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een-80对果蝇急性毒性和寿命的影响

Tween-80对果蝇急性毒性和寿命的影响

一、吐温-80对果蝇急性毒性及寿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但凡[1](2021)在《荷叶碱纳米粒子的构建与性能评价》文中认为荷叶生物碱类物质具有降脂减肥、抑菌、抗氧化、抗病毒等功效,且作为天然产物的荷叶生物碱具有其他药物所不具备的安全性,这使得荷叶生物碱类物质极具应用潜力。但荷叶生物碱也存在溶解性差、生物利用率低等问题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利用,因此探索提高荷叶生物碱类物质的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实验以荷叶碱为研究对象,制备了脂质体和磷脂-壳聚糖自组装纳米粒两种纳米载体以包埋荷叶碱。结合色谱、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等技术方法对制备的纳米载体进行表征;设计贮藏稳定性实验,消化稳定性实验和体外模拟释放实验,研究包埋了荷叶碱的纳米粒的特性,并设计动物实验验证脂质体对于荷叶碱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改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荷叶碱脂质体的构建。直接构建脂质体包埋荷叶碱会有大量荷叶碱吸附镶嵌在脂质体外膜上,从而严重影响脂质体的特性。实验发现,在添加了与荷叶碱质量比为1:1的十二烷基磺酸钠(AS)或者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后荷叶碱能被脂质体包埋至中心,此时纳米粒子外形类似球形,添加十二烷基磺酸钠的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85 nm,电位为-23.82 m V;当胆固醇浓度为1 mg/m L,荷叶碱浓度为1 mg/m L,大豆卵磷脂浓度为20 mg/m L时,荷叶碱脂质体具有最大包封率89.33%。(2)荷叶碱自组装纳米粒的构建。传统的溶剂注入法制备的荷叶碱自组装纳米粒的包封率只有20.08%;而采用改良的溶剂注入法,磷脂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20:1,且壳聚糖水相中添加2%的水溶性维生素E时可制得具有最大包封率为51.13%的荷叶碱自组装纳米粒,显着提高了纳米载体对荷叶碱的包封率。此时纳米粒子外形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42.23 nm,电位为+24.57 m V。(3)荷叶碱、荷叶碱脂质体和荷叶碱自组装纳米粒的贮藏稳定性、消化稳定性和体外释放特性的评价。结果表明自组装纳米粒具有提高荷叶碱的贮藏稳定性的作用;胃环境是荷叶碱的主要破坏场所,而脂质体和自组装纳米粒均有提高荷叶碱在胃环境中的稳定性的作用;脂质体和自组装纳米粒均有缓释作用。(4)荷叶碱脂质体的代谢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特性评价。脂质体将荷叶碱的口服生物利用提高了2.13倍,增加了荷叶碱在大鼠组织中的含量并降低了大鼠排泄物中荷叶碱的含量,表明脂质体能有效提高荷叶碱的生物利用度。本实验在制备荷叶碱脂质体时,采用添加十二烷基磺酸钠的方法,解决了荷叶碱吸附镶嵌在脂质体表面的问题,相比于采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添加十二烷基磺酸钠的成本较低,效果显着。通过在无水乙醇中添加肉豆蔻酸异丙酯,显着提升了荷叶碱脂质体的稳定性。较好地解决了在用脂质体包埋荷叶碱时的包埋率和稳定性问题。在大鼠实验中,制备的荷叶碱脂质体也将荷叶碱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提升了2.13倍,效果显着。在构建荷叶碱自组装纳米粒时,改良原始的溶剂注入法,并添加水溶性维生素E,从而大幅增加了磷脂-壳聚糖自组装纳米粒的包封率。

刘国强[2](2020)在《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生物活性及与三种药剂的联合毒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的作用方式,对温室白粉虱体内解毒酶、靶标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辣椒碱与3种杀虫剂对温室白粉虱的联合毒力,为辣椒碱在农药领域的应用和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1.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的作用方式:室内采用浸叶法和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成虫的杀虫活性、拒食活性和产卵忌避活性。辣椒碱浸叶法处理温室白粉虱60 h的LC50为327.97 mg/L,玻璃管药膜法处理温室白粉虱72 h的LC50为439.43mg/L,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48 h拒食活性的AFC50为349.10 mg/L,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产卵忌避活性的EC50分别为662.09 mg/L、157.71 mg/L。结果表明: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具有较强的拒食活性和产卵忌避活性,驱避活性显着。2.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解毒酶和靶标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常规的生化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辣椒碱对羧酸酯酶(Car 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乙酰胆碱酯酶(ACh E)、Na+K+-ATP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辣椒碱对4种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浓度辣椒碱处理后,Car E活性先后被激活而高于正常水平,但最终均受到抑制作用,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高浓度(1×103、2×103 mg/L)辣椒碱处理后,GSTs活性低于正常水平,之后缓慢上升至高于对照,最终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低浓度辣椒碱处理后,GSTs活性被抑制,3 h后缓慢上升,最终高于正常水平。125 mg/L辣椒碱处理后,ACh E活性显着低于对照,之后缓慢上升至正常水平;其他浓度辣椒碱处理后ACh E活性高于对照,之后缓慢下降,24 h时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25、250 mg/L辣椒碱处理后,Na+K+-ATP酶活性在正常水平上下波动,且与对照无显着差异,最终在不同程度上高于对照;500 mg/L辣椒碱处理后Na+K+-ATP酶活性被显着抑制,12 h后逐渐升至正常水平;1×103、2×103 mg/L辣椒碱处理后,Na+K+-ATP酶活性则受到持续的抑制作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辣椒碱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Na+K+-ATP酶活性有显着的交互作用。3.辣椒碱与三种药剂对温室白粉虱的联合毒力:室内采用玻璃管饲喂法测定了辣椒碱与吡虫啉、溴氰虫酰胺、苦参碱复配对温室白粉虱初羽化成虫的联合毒力,并以共毒因子法与共毒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复配组合的增效作用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共毒因子大于20的配比共6组,进一步细化配比后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复配组合,其中14组具有增效作用,辣椒碱与吡虫啉、溴氰虫酰胺、苦参碱按287:1、1 558:1、423:1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显着,其共毒系数分别为257.89、255.65、248.80,LC50分别为31.83、128.07、98.87 mg/L,后续试验表明,辣椒碱与吡虫啉50:1复配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为185.19。最终确定辣椒碱与吡虫啉按287:1复配为最佳组合。

朱林莹[3](2020)在《天维菌素与阿维菌素交互抗性研究》文中认为天维菌素A(Tenvermectins A,TVMs A)是从基因工程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MHJ1011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的新型阿维菌素衍生物,具有很好的杀虫杀螨活性。本文以室内选育出的小菜蛾中抗天维菌素A品系RS(RR=33.57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天维菌素与阿维菌素等药剂的交互抗性,抗性种群现实遗传力、抗性风险评估、适合度代价以及抗性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RS品系对阿维菌素等5种药剂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RS品系仅与氯氰菊酯(RR=10.26倍)存在中等水平交互抗性;与天维菌素B(RR=1.80倍)、阿维菌素B1a(RR=2.29倍)、氯虫苯甲酰胺(RR=3.89倍)和多杀菌素(RR=1.95倍)等四种杀虫剂不存在交互抗性。2.抗性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RS品系的平均选择响应R随着筛选代数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现实遗传力从G4代到G9代数值下降,表明小菜蛾种群中起始抗性基因频率低。G9抗性现实遗传力h2=0.0135,这表明小菜蛾对天维菌素A抗性遗传力低,即抗性发展慢,不易得到高抗种群。3.抗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假定田间种群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室内筛选估算值的1/2,使用天维菌素A来防治小菜蛾,若杀死率达到50%、60%、70%、80%、90%,预计小菜蛾获得10倍抗性所需代数分别为113代、93代、77代、64代、51代。4.