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林正广和确定2002年经济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郭茹[1](2021)在《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研究》文中指出自2001年“走出去”战略正式写入“十五”规划以来,中国农业企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速。“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鼓励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凸显了国家层面支持农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心,也昭示着农业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性。随着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进程逐步深化,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相继涌现,尤其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为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决策带来了众多难题。然而,已有农业企业“走出去”研究关注了东南亚、中亚等地区,但是少有研究针对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中东欧国家是当前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同时也是连接欧亚大陆的必经之路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区域支点。尽管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拥有良好的农业合作历史与现实基础,为农业企业进入中东欧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针对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开展的研究相对不足,无法为农业企业面向该地区制定“走出去”战略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因此,基于对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的系统扫描,研究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依据动态能力理论、制度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针对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对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多维度的量化分析,构建了基于环境扫描视角的战略决策矩阵,以期为农业企业制定与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相契合的“走出去”战略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引。首先,本研究应用关键词聚类分析与密度分析法全面梳理了环境扫描对战略决策的影响、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以及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的相关研究文献。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应用系统分析法回顾了农业企业进入中东欧市场的发展历程,应用大数据分析法剖析了中国农业企业发展与“走出去”现状,并从农业资源禀赋、农业投入现状、农业生产现状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发展状况。研究发现,目前缺少对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问题开展的针对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将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现状;(2)中国农业企业选择中东欧国家“走出去”的潜在机遇;(3)中国农业企业选择中东欧国家“走出去”的潜在市场规模;(4)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可行的“走出去”战略。其次,依据焦豪等(2021)提出环境具有复杂性、模糊性与动态性特征,本研究将环境扫描过程分为市场环境分析、多维距离分析与合作潜力分析这三个阶段。上述三个阶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阶段的研究都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呈现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本研究选取2009年至2018年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的面板数据,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进行全面评价。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选取制度距离与资源互补性指标构建多维距离评价体系,通过回归分析讨论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中制度距离与资源互补性对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在应用Arc GIS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与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经济规模动态性对双方农业合作潜力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中东欧国家在环境扫描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第一,在市场环境整体水平上,中东欧北部三国具有显着优势,其次为中东欧腹地四国,最后为中东欧南部九国。第二,在经济资源互补性上,中东欧腹地四国与中国经济资源互补性最强,其次为中东欧南部九国,最后为中东欧北部三国。第三,在技术资源互补性上,中东欧北部三国与中国技术资源互补性最小,其次为中东欧腹地四国,最后为中东欧南部九国。第四,在农业合作潜力方面,中东欧腹地四国与中国农业合作潜力最大,其次为中东欧南部九国,最后为中东欧北部三国。最后,基于环境扫描视角,从市场环境、多维距离、合作潜力三个构面入手,构建了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矩阵,分析了不同板块中东欧国家的市场环境现状、“走出去”机遇与挑战,面向农业企业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走出去”战略建议。通过矩阵分析,本研究提出中国农业企业在进入中东欧市场时,可以将中东欧腹地四国作为核心要塞,采取积极进取的“走出去”战略;将中东欧北部三国作为技术高地,采取创新合作的“走出去”战略;将中东欧南部九国作为自然资源平台,采取稳健进入的“走出去”战略。本研究将环境扫描应用于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决策领域,从识别和评估机遇(Sensing),以及捕捉机遇和获取价值(Sizing)角度丰富了动态能力理论的微观基础。同时,为我国农业企业提升“走出去”战略决策能力,抓住中东欧市场潜在机遇提供科研支持。主要贡献和创新点包括:第一,本研究是国内首次针对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开展的研究。现有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的研究更多以发达国家企业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为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研究提供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新主体,也丰富了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决策的本土化研究。第二,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包括市场环境分析、多维距离分析、合作潜力分析三个阶段的环境扫描框架,并对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基于环境扫描视角针对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决策问题开展的研究较少,这一框架与维度丰富了中国农业企业环境扫描研究的视角与思路。第三,本研究以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作为切入点,帮助中国农业企业搭建了基于环境扫描制定面向该地区“走出去”战略决策的实践路径。现有农业企业“走出去”研究更多关注东南亚、中亚等地区,本研究填补了现有研究中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研究的空白。第四,本研究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农业企业“走出去”面对中东欧市场大量非结构化环境信息的分析方法。