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兴奋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兴奋,偶极子,矢量,算法,肌纤维,心电,心律失常。
兴奋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1](2016)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播是双向的,但是实际上似乎只需单向传播就行了。双向传播对人体有什么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纤维是神经细胞的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而兴奋的本质是动作电位。对神经细胞来说,兴奋是树突接受刺激后诱发细胞体与轴突连接处的轴丘(轴突起始段)形成动作电位而产生的。动作电位产生后的确是双向传播的,一方面向轴突末端传播,此过程并(本文来源于《科学世界》期刊2016年08期)
周洪敏[2](2014)在《心肌细胞兴奋螺旋传播对其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心动过速和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心动过速与心肌信号中稳定或漫游的螺旋波有关,室颤与螺旋波失稳破碎有关,因此,揭示心脏螺旋波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但目前心脏螺旋波对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现象与机制仍不够明确,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本文采用Luo-Rudy Ⅰ模型实现了对单个心室肌细胞的建模与仿真,利用四阶Runge-Kutta方法进行数值计算,通过在单个细胞单元之间加入偶联来构建二维单层心肌组织动作电位的传导模型,进而采用“切波法”诱发螺旋波并测定了其尖端运动轨迹。本文首先分别对螺旋波尖端轨迹外部(A)、尖端轨迹上(B)及其内部(C)细胞的膜电位、钠电流及其对应的门控变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1)A位置的细胞能够正常产生和传导动作电位,而B、C位置的细胞膜电位较低,不能正常产生和传导动作电位;螺旋波在传播过程中始终绕着尖端轨迹旋转;尖端轨迹内部形成一个功能阻断区域。(2)A处细胞的内向钠电流正常激起,钠通道门控变量正常激活和失活,而B、C位置的钠电流很小,钠通道均不能正常打开和关闭,表明功能阻断区域内部细胞持续处于稳态去极化状态。统计分析发现,功能阻断区域内部细胞的能量利用率几乎为零,边界上仅为正常情况的50%-60%。长期稳态去极化和低能量利用率将会加剧细胞的损伤,因此,很可能恶化螺旋波尖端轨迹内部的传导功能,造成心律失常的进一步加重。本文进一步仿真损伤组织,从宏观上对部分损伤和完全损伤的缺陷组织中螺旋波的传播情况进行研究。在心肌组织中间分别划定矩形和圆形区域,采用降低细胞间偶联的方法来模拟部分损伤和完全损伤的缺陷组织。研究结果如下:(1)损伤组织的形状和尺寸对螺旋波的传播均有影响。(2)螺旋波在部分损伤的矩形缺陷组织中传导速度变慢,螺旋波整体传播稳定,波头不会钉扎到损伤部位,因此不会加剧组织损伤;而部分损伤的圆形缺陷组织对螺旋波的传播起阻碍作用,螺旋波波头钉扎到损伤部位边界,组织损伤程度会进一步恶化。(3)对于完全损伤的缺陷组织,无论是矩形还是圆形,螺旋波都会钉扎到损伤部位边界传播,但矩形损伤组织更容易激发出新的螺旋波。(4)缺陷组织损伤程度越严重、尺寸越大,螺旋波波头越钉扎到损伤部位边界上。从传导特性上来看,损伤组织兴奋性较低,它一方面阻碍兴奋波传播,另一方面又吸引波头钉扎在其边界传导。以上研究结果能为解释心脏螺旋波对心肌功能的影响并评估其带来的后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临床上确定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案(例如射频消融形状和尺寸的确定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3)
周荷琴,郭永刚,冯焕清,王恒良[3](2002)在《心脏模型中兴奋传播算法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脏电兴奋传播过程的仿真是心脏建模中的关键步骤。本文在二维空间中 ,心肌不分层和分层的情况下 ,讨论心脏电兴奋传播的仿真算法。根据惠更斯波动原理 ,计算出仿真时间的理论值 ,从而对目前最常用的 L FX算法和矢量传播算法的仿真时间误差进行分析 ,发现在心肌单元均匀时 ,L FX算法存在误差 ,而矢量传播算法没有误差 ;但是在心肌分层后兴奋传播途径不再是直线 ,矢量传播算法也带来误差。本文章对兴奋传播仿真算法提出了改进 ,与前两种算法比较误差显着减小。并分析了心肌划分精度对仿真算法误差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02年03期)