利用两性生命表研究小菜蛾RS和SS品系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与SS品系相比,RS品系卵期显着延长,幼虫的发育历期、蛹期、雌成虫寿命、雄成虫寿命、总繁殖前期和产卵天数均显着缩短,蛹孵化率、雌成虫存活率较明显下降,相对适合度代价为0.9930,说明RS品系存在适合度代价。5.解毒代谢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与SS品系相比,RS品系中多功能氧化酶活性高2.92倍,羧酸酯酶活性增加2.86倍,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高1.72倍。推测小菜蛾对天维菌素A产生中等抗性,与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增加有关。6.通过克隆测序RS和SS品系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α亚基,并测定4种抗性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与SS品系相比,RS品系的谷氨酸氯离子通道α亚基存在6处突变,与小菜蛾对天维菌素A抗性产生有关;在m RNA水平上,RS品系为SS品系的4.86(Px Glu Cl)倍、3.85(ABCC2)倍、2.94(CYP6)倍、2.05(GST)倍,其中Px Glu Cl、ABCC2和CYP6三个基因差异显着,GST无显着性差异。综上,小菜蛾对天维菌素A产生中抗水平可能是由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ABC转运蛋白与多功能氧化酶共同协作,多基因调控形成的抗性机制。

程沈航[4](2020)在《农药对胡瓜钝绥螨的风险评估及甲维盐的胁迫效应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胡瓜钝绥螨是农田中重要的非靶标节肢动物(non-target arthropods,NTAs),能够作为捕食性天敌生物,防控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等害螨。当前,人们为了追求农作物的高产量高收益,大量喷施农药,在控制靶标有害生物的同时也会使胡瓜钝绥螨等有益生物及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因此,开展农药对胡瓜钝绥螨的风险评估研究,并筛选对NTAs和靶标害虫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药剂,从而达到农药减量化,对保护NTAs的生物功能及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研究首先选择胡瓜钝绥螨和其捕食对象朱砂叶螨进行研究,建立毒性效应测试方法,测试了25种常用农药对2种物种的毒性差异,筛选出了对胡瓜钝绥螨和朱砂叶螨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并进行了风险评估,采用物种敏感度模型对多种NTAs的敏感度进行分析,明确了胡瓜钝绥螨在NTAs中的敏感性地位。在此基础上,为探索甲维盐的胁迫效应机理,本研究建立了两性生命表模型,获得生长发育参数,从种群层面评估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的长期毒性效应;通过表皮穿透和酶活测定,从生化角度分析甲维盐的胁迫效应影响;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测定,从微观层面上,找到了表达代谢酶和保护酶相对应的基因和代谢通路。本研究及成果对相关农药品种研发,及国内外农药对NATs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从体系到具体的方法都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25种农药对胡瓜钝绥螨和朱砂叶螨的毒性效应采用叶盘喷雾法测定了25种常用农药对胡瓜钝绥螨和朱砂叶螨的急性毒性影响。发现胡瓜钝绥螨和害螨朱砂叶螨对抗生素类杀虫剂甲维盐和阿维菌素的耐药性具有明显的差异,其差异倍数达到了883倍和622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两种试虫的选择性不明显,差异倍数在0.58~2.00倍;有机磷类杀虫剂乐果和马拉硫磷对两种试虫的选择性相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两种试虫毒性差异倍数在0.04~2.37倍,且多数表现为对胡瓜钝绥螨毒性更强。综合认为,抗生素类杀虫剂甲维盐和阿维菌素对胡瓜钝绥螨和害螨朱砂叶螨具有高度的选择性。(2)25种农药对天敌胡瓜钝绥螨的生态风险评估采用我国农药登记环境风险评估指南标准体系,评估25种农药对天敌胡瓜钝绥螨的生态风险。发现在农田内暴露场景下,抗生素类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胡瓜钝绥螨表现为低风险(HQ<5),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胡瓜钝绥螨表现出高风险性(HQ>5);在农田外暴露场景下,多数农药品种对胡瓜钝绥螨都表现出低风险,但是联苯菊酯和马拉硫磷对农田外风险不可接受;一些杀螨剂如螺螨酯、螺虫乙酯、炔螨特和哒螨灵等属于低风险药剂。(3)13种NTAs对5种农药的物种敏感度分布采用种群敏感性分布模型,进行了包括胡瓜钝绥螨在内的13种NTAs对5种农药的物种敏感度比较。结果为13种NTAs对不同类型的药剂敏感性差异较大,表现为NTAs对有机磷类药剂乐果、拟除虫菊酯类药剂联苯菊酯和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的敏感性要大于抗生素类药剂阿维菌素和甲维盐。在寄生类天敌中,表现为松毛虫赤眼蜂相比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都更为敏感,烟蚜茧蜂的敏感性较差;在捕食性天敌中,总体上表现为七星瓢虫的敏感性要高于捕食螨、小花蝽等。在低风险药剂选择方面,甲维盐在低剂量下就可以控制80%以上的害虫,同时对NTAs的潜在影响比例为32.5%。(4)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通过模拟自然条件,室内采用喷雾法处理若螨,建立实验种群两性生命表,观察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全生命周期发育历期参数等的影响作用。发现甲维盐浓度升高能够缩短胡瓜钝绥螨的寿命和成螨产卵前期,减少雌螨产卵量。净增值率R0和平均世代周期T都会下降,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则下降不明显,胡瓜钝绥螨种群增长虽然低于健康种群,但整体上仍呈现上升趋势,且雄螨比雌螨更容易受到影响。(5)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的表皮穿透和相关酶系的诱导效应通过甲维盐在朱砂叶螨和胡瓜钝绥螨体内的含量测定及代谢酶和保护酶的酶活测定,发现表皮穿透力并不是导致这两种生物体对甲维盐敏感性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甲维盐处理后,胡瓜钝绥螨体内解毒代谢酶GST、Car E、Ach E和保护酶POD的比活力降低,相关保护酶SOD和CAT比活力增大。表明SOD和CAT在胡瓜钝绥螨受到甲维盐胁迫后参与了生理活动的保护机制。(6)甲维盐胁迫下胡瓜钝绥螨的转录组学分析采用Illumina RNA-seq测序技术分析了经甲维盐胁迫下对胡瓜钝绥螨基因层面的影响。转录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在田间剂量下,有1035个基因有显着的表达差异,其中上调基因和下调基因分别为510和525个。P450、GST和Ach E家族上调基因分别为1、1和2个,下调基因分别为5、12和2个,Car E下调基因1个,没有上调基因;POD家族上调和下调的基因各1个;SOD家族有2个上调基因,CAT家族有1个上调基因;靶标基因GABACl有3个上调基因,2个下调基因;Glu Cl的2条差异基因都表现为上调基因。对筛选的靶标基因进行了Q-PCR验证,结果和测序结果相吻合,同时对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和表观酶活力进行比较,找到了相对应的酶系基因。(7)甲维盐胁迫下胡瓜钝绥螨的代谢组学分析利用液质联用系统LC-MS技术对暴露于甲维盐田间剂量下的胡瓜钝绥螨进行全组分代谢组学分析,共检测出318个可注释的代谢产物,其中79种具有差异的代谢产物,上调33个,下调46个;主要差异代谢产物体现在8-9-环氧二十碳三烯酸、四氢生物蝶呤和L-3-羟基犬尿氨酸等物质,主要的差异代谢通路体现在氨酰基-t RNA生物合成途径、苯丙氨酸代谢途径、氮素代谢代谢途径等。

王晓敏[5](2018)在《翅果油亚微乳的制备、质量评价及其抗疲劳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以翅果油为原料,拟将其制备成亚微乳,并优化其制备工艺,对制剂的进行质量评价及稳定性进行考察,且对其抗疲劳作用及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翅果油亚微乳的处方和工艺筛选:(1)对翅果油合适的HLB值进行考察;(2)单因素试验对翅果油亚微乳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防腐剂、甜味剂等各个组分进行筛选;(3)确定制剂中各组分的最适组成比例;(4)对制剂工艺影响较大的四个因素:温度、搅拌时间、转速、乳化方法进行单因素考察,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将翅果油制备成O/W型初乳;(5)高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考察,制备亚微乳。(2)翅果油亚微乳的质量评价:根据2015版药典的规定,《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以及《保健食品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通过外观性状、粒径、ζ电位、pH值、密度、离心试验、离心稳定性系数Ke值、亚油酸含量等指标对翅果油亚微乳进行理化性质的评价;建立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翅果油亚微乳中亚油酸进行含量测定,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进行制剂稳定性试验,考察其储存条件、时间等。(3)翅果油和亚微乳的缓解运动性疲劳及其机理的研究:将100只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与翅果油低、中、高剂量组及亚微乳组,阴性对照组灌胃给予蒸馏水,试验组分别灌胃给予翅果油低(1.25 mL/kg)、中(2.5 mL/kg)、高(5mL/kg)剂量及亚微乳组(23.7 mL/kg,与低剂量组的载油量相当)。每组20只。