应用多源信息融合的环境扫描方法可以提升农业企业环境扫描效果,为农业企业面向该地区“走出去”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李雪珺[2](2019)在《日清食品在中国市场的全渠道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普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步从产品层面向营销层面转移,不断完善营销策略,提升分销的效率,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购买诉求,是企业提升销售效益的最重要的考虑。从理论意义层面上看,互联网时代,我国企业全渠道营销方面的既有研究文献和相关成果尚且不够全面和系统。尤其是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快速消费品营销策略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互联网持续普及对营销渠道的客观要求,理论研究的不充分也无法为快速消费品拓展营销渠道、提升盈利水平、参与竞争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论文选择这一方向,旨在进一步丰富快速消费品在推动全渠道营销策略的研究思路、拓展思考角度和路径。首先,论文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进行了简要的概述。旨在充分说明选取本议题推进相关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文章的逻辑理路,为其后全面展开论证和选取案例进行分析奠定基础。其次,论文对全渠道营销和快速消费品营销渠道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综述。其次,论文以日清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清食品”)为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渠道研究的典型案例,以其主营产品日清方便面为例,对日清食品在中国基本情况、主营产品的特点及营销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深入分析其在中国方便面市场竞争对手的条件下,梳理日清食品拓展中国市场相关业务时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营销渠道利用和营销策略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论文分析了日清食品的营销环境,利用PEST分析宏观环境,利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分析微观环境,并结合上述内容对日清方便面中国市场做了SWOT分析。再次,结合互联网飞速发展提供的技术条件,提出日清方便面在中国市场全渠道营销策略以及实施策略的保障措施。最后,文章建议有关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不断试错,全面推进营销渠道的全渠道建设,提升营销渠道的效率,充分利用各种销售网络,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要,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当前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渠道是以传统销售通路为主,线上营销渠道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本文研究的案例样本是日清食品。作为一家销售方便食品的外资企业,日清食品一直在适应中国方便面市场的需求,实现产品和营销渠道的本地化是其拓展中国市场的重中之重。对日清食品的主营产品在中国方便面市场渠道营销的案例研究,可以为方便食品以及快速消费品行业完善销售渠道提供参考。同时,还可以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和我国快速消费品企业“走出去”、拓展营销渠道提供参考样本和借鉴。
黄元媛[3](2018)在《经理管理防御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研究 ——以资产减值为例》文中指出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常会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一般是由企业经理人来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往往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会不同,信息使用者根据会计信息做出决策,这也是经理人考核业绩、发放薪资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当经理人的个人利益受到威胁时,内心会产生维护自己的职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来选择会计政策,也就是出于管理防御的目的,做出利己性选择。本文参考并借鉴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分析了经理管理防御对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影响,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并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进一步对上述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首先,本文对会计政策选择和经理管理防御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然后分析了经理管理防御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经理管理防御视角下的会计政策选择动机和选择空间。接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上市公司经理管理防御与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和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应用水平呈负相关,也就是经理管理防御程度越高,会计政策选择会更加保守。然后,根据前文所述理论部分,本文选取了 2009-2013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将实证模型需要的各个变量进行定义,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探究经理管理防御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理管理防御对存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应用水平均有显着影响,而坏账准备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会计政策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最后,本文在实证结论的基础上,从宏观政策、公司外部环境、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为监督经理人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提出建议。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经理管理防御整体水平的角度对具体的各项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应用水平进行实证分析,以往的文献中主要是经理人的具体特征对短期资产,长期资产的研究,本文视角相对新颖。
王华斌[4](2017)在《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时代同类企业品牌之间的竞争是白热化的,在激烈的市场争夺中,有的品牌历久弥新,有的品牌昙花一现,有的老品牌轰然倒塌、有的新品牌强势崛起,其中的原因千头万绪,众说纷纭,不一而论。当前正值我国政府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时刻,为了众多的中国民族企业品牌少走弯路,为了众多的创业者能够理清思路,有必要对品牌的复杂的组成及影响要素、发展路径及策略等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为了揭示生态品牌的成长规律,在实地考察并访谈多家企业负责人的基础上,获取了大量的与品牌建构有关的企业信息,在设计学的视野下,利用设计学的创新性解决前沿问题的系统整合思想及信息设计方法,对建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结合实践、访谈、多方面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在获取的信息中找出一些典型的品牌构成要素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要素,通过国际上成熟的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建立了初步生态品牌理论模型架构,再对模型构架各层级要素进行扩展分析、完善,生成一个要素众多的内涵丰富的生态品牌成长模型构架。模型构架在结构上是开放的,便于其他的研究学者继续充实修正;其次是鉴于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的层次性及路径传递性等复杂关系,本课题依据解释结构模型法的程序,依次对每一个构成要素做出简明定性研究,并使用层次分析法的半定性半定量的思维方式,经过大量的演算,给出了每一个构成要素相对于当前品牌发展阶段的权重值(定量研究),为使用生态品牌模型构架来评估企业的品牌健康程度作出理论模型依据,形成了一套有实用价值的品牌评估体系;其三是经过深入的企业品牌发展案例的分析、结合本课题的模型构架来实证研究,给企业品牌发展阶段的各要素、环节进行打分评估,得出品牌当前状态的总体健康值,并据此提出品牌改进建议,证明了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的合理性及实用性,充分证实了设计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架构研究的理论及实践价值。