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模量应变曲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力学,膨胀土,地震扁铲试验,共振柱
模量应变曲线论文文献综述
李晶晶,孔令伟,金磊[1](2017)在《膨胀土原位剪切模量–剪应变衰减曲线与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原位应力状态膨胀土在小应变作用下的刚度衰减特性,综合原位地震扁铲侧胀和室内共振柱试验,分析应力历史、应力状态和试样扰动对膨胀土剪切模量衰减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力状态和应力历史对膨胀土剪切模量影响较大,相同应力历史下,剪切模量随围压增加而增大,随着应变的发展,衰减较快;相同应力状态下,经历加载–卸载过程的剪切模量–剪应变(G-γ)衰减曲线位于仅经历加载过程的曲线上方,但经历加载–卸载和加载–卸载–再加载过程后土的G-γ衰减曲线基本重合;另外,相同应力历史条件下,土的原位剪切模量较室内共振柱试验所得剪切模量值大,且衰减更快,说明取样卸荷、运输及制样等扰动因素对土体结构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通过室内加卸载过程无法还原其原位力学性状;参考剪应变不同时,推求得到的原位G-γ衰减曲线的中间部分差异较大,参考剪应变越小,剪切模量衰减越快,说明合理选取参考曲线和小应变剪切模量是推求原位G-γ衰减曲线的关键。该研究可为类似场地地震分析和沉降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尚世宇[2](2017)在《再生混凝土风侵下的弹性模量及应力-应变曲线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风侵下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准确分析,利用万能实验机模拟风侵条件,通过实验分析了再生混凝土试件在不同再生粗骨料替换率和不同水灰比下的弹性模量以及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趋势,并利用最小二乘函数对曲线进行拟合。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粗骨料替换率的不断增加,再生混凝土试件的抗风侵强度略有增加,与普通混凝土试件相比,再生混凝土试件的弹性模量要更小一些,其变小的程度随着再生粗骨料替换率的不同而不同;(2)再生混凝土试件的应力-应变曲线的发展趋势与普通混凝土试件相似,都可分为弹力有效阶段、产生缝隙阶段、缝隙扩大阶段和损毁阶段。在达到应力极大值之前,再生混凝土的变形能力要强于普通混凝土试件。(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7年02期)
秦拥军,严文龙,于江[3](2016)在《掺锂渣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及应力-应变曲线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改变锂渣掺量及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混凝土进行轴心抗压试验。确定其弹性模量、峰值应变的计算公式;分析应力-应变曲线和应力比-泊松比曲线的变化规律;建立掺锂渣再生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结果表明,适量再生粗骨料和锂渣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弹性模量、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是30%,锂渣掺量是20%时,其弹性模量和峰值应力较未掺锂渣的普通混凝土增长17.22%和48.2%。(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6年16期)
霍福磊,张国利,马明,陈光伟[4](2012)在《涤纶纱与棉纱模量-应变曲线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模量-应变曲线(应力-应变曲线的导数)比应力-应变曲线更清楚地表现出不同纱线之间拉伸性能的差异.通过对纱线应力-应变曲线和模量-应变曲线的分析可知:棉纱的应力随应变呈线性增长,而涤纶的应力随应变呈反"S"型增长;在应变为1%之前,棉纱线的模量近似线性增长,在应变1%之后,模量-应变曲线呈现锯齿状增长;而涤纶纱,在应变1.6%之前,模量呈现近似线性增长,在应变1.6%~4.5%之间,模量逐渐减小,在应变4.5%之后,模量逐渐增大;在计算纱线的初始模量时,应变的取值点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大,不同的纱线有不同的计算初始模量的应变区间.(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屈立军,李焕群,王跃琴[5](2009)在《Q345(16Mn)钢在恒温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弹性模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估和分析钢结构的耐火性能,对我国10个钢厂生产的16Mn钢进行152次恒温加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钢材的应力-应变曲线随温度升高,应力变小而应变增大,曲线斜率即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和应变增大而趋于零。钢材在高温下的弹塑性性质非常明显,在钢结构高温性能分析中应当考虑这种特性。依据试验结果构建了以表格形式表达的钢材折线应力-应变曲线和弹性模量,为火灾下钢结构的变形和温度应力计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火灾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尹宝,黄莉茜,陈载源[6](2006)在《工业用及服用PET纤维的模量-应变曲线及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拉伸实验测试的高模低缩型PET工业丝和服用PET长丝的负荷-伸长曲线,进行计算转换得到纤维的模量-应变曲线。通过声速法和X射线衍射实验测试纤维的取向和结晶,结合纤维结构及纤维应用讨论了两种PET纤维的模量-应变曲线特点。(本文来源于《山东纺织科技》期刊2006年06期)
