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与实训]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是以助人自助为理念,运用实务技能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境。文章以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为例,通过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方面,探索校地联合培养框架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成效。
[关键词]校地联合;现代学徒制;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工作服务开展,从2015年开始,“社会工作”一词连续四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出: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促进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健康发展。而现实中,社会工作教育却面临培养实务能力难、专业认同感低以及招生难等问题,社会工作行业存在“留人难”“人难用”“用不久”等现象。如何解决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难题和行业人才发展,是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科研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现代学徒制”最早发源于德国,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现代学徒制从2009年开始探索,至今运用于许多专业的人才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是强调价值理念和实务性强的专业,运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工作者(师傅)可以将实务技能进行传授,学生(徒弟)在言传身教中实践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提升自身的实务能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感。
“校地联合培养”是联合政府和高校的优势力量培养人才,资源上达到高效利用,人才上可校地对接。采用订单班培养模式,吸纳一部分学生进行就业,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现代学徒制的运用是校地联合办学中的具体举措,通过师徒互动和情感流动,培养行业认同感,增强实务能力和就业意愿。在“校地联合”办学的框架下探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从二者的融合中,研究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地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
(一)校地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思路
福州市鼓楼区政府根据现阶段社区服务人才招人难、留人难等现状,与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同联办社会工作专业,订单培养社区工作者,打造一支具有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服务技能的社区服务人才。2015年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福州市鼓楼区政府共同签订《校地联合办学协议》,共同开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2016年校地双方共同申报《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模式》,获批为福建省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经过三年多的磨合和实践,形成了校地联合培养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地协同育人中,校方承担校内培养工作,通过课程建设和实训体系建设等方式,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政府提供实训场地,管理和支持社区师傅,学生通过与社区师傅签订师徒协议,形成三年固定的师徒关系。在社区师傅的指导下开展社区各类服务,提升实务能力,促进社区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如图1)。
虽然大家没有实际享受到摆渡人带来的方便,但泡茶馆的男人、织毛衣的女人,嘴边多了一个津津有味的话题,一个谜。在乡下人简单的生活里,一切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理所当然。但摆渡人一下子把他们的生活撕开了一条口子,让他们看到了这种生活之外的一些气息,一些他们无法解释的而又深感兴趣的元素。
师资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社区挂职锻炼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两条途径进行。教师团队利用寒暑假在福州市鼓楼区的社区开展挂职锻炼,进入社区工作站工作,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真实融入社区环境进行服务,获得职业情境的真实体验,对社区人才培养相关课题进行调研,之后通过发表论文和总结报告等形式提炼挂职收获,丰富教学经验。“双师型”教师需要考取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并具有行业实践经历。目前,教师团队“双师率”为100%。
图1 基于校地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模式图
(二)校地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进阶性的人才需求调研,形成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社会工作就业方向主要有社区服务岗位、社会服务机构岗位以及企业就业,因此通过职业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课程设置。在职业基础能力培养上,通过社会学类课程、福州方言和习俗等课程为社会工作专业学习和进入社区实训打好基础;在职业核心能力上,学习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小组和社区)、价值理念、实务技巧、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及社区管理实务等,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发展能力上,通过心理咨询实务、人资管理技能及社会工作坊等开阔专业视角和提升实务能力。
1.课程体系建设
运用现代学徒制打造“基础实训+体验实训+综合实训”的实训体系。在基础实训上,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成立社团——社会工作服务队,专业的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由服务队进行运作,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新生的启蒙教育、社区服务感官体验等;在体验实训上,带项目实训,通过大二学年两次见习体验职业岗位开展服务;在综合实训上,带毕业设计实训,通过大三的两次定岗实习实现,运用实务技能开展各类服务,为就业做好准备;将实训体系结构化,每一次实训都有相应的任务和考核目标,促进实训成效。
1.1.2 5771R 2002年春以埃塞俄比亚芥细胞质的甘蓝型油菜品系572R为母本,与甘蓝型油菜双低品种湘油13Y(从湖南省大面积油菜生产区引进的湘油13中的1个选系)进行杂交,采用常规杂交育种程序经过8代的连续定向选择,于2007年育成埃塞俄比亚芥细胞质的甘蓝型油菜双低优质常规品系(隐性核不育的恢复系)5771R,其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自育材料。