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直观而形象地揭示了生态品牌系统发展的定义、机制、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对每一个重要要素的含义及启示意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澄清了初创生态品牌的发展路径及关键节点要素,是中小企业管理者及创业者创建品牌的参考工具,既可作为品牌规划及管理的主要构架,也可作为品牌创建过程中的各要素实施质量的评估监测体系。生态品牌的模型构架研究是基于设计学视野下的一个新的尝试,由于信息时代的科技手段、方式方法、理念更新的快节奏,本文对于最新发展趋势对品牌的影响、模型构架中要素的变量研究、以及在研究内容、方法上尚存在不足之处,敬请阅读此文的专家予以指出,以继续开展未来的研究。结论:构建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既是必要的又是合理的,借助生态品牌模型构架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合理建构品牌,对已有品牌具有自我对照评估的功用,是一个对品牌发展有实用价值的参考工具,经过深入的企业品牌发展案例的分析研究,证明了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的科学性及实用性,填补了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系统之模型架构研究的理论空白。
李欣蕊[5](2016)在《生猪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和生产国,生猪产业已由早年的家庭副业逐渐演变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但近年来饲料紧缺、劳动成本增加和疫病频发,导致综合成本上涨,成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约束。而生猪产业上市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可以充分体现一个国家生猪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生猪产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提升其竞争力、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生猪产业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经营效率的角度对我国生猪产业进行分析。然后引入效率的基本概念,介绍测算效率的几种方法,并重点阐述了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和Tobit模型。在实证分析部分,以2010-2014年间我国16家生猪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基础DEA模型——输入型的BCC模型,测算16家生猪企业各年度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并采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各效率值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在2010-2014年间中国生猪产业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效率水平较高,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三类上市公司中,猪饲料加工公司的经营效率最高,其次为屠宰及深加工公司,生猪养殖公司的经营效率最差;生猪产业上市公司的Malmquist指数整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主要源于技术的衰退。其次,本文选取反映上市公司营运水平和经营策略的6个指标为解释变量,以中国16家生猪产业上市公司的综合效率为被解释变量,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我国生猪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公司经营效率有显着负向影响,总资产周转率、股权集中度和研发管理水平对公司经营效率有显着正向影响,而成立年限、资产负债率和公司规模对经营效率的影响不显着。最后,文章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生猪企业应当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员工综合素质;鼓励产品外销,提高市场竞争力;优化股权结构,激发投资热情;适当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从而提升生猪产业上市公司整体的经营效率水平和竞争力水平。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生猪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DEA方法和Tobit模型运用到企业的经营效率分析中,进一步扩展经营效率的研究范畴,整体考察了生猪企业经营效率变化趋势,对比分析了生猪养殖上市公司、猪饲料加工上市公司、屠宰及深加工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差异,关注了成立年限、公司规模、人力资本、总资产周转率、股权集中度、资产负债率和研发管理水平对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对我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史佳晶[6](2015)在《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发挥重要作用。2011年连续四个季度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后,2012年投资明显下滑,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近10年来首次低于消费;而在2012年度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后,2013年投资明显上升,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反超消费。同时21世纪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分久必合的时代,需要为宏观经济理论寻找微观的数据基础,也需要从微观行为概况推导出宏观经济总量上的经济意义。在这样的现实背景及理论发展趋势下,研究货币政策调整如何对公司投资产生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本文以货币政策调整为切入点,选取2010-2013年我国沪市的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Whited和Wu(2006)构建的公司外部融资约束指数—WW指数来量化公司外部融资约束程度,并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来共同衡量货币政策,在理论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货币政策调整与公司外部融资约束程度具有相关性。假设2公司外部融资约束程度与公司投资呈负相关。假设3货币政策调整与公司投资具有相关性。假设4货币政策调整的方向不同,其对公司投资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紧缩货币政策抑制公司投资效果显着,宽松货币政策促进公司投资效果不显着。假设5不同融资约束程度下,货币政策调整对公司投资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外部融资约束程度高的公司,公司投资受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较大;外部融资约束程度低的公司,公司投资受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较小。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假设1、假设2、假设3、假设4和假设5均通过检验,从而得出结论:货币政策调整通过影响公司的外部融资约束进而间接影响公司投资,且货币政策对公司投资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效应,即当货币政策的调整方向不同或者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不同,货币政策调整对公司投资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根据研究结论建议如下:企业要关注货币政策调整信息,根据其调整情况对自身投资策略做相应调整;企业应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注意保持合理的财务杠杆,时刻警戒自身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以减轻外部融资约束程度。同时,研究结论也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提出了科学依据:如果将货币政策调整为紧缩时,紧缩的力度要适中;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使其效果更佳有效。