分析法 |
1.2.3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2.3.1 研究重点 |
1.2.3.2 研究难点 |
1.2.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游客满意度研究现状 |
2.1.1.1 国外研究进展 |
2.1.1.2 国内研究进展 |
2.1.2 地质公园研究现状 |
2.1.2.1 国外研究进展 |
2.1.2.2 国内研究进展 |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游客满意度理论 |
2.2.2 系统学理论 |
2.2.3 利益相关理论 |
2.2.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问卷设计及调研 |
3.1.1 调查问卷设计原则 |
3.1.2 问卷设计调研阶段 |
3.2 地质公园游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研究 |
3.2.1 测评指标选取的原则 |
3.2.2 测评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3.2.3 测评指标共同度检验 |
3.2.4 测评指标权重确定 |
3.3 满意度测评方法 |
3.3.1 层次分析法 |
3.3.2 主成分分析法 |
3.3.3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四章 青海省坎布拉地质公园游客满意度实证研究 |
4.1 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
4.1.1 地理概况 |
4.1.2 旅游资源概况 |
4.1.3 旅游发展概况 |
4.2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
4.2.1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4.2.2 游客人口学特征分析 |
4.3 测评指标权重计算 |
4.3.1 层次分析法赋权 |
4.3.2 主成分分析法赋权 |
4.3.3 指标权重分析 |
4.4 游客满意度测评 |
4.4.1 确定感知序列与期望序列 |
4.4.2 计算灰色关联度 |
4.4.3 结果与分析 |
4.4.3.1 公园总体满意度 |
4.4.3.2 旅游资源与环境 |
4.4.3.3 旅游基础设施 |
4.4.3.4 旅游消费 |
4.4.3.5 旅游解说系统 |
4.4.3.6 旅游管理与服务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5.1 优化地质公园旅游产品体系 |
5.2 加强地质公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5.3 完善地质公园旅游解说系统 |
5.4 积极发展地质公园“旅游+互联网” |
5.5 提升地质公园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 |
5.6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程度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的虚拟影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源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内涵 |
第二节 我国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纪录片虚拟影像的基本范畴 |
第四节 纪录片虚拟影像的发展轨迹 |
第二章 虚拟影像与纪录片真实 |
第一节 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探析 |
第二节 虚拟影像创作的新真实观 |
一、深入心理层面的真实 |
二、主体真实之上的超真实 |
三、对历史的创造性建构 |
第三章 虚拟影像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应用的背景及功能 |
第一节 虚拟影像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应用的背景因素 |
一、新历史主义的影响 |
二、影像史学——用影像呈现历史 |
三、影视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 |
第二节 虚拟影像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应用的功能分析 |
一、填补时空断点使历史讲述更精彩 |
二、营造影像奇观增强观众审美愉悦 |
三、积极创造地表达升华艺术审美追求 |
第四章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虚拟影像之数字特技 |
第一节 数字特技的应用形态 |
一、二维动画 |
二、三维动画 |
三、3D制作与实景拍摄相结合 |
四、数字绘景 |
五、动态图形 |
第二节 数字特技的运用原则 |
一、技术选择的原则 |
(一) 实用原则 |
(二) 平衡原则 |
二、视觉呈现的原则 |
第五章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虚拟影像之真实再现 |
第一节 真实再现的应用形态 |
一、运用镜头语言渲染历史气氛 |
二、以史料为依据戏剧再现历史情景 |
三、以再现为线索讲述历史故事 |
第二节 真实再现的运用原则 |
一、虚实结合的原则 |
二、适度原则 |
三、明示原则 |
第六章 关于虚拟影像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应用的展望 |
第一节 真实再现让位于数字特技 |
第二节 数字特技成为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内容主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10)墨西哥桑托电影和中国李小龙电影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二、研究成果综述 |
三、主要创新观点和研究方法 |
注释 |
第一章 墨西哥桑托电影概述 |
第一节 墨西哥电影史简述 |
第二节 墨西哥格斗电影 |
第三节 墨西哥桑托电影简述 |
注释 |
第二章 李小龙电影回顾 |
第一节 李小龙电影的特色 |
一、思想内涵 |
二、电影中李小龙个人风格的展现 |
三、打斗的特点 |
第二节 李小龙电影的国际化及其对中国电影的意义 |
注释 |
第三章 墨西哥桑托电影和中国李小龙电影男性形象的比较 |
第一节 艺术形象对真实生活的影响 |
一、墨西哥和中国最优秀的男性形象 |
二、性的诠释 |
第二节 桑托电影和李小龙电影的男性英雄形象比较 |
一、从空间上定义英雄 |
二、从性质上定义——反抗强暴的正义英雄 |
三、个性英雄形象:平民英雄与个人主义英雄 |
注释 |
第四章 桑托电影和李小龙电影其他人物及剧情分析 |
第一节 角色在桑托电影和李小龙电影剧情中的安排 |
一、不重要角色在电影剧情里的安排 |
二、英雄角色的重要性 |
三、反面角色的重要性 |
四、女性角色的重要性 |
五、喜剧角色在电影剧情里的安排 |
第二节 剧情结构 |
一、电影故事的地点安排 |
二、面具与电影故事结构的关系 |
三、从电影到漫画或漫画到电影 |
四、枪在电影剧情里的安排 |
五、科技进步为电影创造新主题 |
注释 |
第五章 桑托电影和李小龙电影动作设计及拍摄方法比较 |
第一节 动作设计的比较 |
一、电影中运动保护设备的使用 |
二、强弱对比制造悬念 |
三、徒手搏斗 |
四、主角身材的展示 |
五、动作的设计 |
第二节 镜头运用的比较 |
一、桑托电影的镜头运用 |
二、李小龙电影的影视手法 |
三、科技在电影中的应用——色键抠像 |
四、电影片段的重复使用 |
注释 |
第六章 从传达信息的方式看墨西哥与中国文化 |
第一节 桑托电影传达信息的方式:名言和意图 |
第二节 李小龙电影传达信息的方式 |
第三节 声音与音乐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炼”导游 塑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以M基地为例[D]. 梅彩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职业伦理的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研究[D]. 黄丹晴.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大阳古镇旅游开发中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研究[D]. 许晓亮. 山西大学, 2019(01)
- [4]基于抖音UGC短视频的城市形象传播探究[D]. 扶倩羽. 湖南大学, 2019(07)
- [5]美术特色高中课程审美化建设研究[D]. 陆旭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6]基于地缘文化的初心文创衍生品与推广设计[D]. 聂赫.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1)
- [7]青海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国内游客满意度测评研究[D]. 杜小培. 青海师范大学, 2016(02)
- [8]以立法为引领 助推旅游强省战略——写在《江西省旅游条例》施行之际[J]. 黄河. 时代主人, 2015(09)
- [9]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的虚拟影像研究[D]. 王青.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2)
- [10]墨西哥桑托电影和中国李小龙电影的比较研究[D]. 乔西(Josalberto Briceno S). 复旦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