对各试验组小鼠连续灌胃30 d,且隔天游泳训练1次,每次20 min30 min,其中每组中的10只小鼠进行负重游泳试验,并测定其力竭游泳时间,另10只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小鼠运动前、后相关生化指标血乳酸(Blood Lactic acid,BLA),肝糖原(Hepatic glycogen,LG),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的含量变化。从而研究翅果油及其亚微乳缓解运动性疲劳效果,并进一步探讨其抗疲劳机理。结果:(1)经筛选得到翅果油最适的HLB值为9,翅果油亚微乳的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F)为单甘脂、聚甘油脂肪酸酯、卵磷脂所组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Cosurfactant,CoSF)为食品级甘油。SF与CoSF的质量比Km=1:1,SF:CoSF:OiL=4:4:5,即处方组成:混合表面活性剂为4%、甘油为4%、翅果油5%、蒸馏水为76%,山梨酸钾为1%,蔗糖为10%。制备工艺为:混合表面活性剂溶解于翅果油中,70℃水浴加热,作为油相(O相),甘油溶解于蒸馏水中,70℃水浴加热,作为水相(W相)。将W相缓缓加入至O相中,70℃水浴加热,保持两相温度相同,边加热边持续搅拌50 min,磁力搅拌速度为15002000 r/min,直至混合均匀,得到均一稳定的乳白色初乳。利用高压均质机对初乳进行均质,均质条件为600bar均质压力下均质6次,得最终的亚微乳制剂。(2)所制备的翅果油亚微乳,外观为均一的乳白色液体,粒径分布在1001000 nm之间,平均密度值为0.97020.9735 g/cm3;pH为5.35.5;ζ电位为-40-50 mv;4000 r/min离心15 min后不分层。GC法建立翅果油亚微乳中亚油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其亚油酸的线性范围为0.05061.012 mg/m L,检测限23.7μg/m L(S/N=3),定量限79.2μg/m L(S/N=10),日内精密度的RSD值为0.47%1.74%,日间精密度为0.33%1.23%,重复性试验的RSD值为1.32%,回收率在98.4%102.1%之间,平均回收率为100.1%,RSD值为1.07%,GC法测定各批次自制翅果油亚微乳中亚油酸的含量为9.8710.18 mg/mL,每批次之间的RSD值为0.96%1.62%;采用HPLC法建立翅果油亚微乳中亚油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其亚油酸的线性范围0.05061.012 mg/mL,检测限为6.325μg/mL(S/N=3),定量限为21.08μg/m L(S/N=10),日内精密度的RSD值为0.38%0.6%,日间精密度为0.98%1.54%,重复性试验的RSD值为1.01%,回收率在98.2%102.4%之间,平均回收率为100.4%,RSD值为1.43%,HPLC法测定各批次自制翅果油亚微乳的亚油酸的含量为9.9110.21 mg/mL,每批次之间的RSD值为1.15%1.34%。稳定性试验结果:影响因素试验表明,翅果油亚微乳在高温条件(60℃)下,第10天时离心试验测定分层,且Ke值较大外,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在低温、光照下各组分包括外观,各质量评价指标及亚油酸含量测定均无明显变化;加速试验结果:在40℃条件下,2个月时离心试验测定分层,且Ke值较大;30℃条件下考察至今,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3)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翅果油中剂量组可显着延长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P<0.05);高、低剂量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制剂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结果虽不具统计学意义,但均略高于低、高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翅果油中剂量组三项生化指标测定结果,包括肝糖原储备量及回复率、血乳酸和血清尿素氮的含量及清除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制剂组各项指标均优于翅果油低、高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结论:本文从处方筛选、制备工艺考察、质量评价、缓解运动性疲劳及其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成功制备了翅果油亚微乳。该制剂具有掩盖油相的滋腻气味及改善口感、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促进人体吸收等优势。各项指标均符合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及2015版《中国药典》第四部“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和2003版《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项下操作的有关规定。该制剂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稳定性高,安全性好,具有缓解运动性疲劳的新型口服制剂。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市场应用前景。

李艳杰[6](2017)在《新型刺槐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刺槐素(acacetin),化学名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又称刺槐黄素或金合欢素,可从菊花、天然刺槐、雪莲等多种植物中提取获得,属经典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刺槐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如抗氧化、抗癌、抗病毒、抗哮喘、抗神经炎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但其效能偏低,确切的作用机制不明确。近年来,新的研究发现刺槐素在抗房颤作用、抗痛风以及镇痛方面,表现出了强于临床常用药物的活性(IC50值);但是作为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环的大共轭区域形成的平面结构,导致其水溶性差,不利于口服吸收,体内生物利用度低,成药性差。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刺槐素分子,一方面引入活性药效团,提高特异性治疗疗效,如抗痛风、镇痛;另一方面利用前药策略,设计氨基酸前药,利用氨基或者羧基成盐,提高水溶性,改善生物利用度。通过生物活性评价,发现了一个高活性化合物Aca-Z12,为刺槐素7位羟基氢被乙酰胺基取代的衍生物,镇痛活性达到89.41%,显着高于刺槐素(69.79%),且水溶性明显改善。表明酰胺基团的引入对7位刺槐素的活性提高至关重要,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可能发现新的更高活性的刺槐素衍生物。本课题在保持酰胺基活性药效团的基础上,以Aca-Z12为先导物,进行优化设计;确定含酰胺基团的不同烷基链碳原子长度对刺槐素生物活性的影响,同时设计不同的含酰胺基团的7位和5位取代物;为进一步提高水溶性,在7位和5位分别引入小分子peg(聚乙二醇)基团和碱性的哌啶基哌啶基团;设计了2类共17个分别以醚键和酯键作为连接键的新的刺槐素衍生物。对所合成目标化合物利用esi-ms和1h-nmr确证了其分子量和化学结构,并且对化合物的熔点进行了测定。应用小鼠醋酸扭体模型,小鼠福尔马林舔爪模型,以及小鼠热板模型3种常用的疼痛模型,评价了化合物的镇痛活性,并进行了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小鼠醋酸扭体模型评价结果表明,所设计合成的新化合物均显示了一定的镇痛活性,其中腹腔给药的镇痛效果强于经口灌胃给药。腹腔注射结果显示,刺槐素及其衍生物对小鼠醋酸扭体模型疼痛均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镇痛活性显着强于双氯芬酸,与前期发现的活性化合物aca-z12的镇痛效果基本相当。灌胃给药的活性与腹腔注射相比显着降低,可能是由于刺槐素及其衍生物的溶解性不佳,吸收差导致的。发现了3个新化合物aca-l08、aca-l09、aca-l12,腹腔注射及灌胃给药的镇痛效果均与阳性对照化合物aca-z12相当或略强。且这三个化合物ed50也是小于刺槐素及aca-z12的。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表明,酰胺烷基类刺槐素衍生物脂肪碳链长度,对活性的影响不明显,碳链延长化合物aca-l01、aca-l02、aca-l03、aca-l13、aca-l14、aca-l15腹腔注射表现出了与刺槐素相当或略有升高的活性,但与aca-z12相比活性有所下降;新化合物aca-l12腹腔注射表现出了显着高于双氯芬酸、刺槐素(aca)以及活性先导物aca-z12的活性。表明乙酰氨基官能团可能对于刺槐素衍生物的活性具有特异性,为下一步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酰胺基团的数量以及酰胺烷基脂肪链侧链取代基类型,对活性也有一定影响,取代基侧链为支链的活性比直链和成环好。刺槐素的7位成酯及引入peg片段的衍生物活性较刺槐素有所提升,但不如先导物aca-z12的活性高。刺槐素7位引入碳酸酯结构,系列衍生物活性与Aca-Z12活性相当。此外,不同位置的取代基对活性也有影响,5位取代产物相对于7位取代化合物活性有所提高。确切的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还有待于更多化合物活性数据的支持。小鼠福尔马林舔爪模型结果表明,腹腔给药10 mg/kg的剂量下,新化合物均表现出了一定的神经痛抑制活性,与阳性药Ralfinamide相当或者比Ralfinamide镇痛活性更好。表明刺槐素类化合物对于神经性疼痛也具有抑制作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少,值得进一步的深入探讨。热板法的结果,尽管新化合物显示出了一定的镇痛效果,但是试验中小鼠行为异常,表现出跳跃行为,而不是舔后足行为,表明热板法可能不适合刺槐素类化合物的活性评价。水溶性结果显示:刺槐素衍生物与刺槐素及Aca-Z12相比水溶性均有所提高,部分衍生物水溶解度是刺槐素的几十倍,如Aca-L05、Aca-L13及Aca-L11;其中连接PEG结构化合物水溶性提高最多;总体观察到5位羟基被取代化合物水溶性大于7位羟基被取代;末端为酰胺的长链醚结构中,水溶解度随碳链的延长而下降。综上,本课题以前期研究发现的活性先导物为基础,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结构的刺槐素衍生物,通过3种小鼠体内镇痛模型评价,发现了新结构的具有镇痛活性的刺槐素衍生物。有3个新化合物的活性与阳性对照相当,可以作为新的天然来源镇痛药物活性先导物。