本文的研究也为公司投资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李峻翰[7](2015)在《对我国股权激励探究 ——以上海地方国企光明乳业、上海梅林、百视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期国企薪酬改革的步伐加快,股权激励这种在西方国家已经被广泛运用的长效激励机制再度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在股权激励下,能够使激励对象的收益与他们的业绩和公司股价直接挂钩,使他们在获取更多收益的动机下,更加竭尽全力地工作以提升公司业绩。现今股权激励已被普遍认定在激励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稳定公司人才、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上具有非常显着的作用。光明乳业作为上海市地方国企股权激励改革的首例,其股权激励的方案具有相当显着的意义,为后来的激励计划充当了良好的借鉴;上海梅林是近期推出股权激励的上海地方国企,但其股权激励方案并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埋单,反而遭到“用脚投票”,可见该公司的激励计划在设计和实施中具有一定的缺陷,而这也正好表明了我国国企目前在行使股权激励中的弊端与不足之处;百视通也是近来推出股权激励的上海国企,但是它所推出的方案具有非常超前的意义,该方案中创新的设立了中长期激励基金,对公司目前业绩的提升以及长远的发展都大有裨益。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形式,通过对上海市三家地方国企光明乳业、上海梅林、百视通的股权激励方案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期对我国股权激励机制中存在的某些弊端给予详细的说明,并对我国国企薪酬改革中激励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可行性建议。
林丽端[8](2014)在《基于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我国产业竞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出现了一个很显着的经济现象,即跨国并购迅猛发展。跨国并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跨国并购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提高了当地的就业水平,对当地经济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却对一国的产业发展造成冲击。当前,我国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浪潮中,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跨国并购更是成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我们在看到其有利的一面的同时,更应该看清楚其严重削弱了我国产业竞争水平,一定程度上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其政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是吸引外商投资,希望更多的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但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一直以新建投资为主,外资并购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的并购法日益完善,法律的健全推动了跨国并购的发展。跨国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表现出对公司控制权的强烈要求,甚至出现行业性收购的局面,这给国内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和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采取适宜的产业对策,这是我国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的背景下系统、全面地探讨了基于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和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了在当前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趋势下,其削弱了我国产业竞争水平和一定程度上威胁了我国经济安全的严峻形势。并在借鉴国际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规制跨国并购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深入、系统地提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水平,优化产业竞争结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
白璐[9](2014)在《中国食品企业海外并购研究》文中提出受2008年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跨国投资进入了低潮期,而中国的对外投资却成为跨国投资的一大亮点。中国对外投资领域原来主要集中在资源等领域,而现在开始向服务业、食品业等领域拓展。2013年至今,在中国食品饮料行业,企业海外并购案例达到32宗,并购金额达到102亿元人民币。而2005至2010年这五年中,我国食品饮料行业企业海外并购案例总数仅为49宗,并购金额约为百亿元人民币。不过,我国食品企业海外收购并非一帆风顺,其海外并购尚处于初级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我国企业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本文主要研究我国食品类企业海外并购。主要从我国食品类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企业并购整合以及并购绩效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我国食品类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以及影响其并购成败的因素。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结论能有助于我国食品类企业跨国并购事业。论文包括五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为导论,本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主要阐述并购的动因、并购后的整合以及并购绩效,并对并购成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食品类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第三章为案例介绍,对相关企业并购过程以及整合现状进行了阐述。第四章为案例分析,主要是针对并购案例对并购动因、并购后的整合及并购绩效进行了分析,总结影响并购成败的因素。第五章是针对第四章案例分析结果并结合其他的中国食品类企业跨国并购典型案例进行总结性的分析。第六章为全文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特点在于选择的行业相对独特,本文的贡献在于:(1)较系统地分析了食品行业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与风险,提出了应对风险的相关建议;(2)对我国食品行业企业海外并购成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食品类企业海外并购主要是为了打造完备的产业链模,降低生产成本,并获取海外资源。但是要看到,我国食品类企业跨国并购存在众多问题,如并购绩效较差、缺乏战略规划、并购风险估计不足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希望本文研究成果能够为食品行业跨国并购提供参考和借鉴。
朱金平[10](2012)在《我国外资并购中的反垄断规制》文中研究指明外国资本进入东道国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但随着外资的不断发展壮大,外资吞并东道国企业及其他外国企业的情况会不断出现,对东道国市场环境及经济安全造成的影响也不断凸显,东道国政府必然会对外资并购这一经济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规制。在加入世贸组织及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大背景下,进入我国市场的外国资本也日益增多。外资的进入给我国的市场经济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增强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外资并购也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发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应注意的是,外资并购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也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如排挤民族产业的问题,外资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控制国内企业,迅速扩大其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这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从保护本国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不能听任外国资本无限制在我国吞并民族企业,我们在鼓励竞争的同时,更要限制由外资并购所产生的垄断。