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体积论文_刘矿,施建芳,周玮

导读:本文包含了肝脏体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体积,肝脏,肿瘤,门静脉,正电子,脾脏,磁共振。

肝脏体积论文文献综述

刘矿,施建芳,周玮[1](2019)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结合体积测算在评估肝癌患者肝脏储备功能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结合体积测算在评估肝癌患者肝脏储备功能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96例为研究组,根据Child-Pugh分级不同将其分为A级组、B级组及C级组,并选取我院同期行肝脏检查的肝功能正常患者2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患者行MRI平扫及钆塞酸二钠增强扫描,对各肝段信号强度(SI)进行记录,对全肝不同时相肝脏相对强化程度(RE)进行计算,测量患者肝脏体积(LV)。结果对照组患者相同时间内SI值高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组内比较,相同时间内随分级升高SI值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相同时间内RE值与研究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组内比较,相同时间内不同分级之间RE值存在明显差异(P<0.05);肝功能LV及LV/SLV在对照组患者及研究组不同分级患者中无明显差异(P>0.05);LV、LV/SLV与ICG-R15无明显相关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E、LV×RE及LV/SLV×RE与ICG-R15存在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通过对肝癌患者进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可对患者肝脏储备功能进行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SI、RE反映患者肝脏储备功能,集合肝脏体积可提高RE与肝脏储备功能的相关性,在肝功能损伤程度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9年32期)