同时水溶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王爱霞[7](2016)在《基于秀丽隐杆线虫的药物体内药效与毒性高通量筛选检测试剂盒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已经表明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优良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但是基于这一平台的高通量筛选目前还存在线虫培养困难、检测方法未标准化等缺点,所以难以在大范围内推广应用。本文以建立标准化的筛选检测方法并构建相应的高通量筛选检测试剂盒为目的,开展了以下三种试剂盒的研制工作,为实现这些试剂盒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基于秀丽隐杆线虫的下调Ras过度激活的抗肿瘤药物高通量筛选试剂盒的研制,以秀丽隐杆线虫的野生型比率为评价指标,确定了受试药物的适宜有机溶媒分别为DMSO≤2%,PEG-400≤2%,Tween-80≤3%;处理方法为加受试药物处理孵化48 h内的L1期MT2124秀丽隐杆线虫至其发育为成虫;阳性对照为3.2μg/mL的RBS;秀丽隐杆线虫的适宜贮存条件为4℃条件下贮存3天。故确定本试剂盒主要由S培养液、MT2124秀丽隐杆线虫、阳性对照药品、NaN3、96孔板等几部分组成,在4℃条件下保存运输时,3天内有效。基于秀丽隐杆线虫的下调体内ROS的抗氧化药物高通量筛选试剂盒的研制,以ROS水平的高低为评价指标,确定了H2DCF-DA的染色温度为20℃,染色时间为30 min;处理方法为加受试药物处理孵化48 h内的L1期N2秀丽隐杆线虫至其发育为L4期;阳性对照为4 mM的Vc。故确定本试剂盒主要由S培养液、N2秀丽隐杆线虫、阳性对照药品、H2DCF-DA染液、黑色384孔板等几部分组成,但其受试药物的溶媒和贮存运输条件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基于秀丽隐杆线虫的药物急性毒性高通量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以秀丽隐杆线虫的死亡率为评价指标,以HgCl2为处理药物,确定了处理载体为透明384孔板,且每孔的最佳L4期N2秀丽隐杆线虫量为50条左右;处理方法为加SYTOX Green与受试药物一同处理L4期N2秀丽隐杆线虫量至其出现大量死亡;结果检测方法为荧光拍照记录法。故确定本试剂盒主要由K培养液、N2秀丽隐杆线虫、SYTOX Green染液、透明384孔板等几部分组成,但其受试药物的溶媒和贮存运输条件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确定。

乔晓婷[8](2016)在《乳化剂吐温80对C57BL/6J小鼠毒性损伤作用》文中提出背景:乳化剂吐温80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主要作用是使不溶或难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同时具有发泡和消泡功能。不仅广泛用于冰淇淋、果酱、黄油、乳制品等多种食品的加工中,而且常用作药物以及化妆品辅料,因此人体很可能处于长期低浓度吐温80的暴露环境中。吐温80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于上世纪70年代已完成,传统的毒理学评价认定吐温80为基本安全无毒物质。近年来,吐温80引起一系列安全事件使其食用安全性受到质疑。因此,本课题采用长期低剂量暴露吐温80,探讨吐温80可能毒性作用及机制。方法:1)80只C57BL/6J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8组(雌雄分开),实验组(5mg/kg bw,50mg/kg bw和500mg/kg bw)以相应吐温80剂量灌胃,对照组则以等量的双蒸水灌胃,按期称重记录,观察其生理活动。90天染毒实验结束后,实施安乐死,收集血液及各脏器,并对有大体病变器官做组织病理HE染色切片观察;2)试剂盒测定小鼠TC、TG和HDL-C含量,以及结肠和脑组织的CAT、SOD、GSH-PX和MDA活性(或含量);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鼠海马组织和大脑皮层HE染色结果;3)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gp蛋白的表达;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脑组织中TNF-α、IL-6、IL-1β、IL-10和P-gp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组织中P-gp的表达。结果:1)吐温80对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染毒期间,观察到500mg/kg bw小鼠活动量较少反应迟钝,部分小鼠伴随尿多、腹泻等情况;实验组小鼠体重变化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雌性5mg/kg bw组、50mg/kg bw组和500mg/kg bw组以及雄性500mg/kg bw组小鼠的脑体比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显着性(P<0.05)增大;肝体比以及肾体比也有部分异常;肉眼以及病理观察都发现脾脏组织有出血现象,海马和大脑皮层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各实验组脑神经元细胞受到损伤、形态萎缩,尼氏体染色也得到相同结果。2)吐温80对小鼠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3个剂量水平(5,50和500mg/kg)的吐温80不同程度抑制小鼠脑组织和结肠组织SOD活性;实验组小鼠脑组织CAT和GSH活力较对照组均不同程度降低,结肠组织除雌性5mg/kg bw组GSH活性较对照组小鼠有显着性降低(P<0.05)外,其它各组均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肠组织无显着性差异。综合实验小鼠脑、结肠组织的SOD、CAT、GSH和MDA活力或含量可以得知,长期低剂量吐温80作用下,导致脑组织氧化应激损伤,结肠组织所受到的氧化应激损伤较小。小鼠血清中各炎症因子的测量结果显示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含量都很低,说明吐温80没有造成机体组织严重的炎性损伤。但实验组小鼠脑组织各炎症因子基因的表达有不同程度升高,表明吐温80造成了脑组织炎性基因表达的升高,可能对小鼠脑组织产生一定炎症作用。3)吐温80对小鼠脑组织毒性损伤作用机制探讨各实验组P-gp蛋白基因在脑组织表达量除雄性5mg/kg bw组外,与对照组小鼠相比,都极显着性(P<0.01)降低;免疫组化镜检结果提示P-gp蛋白主要在细胞外围绕脑血管表达,半定量结果分析各实验组P-gp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小鼠有不同程度降低。Western blot定量结果分析,各试验组小鼠P-gp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小鼠有显着或者非常显着降低。说明吐温80能够抑制脑组织的P-gp基因以及蛋白的表达,从而造成小鼠脑组织的损伤。结论:长期低剂量吐温80染毒导致C57BL/6J小鼠脑组织损伤,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减少,并产生一定氧化应激损伤,激活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机制可能是吐温80抑制了血脑屏障的P-gp蛋白。

陈希[9](2015)在《顺式桥环新烟碱化合物的结构、活性与蜂毒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在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创制过程中,本课题组前期在顺式新烟碱类杀虫剂取得突破,分别通过氧桥环和氮桥环固定硝基为顺式构型,发现了具有较好杀虫活性的化合物:环氧虫啶和IPP167225。本论文以这两个化合物为先导结构,根据新烟碱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药理学研究和蜜蜂毒性情况,设计合成了34个新型顺式桥环新烟碱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结构都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和高分辨ES域高分辨EI质谱确证,并对化合物结构与杀虫活性和蜜蜂毒性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在测试新化合物对苜蓿蚜、水稻褐飞虱和粘虫的杀虫活性中,发现结构修改较大的氧桥环类化合物仍能保持杀虫活性,大部分对苜蓿蚜和褐飞虱都有活性,其中去掉氯吡啶环简化改造的化合物IPP190201对褐飞虱和苜蓿蚜活性良好,比苯环取代氯吡啶的化合物的活性高,但低于环氧虫啶本身。在氮桥环化合物中,改变五元咪唑环为六氢嘧啶环得到化合物IPP190316和IPP190310,或是只取代氯吡啶环上的氯原子得到化合物IPP190305,这三个化合物,在所设计的氮桥环系列中杀虫活性较好,且它们的蜜蜂急性触杀和摄入毒性比对照IPP167225、吡虫啉和环氧虫啶低,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王海军[10](2013)在《苍朴口服液的制备和药理毒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犊牛虚寒型泄泻病是犊牛出生后由致病因素引起以脾胃虚寒、耳鼻俱冷、泻粪稀薄如水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和后备牛的培育。苍朴口服液是在中兽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现代研究成果和技术,开展犊牛虚寒型泄泻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研究,辩证组方、科学配伍研制的一种中药复方口服液。首先,选取温中、健脾、燥湿的中药配伍,组成3组方药,分别对60头患虚寒型泄泻犊牛分3组进行处方筛选试验和80头患虚寒型泄泻犊牛按高、中、低剂量进行剂量筛选试验,其中处方3(苍朴口服液)治愈率为85%,总有效率为95%,效果显着优于处方1和处方2;最佳用药剂量为灌胃给药100mL/次,2次/日,4次为一个疗程。根据处方中各味药材的性质和主要成分的溶解性,分别采取水煎提取、挥发油收集和乙醇提取,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考察相关指标,从中得到最佳制备工艺:黄连、补骨脂等5味药加入14倍量的水,煎煮3次,1.5h/次,水煎液滤过合并;苍术等3味药加入10倍量的水,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收集挥发油8h,水溶液滤过,与水煎液合并浓缩至1g/mL的清膏,放冷,使含醇量达70%,4℃放置48h;厚朴加入6倍量50%的乙醇,加热提取1次,提取1h;与醇沉后的液体合并抽滤,回收乙醇,加入用1.5%吐温-80乳化的挥发油和0.13%的山梨酸钾,搅拌;室温放置过夜,3000r/min离心5min,定容,分装即得。