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湖南女子学院的课程改革实践,强调紧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强化系统化与整体性的课程知识结构;面对职业化发展需要,构建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系列课程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构建多样化教学方法;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立体多层实践教学体系;基于能力与职业素质,构建全过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团队;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新建本科院校,多为应用型本科教育院校,倡导应用教育,将办学方向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者汤宇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1]湖南女子学院作为新型应用型本科女子院校,在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上充分体现了创新性,大力实施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的改革[2]。在应用型转向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是课程,而构建实践性、应用性课程体系,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湖南女子学院为了加强应用型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开展了教学团队建设[3]。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就是紧跟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趋势而建立的。如何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对社会学系列课程进行改革,使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适应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进行了认真研究。
1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设置与特色
教学团队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两大核心问题,完整的课程体系可以保障教学的基本质量,而良好的教学团队则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根本动力。因此,基于对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有着极强的要求,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不断进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致力于团队教学水平的提升。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以教育与法学系为建设单位,以社会学学科为建设平台,以社会学系列课程为建设支撑,以课程应用型转向为要求,以教学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创新教育为目标,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注重团队建设的历史性与继承性、长期性与积淀性[4],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发挥学术带头人的核心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支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职称学历层次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和锐意进取的教师组成的一线教学团队,也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果。社会学学科于2013年成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其支撑的社会工作、女性学、家政学专业已经成为省级或校级综合改革特色专业。社会学系列课程中,女性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家庭生活科学为省级精品课程,社区社会工作、社会调查方法为学校优秀课程,社会学为学校综合改革试点课程。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道”则是用典,用了《咸阳别李处士》“古道自迢迢,咸阳离别桥。”典故。古道是分别的最后一站,牵手走过的地方注定是预示着分别的存在,这使歌曲充满了离愁别绪,牵手走过的道路也成为了离别的道路,这使歌曲充满了戏剧化的魅力。
目前,高职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存在基础薄弱、词汇量少、语法概念模糊等问题。很多学生反映英语阅读学习中的难点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主要是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辨析、不同词性的灵活运用;语法层面主要是语法知识的灵活运用及对于篇章整体含义的把握;及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而造成阅读障碍及误读等阅读困难。
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实现双闭环系统结构控制。社会学系列课程以人才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组成了反馈自动调节系统,如图1所示。团队带头人根据职业化要求与用人单位需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各教学环节;团队中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及成员中主讲教师对负责的各门课程进行优化、调整;成员中教学办主任、教研室主任主抓授课质量、授课效果评价工作,实现双内环反馈,并及时进行调节。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生命线,最终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
图1 人才培养控制双闭环系统结构
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社会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与调整。一是依据社会学系列课程知识的基础性、渗透性、交融性进行优化整合[4]。在教学实践中,为使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避免交叉而又重复讲,将每门课程放到社会学系列课程中去审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和调整,在各门课程之间进行优化整合,不断强化社会学系列课程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二是根据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和性质不同,构建每门课程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课程框架。社会学系列课程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在教学实践中打破了社会学系列课程的理论、方法、实务课程的界限以及各教学环节相互孤立的界限,不断融合社会学系列课程内容和各教学环节,构建每门课程新的框架结构体系,同时每门课程都有重点、目标和特色,都有自己的知识逻辑体系与完整性,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正是各门课程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才使得社会学系列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三是按照知识的逻辑结构及在人才培养的地位与作用设置其课程性质。在社会学学科名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工作实务设置为核心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将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按照体系、办学特色与学科发展设置拓展课程,增设女性社会工作、婚姻家庭学等选修课,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四是依据社会学系列课程的知识基础性与创新性的原则,将教师教研与科研成果引入课程教学。课程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在课程内容组织上,教师坚持课程知识的基础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能较好地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将社会学前沿的学科知识教授给学生,加深对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体现社会学系列课程知识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促进了教学内容更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
2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课程建设上,以优秀课程建设带动和促进其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教师实务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融入国内外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倡导自主探索、勇于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相关知识又形成教师技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课程建设带动和促进其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精炼基础理论课的内容,依据社会学学科的基础性、时代性与先进性,适时增添能反映现代社会学学科前沿的新理论、新视角的知识,真正做到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打破传统的分科体系,进行整体性整合;强调综合应用学习领域,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与职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学课程体系。面向职业化开展教学,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实践教学过程,按照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包含单元(微观)、系统(中观)、整合(宏观)进行设计,构建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2.1构建系统化与整体性的社会学系列课程知识结构
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一个团结务实、锐意进取,朝气蓬勃的团队。团队的教师具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老中青相结合,不断研究教学方法,老教师传授教学经验,中年教师学历高,科研能力强,青年教师精力充沛,相互取长补短,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
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应用社会学理论、方法与实务,以社会学观察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运用社会学想象力,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转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判断和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围绕这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将原理、方法、技术和应用有机结合起来[5],打破社会学系列课程之间的界限,改变原有的社会学理论和应用的课程体系,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工作实务和实务项目设计与管理等课程设置为主干课程。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依据不同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学生的专业自我,为学生毕业实习、求职打下良好基础。
2.2构建面向职业化需求的课程教学体系
