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习近平同志借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继承发扬了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集体的先进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建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回应了新时代民众对于生态环境的新诉求,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带领中国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关键词]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 时代意蕴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借鉴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继承提炼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
2008年10月17日,中国工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致辞,指出:“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进一步重视发挥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的领导,支持工会依照法律和自己的章程开展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要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组织,把党政所需、职工所急、工会所能的事更多地交给工会组织去办,不断扩大工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为工会事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最早注意到人和自然矛盾加剧,提出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伟大思想家。首先,马克思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结合起来,揭示了这两种关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指出,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源于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反过来,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方式又制约着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其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要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支配自然规律。同时认为人不可能对自然环境无所作为,要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1]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人类必须承认自然的客观性和制约性,不可脱离自然界的制约而肆意妄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顺应自然规律,使人与自然关系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
(二)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产生了“天人合一”学说,
中国古代思想家多认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明确承认人类与万物皆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人类与自然界是一个命运整体。
综上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中包含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合作协同发展的进步思想。这些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日渐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浪费等问题,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相关制度的健全,生态文明进步必须依靠制度与法规的同步推进,制度手段能够为决策的顺利执行保驾护航。
[12]Meara,P.(1990).A note on passive vocabulary.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50-154.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解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不可替代性,旨在以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为基本利用原则,通过建立全社会的生态化生产和消费模式,实现自然资源在社会系统内的梯级利用和闭合循环,大大减轻自然资源对社会能源的供给负担,使社会呈现出“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良性发展特征。
(一)将民生与生态相结合,建构以人为本生态民生观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安定百姓,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树立起了全新的生态民生理念,扩展丰富了民生和生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习近平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2]2015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再次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7]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声明,如果不尽快摒弃粗放型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道路,那么资源环境即将会陷入恶性循环的僵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其生态文明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利共赢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观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完善法律体系,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6]。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常结合其他仪器进行考查,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常通过溶液的pH、电离平衡、溶解沉淀平衡等知识进行考查。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当前国情出发,将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到了新高度,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时、同向发力”。一方面,采取思想教育的方式,着力净化全体党员的心灵;另一方面,采取制度约束的方式,严格规范他们的行为。二者一刚一柔,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党的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树立底线意识的生态红线观
习近平从底线思维和适度原则出发,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要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应该受到惩罚”。[5]为了铸牢红线思维、保证生态安全,习近平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红线的要求:树立并严守“资源消耗上线思维”和“环境质量底线思维”,以确保对生态红线不触及、不碰撞、不逾越。
生态保护红线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旨在推动节能和提高能效。竭泽而渔的做法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树立生态红线观念,有利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习近平生态红线观具有深刻的质量互变内涵,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在生态制度建设上点滴积累,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持之以恒前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量变中力求质的飞跃。
(四)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观
首先,毛泽东提出了自然物质世界可以无限劈分的思想,他引用庄子的“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思想,认为物质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其次,毛泽东认为世界是充满辩证法的,世间万物是动的,也是静止的,而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实践层面上,毛泽东在建国后发出了“绿化祖国”号召,同时兴修水利对国内主要江河进行多方综合治理,主张节约资源及发展可再生资源。毛泽东的生态观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生态问题探索的起点。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和江泽民在继承发扬毛泽东生态观智慧结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生态文明观点。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邓小平提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主张,在邓小平可持续生态观指导下,我国编制了《中国21 世纪议程》,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倡转变能源消费方式,要求与时俱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注重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论断,注重依靠法制和科学技术来解决生态问题,陆续通过了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结束了环境保护无法可依的局面。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并用开放眼光提出要加强全球合作,妥善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做出不懈努力。
根据鳖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对于山塘水库养殖,要想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还是需要满足一定的养殖环境条件。
习近平做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这一重大论断。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一所大学演讲时提到环保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