其次,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苍朴口服液中的主药苍术、厚朴、陈皮和补骨脂进行定性鉴别,其结果为色谱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无干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盐酸小檗碱、厚朴酚及和厚朴酚进行含量测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离度、精密度和重现性好。第三,开展苍朴口服液对小鼠肠道内炭末推进试验、番泻叶所致虚寒型泄泻的止泻试验、抑制二甲苯所致耳廓肿胀试验、热板致痛和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吞噬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具有止泻、涩肠、抗炎、镇痛和增强免疫的作用,进一步证实苍朴口服液对犊牛虚寒型泄泻的作用机理。对昆明小鼠灌胃给药,测量LD50及最大耐受量倍数;亚慢性毒性试验按高、中、低剂量组对Wistar大鼠进行14d灌胃给药,观察大鼠的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苍朴口服液属实际无毒,最大给药量相当于临床用量的80倍,在用药剂量合理的情况下,苍朴口服液在临床上的长期应用是安全的。通过处方和剂量筛选、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苍朴口服液组方合理,治疗效果确切,使用安全,具有止泻、涩肠、抗炎、镇痛和增强免疫的作用和燥湿健脾、温中散寒的功效。

二、吐温-80对果蝇急性毒性及寿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吐温-80对果蝇急性毒性及寿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荷叶碱纳米粒子的构建与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荷叶与荷叶生物碱概述
        1.1.1 荷叶概述
        1.1.2 荷叶生物碱概述
    1.2 荷叶生物碱的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1.3 纳米载体概述
        1.3.1 脂质体概述
        1.3.2 自组装纳米粒概述
        1.3.3 其他纳米载体
        1.3.4 纳米药物的质量控制与技术要求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荷叶碱脂质体的构建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2 脂质体的制备
        2.2.3 纳米载体表征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可行性检验
        2.3.2 荷叶碱脂质体制备工艺分析
        2.3.3 荷叶碱脂质体的外形观察
        2.3.4 荷叶碱脂质体的热特性分析
        2.3.5 荷叶碱脂质体的红外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荷叶碱自组装纳米粒的构建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传统溶剂注入法制备荷叶碱的磷脂-壳聚糖自组装纳米粒
        3.2.2 改良制备法制备荷叶碱的磷脂-壳聚糖自组装纳米粒
        3.2.3 包封率的测定
        3.2.4 粒径、分布及电位的测定
        3.2.5 外形观察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荷叶碱的磷脂-壳聚糖自组装纳米粒制备工艺分析
        3.3.2 荷叶碱自组装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和电位分析
        3.3.3 荷叶碱自组装纳米粒的外形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荷叶碱纳米载体的性质研究
    4.1 材料试剂和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贮藏稳定性的评价
        4.2.2 消化稳定性的评价
        4.2.3 体外释放特性评价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贮藏稳定性评价
        4.3.2 消化稳定性分析
        4.3.3 体外释放特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荷叶碱脂质体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5.1 材料试剂和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标准曲线的建立
        5.2.2 代谢动力学评价
        5.2.3 组织分布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荷叶碱脂质体的代谢动力学分析
        5.3.2 荷叶碱脂质体的组织分布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2)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生物活性及与三种药剂的联合毒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辣椒碱生物活性及温室白粉虱防治现状研究进展
    1.1 辣椒碱概述
        1.1.1 辣椒碱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1.1.2 辣椒碱的开发与应用
    1.2 辣椒碱的杀虫活性研究进展
        1.2.1 辣椒碱的杀虫活性
        1.2.2 辣椒碱的作用机制
        1.2.3 辣椒碱的增效作用
    1.3 温室白粉虱研究进展
        1.3.1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与危害
        1.3.2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作用方式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成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2.2.2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成虫触杀活性测定结果
        2.2.3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成虫拒食活性测定结果
        2.2.4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成虫产卵忌避活性测定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4种酶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蛋白质浓度标准曲线
        3.2.2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3.2.3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3.2.4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3.2.5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3.2.6 辣椒碱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温室白粉虱体内4种酶活性的交互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辣椒碱与三种药剂对温室白粉虱的联合毒力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剂毒力测定结果
        4.2.2 共毒因子法定性筛选结果
        4.2.3 共毒系数法定量筛选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天维菌素与阿维菌素交互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天维菌素研究现状
        1.1.1 天维菌素产生菌研究
        1.1.2 天维菌素应用研究
    1.2 抗药性现状
        1.2.1 小菜蛾抗药性现状
        1.2.2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发展现状
    1.3 抗药性产生机制
        1.3.1 表皮穿透速率降低
        1.3.2 解毒代谢功能增强
        1.3.2.1 酯酶
        1.3.2.2 多功能氧化酶
        1.3.2.3 谷胱甘肽-S-转移酶
        1.3.3 靶标位点敏感性减弱
        1.3.3.1 钠离子通道
        1.3.3.2 乙酰胆碱酯酶
        1.3.3.3 γ-氨基丁酸受体
        1.3.3.4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1.3.4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机制研究
        1.3.5 小菜蛾阿维菌素抗性与GluCl受体
    1.4 论文研究思路
2 天维菌素对小菜蛾的抗性选育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药剂
        2.1.3 小菜蛾饲养
        2.1.4 生物测定
        2.1.5 天维菌素抗性种群选育
        2.1.6 交互抗性
        2.1.7 现实遗传力的估算和抗性风险评估
        2.1.7.1 现实遗传力的估算
        2.1.7.2 抗性风险评估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抗性品系选育
        2.2.2 交互抗性
        2.2.3 抗性品系现实遗传力及抗性风险评估
        2.2.3.1 小菜蛾天维菌素A抗性品系现实遗传力
        2.2.3.2 小菜蛾天维菌素A抗性品系抗性风险评估
    2.3 讨论