颜有霞,田青山,杨燕青,刘灿,冶春花[2](2019)在《PET-CT在肝脏泡型棘球蚴病灶体积测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ET-CT在肝脏泡型棘球蚴病灶体积测量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影像学对手术方案的指导性作用。方法:收集肝脏泡型棘球蚴病15例,术前行PET-CT检查,用PET-CT软件测量病灶体积。经PET-CT医师与外科医师共同讨论制定可能的手术方案,分析预切除体积,测量出手术标本的实际体积;将预切除体积与手术标本体积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15例患者中,预切除肝脏体积介于(163.59±82.1) cm~3,手术标本体积介于(163.26±81.9) cm~3,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8)。术前病灶测量的体积与术后切下来的病灶测量的体积呈正相关(r=1,P=0.000 1)。15例患者23个病灶,依据术前制定的手术切除方案,所有病灶得以完整切除。结论:PET-CT对肝脏泡型棘球蚴病灶体积的测量,能够为临床施行精准病灶切除提供指导性的个体化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陈金良,李康,宋寄春[3](2019)在《乙肝合并肝硬化患者CT肝脏体积测量与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乙肝合并肝硬化患者使用CT肝脏体积测量与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82例乙肝合并肝硬化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依次分为A级组25例,B级组34例,C级组23例,各组患者均于肝组织活检前1周实施CT检查;再选择我院同期、同年龄段因其他原因进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患者41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实施CT肝脏体积测量,观察四组人群肝脏各叶(左外叶、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尾状叶)及总肝体积,并将肝脏体积与Child-Pugh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各组间与对照组左外叶、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尾状叶及总肝体积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各组间左外叶、左内叶、右后叶、尾状叶占总肝体积百分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各组间右前叶占总肝体积百分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病例组肝脏总肝体积与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r=-0.206,P<0.05)。结论乙肝合并肝硬化患者CT肝脏体积小于正常人群,且随肝硬化程度加重不断缩小。(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王宪强,刘洋,王梓豪,朱月悦[4](2019)在《脾脏体积-标准化肝脏比率对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脾脏与标准肝体积比对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对肝细胞癌患者进行连续队列研究,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寻找术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参数的极限值,采用多变量分析,寻找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90天的死亡率是6%,14例诊断为Ⅲ级以下并发症,4例定义为III级及以上。脾脏-功能性肝体积比与脾脏-标准肝体积比关系密切(R=0.904)。在预测术后并发症方面,脾脏-功能性肝体积比与脾脏-标准肝体积比具有相同的效果(曲线下面积0.652 VS.0.648, 95%置信区间, 0.511-0.792 VS. 0.505-0.791)。脾脏-功能性肝体积比与脾脏-标准肝体积比的临界值为3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2.9%和91.3%。多变量分析表明,脾脏-标准肝体积比>38%、ICGR15、失血量>1000 m L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脾脏-功能性肝体积比与脾脏-标准肝体积比关系密切。脾脏-标准性肝体积比>38%、ICGR15、失血量>1000 m L可预测术后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王志恒[5](2019)在《基于叁维成像技术动态分析肝切除术后肝脏体积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验证叁维模拟切除肝体积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连续收集海军军医大学x医院肝外叁科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期间,因肝脏占位性病变行肝切除术的患者资料241例。研究目的验证叁维成像技术在计算模拟切除肝体积方面的准确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41例因肝脏占位性病变在我科行肝切除术的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术前行上腹部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增强检查,CT原始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格式数据输入旭东数字医学软件进行扫描区域的叁维成像,对比叁维成像技术所规划的模拟切除肝体积和术中溢水法测量的肝脏标本体积(术中切除的肝脏标本于第一时间利用溢水法测量出体积指标),进而验证叁维成像技术在计算模拟切除肝体积方面的准确性。对于手术方案与术前叁维成像规划不一致的对象,由主刀医生在术后修正原有的叁维切除方案,最大限度还原真实手术情况,得到最终的叁维模拟切除肝体积。验证叁维模拟切除肝体积和术中实测肝切除体积之间的关系,统计方法采用Bland-Altman分析,线性相关分析和组内相关系数。研究结果: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中,男性148例(61.4%),女性93例(38.6%);中位年龄51岁(25-73岁);中位身高166cm(150-184cm);中位体重为71kg(40-95kg),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39例,B级2例;肿瘤病理类型主要为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228例)。叁维模拟切除肝体积与术中实测切除肝体积线性相关分析得出叁维模拟切除肝体积与术中实测切除肝体积有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r=0.983,p<0.01);两者的组内相关系数(ICC=0.982,p<0.01),一致性较好;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只有4.98%(12/241)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之外,两变量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叁维成像技术规划的模拟切除肝体积与手术中溢水法所测的切除肝体积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和较好的一致性,可以认为应用叁维成像技术规划的模拟切除肝体积是准确的。第二部分基于叁维成像技术动态分析肝切除术后肝脏体积的变化规律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本研究基于“海军军医大学x医院肝外叁科收治患者纵向队列”,采用非概率抽样(判断抽样)的方法连续入组研究对象,按照试验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登记入组。最终有234例患者纳入本队列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文件。研究目的利用叁维成像技术,测定患者不同时期的肝脏体积,动态观察不同患者在行肝部分切除术后,由肝脏再生引起的肝体积变化规律;从临床的角度分析,切除的功能肝体积、肝纤维化程度、年龄、性别等个体化因素对肝脏再生的影响;分析肝切除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与肝体积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用以指导临床工作。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根据预实验结果、文献查询及临床经验进行样本量估计和自变量筛选,最终234例研究对象纳入队列。利用叁维成像技术,对患者各个时期的肝脏体积进行测量,并计算肝脏再生指数RI,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肝切除术后肝脏的体积变化趋势;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对比伴与不伴肝纤维化患者和不同功能肝体积切除率患者术后各个时期的肝脏再生指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术后一周肝脏再生指数RI7的因素;最后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术后肝功能恢复与肝脏再生指数RIx间的关系,结果用以指导临床工作。研究结果:“肝脏再生研究队列”共入组234例患者,肝纤维化患者(S≥2,包括肝硬化)154例,非纤维化患者80例,平均功能肝体积切除率为22.7%(±11.7%);肝切除术后一周肝脏体积迅速增大,术后一周至术后一月,肝脏体积有所下降,术后一月至术后叁月肝脏体积缓慢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肝纤维化患者肝脏体积增加更快(曲线斜率更大),术后一周至术后一月,肝脏体积有所下降,两组之间差异不大,术后一月至术后叁月肝脏体积缓慢增大,两组之间差异不大,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为伴与不伴肝纤维化患者术后肝脏体积变化的趋势相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结果提示,在调整肝脏再生启动前的剩余肝体积RLV0后,不同肝纤维化分组中研究对象的术后一周肝脏体积RLV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纤维化组与非纤维化组之间的术后一周的肝脏再生指数RI7、术后一月的肝脏再生指数RI30存在统计学差异,术后叁月的肝脏再生指数RI90在两组之间差异不显着。不同功能肝体积切除率分组之间肝脏再生指数RIX在术后一周、术后一月和术后叁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一周内,肝纤维化组内不同功能肝体积切除率下的患者,肝脏再生指数RI7有统计学差异;在非纤维化组内不同功能肝体积切除率下的患者,肝脏再生指数RI7无统计学差异。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剩余肝脏百分比(RLVR)、术前抗病毒、术前血清白蛋白(ALB)和体重对肝脏术后一周的再生指数RI7有显着影响。肝功能恢复良好组和肝功能恢复不良组之间的RI7无统计学差异(P=0.228),RI30和RI90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0、P=0.019)。结论:肝脏术后的体积变化趋势为术后一周肝脏体积迅速增大,术后一周至术后一月,肝脏体积有所下降,术后一月至术后叁月肝脏体积缓慢增大;肝纤维化对患者手术后一个月内的肝脏再生程度有影响,对肝脏再生程度的远期影响不明显;功能肝体积切除率对术后肝脏再生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在伴有肝纤维化患者身上表现明显;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手术切除后剩余的肝脏越多,术后短期内肝脏再生程度越不明显,术前ALB较低患者术后肝脏短期内的再生程度可能也会较低;术前抗病毒治疗会有利于患者的术后肝脏再生,而对于体重较重的患者,肝脏术后的再生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另外,肝脏术后一周的体积变化程度并不与肝功能恢复平行。(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16)