吕晶,王善元[7](2005)在《工业用PET长丝“模量—应变”曲线拟合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PET长丝对力学性能有特殊的要求,用“模量—应变”曲线代替“应力—应变”曲线,可以更清楚地反映其力学行为。在一般拉力实验机上可获得PET长丝负荷、伸长数据,再经处理后获得应力、应变及对应的模量数据。采用对“应力—应变”曲线直接求导、以及对所求得的模量值进行拟合这两种方法,可获得“模量—应变”曲线。结合实验条件,对这两种方法获得的曲线进行了对比和评价。(本文来源于《纺织科学研究》期刊2005年04期)
吕晶,张琳,王善元[8](2004)在《工业用PET及PA纤维模量—应变曲线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拉伸试验数据得到应力—应变曲线和模量—应变曲线可以更全面地反映纤维的力学性能。PET及PA的模量—应变曲线都是明显的双峰曲线。结合拉伸过程中PET纤维内部结构的变化解释PET纤维的特征模量—应变曲线,并讨论如何提高持续使用应变范围的模量问题。PET模量—应变曲线上的第一个模量峰为初始模量,标志着无定形区缠结网的破坏;无定形区蜷曲大分子伸直时模量较低,导致出现模量低谷;由于伸直的缚结大分子模量较高,出现了第二个模量峰。(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3期)
王卫香,杨崇倡,王华平,管伯良,吕文军[9](2002)在《HMLS纤维模量应变曲线的多项式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HMLS纤维应力应变曲线取得的关键数据点采用多项式模拟,应用误差理论检验其合理性,得到合理优化的应力应变曲线,经求导后,用MATLAB语言模拟出模量应变曲线。(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6期)
陈重酉,刘妍,肖育军,孙家昌,刘键[10](1999)在《工业用PET纤维的模量-应变曲线》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工业用PET纤维对力学性能的特殊要求,用应力-应变曲线的一阶导数模量-应变曲线代替应力-应变曲线可更清晰反映纤维的力学行为。在一般的Instron拉力试验机上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由于平滑程度差,直接求导失败时,可用叁次样条函数拟合方法获得模量-应变曲线。(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1999年04期)
模量应变曲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对风侵下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准确分析,利用万能实验机模拟风侵条件,通过实验分析了再生混凝土试件在不同再生粗骨料替换率和不同水灰比下的弹性模量以及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趋势,并利用最小二乘函数对曲线进行拟合。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粗骨料替换率的不断增加,再生混凝土试件的抗风侵强度略有增加,与普通混凝土试件相比,再生混凝土试件的弹性模量要更小一些,其变小的程度随着再生粗骨料替换率的不同而不同;(2)再生混凝土试件的应力-应变曲线的发展趋势与普通混凝土试件相似,都可分为弹力有效阶段、产生缝隙阶段、缝隙扩大阶段和损毁阶段。在达到应力极大值之前,再生混凝土的变形能力要强于普通混凝土试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量应变曲线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晶晶,孔令伟,金磊.膨胀土原位剪切模量–剪应变衰减曲线与特征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
[2].尚世宇.再生混凝土风侵下的弹性模量及应力-应变曲线实验[J].科技通报.2017
[3].秦拥军,严文龙,于江.掺锂渣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及应力-应变曲线试验[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
[4].霍福磊,张国利,马明,陈光伟.涤纶纱与棉纱模量-应变曲线的分析[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2
[5].屈立军,李焕群,王跃琴.Q345(16Mn)钢在恒温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弹性模量[J].火灾科学.2009
[6].尹宝,黄莉茜,陈载源.工业用及服用PET纤维的模量-应变曲线及其分析[J].山东纺织科技.2006
[7].吕晶,王善元.工业用PET长丝“模量—应变”曲线拟合方法的研究[J].纺织科学研究.2005
[8].吕晶,张琳,王善元.工业用PET及PA纤维模量—应变曲线的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9].王卫香,杨崇倡,王华平,管伯良,吕文军.HMLS纤维模量应变曲线的多项式模拟[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10].陈重酉,刘妍,肖育军,孙家昌,刘键.工业用PET纤维的模量-应变曲线[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