3 小菜蛾天维菌素A抗性品系生物适合度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供试药剂与器材
        3.1.3 种群适合度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4 小菜蛾对天维菌素A抗性生化机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供试药剂
        4.1.3 供试器材
        4.1.4 解毒酶酶活测定
        4.1.4.1 酶源制备
        4.1.4.2 蛋白含量测定
        4.1.4.3 多功能氧化酶MFO测定
        4.1.4.4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测定
        4.1.4.5 羧酸酯酶CarE测定
        4.1.4.6 乙酰胆碱酯酶AchE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总蛋白含量
        4.2.2 四种解毒酶活性
    4.3 讨论
5 小菜蛾Glu Clα亚基基因克隆及抗性相关基因表达量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供试试剂
        5.1.3 仪器及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引物设计
        5.2.2 总RNA提取
        5.2.3 RNA检测
        5.2.4 cDNA合成
        5.2.5 PCR扩增
        5.2.5.1 小菜蛾Glu Clα亚基全长序列的克隆
        5.2.5.2 实时荧光定量qPCR反应
        5.2.6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5.2.7 连接
        5.2.8 转化
        5.2.9 序列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小菜蛾抗性和敏感品系Glu Clα亚基序列对比
        5.3.2 小菜蛾抗性和敏感品系抗性相关基因表达量比较
    5.4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农药对胡瓜钝绥螨的风险评估及甲维盐的胁迫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非靶标节肢动物
        1.1.1 非靶标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1.1.2 NTAs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及评估体系
        1.1.3 NTAs的风险评价体系中指示物种的确定
        1.1.4 物种敏感度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
    1.2 胡瓜钝绥螨的生物防治现状
        1.2.1 胡瓜钝绥螨及其应用
        1.2.2 朱砂叶螨及防治现状
    1.3 选择性杀虫(螨)剂
        1.3.1 选择性杀虫(螨)剂的研究现状
        1.3.2 本研究高效选择性药剂的筛选
        1.3.3 甲维盐的研究现状
    1.4 化学药剂对昆虫(螨)的毒性效应机制
        1.4.1 药剂对物种表皮穿透作用的研究
        1.4.2 解毒代谢酶和保护酶与昆虫(螨)毒性响应的关系研究
        1.4.3 靶标受体与物种毒性响应的关系研究
    1.5 转录组学在生态毒理中的应用
    1.6 代谢组学在生态毒理中的应用
    1.7 论文设计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农药对捕食螨胡瓜钝绥螨和害螨朱砂叶螨的毒性效应
    2.1 供试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胡瓜钝绥螨室内养殖方法
        2.1.4 生物测定方法
        2.1.5 结果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参比试验结果
        2.2.2 25 种农药对胡瓜钝绥螨的急性毒性结果
        2.2.3 25 种农药对朱砂叶螨的急性毒性结果
        2.2.4 胡瓜钝绥螨和朱砂叶螨对25 种农药的敏感性差异
    2.3 本章小结
3 农药对胡瓜钝绥螨的生态风险及敏感性地位评估
    3.1 农药对胡瓜钝绥螨的生态风险评估
        3.1.1 初级暴露评估
        3.1.2 初级效应分析
        3.1.3 初级风险表征
        3.1.4 风险商值HQ值的分析
        3.1.5 胡瓜钝绥螨和离盲走螨风险商值HQ的比较
    3.2 胡瓜钝绥螨的敏感性地位评估
        3.2.1 NTAs物种和药剂的选择
        3.2.2 NTAs物种毒性数据来源
        3.2.3 物种敏感度分布SSDs曲线的绘制
        3.2.4 物种敏感度分布SSDs模型的建立
        3.2.5 SSDs模型的检验
        3.2.6 HC5 和PAF的计算
        3.2.7 甲维盐对靶标害虫的防治效果
    3.3 本章小结
4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发育繁殖及种群参数的影响
    4.1 试验方法
        4.1.1 甲维盐染毒方法及浓度设置
        4.1.2 两性生命表的构建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生长发育及繁殖力的影响
        4.2.2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种群参数的影响
        4.2.3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年龄-龄期存活率(sxj)的影响
        4.2.4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种群年龄-特征存活率(lx)和繁殖力(mx)的影响
        4.2.5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生命期望值(exj)的影响
        4.2.6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繁殖率贡献值(vxj)的影响
        4.2.7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种群预测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的表皮穿透和酶的诱导效应
    5.1 甲维盐胁迫下的表皮穿透研究
        5.1.1 甲维盐浓度的设计
        5.1.2 试验试剂与材料
        5.1.3 试验方法和步骤
        5.1.4 甲维盐标准品图谱分析
        5.1.5 甲维盐标准品标准曲线的绘制
        5.1.6 甲维盐理论测试浓度
        5.1.7 甲维盐在朱砂叶螨和胡瓜钝绥螨体内的含量
    5.2 甲维盐胁迫下螨体内酶活性研究
        5.2.1 供试试剂
        5.2.2 供试仪器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2.5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解毒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5.2.6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甲维盐胁迫下胡瓜钝绥螨的转录组学分析
    6.1 试验材料
        6.1.1 供试虫源
        6.1.2 试验试剂与材料
        6.1.3 主要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样本采集
        6.2.2 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6.2.3 mRNA文库的构建及Illumina测序
        6.2.4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及生物信息分析
    6.3 荧光定量q-PCR验证
        6.3.1 引物的设计
        6.3.2 cDNA第一链合成
        6.3.3 荧光定量PCR检测
    6.4 结果与分析
        6.4.1 总RNA质量检测结果
        6.4.2 转录组测序基本信息
        6.4.3 基因功能注释
        6.4.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6.4.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注释
        6.4.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6.4.7 胡瓜钝绥螨解毒酶基因差异性分析
        6.4.8 胡瓜钝绥螨保护酶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6.4.9 靶标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6.4.10 q-PCR靶标基因验证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甲维盐胁迫下胡瓜钝绥螨全组分代谢组学研究
    7.1 试验材料
        7.1.1 供试虫源
        7.1.2 试验试剂与材料
        7.1.3 主要仪器设备
    7.2 试验方法
        7.2.1 样本采集
        7.2.2 代谢物提取
        7.2.3 液质联用检测条件
        7.2.4 数据分析和潜在差异代谢物鉴定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含量前20 的代谢产物
        7.3.2 代谢物的生物学注释
        7.3.3 胡瓜钝绥螨在甲维盐胁迫前后差异代谢产物的筛选
        7.3.4 胡瓜钝绥螨在甲维盐胁迫前后代谢轮廓的影响
        7.3.5 胡瓜钝绥螨处理前后差异代谢产物的代谢通路富集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翅果油亚微乳的制备、质量评价及其抗疲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翅果油亚微乳的处方筛选及制备工艺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2 结果