目前,许多国家都将外资并购纳入本国的反垄断法律体系,而在这一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外资并购反垄断立法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自2008年8月1日施行后,包括外资并购在内的企业并购有了比较完整的反垄断规则体系,然而我国对外资并购没有独立的法律进行管理,更没有独立的外资并购反垄断法,加之外资并购反垄断的相关配套规定仍未出台,导致相关机构在现实案例中对外资并购进行反垄断调查时缺乏可适用标准的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在保持我国对外国资本吸引力的同时,加强对外资并购,特别是对可能造成行业垄断或者地区垄断的损害竞争行为的认定与应对,克服外资并购带来的市场垄断危害,维护本国民族品牌、市场秩序及经济产业安全,对我们而言不仅必要而且迫切。对外资并购反垄断法律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不仅是立法部门的重要任务,执法部门及理论界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西方发达国家在外资并购反垄断法律制度方面经验丰富,但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还是应在反垄断立法、执法实践中摸索、总结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这样才能对外资并购进行适度、合理、合法的规制。本文即以此为主题进行初探。
二、梅林正广和确定2002年经济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梅林正广和确定2002年经济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目标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1 动态能力理论 |
2.1.2 制度理论 |
2.1.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2.1.4 核心概念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2.2.1 环境扫描对战略决策影响研究 |
2.2.2 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相关研究 |
2.2.3 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相关研究 |
2.3 研究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概况 |
3.1 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发展历程 |
3.1.1 初步探索阶段 |
3.1.2 巩固发展阶段 |
3.1.3 全面深化阶段 |
3.2 中国农业企业发展及“走出去”现状 |
3.2.1 中国农业企业发展现状 |
3.2.2 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现状 |
3.3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 |
3.3.1 中国农业资源禀赋 |
3.3.2 中国农业生产现状 |
3.3.3 中国农业投入现状 |
3.4 中东欧国家农业发展现状 |
3.4.1 中东欧国家农业资源禀赋 |
3.4.2 中东欧国家农业生产现状 |
3.4.3 中东欧国家农业投入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评价 |
4.1 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评价指标选取 |
4.1.2 评价指标数据来源 |
4.2 市场环境评价对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影响分析 |
4.2.1 政治环境 |
4.2.2 经济环境 |
4.2.3 社会文化环境 |
4.2.4 技术环境 |
4.3 数据选取与模型构建 |
4.3.1 BP神经网络模型选择依据 |
4.3.2 数据选取与标准化处理 |
4.3.3 样本集指标权重与期望输出值的确定 |
4.3.4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与训练 |
4.4 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市场环境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多维距离分析 |
5.1 多维距离内涵 |
5.2 多维距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1 评价指标选取 |
5.2.2 评价指标数据来源 |
5.3 多维距离对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作用机制分析 |
5.3.1 政治制度距离 |
5.3.2 社会文化制度距离 |
5.3.3 经济资源互补性 |
5.3.4 技术资源互补性 |
5.4 多维距离对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影响分析 |
5.4.1 多维距离评价方法 |
5.4.2 变量选取 |
5.4.3 理论模型 |
5.4.4 实证检验 |
5.5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多维距离评价结果分析 |
5.5.1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多维距离评价结果 |
5.5.2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资源互补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多维距离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潜力测度 |
6.1 农业合作潜力内涵 |
6.2 农业合作潜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6.2.1 评价指标选取 |
6.2.2 评价指标数据来源 |
6.3 农业合作潜力测度模型构建 |
6.3.1 理论模型 |
6.3.2 数据处理 |
6.4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潜力测度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基于环境扫描视角的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决策 |
7.1 基于环境扫描视角构建战略矩阵模型 |
7.1.1 三维战略矩阵模型可行性 |
7.1.2 三维战略矩阵模型决策逻辑 |
7.2 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矩阵模型分析 |
7.2.1 数据处理 |
7.2.2 战略矩阵模型结果分析 |
7.3 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扫描结果综合分析 |
7.3.1 中东欧腹地四国——核心要塞 |
7.3.2 中东欧北部三国——技术高地 |
7.3.3 中东欧南部九国——自然资源平台 |
7.4 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建议 |
7.4.1 中东欧腹地四国——积极进取战略 |
7.4.2 中东欧北部三国——创新合作战略 |
7.4.3 中东欧南部九国——稳健进入战略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启示 |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日清食品在中国市场的全渠道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全渠道营销相关研究综述 |
2.1.1 营销渠道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2 全渠道营销相关研究和实践 |
2.2 快速消费品行业全渠道营销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快速消费品概念和特点 |
2.2.2 快速消费品行业全渠道营销相关研究 |
2.3 小结 |
第3章 日清食品的营销现状分析 |
3.1 中国日清食品简介 |
3.1.1 日清食品在中国方便面市场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
3.1.2 日清食品的主要产品 |
3.2 日清方便面中国市场全渠道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3.2.1 目标市场分析 |
3.2.2 产品策略 |
3.2.3 价格策略 |
3.2.4 渠道策略 |
3.2.5 促销策略 |
3.3 日清方便面在中国全渠道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3.3.1 营销渠道深度不够 |
3.3.2 全渠道营销方面人才匮乏 |
3.3.3 宣传力度不够 |
3.3.4 促销策略实施较少 |
3.4 小结 |
第4章 日清食品的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策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现有竞争者 |
4.2.2 消费者分析 |
4.2.3 供应者的压力 |
4.2.4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2.5 替代品威胁 |
4.3 日清方便面中国市场SWOT分析 |
4.3.1 日清食品的竞争优势 |
