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周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周期,自然,卵泡,胚胎,人工授精,步态,着床。
自然周期论文文献综述
倪丽莉,侯振,王菁,刁飞扬,马翔[1](2019)在《自然周期卵泡和子宫内膜发育及供精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然月经周期卵泡、子宫内膜的发育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自然周期供精人工授精(AID)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中心接受AID助孕的1 200例妇女(共2 555个自然周期)的超声监测资料及AID临床资料,按不同因素(年龄、BMI、排卵时间、优势卵泡个数、是否扳机及宫内妊娠情况)进行分组,比较各组卵泡和子宫内膜发育情况,利用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卵泡和子宫内膜发育的影响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自然周期AID助孕后宫内妊娠的预测因子。结果排卵时间与年龄呈线性负相关(B=-0.111,P=8.87E-9),与体重指数(BMI)呈线性正相关(B=0.050,P=0.028);排卵前最大优势卵泡直径与排卵时间呈线性负相关(B=-0.026,P=0.001),发育两枚优势卵泡者最大卵泡直径较单枚优势卵泡大0.44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与年龄呈线性负相关(B=-0.037,P=0.002),与BMI(B=0.050,P=2.41E-4)、排卵时间(B=0.098,P=2.02E-16)、最大优势卵泡直径(B=0.074,P=0.014)均呈线性正相关。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OR=1.058,P=0.019)、女方年龄(OR=0.966,P=0.020)、治疗周期数(OR=0.891,P=0.037)显着影响自然周期AID宫内妊娠率。结论年龄和BMI都影响卵泡和子宫内膜发育,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年龄及治疗周期数是自然周期AID助孕后宫内妊娠的显着预测因子。(本文来源于《生殖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王博,陈开璞[2](2019)在《金融周期对自然利率的影响:金融失衡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Krustev(2018)的框架为基础,在自然利率的估算中加入金融周期因子,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对中国的自然利率进行估算,并考察金融失衡对自然利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周期对自然利率的显着影响表征为金融"加杠杆"和"去杠杆"的金融失衡都会使自然利率偏离其长期趋势。通过分析产出缺口的估计结果发现,产出缺口受金融周期的显着影响,金融杠杆率越高产出缺口越大,相应的趋势产出越低。同时,自然利率还受风险溢价、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但全球储蓄对中国自然利率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动态》期刊2019年10期)
吴庚香,Nick,Bersinger,Michael,Mueller,Michaelvon,Wolff[3](2019)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自然周期卵泡液中细胞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自然周期卵泡液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EMs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2016年间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妇女医院生殖中心因EMs行自然周期IVF-ET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助孕治疗的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EMs组),其中轻度EMs患者7例,中重度EMs患者10例。同时收集同期17例年龄匹配,因输卵管因素或男方因素在该中心行自然周期IVF/ICSI-ET助孕的患者做为对照组。在自然周期采卵日收集卵泡液,通过Bio-Plex技术检测卵泡液中白介素(IL)-1β、IL-6、IL-8、IL-15、IL-18、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的趋化因子(RANTES)、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等9种细胞因子的浓度;ELISA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瘦素(Leptin)的浓度,分析两组间细胞因子浓度的差异及其与EMs的相关性。结果 IL-1β和IL-6在EMs患者卵泡液中的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中位数比较分别为0.8pg/ml vs.0pg/ml和9.1pg/ml vs.6.1pg/ml,P均<0.05)。中重度EMs患者卵泡液中IL-1β浓度(1.44pg/ml)显着高于轻度EMs及对照组(分别为0.26pg/ml、0pg/ml),VEGF浓度(2 464pg/ml)亦显着高于轻度EMs及对照组(分别为1 268pg/ml、1 560pg/ml,P均<0.05)。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卵泡液中只有IL-1β和IL-6的浓度与EMs相关,大部分细胞因子相互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结论 EMs患者自然周期卵泡液中细胞因子微环境发生了变化,IL-1β和IL-6的浓度均异常增高,且大部分细胞因子相互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可能与EMs患者生育力降低有关。(本文来源于《生殖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李大鹏[4](2019)在《严重“外八字”脚男青年足弓及自然步态下步态周期、足底压力与肌电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自身美的标准也会有所提升。形体美已悄然成为人们判断美的标准之一影响我们的形象和精神。从平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青少年在自然步态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外八字”脚型形态,从形态上直接影响我们形体美,所以对“外八字”脚型的研究势在必行。通过大量阅读我们发现对“外八字”脚型的研究主要停留于体表判断、理论分析上,并未对“外八字”脚型本身进行科学系统实验数据研究。随着我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科学实验设备也逐步趋于完善,对“外八字”脚型的研究也有待系统完善。本文立足于对“外八字”脚型研究的现状,对“外八字”脚型者进行足弓测量、自然步态下高速摄影、足底压力、肌电方面的研究。力求得到严重“外八字”脚型者在步态各方面真实数据,为我国“外八字”脚型研究提供可靠支持。