华晨辰,刘垚,尹其华[6](2019)在《IQQA-liver自动分析软件在肝脏体积精确测量方面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IQQA-Liver自动分析软件在多排螺旋CT(MD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中测量肝脏体积的准确性及重复性。方法:①对12例家兔行MDCT及MR(FIESTA、LAVA序列)检查,扫描所得的CT及MR图像传至IQQA-Liver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测量兔肝体积。扫描完成后立即处死家兔,解剖后取得肝脏,使用排水法测量兔肝脏的实际体积(ALV),对叁种方法得到的兔肝体积进行对比评价。②重复性研究:半个月后对所有家兔及临床病例进行重复性的研究。结果:①MDCT、MR两个序列(FIESTA、LAVA)测量所得的兔肝体积分别为(126.4±35.8)cm3、(125.0±35.4)cm3、(125.8±35.7)cm3,排水法测得的兔肝真实体积为(126.6±36.4)cm3,MDCT、FIESTA、LAVA所测得的兔肝体积与实际兔肝体积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997、0.997及0.998,P值均<0.05),Bland-Altman图分析显示MDCT、FIESTA、LAVA与"金标准"排水法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②2名操作者各自前后重复测量兔肝脏体积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别为0.995和0.985;2名操作者间两次测量兔肝脏体积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别为0.996和0.987。结论:CT与MR均能基于IQQA-Liver自动分析软件快速测得较为精确的肝脏体积,并具有较高重复性。(本文来源于《CT理论与应用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卢婷婷,徐邦浩,文张,郭雅,李智贤[7](2019)在《巨块型肝癌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剩余肝脏体积增生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Ⅰ期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剩余肝脏体积增生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成功施行ALPPS手术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各时期门静脉直径、最大血流速度,分析ALPPS-Ⅰ期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剩余肝体积增生的相关性。结果 6例患者术后剩余肝平均增生率为36.11%±24.08%。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ALPPS-Ⅰ期术后第3天门静脉主干直径(r=0.745,P=0.045)及门静脉血流量(r=0.742,P=0.046)、第5天门静脉左支直径(r=0.906,P=0.006)及血流速度(r=0.792,P=0.030)、血流量(r=0.841,P=0.018)与Ⅰ期术后剩余肝脏体积的增生率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 ALPPS-Ⅰ期术后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与剩余肝脏体积的增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血流动力学的检测可能有助于预测ALPPS-Ⅰ期术后剩余肝体积增生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周大臣,熊奇如,吴春利,李未祥,耿小平[8](2019)在《结肠癌肝转移联合极限肝切除术残余肝脏体积的个体化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扩大的右肝切除术(切除肝段≥4段)是肝脏外科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围手术期致死性肝衰的发生率高达6%~8%~([1])。残余肝体积常用于术前评估患者对肝切除的耐受能力。而极量肝切除,是指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切除肝体积,不同的肝脏基础疾病,所能耐受的肝切除量不同。正常肝可耐受80%的切除量而肝硬化患者一般不能超过40%~([2])。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对290例扩大性右半肝切除病例提示,极限量肝切除术后,肝衰发生显(本文来源于《肝胆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隋愿,李玉舟,李依明[9](2019)在《CT影像下肝细胞外基质体积分数对患者肝脏纤维化的评估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CT影像下肝细胞外基质体积分数(fECV)对患者肝脏纤维化的评估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行常规肝脏叁期动态CT增强扫描的住院患者310例,根据诊断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160例非肝脏纤维化患者为对照组,150例肝脏纤维化患者为观察组。根据平扫以及平衡期(即注射造影剂3 min后)计算主动脉绝对强化值以及肝实质绝对强化值,并根据公式计算fECV。比较两组Forns指数以及fECV的差异,分析两者模型的相关性,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fECV对肝脏纤维化的评估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Forns指数以及fECV值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rns指数及fECV呈正相关(r=0.304,P<0.01);fECV>31.06%时,曲线下面积(AUG)为0.76,诊断价值中等。结论 CT影像下fECV可作为评估肝纤维化的方法,且评估价值中等。(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03期)

