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绿洲论文_孙青林,康凯,李铭

导读:本文包含了张掖市绿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张掖市,张掖,绿洲,玉米,干旱,制种,农业。

张掖市绿洲论文文献综述

孙青林,康凯,李铭[1](2019)在《西北干旱绿洲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实践探索——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省张掖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从战略指引和问题导向出发,落实发展目标与战略,解决城镇空间拓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初步划定了全域市级开发边界。本文从以上实践经验出发,预判甘肃省河西地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可能面临的五类难点,并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层级框架与技术体系入手,在省市联动、科学支撑和政策设计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思路。(本文来源于《小城镇建设》期刊2019年11期)

罗君,孙振亓,张学斌[2](2019)在《基于Ripley's K函数的绿洲景观格局演变分析——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87年、2000年、2011年、2016年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数据,应用Ripley′s K函数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甘州区绿洲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是甘州区绿洲区域的景观基质,未利用地环绕耕地周围,林地、水域、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以斑块或廊道形式镶嵌在耕地与未利用地中;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逐渐增加,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明显减少,水域和建设用地的空间聚集性强于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和耕地;各年的景观要素均表现出较弱的聚集特征,具有较低程度的空间正相关,相关性逐年减弱,说明研究区域景观格局正在向随机化发展;草地和建设用地在较大尺度下呈现聚集的空间格局,林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在小尺度下呈现出聚集的空间格局,1987年和2000年水域在小尺度下呈现出聚集的空间格局,2011年和2016年在较大尺度下呈现聚集的空间格局;自然景观的空间聚集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其面积比例不断下降,人工景观面积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表明研究区域景观类型趋向单一,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变化造成了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梁峰,石培基,李骞国[3](2018)在《河西走廊绿洲城市空间扩展及驱动机制——以张掖市主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城市是干旱区生产生活的集聚中心,也是人地关系最为敏感的区域。研究绿洲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掌握干旱区城市空间扩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引导城市空间向合理的空间形态模式演进,推进绿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张掖市地形图和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用地信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张掖城市扩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66年以来,张掖城市空间扩展迅速,当下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倍;(2)张掖城市空间扩展经历了由慢到快的扩展过程,这符合我国城市扩展的一般规律;(3)张掖城市空间扩展是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设施条件和政府行为引导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不同时期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同。(本文来源于《开发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曹瑾,张亮晶,王丁宏[4](2018)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以张掖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期科学地监测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文章构建了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张掖市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2000—2015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评价,并对其成因加以分析。然后建立协调度模型,对五大子系统16年的协调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张掖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断增强,但各子系统支撑能力存在强度差异,制约该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主要压力来源于资源系统,水资源短缺是主要限制因素;各子系统间协调状态经历了"不协调→比较协调→不协调"的变化。最后,结合地区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钟方雷,杨肖,郭爱君[5](2017)在《基于LCA和DEA法相结合的干旱区绿洲农业生态经济效率研究——以张掖市制种玉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农业是我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的精华,面临关键生产要素稀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限制,低投入高产出的高生产效率无疑是破解双重限制的重要途径,因此十分有必要评估其生态经济效率,辨析其影响因素。在张掖市统计局投入产出调查基础上增补专项调查,以制种玉米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先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制种玉米生产边界内的相关环境影响量化分析,并将干旱区主要的农业生产约束性要素——水资源纳入其中,得出张掖市制种玉米环境影响归一化结果加权评估后的均值为1.28E-07;再将该值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第二步的SBM超效率模型效率评价体系中,测算得出生态经济效率均值为0.871 2;最后,分别采用OLS和Tobit两种方法对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生态效率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7年11期)

蒋岱位,钟方雷,郭爱君[6](2017)在《干旱区绿洲大田玉米生产效率研究——以张掖市种植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干旱区绿洲农业典型区张掖市甘州、临泽、高台叁县区为例,在投入产出专项调查基础上增补调查内容,利用DEA-Tobit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大田玉米生产效率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叁县区大田玉米综合技术效率存在21.9%的提升空间,其中纯技术效率提升空间大于规模效率,说明种植技术运用程度低是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2)小规模农户生产效率较高,大规模种植户可通过加大机械化生产、节水灌溉规模等措施,提高生产效率。(3)种植业收入、务工收入、温度与大田玉米生产效率呈显着正相关性;补贴收入、化肥农药用量、种植面积与大田玉米生产效率呈显着负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7年10期)