新经济时期,商业银行需要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进行不断改善,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这是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内在推动力。目前,政府对三农问题也特别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并且已经能够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由政治理念、战略规划走向社会实践的基本途径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致力于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及法治体系,并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三大方面给予了具体建设路径。
在源头严防方面,加快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核算制度和准入制度,以规范的法律制度明晰产权主体及其关系,用严格的制度淘汰高污染企业。发挥政府调控与市场竞争的共同作用,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水洗源头区建立多级别、多层次的环保管理体系。在过程严管方面,坚持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首先,推动建设科学统一的各级政府环境管理绩效评价制度,依据生态系统价值和成本,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利益关系。
第三,优化作业设置,提升作业的价值:教师在作业的设置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性,不考虑学生的完成时间大量的布置、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层次一味的追求难度、不考虑布置的多样化使作业缺乏趣味性,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学生作业的完成,也是学生抄袭作业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作业设置中要做到:精心备选作业,加强作业的针对性;作业的重心前移,减少作业量;分层设置作业,降低作业难度,体现作业的层次性;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增加作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在后果严惩方面,尤其强调针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充分体现生态后果补偿的经济性和定量性。
习近平生态法治观从各个层面上深入探讨了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各种管理体制问题,牢牢抓住了改革现有环境管理体制的“牛鼻子”。
习近平的“生态环境生产力论”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放在了辩证统一的位置上,将生态纳入到生产力系统之中,克服传统生产力观的局限,使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生产力的发展相和谐。在实践层面上树立相应的绿色发展理念,建立绿色低碳发展产业体系,健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总之,“习近平生态生产力论”赋予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种新形式、新途径,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推荐理由:本书由外交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编撰,该书以语言力量为出发点,选取习近平同志在外交活动中使用的特色语言,分开篇、形象比喻篇、俗文俚语篇、诗文引用篇四个部分,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理论创新、实践成就等进行解读,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把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和外交艺术。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意蕴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含了人民更高的物质和精神层面要求,也包含了对周围环境的更高层次需求。安全的食物、无污染的水源、没有霾的空气,这些都是人民翘首以盼的生态权益,习近平生态民生观为人民群众许下了解决生态矛盾的庄严承诺,切实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3]
(一)推动生态价值观的转变和与时俱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取了当代生态学揭示的生态发展规律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态观念,为甄别当今此起彼伏的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等各类环境思潮提供了理论武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克服了机械决定论自然观,从生态整体性的高度,借助相互作用的系统化方法,说明生态平衡与生态多样性对人和自然的重要意义;在认识--实践基础上探讨人与自然价值关系,赋予自然及其存在物以价值存在的意义;变革了传统生态伦理观,体现了对生态环境这一人类公共利益的伦理关怀,展示了人的伦理潜力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伦理追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在当代的发展要求,同时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我们可以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生态思想为依据,以马克思的基本方法为指导,以当前中国生态文明状况为基础,对西方资本主义生态价值观进行理论分析和评判,同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生态意识,突破传统价值观研究中将人类发展作为中心价值研究,将自然看做工具的缺陷,而是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作为理论指向,赋予生态价值观全新的时代内涵,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凝聚理论力量。
(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决定文明发展形态的最终力量是社会实践方式,尤其是生产方式的进步。[1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应对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恶果的有效解决途径,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态文明成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涵的制度和法治建设思维将理念推向了社会实践,使得生态文明建设不再是一纸空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社会生产在满足人与社会物质需求基础上,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实际承载能力和恢复再生能力,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效率低下的短视行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不仅需要观念上的革新,而且要依赖于建立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生产方式,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老梅以为是她的歌声打动李叔和,扑过来抱住他就亲,亲到热烈处,老梅就用手去摸他。李叔和没反对,任她去摸,摸得有些受不住,便张嘴咬住她的乳头。借着音乐的响声,两个人在沙发上,老梅把屁股翘起来,李叔和从后面就干了她。
追求生产活动与自然进化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区域整体、城乡联动的生态城镇体系正在构建中,实施了大批重大污染治理工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了创新驱动,进而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行动指南与重要途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世情、国情、党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步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丰富内涵,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建设目标的全面性。
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目标,其中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更加强调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人民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民众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呼声日益高涨。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一个短板,而所谓“补短板”就是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的问题,这是对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再动员,充分证明了党对于生态文明事业的高度关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明确指出,生态环境质量要总体改善,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位置,即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富裕繁荣,更是要让人民享受到优质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态系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其次,生态环境质量成为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之一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目标之一,有利于加强和调动社会各部门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及投入。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离开了生态文明,就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理念贡献和战略贡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9.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1.
[5]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M].人民日报,2017-5-28(1).
[6]段蕾,康沛竹.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背景、内涵与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6,(2).
[7]刘海霞,马洪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6,(5).
[DOI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9.01.016
[中图分类号]C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9)01-0040-04
[收稿日期]2019-01-27
[作者简介]杨彩(1995~),女,安徽金寨人,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黄新平]
标签:生态论文; 习近平论文; 思想论文; 作业论文; 自然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文; 分析论文; 研究与鉴定论文;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1期论文;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