4.3.2 日清食品的竞争劣势 |
4.3.3 日清食品的机遇 |
4.3.4 日清食品的威胁 |
4.4 小结 |
第5章 日清食品在中国市场全渠道营销的策略和保障措施 |
5.1 日清食品在中国市场全渠道营销的策略 |
5.1.1 全渠道营销目标市场的调整 |
5.1.2 全渠道的营销产品建设 |
5.1.3 全渠道的营销渠道建设 |
5.1.4 增加线上线下的促销形式 |
5.2 日清食品全渠道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
5.2.1 全渠道营销建设的激励机制保障 |
5.2.2 全渠道营销人才储备保障 |
5.2.3 技术支持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经理管理防御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研究 ——以资产减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研究 |
2.1.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2.1.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2.2 经理管理防御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会计政策选择及经理管理防御的相关理论 |
3.1 会计政策与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理论 |
3.1.1 会计政策的概念 |
3.1.2 会计政策选择的概念 |
3.2 经理管理防御的相关理论 |
3.2.1 经理管理防御的概念 |
3.2.2 经理管理防御产生的原因 |
3.3 经理管理防御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机理分析 |
3.3.1 经理管理防御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 |
3.3.2 经理管理防御视角下的会计政策选择动机 |
3.3.3 经理管理防御视角下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 |
4 经理管理防御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设计 |
4.1 实证假设的提出 |
4.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1 样本选取 |
4.2.2 数据来源 |
4.3 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
4.3.1 变量定义 |
4.3.2 建立模型 |
4.4 实证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各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4.4.3 经理管理防御水平对各项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回归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对象——品牌概述 |
1.2.1 为什么需要品牌 |
1.2.2 品牌的定义梳理 |
1.2.3 品牌的作用 |
1.2.4 品牌内涵 |
1.2.5 品牌的生态性、系统性及主要关系梳理 |
1.2.6 当前品牌建设的困惑与问题 |
1.3 本课题研究概要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界定 |
1.4 .品牌研究的国内外动态 |
1.4.1 国外研究动态 |
1.4.2 国内研究动态 |
1.4.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5 将本课题置于设计学视野下理论依据 |
1.6 本课题研究思路 |
1.6.1 研究路线图 |
1.6.2 本课题研究方法 |
1.7 本课题创新之处 |
1.8 本课题有关概念简述 |
1.9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生态品牌一般模型构架 |
2.1 品牌实质剖析 |
2.1.1 品牌关系说 |
2.1.2 品牌文化说 |
2.1.3 品牌过程说 |
2.1.4 质量信誉说 |
2.1.5 实力综合说 |
2.1.6 企业文化:品牌基因根源 |
2.1.7 产品:品牌基础承载体 |
2.1.8 产品与品牌的共生关系 |
2.2 建立品牌结构一般模型的理由 |
2.2.1 模型构架的设计思路 |
2.2.2 结构模型建构方法 |
2.3 品牌系统的关键组成要素分析 |
2.3.0 品牌的构成要素 |
2.3.1 模型要素的选择 |
2.3.2 系统要素间逻辑关系分析 |
2.3.3 系统结构的有向图表达 |
2.4 系统结构的矩阵 |
2.5 建立品牌系统递阶结构模型 |
2.6 根据有向图调整品牌系统层级结构 |
2.7 模型构架各层次要素的扩展 |
2.8 对总体模型构架的研究 |
2.8.1 产品及其创新处于模型构架核心 |
2.8.2 模型的层次性 |
2.8.3 总体模型构架划分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态品牌成长机制及模型构架要素定性研究 |
3.1 第一层级:品牌的“土壤”及“基因” |
3.1.1 品牌自身DNA结构、品牌基因研究 |
3.1.2 品牌基因要素简析 |
3.2 生态品牌系统驱动力及第二层级要素研究 |
3.2.1 品牌进化动力探讨 |
3.2.2 品牌发展自动力机制 |
3.2.3 品牌发展他动力机制 |
3.2.4 企业家精神 |
3.2.5 创新类要素 |
3.2.6 公司战略目标、公司治理、公司学习 |
3.2.7 自我调整适应能力 |
3.3 第三层级:模型构架主干要素研究 |
3.3.1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
3.3.2 关于产品研发要素 |
3.3.3 互联网思维要素 |
3.3.4 大数据应用 |
3.3.5 科技发展:品牌成长的支撑力量 |
3.4 第四层级:模型构架腰部诸要素研究 |
3.4.1 研发成果:企业的核心资产 |
3.4.2 产品生产制造等要素 |
3.4.3 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 |
3.4.4 财务管理 |
3.4.5 营销理念 |
3.4.6 广告宣传 |
3.4.7 商业模式的创新 |
3.4.8 仓储、后勤、物流等要素 |
3.5 第五层级营销环节诸要素研究 |
3.5.1 现代管理制度要素 |
3.5.2 营销活动系列要素 |
3.5.3 资金流要素 |
3.6 第六层级用户相关诸要素研究 |
3.6.1 售后服务 |
3.6.2 消费评价 |
3.6.3 市场反馈 |
3.6.4 用户终端要素 |
3.6.5 扩大再生产要素 |
3.7 顶层目标——品牌及其影响要素 |
3.7.1 顶层目标——品牌的确立 |
3.7.2 品牌外部影响因素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模型构架要素定量研究 |
4.1 层次分析法概念 |
4.2 层次分析法的适用理由 |
4.3 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演算规则说明 |
4.4 建立品牌模型构架原始评价层次 |
4.5 模型构架第六层各要素权重 |
4.5.1 建立构成要素判断矩阵 |
4.5.2 产品功能价值等各要素权重测算 |
4.5.3 用户相关各要素权重测算 |
4.5.4 第六层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4.6 第五层各要素权重 |
4.6.1 本层主要要素集权重 |
4.6.2 营销活动环节各要素权重 |
4.6.3 本层管理类各要素权重计算 |
4.6.4 第五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4.7 第四层级各要素权重 |
4.7.1 本层级主要要素集权重 |
4.7.2 本层级管理类各要素权重 |
4.7.3 营销理念类各要素权重 |
4.7.4 产品生产类各要素权重 |
4.7.5 第四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4.8 第三层级各要素权重 |
4.8.1 第三层级主要要素集权重 |
4.8.2 产品研发类各要素权重 |
4.8.3 大数据运用及互联网思维等要素权重 |
4.8.4 第三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4.9 第二层级各要素权重 |
4.9.1 第二层级主要要素集权重 |
4.9.2 公司治理类要素权重 |
4.9.3 创新群各要素权重 |
4.9.4 第二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4.10 第一层级各要素权重 |
4.10.1 本层主要要素集权重 |
4.10.2 社会环境类要素权重 |
4.10.3 文化要素类各要素权重 |
4.10.4 主观精神类各要素权重 |
4.10.5 第一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4.11 总体品牌健康值评估 |
4.1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品牌研究及评估案例 |
5.1 置于品牌模型构架下的比对研究 |
5.1.1 乐美达品牌基层要素研究 |
5.1.2 乐美达企业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等 |
5.2 乐美达品牌第二层级要素研究 |
5.2.1 乐美达公司战略目标 |
5.2.2 乐美达公司治理、理念创新及制度创新 |
5.2.3 乐美达公司学习原则及创新举措 |
5.2.4 乐美达品牌本层级各要素评价 |
5.3 乐美达品牌第三层级要素研究 |
5.3.1 乐美达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 |
5.3.2 乐美达之产品研发 |
5.3.3 乐美达公司对大数据应用情况 |
5.3.4 乐美达之互联网思维 |
5.4 乐美达品牌第四层级诸要素研究 |
5.4.1 乐美达的研发成果 |
5.4.2 乐美达产品制造环节 |
5.4.3 乐美达仓储、后勤、物流等要素 |