杨肖,钟方雷,郭爱君,王琼[7](2017)在《干旱区绿洲制种玉米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以张掖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分析干旱区绿洲农业的生态环境影响,在张掖市统计局投入产出调查基础上增补专项调查,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市主要叁县区的制种玉米为例,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将灌溉用水量纳入LCA清单,定量评估作物生命周期内投入产出的环境影响。结果显示,张掖市甘州区、高台县和临泽县制种玉米环境综合影响指数分别为0.608 0、0.538 1和1.259 5,其中:化肥的生产和施用对环境影响十分显着;淡水消耗量高于华北地区,低于陕西关中地区;与实行轮作的地区比较,环境污染指数较高。建议加大技术指导,测土配方施肥,并在气候及生产条件允许的区域改变耕作制度,调整种植结构。(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杨肖,钟方雷,郭爱君[8](2017)在《绿洲农户生产效率差异评价及改进策略——以张掖市制种玉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农业是中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的精华,面临自然要素稀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限制。基于制种玉米种植农户数据,在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生产效率的基础上,依据测算结果对冗余投入要素进行改进模拟,得出以下结论:该地区制种玉米生产效率均值为0.863 3,且小规模农地效率值最高,大规模农地效率值最低。针对冗余投入要素的改进模拟后,提出了主要针对贡献率高的生产要素优化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7年04期)

童华丽,石培基,李佳芳,张学斌[9](2017)在《绿洲城市的城市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张掖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地区占全球土地的30%左右,绿洲型城市是干旱区的主要城市模式。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可能严重影响绿洲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绿洲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的同时维持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及完整性对于绿洲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张掖市为例,运用熵值法对绿洲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评估,利用谢高地等的生态系统单位服务价值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并对二者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明晰了城市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张掖城市化水平在1995-2013年期间逐渐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有所提高。此外,研究结果发现,张掖市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呈现不规则的"U"形状。从1995年到1998年,张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缓慢上升,1998年至2006年不变,2006-2013年间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对张掖城市化发展水平和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化的不同侧面与生态系统服务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景观城市化直观反映了土地利用覆被的改变,通过景观格局的变动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内容和数量,是生态服务变化的作用途径和总体表征;人口城市化是生态服务变动的内在与核心驱动力,经济城市化则影响着生态服务的内容构成。(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6-26)

师银芳,赵军,李传华[10](2017)在《张掖市典型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典型绿洲为例,研究绿洲农田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全球变化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为区域农业资源管理决策与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MOD17A3NPP产品、气象数据及甘州区农业统计等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研究。[结果]甘州区不同农田类型净初级生产力(NPP)均值最小值均出现在2001年,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甘州区农田净初级生产力年均值变化范围为109.3~420.5g/(m~2·a),其分布特征与农田类型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同一农田类型,高海拔区农田生产力小于海拔较低区,即农田生产力的大小是由农田类型及海拔高度共同决定的。NPP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农田生产力增加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0.9%,主要是旱地和高海拔地区的水浇地。海拔1 800m以上的旱地和水浇地年降水量的增加趋势远大于平均气温,其NPP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结论]近10a来甘州区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整个旱地和水浇地年均NPP呈增加趋势,水田年均NPP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7年02期)

张掖市绿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1987年、2000年、2011年、2016年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数据,应用Ripley′s K函数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甘州区绿洲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是甘州区绿洲区域的景观基质,未利用地环绕耕地周围,林地、水域、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以斑块或廊道形式镶嵌在耕地与未利用地中;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逐渐增加,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明显减少,水域和建设用地的空间聚集性强于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和耕地;各年的景观要素均表现出较弱的聚集特征,具有较低程度的空间正相关,相关性逐年减弱,说明研究区域景观格局正在向随机化发展;草地和建设用地在较大尺度下呈现聚集的空间格局,林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在小尺度下呈现出聚集的空间格局,1987年和2000年水域在小尺度下呈现出聚集的空间格局,2011年和2016年在较大尺度下呈现聚集的空间格局;自然景观的空间聚集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其面积比例不断下降,人工景观面积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表明研究区域景观类型趋向单一,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变化造成了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掖市绿洲论文参考文献

[1].孙青林,康凯,李铭.西北干旱绿洲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实践探索——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

[2].罗君,孙振亓,张学斌.基于Ripley'sK函数的绿洲景观格局演变分析——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9

[3].梁峰,石培基,李骞国.河西走廊绿洲城市空间扩展及驱动机制——以张掖市主城区为例[J].开发研究.2018

[4].曹瑾,张亮晶,王丁宏.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以张掖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8

[5].钟方雷,杨肖,郭爱君.基于LCA和DEA法相结合的干旱区绿洲农业生态经济效率研究——以张掖市制种玉米为例[J].生态经济.2017

[6].蒋岱位,钟方雷,郭爱君.干旱区绿洲大田玉米生产效率研究——以张掖市种植户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

[7].杨肖,钟方雷,郭爱君,王琼.干旱区绿洲制种玉米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以张掖市为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

[8].杨肖,钟方雷,郭爱君.绿洲农户生产效率差异评价及改进策略——以张掖市制种玉米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7

[9].童华丽,石培基,李佳芳,张学斌.绿洲城市的城市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张掖市为例[C].2017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7

[10].师银芳,赵军,李传华.张掖市典型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7

论文知识图

河西绿洲张掖市2005~2010年耕地面积和...一2研究范围示意图—2009年河西走廊绿洲土地资源承载...研究区地理位置河西绿洲张掖市2005~2010年林地和园地...张掖市地理位置及其气象站点分布图

标签:;  ;  ;  ;  ;  ;  ;  

张掖市绿洲论文_孙青林,康凯,李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