李曜,王志恒,李鹏鹏,张家宁,黄启科[10](2019)在《叁维可视化技术与公式法测定肝脏肿瘤体积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肿瘤体积计算公式与叁维可视化技术测得肿瘤体积的差异性,探讨目前医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公式法还能否满足精准医疗的需求。方法①根据阿基米德原理,通过排水法验证叁维重建脏器体积的准确性;②收集来自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200例肝脏肿瘤病人的薄层CT图像及原始DICOM数据,采用叁维可视化技术进行肿瘤体积计算(结果记为V4)。两位外科医生采用传统方法测量肿瘤长径(A)、宽(B)、高(C),用叁种公式[V=AB~2/2、V=ABC/2和球体公式V=4/3×π×(A/2)~3]计算肿瘤体积,结果分别记为V1、V2、V3(第一位测量者)和V5、V6、V7(第二位测量者)。结果①叁维重建的预切除肝脏体积与排水法测定的真实切除体积高度相关(P<0.01)。②不同公式法与叁维可视化技术测定的肝脏肿瘤体积在总体上有较大误差(均P<0.05);AB~2/2、ABC/2两种公式与叁维可视化结果在男性组、女性组、A≤3 cm组、3 cm<A≤5 cm组、5 cm<A≤10 cm组、A>10 c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球体公式在3 cm<A≤5 cm组中V3、V7与V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 cm<A≤10 cm组中V3与V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AB~2/2、ABC/2公式结果普遍小于V4,误差多在30%左右,球体公式误差波动大,V3误差最大达232.43%,V7最大达243.07%。结论公式法不能准确反映肿瘤体积,未来的疗效评价研究应当采用叁维可视化技术动态评估肿瘤体积。(本文来源于《腹部外科》期刊2019年01期)

肝脏体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PET-CT在肝脏泡型棘球蚴病灶体积测量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影像学对手术方案的指导性作用。方法:收集肝脏泡型棘球蚴病15例,术前行PET-CT检查,用PET-CT软件测量病灶体积。经PET-CT医师与外科医师共同讨论制定可能的手术方案,分析预切除体积,测量出手术标本的实际体积;将预切除体积与手术标本体积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15例患者中,预切除肝脏体积介于(163.59±82.1) cm~3,手术标本体积介于(163.26±81.9) cm~3,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8)。术前病灶测量的体积与术后切下来的病灶测量的体积呈正相关(r=1,P=0.000 1)。15例患者23个病灶,依据术前制定的手术切除方案,所有病灶得以完整切除。结论:PET-CT对肝脏泡型棘球蚴病灶体积的测量,能够为临床施行精准病灶切除提供指导性的个体化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脏体积论文参考文献

[1].刘矿,施建芳,周玮.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结合体积测算在评估肝癌患者肝脏储备功能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9

[2].颜有霞,田青山,杨燕青,刘灿,冶春花.PET-CT在肝脏泡型棘球蚴病灶体积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

[3].陈金良,李康,宋寄春.乙肝合并肝硬化患者CT肝脏体积测量与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

[4].王宪强,刘洋,王梓豪,朱月悦.脾脏体积-标准化肝脏比率对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测意义[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9

[5].王志恒.基于叁维成像技术动态分析肝切除术后肝脏体积变化规律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6].华晨辰,刘垚,尹其华.IQQA-liver自动分析软件在肝脏体积精确测量方面的应用研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9

[7].卢婷婷,徐邦浩,文张,郭雅,李智贤.巨块型肝癌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剩余肝脏体积增生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8].周大臣,熊奇如,吴春利,李未祥,耿小平.结肠癌肝转移联合极限肝切除术残余肝脏体积的个体化评估[J].肝胆外科杂志.2019

[9].隋愿,李玉舟,李依明.CT影像下肝细胞外基质体积分数对患者肝脏纤维化的评估效果[J].肝脏.2019

[10].李曜,王志恒,李鹏鹏,张家宁,黄启科.叁维可视化技术与公式法测定肝脏肿瘤体积的对比研究[J].腹部外科.2019

论文知识图

:50岁女性患者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脏大体...荷瘤小鼠99mTc-MIBISPECT平面静态显像图...叁维重建的肝脏实质结构及左外叶结构压感笔半自动法测量肝体积1.4肝脏体单纯性肝硬化MRI扫描a,b:MR平扫10周...

标签:;  ;  ;  ;  ;  ;  ;  

肝脏体积论文_刘矿,施建芳,周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