        2.1 翅果油最适HLB值的确定
        2.2 表面活性剂的考察结果
        2.3 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2.4 最佳载油量的考察
        2.5 翅果油亚微乳的制备工艺优化
    3 结论
    4 讨论
第二部分 翅果油亚微乳的质量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2 结果
        2.1 外观形态、离心试验、离心稳定性系数KE值、粒径及Ζ电位、密度和PH评价
        2.2 HPLC法测定翅果油亚微乳中亚油酸含量的结果
        2.3 GC法测定翅果油亚微中亚油酸含量方法的建立
        2.4 翅果油亚微乳稳定性试验结果
    3 结论
第三部分 翅果油亚微乳缓解运动性疲劳及其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2.结果
        2.1 灌胃对各试验组小鼠体重增重的影响
        2.2 各试验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的结果
        2.3 小鼠运动后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新型刺槐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1.1 目标化合物设计
        1.1.1 醚类衍生物的设计
        1.1.1.1 酰胺烷基醚类刺槐素衍生物
        1.1.1.2 氨基酰胺醚类刺槐素衍生物
        1.1.1.3 碳酸酯醚类刺槐素衍生物
        1.1.1.4 小分子聚乙二醇醚类刺槐素衍生物
        1.1.2 羧酸酯类刺槐素前药设计
    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1.2.1 刺槐素的合成
        1.2.2 醚类衍生物的合成
        1.2.2.1 酰胺烷基刺槐素衍生物的合成
        1.2.2.2 氨基酰胺醚类刺槐素衍生物的合成
        1.2.2.3 碳酸酯醚类刺槐素衍生物
        1.2.2.4 小分子聚乙二醇醚类刺槐素衍生物的合成
        1.2.3 羧酸酯类刺槐素衍生物的合成
    1.3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确证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物活性评价及构效关系分析
    2.1 小鼠醋酸扭体模型镇痛活性评价
        2.1.1 实验原理
        2.1.2 实验目的
        2.1.3 实验材料:
        2.1.4 实验方法:
        2.1.5 实验结果
    2.2 小鼠福尔马林模型镇痛活性评价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目的
        2.2.3 实验材料
        2.2.4 实验方法
        2.2.5 实验结果
    2.3 小鼠热板模型镇痛活性评价
        2.3.1 实验原理
        2.3.2 实验目的
        2.3.3 实验材料
        2.3.4 实验方法
        2.3.5 实验结果
    2.4 刺槐素衍生物及前药的水溶性
        2.4.1 实验目的
        2.4.2 实验材料
        2.4.3 实验方法
        2.4.4 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试剂与检测仪器
    3.2 化合物的合成
        3.2.1 刺槐素的合成
        3.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文章

(7)基于秀丽隐杆线虫的药物体内药效与毒性高通量筛选检测试剂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药物研究对高通量筛选的需求
    1.2 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1.3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基于秀丽隐杆线虫的下调RAS过度激活的抗肿瘤药物高通量筛选试剂盒的研制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秀丽隐杆线虫株系
        2.1.3 药品
        2.1.4 主要试剂
        2.1.5 溶液
        2.1.6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秀丽隐杆线虫的培养
        2.2.2 秀丽隐杆线虫的同步化
        2.2.3 受试药物适宜溶媒的确定
        2.2.4 秀丽隐杆线虫孵化时间的确定
        2.2.5 阳性对照的确定
        2.2.6 秀丽隐杆线虫在4℃贮存时间的确定
        2.2.7 延长秀丽隐杆线虫贮存时间的研究
        2.2.8 受试药物下调Ras过度激活作用检测方法的稳定性研究
        2.2.9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受试药物适宜溶媒的确定
        2.3.2 秀丽隐杆线虫孵化时间的确定
        2.3.3 阳性对照的确定
        2.3.4 秀丽隐杆线虫在4℃贮存时间的确定
        2.3.5 延长秀丽隐杆线虫贮存时间的研究
        2.3.6 受试药物下调Ras过度激活作用检测方法的稳定性研究
    2.4 试剂盒的组装
    2.5 试剂盒的试用研究
        2.5.1 试剂盒的试用研究方法
        2.5.2 试剂盒的试用研究结果
    2.6 讨论
第三章 基于秀丽隐杆线虫的下调体内ROS水平的抗氧化药物高通量筛选试剂盒的研制
    3.1 材料和试剂
        3.1.1 菌种和秀丽隐杆线虫
        3.1.2 药品
        3.1.3 主要试剂
        3.1.4 培养基及溶液
        3.1.5 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秀丽隐杆线虫的培养
        3.2.2 秀丽隐杆线虫的同步化处理
        3.2.3 H_2DCF-DA染色温度和时间的确定
        3.2.4 受试药物处理秀丽隐杆线虫时间的确定
        3.2.5 阳性对照浓度的确定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H2DCF-DA染色温度和时间的确定
        3.3.2 受试药物处理秀丽隐杆线虫时间的确定
        3.3.3 阳性对照浓度的确定
    3.4 试剂盒的组装
    3.5 试剂盒的试用研究
        3.5.1 试剂盒的试用研究方法
        3.5.2 试剂盒的试用研究结果
    3.6 讨论
第四章 基于秀丽隐杆线虫的药物急性毒性高通量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4.1 材料和试剂
        4.1.1 菌种
        4.1.2 秀丽隐杆线虫株系
        4.1.3 药品
        4.1.4 培养基及溶液
        4.1.5 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SYTOX Green染色方法的验证
        4.2.2 秀丽隐杆线虫死亡数量与荧光值之间对应关系的确立
        4.2.3 荧光拍照检测时每孔最佳线虫条数的确定
        4.2.4 荧光拍照检测时SYTOX Green加入时间的确定
    4.3 结果
        4.3.1 SYTOX Green染色方法的验证
        4.3.2 线虫死亡数量与荧光值之间对应关系的确定
        4.3.3 荧光拍照检测时每孔最佳线虫条数的确定
        4.3.4 荧光拍照检测时SYTOX Green加入时间的确定
    4.4 试剂盒的组装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乳化剂吐温80对C57BL/6J小鼠毒性损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吐温80的安全性研究
        1.2.1 药物动力学(吸收、代谢和排泄)
        1.2.2 一般毒性作用
        1.2.3 生殖毒性
        1.2.4 致突变作用
        1.2.5 致癌作用
        1.2.6 其它毒性作用
    1.3 吐温80的检测方法
    1.4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吐温80对C57BL/6J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受试物配制
        2.3.2 动物观察与检查
        2.3.3 血脂指标的测定
        2.3.4 病理切片观察
        2.3.5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外观行为特征
        2.4.2 体重变化
        2.4.3 各器官脏器系数
        2.4.4 组织病理学检查
        2.4.5 血脂指标分析
    2.5 讨论
第3章 吐温80对C57BL/6J小鼠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设备
        3.2.3 实验动物
    3.3 氧化指标的测定
    3.4 炎症因子的测定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
        3.5.1 RNA提取
        3.5.2 cDNA合成反应
        3.5.3 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5.4 Real Time-PCR反应
    3.6 数据分析
    3.7 结果与分析
        3.7.1 吐温80对小鼠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
        3.7.2 吐温80对小鼠组织的炎性损伤作用
        3.7.3 吐温80对小鼠组织炎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3.8 讨论
第4章 吐温80对小鼠脑组织毒性损伤作用机制探讨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动物
    4.3 P糖蛋白的RNA表达
        4.3.1 real time-PCR各步骤