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以西安体育学院在校非体育专业男青年143名为研究对象,进行“外八字”脚型筛选实验。最终筛选出严重“外八字”脚型男青年(实验组)、正常脚型男青年(对照组)各15名,做足弓实验,并记录好足印法测得的ab/bc比值作为原始数据。右足呈现严重“外八字”脚型的男青年8名(实验组)和正常脚型男青年(对照组)8名作为实验对象,采用高速摄影、足底压力与肌电同步的实验方法采集实验对象自然步态下步态周期、足底压力、肌电数据,并运用excel软件做好原始数据整理与记录。实验记录整理的原始数据为步态周期中高速摄影所记录的图片帧数,右足足底压力各受力分区面积和各受力分区所受负荷百分数、动态足底压力负荷数据、肌电数据等。记录好受试者所选取肌肉的步态周期各个时期的肌电贡献率,最后将严重“外八字”脚型男青年各个数据与正常脚型男青年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1)西安体育学院非体育男青年严重“外八字”脚型出现的频率>正常脚型出现的频率。(2)严重“外八字”脚型组组同侧足ab/bc比值比正常脚型低。(3)严重“外八字”脚型男青年在支撑中期所占帧数比正常脚型组组少,在支撑末期、摆动前期所占帧数比正常脚型组组多。(4)严重“外八字”脚型男青年与正常脚型男青年相比:在整个步态周期右足大脚趾受力区受力面积值小、受力负荷值低;第1跖骨受力区受力负荷值高;足弓内侧受力区受力面积值高、受力负荷值高。(5)右足严重“外八字”脚型男青年步态周期各个时期特征比较:A右足支撑早期:股二头肌肌电贡献率低;B右侧支撑中期:半腱肌半膜肌肌电贡献率低;腓肠肌内侧头肌电贡献率高;C右侧支撑末期:半腱肌半膜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肌电贡献率高;D右侧摆动前期:右侧腓肠肌内侧头、肠肌肌外侧头肌电贡献率高;E右侧摆动早期半腱肌半膜肌肌电贡献率低;F右侧支撑期腓肠肌内侧头、肠肌肌外侧头肌电贡献率高;股二头肌肌电贡献率低;G右侧摆动期胫骨前肌肌电贡献率低;H整个步态周期腓肠肌内侧头肌电贡献率高;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肌肉肌电贡献率低。结论:(1)非体育男青年中,严重“外八字”脚比正常脚型容易出现。(2)严重“外八字”脚男青年足弓偏低。(3)右足严重“外八字”脚男青年态步在右足支撑中期所用时间短;右足支撑末期、右足摆动前期所用时间长。(4)严重“外八字”脚男青年足底压力特征:第1跖骨受力区、足弓内侧受力区受力负荷增高。这可能是严重“外八字”脚男青年足弓偏低的主要原因。(5)右足严重“外八字”脚型男青年整个步态周期腓肠肌内侧头相对收缩力强;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肌肉相对收缩力较弱。(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期刊2019-06-01)
黄世扬[5](2019)在《影响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结局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综合分析可能影响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结局的一些相关因素,探讨这些因素与FET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以及流产率的关系,为临床上改善FET妊娠结局提供依据,也为下一步的研究做铺垫。方法:收集2016年11月到2018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自然周期内膜准备方案下进行的1906个冻融胚胎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受精方式、移植胚胎个数、移植优胚个数以及胚胎发育天数(Day3,Day5,Day6)等因素与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FET结局的影响。具体分组如下:1.依据年龄分为:≤30岁组、31-34岁组、≥35岁组;2.依据不孕年限分为:<5年组、5-10年组、>10年组;3.依据体重指数分:<18.5 kg/m~2组、18.5-27 kg/m~2组、>27 kg/m~2组;4.依据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分为:<7mm组、7-12mm组、>12mm组;5.依据受精方式分为:常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azation,IVF)组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组;6.依据移植胚胎个数分为:1枚胚胎组、2枚胚胎组、3枚胚胎组;7.依据移植优胚个数分为:0枚优胚组、1枚优胚组、2枚优胚组;8.依据胚胎发育天数分为:Day3组(卵裂期组)、Day5组(囊胚期)、Day6组(囊胚期)。最后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这些可能影响自然周期FET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得出相应的结论。结果:本研究共1906个冻融胚胎移植周期: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3.70±4.53岁;共解冻3680个胚胎,存活3582个胚胎,因此本研究的解冻胚胎复苏率为97.34%;解冻后存活的胚胎均行当天移植,平均每周期移植冻胚数为1.88±0.44个,种植成功的胚胎数为932个,因此本研究的胚胎种植率为26.02%;获得临床妊娠的共有757个周期,其临床妊娠率为39.72%;流产有117个周期,其流产率为15.46%。各组数据经卡方检验得出以下结果:1.年龄因素:≥35岁组患者的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均显着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的流产率显着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孕年限:<5年组、5-10年组、>10年组叁组间比较,其冻融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体重指数:<18.5 kg/m~2组、18.5-27 kg/m~2组、>27 kg/m~2组叁组间比较,其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7mm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均低于其余两组,但叁组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间的流产率比较差异也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受精方式:IVF组和ICSI组两组之间比较,其冻融胚胎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以及流产率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移植胚胎个数:ET 1枚胚胎、ET 2枚胚胎、ET 3枚胚胎叁组间比较,其冻融胚胎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以及流产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移植优胚个数:ET 0枚优胚、ET 1枚优胚、ET 2枚优胚叁组间比较,其冻融胚胎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均依次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T 