2.实训体系建设
基于校地联合培养,制定“4+1+1”的实训体系。大一和大二学年共四个学期,每个学期安排2-4周的时间进入社区进行课程见习。大三上学期开展社区顶岗实习,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就业方向选择,实施定岗实习。
同时打造校地联合的特色课程的建设,以现代学徒制为主线树立特色课程品牌。一是福州话方言和习俗学习。通过校本教材建设,学习福州语言和习俗,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入社区实训。二是社会工作工作坊,邀请行业专家和社区师傅进入校园。通过各类主题的讲解,展现不同服务方向的社会工作职业魅力,为学生搭建与外界交流平台,拓宽视野。三是《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微课建设,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提升学习兴趣和效率。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同学们在鼓楼区28个社区进行实训,和其中5个社区重点建设社区实训基地。另外,同福建省内5家社会服务组织签订实训基地协议,开辟各类专业服务的实训,如青少年服务、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有效对接各类课程实训。
40年前的1978年12月,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开始,我国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从统计数据看,城镇居民人均存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存收入。
瓦沙 · 多贝尔莱特,斯洛文尼亚人,1968年开始从事摄影活动,其作品在五大洲的60个国家展出,并获得了100多个奖项,是FIAP在斯洛文尼亚、意大利、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等地国际沙龙的评委,2008年,被斯洛文尼亚摄影协会授予 “摄影大师”称号。2008至2015年间,荣获过从EFIAP/B(青铜)到EFIAP/P(白金)的所有奖项。2009年,为表彰他为FIAP所做的特殊贡献,成为ESPIAP。
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分析地基处理前后,新老路堤表面工后沉降和横坡度变化规律;然后对路面结构层在不同工后沉降条件下的附加应力响应进行研究;最后通过改变新加宽路基基底的复合地基设计参数,对比各工况组合的路堤表面横坡度变化规律和路面结构层附加应力回应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差异沉降控制标准。
4.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室两个方面进行建设。校内实训室有咨询室、团体沙盘室、情绪调节室、艺术治疗室、素质拓展训练室和社区综合实训室等共16间,面积达834平方米,投入总额320万元。校内实训室能够满足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和实训,在实训室内开展项目化教学、情景演练、小组研讨等。同时开展社区师傅人才队伍建设研讨会和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工作坊等,助力鼓楼区社区服务人才建设。
3.师资能力提升
三、校地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一)校地联合培养与现代学徒制的首次碰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地联合”和“现代学徒制”是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二者融合,是对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地联合促进资源融合,现代学徒制实现人力资源优势整合,共同打造区域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项目式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专业(学科)教学模式,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从职业岗位的实际出发,依据工作的典型任务,选择和安排学习项目,使得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6]。
(二)基于校地联合培养实践现代学徒制,打开就业通道
通过校地联合办学,以订单培养模式打通专业和职业隔阂,解决社区服务人才流失率高和流动性强等问题,形成一条稳定的人才培养链。现代学徒制是以技能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切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地联合办学和现代学徒制的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就业。以2018届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为例,至鼓楼区社区就业人数为56%。其中一名同学以夯实的实务能力和专业的服务理念,在社区服务中得到居民的认可,现已晋升为社区工作站副站长。
(三)师徒合作,凸显专业培养特色
通过师徒联结,拉近人际关系距离。鼓励师徒互动,打开情感通道。师傅的言传身教让同学们收获鲜活的职业体验和为人处世技巧,对实务有更直观的感受,进而提升实务能力。每个学期举行拜师仪式、师徒合照大赛和完成师傅小心愿等特色活动,促进师徒互动。邀请师傅进课堂,分享工作经验,提炼师徒合作经验。良好的师徒合作能够有效提升实训成效,增强同学们对专业和职业的归属感,凸显专业培养特色。
四、反思
校地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是创新实践,同时也是挑战。如社区服务行政任务重,同学们进入实训场所后存在行政化的风险;社会工作专业不以计量作为考核目标,考核重点在于实务能力和实训成效,考核难度大;师徒合作在于自觉,培养质量取决于师傅的能力和眼界,以及沟通技巧,难以评估。
总体而言,校地联合培养和现代学徒制模式能够有效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可解决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实务能力弱和专业认同感低等问题,解决社区服务“留人难”“人难留”的现实困境。
参考文献:
[1]李细香.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3).
[2]汪来杰.校地联合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16,26(2):117-120.
[3]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100-101.
[4]张阳,王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双导师”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9)2-0165-02
*基金项目: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S171193)“基于校地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标签:社会工作论文; 学徒论文; 实训论文; 专业论文; 能力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社会规划论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论文; 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S171193)“基于校地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论文;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