第一,对于3台空气压缩机,建立远程后台监控平台,能够准确的故障跳闸,具有实时曲线、生成报表、历史记录、故障录播等功能;
图2 面向职业化的系列课程教学结构图
在湖南女子学院总体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对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
2.3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多样化教学内容方法体系
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结构变动度分析法。其中,灰色关联分析法是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各影响因素与住院次均费用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结构变动度分析法能够综合表达住院费用内部结构的构成变化,反映医疗费用结构变化的总体特征[2, 3]。
2.4构建立体多层的社会学系列课程实践体系
社会学系列课程实践上,基本构建了一条主线、四个结合、四个层次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立体、多层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内容设置上,从课程出发,以应用性技能为主线,设置社会学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做到课内、课外、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四结合,实现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通过实务项目的实施,分解实践任务到系列课中;通过系列课的实践,完成由单元、系统、整合的过程,使学生全面掌握点线面知识,达到社会学系列课程所具有的专业能力。具体分层为:一是基础层。侧重基础技能训练,通过观察性实践和参与社会调查研究,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是拓展层。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的比赛(比如项目策划与设计等),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应用层。根据课程实践的要求在寒暑期间安排了课程实习,目的是训练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开展社会实践。学生在教师的督导下,自觉地整合运用社会学类课程理论知识、价值观、方法及技巧,辨识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学生从事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是综合层。以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为载体进行综合素质训练,转换角色,在实务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完成实习任务。教师从研究的角度调查评估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6]。毕业实习就是一个职业转换的过程。学生在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中能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应用,有效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务与研究的结合,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了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144”课程教学体系,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分阶段实施的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的课程学习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感性到理性、由“自化”到“自主”、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依次递进的过程。学生对课程价值理念的内化、理论知识的掌握,是通过由单门课程的实践依次递进到多门课程实践,其层次与水平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践阶段构成的。学生的实务能力与水平都是依不同的阶段而得以提升,因此,“144”课程教学体系形成的立体多层实践观,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不断增强作用[6]。
2.5构建社会学系列课程多元化考核方式
针对以往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式较单一,主要用理论课的考试成绩来衡量的问题,社会学系列课程考核分成三个部分进行:一是过程性考核,就是动态评价学生,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重视学在过程中的转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学习目标、获得动力。过程性考核注重“动态评价,以评促学”,不是僵化的、单一的考核方式,而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考试方式[7]。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实行动态调控,既体现了灵活性,又考虑了学生的个体性,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如既往。二是成果性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考核,在实践教学、项目教学中,学生主要以完成目标任务为主,考查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情况,考核学生的能力水平。三是素质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态度、参与、协作、沟通、习惯等方面,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8]。这种考核体系,既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情况,又考核学生掌握知识和相应能力水平的情况。同时,课程考核不仅仅是卷面成绩,还有实训项目成绩、竞赛、认证等;考核评价人不仅是教师,还有行业专家、学生自己、实训单位督导等,这构成了全过程、多元化的基于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课程考核体系。通过多元化的成绩考核方式,不仅可以改善课程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3结语
构建合理的应用性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师应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能力为本位,社会需要为准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理论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按照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来认真设计教学环节,优化社会学系列课程体系的教学组织。在课程考核上,采取不限于试卷的多种考核形式,注重课程考核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汤宇.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电子世界,2013(1):144.
[2] 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3] 赵雨清,刘金旺,汤四平.大学数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1):78-80.
[4] 王浩全.信号与系统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5):82-83.
[5] 闾燕,张琛.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7):97-98.
[6] 廖鸿冰.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434”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J].社会工作,2015(5):109-117.
[7] 何晖,刘志青.探究式案例教学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39-44.
[8] 闾燕,张琛.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7):97-98.
TeachingReformandPracticeofSeriesofCoursesonSociologyBasedonAppliedTalentsTraining:ACaseStudyofHunanWomen’sUniversity
LIAO Hongb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aw,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im of training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e teaching team of series of course on Sociology, combining the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stresses that we should follow the trend of teach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ic and holistic structure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Facing the need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build curriculum system of series of courses from the point to surface, from the shallow to deep,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by construct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build a three-dimensional multi-layer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mbin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et up a whole-process and diversified curriculum assessment system based on students’ cap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Keywords: applied talents, teaching team, series of courses on Sociology,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9)02-0047-05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9.02.009
收稿日期:201810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SH109);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8〕436号-903);湖南省本科院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社会学应用特色学科(湘教通〔2018〕496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YBA238)
作者简介:廖鸿冰(1966-),男,湖南衡阳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政策、社会治理、社会工作、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责任校对 朱春花)
标签:社会学论文; 课程论文; 系列论文; 学生论文; 课程教学论文;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2期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SH109)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8]436号-903)湖南省本科院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社会学应用特色学科(湘教通[2018]496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YBA238)论文; 湖南女子学院教育与法学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