0枚优胚、ET 1枚优胚、ET 2枚优胚的流产率是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胚胎发育天数:Day3组(卵裂期组)的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显着低于Day5组(囊胚期)和Day6组(囊胚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y5组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均明显高于Day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间的流产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可能影响自然周期FET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其结果显示:年龄、移植优胚个数和胚胎发育天数是影响自然周期FET妊娠结局的主要因素(P<0.05);而不孕年限、体重指数、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受精方式、移植胚胎个数等与自然周期FET的临床妊娠率没有显着相关(P>0.05)。结论:1.在玻璃化冷冻技术条件下,患者的年龄、移植优胚个数和胚胎发育天数是影响自然周期FET妊娠结局的主要因素。2.不孕年限、体重指数、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受精方式和移植胚胎个数等与自然周期FET妊娠结局没有显着相关。3.在自然周期中,冻融囊胚移植的胚胎种植率以及临床妊娠率均优于卵裂期冻融胚胎移植,而Day5冻融囊胚移植优于Day6冻融囊胚移植。(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张莹莹,谈际范,张丽梅,严茜,周灿权[6](2019)在《既往自然流产史及相关因素与单次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结局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既往自然流产史与单次取卵周期累积活产(活产)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因输卵管或男方因素就诊的不孕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既往自然流产史及其他因素如年龄、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窦卵泡数、BMI、试管周期数、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率对活产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275例患者,与无自然流产组患者相比,自然流产组患者的年龄较高、血清AMH水平较低、窦卵泡数和获卵数较少、再次妊娠的活产率较低(P均<0.05)。年龄(OR=0.912,95%CI 0.849~0.979)、既往自然流产次数(OR=0.579,95%CI 0.402~0.833)和正常受精率(OR=5.933,95%CI 1.503~23.410)与活产率相关(P均<0.05)。在年龄<35岁患者中,无自然流产、偶发自然流产、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的活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复发性自然流产者的活产率低于无自然流产及偶发自然流产者(P均<0.017)。年龄≥35岁患者中,无自然流产、偶发自然流产、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的活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无自然流产及偶发自然流产者中,年龄<35岁患者的活产率均高于年龄≥35岁患者(P均<0.01)。结论年龄、既往自然流产次数和正常受精率与活产率有关。在年龄<35岁患者中,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的活产率较低。无自然流产及偶发自然流产者中,年龄≥35岁患者活产率较高。(本文来源于《新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高敏,曹琳[7](2019)在《观察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患者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临床妊娠的结局》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患者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临床妊娠的结局。方法:从2016年10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不孕妇女当中选取行夫精人工授精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以往排卵情况,将患者分为A组(自然周期)和B组(促排卵周期)。比较A、B组临床妊娠结局。结果:对比上述两组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妊娠率。上述两组的异位妊娠率无明显差异,其余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不孕患者,采用促排卵周期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妊娠率,但随之多胎妊娠率和流产率也有所增加,所以临床上应用时应结合患者卵巢功能和排卵情况酌情应用。(本文来源于《饮食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秋圆,尹轶莎,陈圆辉,张翠莲,张少娣[8](2019)在《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中不同孕酮转化内膜时间临床结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FET)中不同孕酮转化内膜时间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行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共891个周期的临床结局。根据孕酮转化内膜时间不同将其分为2-3组(孕酮转化子宫内膜2天后移植D3胚胎,n=506)、3-3组(孕酮转化子宫内膜3天后移植D3胚胎,n=172)、4-5组(孕酮转化子宫内膜4天后移植囊胚,n=115)和5-5组(孕酮转化子宫内膜5天后移植囊胚,n=98),比较各组基础指标和临床结局相关指标。结果:2-3组和3-3组,4-5组和5-5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3-3组、4-5组和5-5组的种植率分别为40.54%(390/962)、43.77%(144/329)、74.19%(115/155)和62.20%(79/127),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7.71%(292/506)、58.72%(101/172)、80.87%(93/115)和70.41%(69/98),异位妊娠率分别为4.45%(13/292)、0(0/101)、0(0/93)和2.90%(2/69),早期流产率分别为9.25%(27/292)、5.94%(6/101)、12.90%(12/93)和4.35%(3/69),持续妊娠率分别为52.37%(265/506)、55.23%(95/172)、70.43%(81/115)和67.35%(66/98)。