5.4.4 乐美达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等要素 |
5.4.5 乐美达的财务管理 |
5.4.6 乐美达的营销理念 |
5.4.7 乐美达的广告宣传 |
5.4.8 乐美达的商业模式 |
5.4.9 乐美达品牌第四层级各要素的评价 |
5.5 乐美达品牌第五层级要素研究 |
5.5.1 乐美达的营销管理 |
5.5.2 乐美达的营销活动环节 |
5.5.3 乐美达的资金流 |
5.5.5 乐美达品牌第五层级要素的评估 |
5.6 乐美达品牌第六层级诸要素研究 |
5.6.1 乐美达产品功能、价值实现研究 |
5.6.2 乐美达售后服务、消费评价、用户反馈等 |
5.6.3 乐美达的扩大再生产 |
5.6.4 乐美达品牌第六层级要素的评价 |
5.7 乐美达品牌状况及总健康值评估研究 |
5.7.1 乐美达——名品牌确立 |
5.7.2 乐美达品牌影响要素 |
5.7.3 乐美达品牌总体健康值评估 |
5.8 乐美达品牌发展改进建议 |
5.9 乐美达产学研合作总结及后记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本课题研究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博士攻读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情况 |
附录 |
附录A:表1.1-1近年来消失的品牌 |
附录B:品牌系统中要素相关性分析表 |
附录C:要素矩阵的演算过程 |
附录D:层级推理演算表格 |
致谢 |
(5)生猪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生猪产业上市公司的定义 |
2.1.2 生猪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定义 |
2.1.3 数据包络分析(DEA)效率的定义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3 生猪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分析 |
3.1 效率的分析方法 |
3.1.1 杜邦财务分析 |
3.1.2 随机前沿分析法(SFA) |
3.1.3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3.1.4 三种方法的比较 |
3.2 生猪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测算模型 |
3.2.1 DEA-Malmquist模型的确定 |
3.2.2 生猪产业上市公司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
3.3 生猪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 |
3.3.1 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3.3.2 DEA-Tobit分析方法 |
4 生猪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实证研究设计 |
4.1.1 实证研究目的 |
4.1.2 实证研究设计思路 |
4.1.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生猪产业上市公司DEA静态结果与分析 |
4.2.1 上市公司DEA效率的整体分析 |
4.2.2 上市公司之间效率的比较分析 |
4.3 生猪产业上市公司Malmquist指数动态结果与分析 |
4.3.1 各上市公司5年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 |
4.3.2 上市公司各年份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 |
4.4 生猪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样本公司 2010—2014年的DEA效率值 |
附录B:样本公司 2010—2014年的Malmquist指数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工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0.2.1 研究方法 |
0.2.2 研究内容 |
0.3 论文结构和技术路线 |
0.3.1 论文结构 |
0.3.2 技术路线 |
1 文献综述 |
1.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文献综述 |
1.2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文献综述 |
1.3 货币政策与融资约束关系的文献综述 |
1.4 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关系的文献综述 |
2 研究假设 |
3 变量及模型设计 |
3.1 变量设计 |
3.1.1 货币政策的衡量 |
3.1.1.1 定性衡量货币政策 |
3.1.1.2 量化货币政策 |
3.1.2 融资约束的量化 |
3.1.3 公司投资的量化 |
3.1.4 控制变量的选取与量化 |
3.2 模型设计 |
4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1 样本选取 |
4.2 数据来源 |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5.2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
5.2.1 检验假设1与假设2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
5.2.2 检验假设3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
5.2.3 检验假设4与假设5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5.3.1 稳健性检验假设1与假设2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
5.3.2 稳健性检验假设3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
5.3.3 稳健性检验假设4和假设5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对我国股权激励探究 ——以上海地方国企光明乳业、上海梅林、百视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5 本文的内容框架 |
2 股权激励的概述与相关理论 |
2.1 股权激励概述 |
2.2 主要相关理论 |
3 我国国内股权激励发展概况 |
3.1 我国股权激励实施的制度背景 |
3.2 我国股权激励的主要模式 |
3.3 我国股权激励的实施现状 |
4 相关案例分析 |
4.1 光明乳业——上海地方国企股权激励试点改革第一单 |
4.2 上海梅林——股权激励遭“用脚投票” |
4.3 百视通——率先探索股权激励新模式 |
4.4 对以上案例的分析与总结 |
5 对我国股权激励的相关建议 |
5.1 内部性建议 |
5.2 外部性建议 |
5.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我国产业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跨国并购的内涵界定 |
二、产业竞争内涵界定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回顾 |
一、跨国并购文献回顾 |
二、产业竞争文献回顾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五节 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主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六节 本文的创新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一、本文的创新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一、资本集中理论 |
二、资本输出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竞争理论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并购理论 |
一、规模经济理论 |
二、速度经济理论 |
三、企业成长理论 |
第三节 现代产业竞争理论 |
一、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
二、竞争战略理论 |
三、竞争优势理论 |
四、创新理论 |
五、知识管理理论 |
第三章 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基本状况及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全球企业并购浪潮回顾 |
一、全球五次并购浪潮的时间 |
二、全球五次并购浪潮的特征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加剧全球并购的历史背景 |
一、经济全球化是跨国并购加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
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为跨国并购提供了技术支撑 |
三、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为跨国并购提供便利 |
第三节 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主要表现和发展趋势 |
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发展历程 |
二、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主要表现 |