        4.3.2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4.4 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中P糖蛋白表达
        4.4.1 组织石蜡包埋切片
        4.4.2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
    4.5 Wester-blot检测脑组织P糖蛋白表达
        4.5.1 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4.5.2 Western-Blot技术
    4.6 数据分析
    4.7 结果与分析
        4.7.1 吐温80对脑组织P糖蛋白基因表达影响
        4.7.2 免疫组化检测吐温80对脑组织P糖蛋白表达影响
        4.7.3 Western-Blot检测吐温80对脑组织P糖蛋白表达影响
    4.8 讨论
第5章 结果与展望
    5.1 总结
        5.1.1 吐温80对小鼠生理活动的影响
        5.1.2 吐温80对小鼠结组织的炎性和氧化损伤作用
        5.1.3 吐温80对小鼠脑组织毒性损伤作用机制探讨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顺式桥环新烟碱化合物的结构、活性与蜂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概述
        1.2.1 发展历史
        1.2.2 结构特征
        1.2.3 理化性质
    1.3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的推测
    1.4 氟啶虫胺腈和丁烯酸内酯
    1.5 顺式硝基烯类新烟碱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1.5.1 哌虫啶及相关研究
        1.5.2 吡咯及二氢吡咯固定结构的研究
        1.5.3 双联新烟碱类化合物的研究
        1.5.4 共扼结构固定顺式化合物的研究
        1.5.5 烯啶虫胺为中间体的化合物研究
        1.5.6 其他
    1.6 蜂毒问题
        1.6.1 蜂群衰竭失调归因于农药的推测
        1.6.2 新烟碱类杀虫剂在植物体内的残留和代谢
        1.6.3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的副作用
        1.6.4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的嗅觉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1.6.5 新烟碱类杀虫剂作用机制导致蜂群崩溃失调的推测
        1.6.6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没有影响的实验依据
        1.6.7 蜂群崩溃失调产生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7 展望
第二章 顺式桥环新烟碱类似物的分子设计
    2.1 桥环化合物的研究背景
        2.1.1 环氧虫啶的发现和药理学研究
        2.1.2 IPP167225的发现和蜂毒研究
    2.2 顺式桥环化合物的分子设计思路
        2.2.1 地棘蛙素结构修饰的研究思路
        2.2.2 氧桥环的分子设计
        2.2.3 氮桥环设计思路
    2.3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及合成路线
第三章 顺式氧桥环新烟碱类化合物的合成
    3.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1.1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3.1.2 重要中间体的合成
        3.1.3 七元氧桥环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2 目标化合物的谱图解析
    3.3 目标化合物合成讨论
    3.4 杀虫活性测试及数据结果
        3.4.1 测试方法
        3.4.2 活性数据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顺式氮桥环新烟碱类化合物的合成
    4.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1.1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4.1.2 重要中间体的合成
        4.1.3 七元氮桥环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2 目标化合物的谱图解析
        4.2.1 化合物IPP190301的核磁氢谱、碳谱和ESI质谱解析
        4.2.2 系列化合物的EI质谱特点解析
    4.3 目标化合物合成的讨论
    4.4 杀虫活性测试及数据结果
        4.4.1 水稻褐飞虱、粘虫和苜蓿蚜的活性测试方法
        4.4.2 蜜蜂毒性测试
        4.4.3 活性数据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苍朴口服液的制备和药理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犊牛虚寒型泄泻病的病因及机理研究进展
        1.2.1 当代兽医学对犊牛泄泻病的研究
        1.2.2 中兽医对犊牛虚寒型泄泻病的辩证
    1.3 犊牛虚寒型泄泻病的药物研究进展
        1.3.1 西药治疗
        1.3.2 中药治疗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处方中药材的研究进展
        1.5.1 苍术
        1.5.2 厚朴
        1.5.3 黄连
        1.5.4 陈皮
        1.5.5 补骨脂
        1.5.6 肉豆蔻
        1.5.7 乌梅
        1.5.8 茯苓
        1.5.9 白扁豆
第二章 处方筛选与剂量筛选试验
    2.1 不同处方治疗犊牛虚寒型泄泻病的临床疗效筛选试验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2 苍朴口服液不同剂量治疗犊牛虚寒型泄泻病的临床疗效筛选试验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第三章 苍朴口服液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材料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处方组成
    3.2 方法
        3.2.1 剂型确定
        3.2.2 提取工艺路线设计
        3.2.3 水煎提工艺研究
        3.2.4 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3.2.5 厚朴提取工艺研究
        3.2.6 苍朴口服液的澄清工艺及附加剂研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水煎提取工艺结果
        3.3.2 挥发油提取工艺结果
        3.3.3 厚朴提取工艺结果
        3.3.4 纯化工艺结果
        3.3.5 苍朴口服液最终制备工艺
第四章 苍朴口服液的药效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对小鼠虚寒型泄泻次数的影响
        4.2.2 对小鼠小肠蠕动的影响
        4.2.3 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4.2.4 对小鼠耐热痛阈值的影响
        4.2.5 对“脾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苍朴口服液的毒理学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5.2.2 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苍朴口服液的质量标准研究
    6.1 苍朴口服液的薄层鉴别研究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1.3 讨论
    6.2 苍朴口服液中盐酸小檗碱、厚朴酚及和厚朴酚的含量测定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2.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吐温-80对果蝇急性毒性及寿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荷叶碱纳米粒子的构建与性能评价[D]. 但凡. 浙江大学, 2021(01)
  • [2]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生物活性及与三种药剂的联合毒力研究[D]. 刘国强.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天维菌素与阿维菌素交互抗性研究[D]. 朱林莹.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4]农药对胡瓜钝绥螨的风险评估及甲维盐的胁迫效应机制[D]. 程沈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5]翅果油亚微乳的制备、质量评价及其抗疲劳机理研究[D]. 王晓敏. 山西医科大学, 2018(10)
  • [6]新型刺槐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D]. 李艳杰.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7]基于秀丽隐杆线虫的药物体内药效与毒性高通量筛选检测试剂盒的研制[D]. 王爱霞. 兰州大学, 2016(03)
  • [8]乳化剂吐温80对C57BL/6J小鼠毒性损伤作用[D]. 乔晓婷. 武汉轻工大学, 2016(07)
  • [9]顺式桥环新烟碱化合物的结构、活性与蜂毒关系研究[D]. 陈希.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10]苍朴口服液的制备和药理毒理学研究[D]. 王海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标签:;  ;  ;  ;  ;  

Tween-80对果蝇急性毒性和寿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