2-3组和3-3组、4-5组和5-5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持续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周期FET中孕酮转化子宫内膜2~3天移植第3天卵裂期胚胎,孕酮转化子宫内膜4~5天移植囊胚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结局,临床工作中可以根据医院工作安排及患者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本文来源于《现代妇产科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宋梦玲,王飞苗,陈琰,胡蓉,赵君利[9](2019)在《排卵时间对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不同排卵时间对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患者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准确定位排卵时间是否更有利于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3月在该院行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的98个周期。按照h CG注射后B超监测到的卵泡破裂时间分为3组:D1组即h CG注射后1d排卵(44个周期),D2组即h CG注射后2d排卵(40个周期),D3组即h CG注射后2d仍未排卵(14个周期)。按照h CG注射后B超监测到的卵泡破裂时间,结合患者排卵痛和血孕酮(P)值,分为两组,传统组以B超监测到的排卵日定为第0天,当天给予黄体酮转化内膜,黄体酮第4日移植(58个周期);优化组当B超监测到排卵时,如满足当日血P值>2ng/ml+患者诉前1日10点前出现排卵痛,将前1日定为排卵日即第0天,当天给予黄体酮转化内膜,黄体酮第3日移植(40个周期)。观察并比较各组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胚胎着床率的差异。结果 D1组、D2组和D3组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和胚胎着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优化组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行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时,准确定位排卵时间有助于提高临床妊娠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06期)
王霞,郭丰[10](2019)在《自然周期排卵监测在不明原因不孕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阴道超声(transvaginal ultrasonography, TVU)卵泡监测对不明原因不孕(unexplained infertility, UI诊断及指导妊娠的价值。方法 :收集421例UI患者,通过阴道超声共监测629个自然周期,分析卵泡生长、成熟卵泡大小、卵子能否排出、性激素指标和子宫内膜厚度等与临床妊娠的关系。结果:患者中20.2%存在排卵异常,主要有3种类型:(1)无优势卵泡发育(4.5%);(2)卵泡早排(ovulating with small follicles, OSF)(10.3%);(3)卵泡黄素化不破裂(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syndrome, LUF)(5.4%)。异常排卵不同类型中患者的年龄、周期时间、基础性激素水平和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峰日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差异,但LH峰日雌二醇水平OSF组低于正常排卵组;黄体中期孕酮水平OSF组和LUF组均低于正常排卵组;临床妊娠率OSF组仅3.1%,明显低于正常排卵组的14.7%。结论:UI女性正常月经周期存在排卵异常,采用TVU进行卵泡监测有利于UI的诊断和治疗。(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自然周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Krustev(2018)的框架为基础,在自然利率的估算中加入金融周期因子,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对中国的自然利率进行估算,并考察金融失衡对自然利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周期对自然利率的显着影响表征为金融"加杠杆"和"去杠杆"的金融失衡都会使自然利率偏离其长期趋势。通过分析产出缺口的估计结果发现,产出缺口受金融周期的显着影响,金融杠杆率越高产出缺口越大,相应的趋势产出越低。同时,自然利率还受风险溢价、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但全球储蓄对中国自然利率的影响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周期论文参考文献
[1].倪丽莉,侯振,王菁,刁飞扬,马翔.自然周期卵泡和子宫内膜发育及供精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因素[J].生殖医学杂志.2019
[2].王博,陈开璞.金融周期对自然利率的影响:金融失衡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9
[3].吴庚香,Nick,Bersinger,Michael,Mueller,Michaelvon,Wolff.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自然周期卵泡液中细胞因子研究[J].生殖医学杂志.2019
[4].李大鹏.严重“外八字”脚男青年足弓及自然步态下步态周期、足底压力与肌电特征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9
[5].黄世扬.影响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结局的相关因素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9
[6].张莹莹,谈际范,张丽梅,严茜,周灿权.既往自然流产史及相关因素与单次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结局的相关性分析[J].新医学.2019
[7].高敏,曹琳.观察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患者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临床妊娠的结局[J].饮食科学.2019
[8].李秋圆,尹轶莎,陈圆辉,张翠莲,张少娣.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中不同孕酮转化内膜时间临床结局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9
[9].宋梦玲,王飞苗,陈琰,胡蓉,赵君利.排卵时间对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9
[10].王霞,郭丰.自然周期排卵监测在不明原因不孕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