三、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发展趋势 |
第四节 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动因分析 |
一、增加市场份额是加剧在华并购的直接动力 |
二、降低市场进入风险是加剧在华并购的重要策略 |
三、发展核心竞争力加快了在华并购的步伐 |
四、获取财务协同收益是加剧在华并购的重要因素 |
五、我国加快投资自由化进程为跨国并购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
第四章 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对我国产业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跨国并购正面效应分析 |
一、跨国并购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产业资源配置 |
二、跨国并购提高当地的就业水平 |
三、跨国并购对当地经济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严重消弱了我国产业发展的竞争能力 |
一、加强技术控制,削弱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
二、加大品牌并购,使民族品牌流失严重 |
三、破坏市场结构,使市场垄断性增强 |
四、偏重回报率高行业,加剧我国产业结构失衡 |
第三节 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一定程度上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 |
一、经济安全内涵界定 |
二、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对我国的经济安全的威胁 |
第五章 世界一些国家防范跨国公司并购危害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做法及经验 |
第一节 世界一些国家防范跨国公司并购危害的做法及经验 |
一、世界一些国家防范跨国公司并购危害的做法 |
二、世界一些国家防范跨国公司并购危害的经验 |
第二节 世界一些国家面对跨国并购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经验 |
一、美国面对跨国并购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经验 |
二、日本面对跨国并购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经验 |
三、印度面对跨国并购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经验 |
第六章 当前我国应对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产业竞争对策 |
第一节 政府层面分析 |
一、我国跨国并购政策的演进 |
二、我国现行跨国并购政策的缺陷分析 |
三、当前提高产业竞争水平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政策措施 |
第二节 行业层面分析 |
一、组成行业战略联盟,加强企业协同创新 |
二、促进中介服务机构与国际接轨,保护我国企业利益 |
三、强化行业技术培训,提高行业整体知识水平 |
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
第三节 企业层面分析 |
一、端正对外资并购的认识 |
二、综合运用多种跨国反并购策略 |
三、完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 |
四、保持企业独立性并力争企业控股权 |
五、培育我国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
六、加强技术创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国食品企业海外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贡献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2.1.1 企业海外并购的涵义 |
2.1.2 企业海外并购的类型 |
2.1.3 海外并购的特征 |
2.1.4 中国食品类企业的概念 |
2.1.5 中国食品类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
2.1.6 食品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 |
2.2 文献综述 |
2.2.1 企业并购动因的文献综述 |
2.2.2 企业并购整合文献综述 |
2.2.3 企业并购绩效文献综述 |
2.2.4 企业并购成败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
2.3 文献简评 |
3 案例简介 |
3.1 光明食品和新西兰Synlait公司简介 |
3.1.1 光明食品 |
3.1.2 Synlait乳业公司 |
3.2 光明并购Synlait交易过程及并购后续概况 |
3.2.1 光明并购Synlait交易过程概况 |
3.2.2 并购后的整合现状 |
4. 案例分析 |
4.1 光明并购Synlait Milk交易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并购类型分析 |
4.1.2 并购动因分析 |
4.2 并购整合分析 |
4.3 并购后的绩效分析 |
5 案例相关理论分析 |
5.1 造成食品行业并购活跃的原因 |
5.2 中国食品类企业跨国并购影响因素分析 |
5.2.1 政治因素 |
5.2.2 经济因素 |
5.2.3 法律因素 |
5.2.4 文化因素 |
5.2.5 财务因素 |
5.2.6 企业发展战略因素 |
5.2.7 企业人力资源因素 |
5.3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应对措施 |
5.3.1 政府方面 |
5.3.2 企业方面 |
6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10)我国外资并购中的反垄断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外资并购概述 |
一、外资并购的内涵及分类 |
(一) 外资并购的内涵 |
(二) 外资并购的分类 |
二、当今外资并购的主要特征 |
(一) 外资并购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 |
(二) 外资并购的目标 |
(三) 外资并购的意图 |
(四) 外资并购的模式 |
三、外资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必要性 |
(一) 国家经济安全 |
(二) 国有资产 |
(三) 国内企业和品牌 |
(四) 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 |
第二章 我国立法中对于外资并购的反垄断规制 |
一、案例分析 |
(一) 凯雷并购徐工案 |
(二)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 |
二、立法现状 |
(一) 《兼并办法》和《合并与分立规定》 |
(二) 《并购规定》 |
(三) 《反垄断指南》 |
(四) 《反垄断法》 |
三、立法之不足 |
(一) 实体方面的缺陷 |
(二) 程序方面的缺陷 |
第三章 我国现行立法的完善建议 |
一、实体法上的完善 |
(一) 外资并购中垄断的认定标准 |
(二) 相关市场的界定 |
(三) 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的明确 |
(四) 外资并购的豁免机制 |
(五) 国家经济安全的审查 |
二、程序法上的完善 |
(一) 申报主体 |
(二) 设立单独的外资并购反垄断执法机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梅林正广和确定2002年经济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研究[D]. 郭茹.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日清食品在中国市场的全渠道营销策略研究[D]. 李雪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3]经理管理防御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研究 ——以资产减值为例[D]. 黄元媛.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4]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研究[D]. 王华斌.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5]生猪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李欣蕊.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6]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研究[D]. 史佳晶. 北方工业大学, 2015(08)
- [7]对我国股权激励探究 ——以上海地方国企光明乳业、上海梅林、百视通为例[D]. 李峻翰.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8]基于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我国产业竞争研究[D]. 林丽端.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9]中国食品企业海外并购研究[D]. 白璐.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 [10]我国外资并购中的反垄断规制[D]. 朱金平. 兰州大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