陈强,冯焕清,彭虎[4](2002)在《一种改进的心脏电兴奋矢量传播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矢量传播算法是一种新的心脏电兴奋传播算法 ,针对其缺陷 ,通过引入判断新波源的方法 ,提出了改进的矢量传播算法。仿真结果表明 ,该算法克服了原算法中不能准确计算介质中有阻碍情况下兴奋传播过程的局限性 ,同时保留了原算法精确快速的优点 ,有助于更准确地仿真某些病理波形。(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02年01期)
朱浩,尹炳生,农德斌,周翔[5](2000)在《心肌细胞跨缝隙连结兴奋传播仿真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并行求解大量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方程以及计算每一相邻细胞对之间的跨缝隙连结兴奋传导是心脏电生理模型的运行方式,故跨缝隙连结兴奋传导的仿真是建模与仿真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我们在构造一个全心脏电生理模型时所涉及的跨缝隙连结兴奋传导仿真的有关问题,介绍了解决的方法,并讨论了这些方法的副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00年03期)
彭虎,杨基海,张作生,冯焕清,丁哨卫[6](1997)在《心脏生物电兴奋传播过程的仿真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兴奋在人体心脏中的传播过程,论证了兴奋传播为矢量传播.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机仿真算法,较圆满地解决了由于心脏离散化而产生的仿真误差.新的算法对于建立更加真实的心脏生物电过程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朱帆叁[7](1990)在《从传播兴奋电位Vmax中估计在心肌细胞的峰值电位g_(Na)、■_(Na)、E_(Na)和h_∞(V)中成分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个模型研究在心肌兴奋期间心肌细胞膜中钠传导的峰值Vmax成分的变化,并通过Vmax成分的变化而作出某些估计和分析。该模式研究表明并已由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所证实了在Vmax的非钠电流是极小的,并且膜电容不会改变。当钠通道传导的最大值(g_(Na))和钠平衡电位(E_(Na))各自独立时,如能合理地估计E_(Na)的初值,我们就可以从Vmax的成分改变来预测g_(Na)和E_(Na)各成分的改变。当E_(Na)为已知时,通过改变静息膜电位而不改变g_(Na),我们能在稳定的Na~+灭活[h_∞(V)]状态下计算g_(Na)的变化。无论其通道是以连续的或非连续形(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期刊1990年06期)
禹玉成[8](1989)在《关于心脏兴奋前沿传播与等效偶极子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等效偶极子方法中,心脏中电动势是由一些偶极子来近似的描述的。它们的位置与其向量分量一样,是通过检测体表电位的分布来求得的。心脏电活动的等效偶极子是由以下两者之一来决定的。一是使检测到的与由偶极子产生的电位分析具有最小平方差,另一是通过它们的多极扩展系数来对它们进行比较。这两手中方法称之为直接法与间接法。本文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叁维心脏模型中,对等效偶极子和相关兴奋前沿进行了比较。叁维模型是由大约50,000个单位的细胞构成的,可接受任意的动作电位波形。当存在单个具有简单形态的兴奋前沿(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期刊1989年02期)
兴奋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心动过速和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心动过速与心肌信号中稳定或漫游的螺旋波有关,室颤与螺旋波失稳破碎有关,因此,揭示心脏螺旋波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但目前心脏螺旋波对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现象与机制仍不够明确,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本文采用Luo-Rudy Ⅰ模型实现了对单个心室肌细胞的建模与仿真,利用四阶Runge-Kutta方法进行数值计算,通过在单个细胞单元之间加入偶联来构建二维单层心肌组织动作电位的传导模型,进而采用“切波法”诱发螺旋波并测定了其尖端运动轨迹。本文首先分别对螺旋波尖端轨迹外部(A)、尖端轨迹上(B)及其内部(C)细胞的膜电位、钠电流及其对应的门控变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1)A位置的细胞能够正常产生和传导动作电位,而B、C位置的细胞膜电位较低,不能正常产生和传导动作电位;螺旋波在传播过程中始终绕着尖端轨迹旋转;尖端轨迹内部形成一个功能阻断区域。(2)A处细胞的内向钠电流正常激起,钠通道门控变量正常激活和失活,而B、C位置的钠电流很小,钠通道均不能正常打开和关闭,表明功能阻断区域内部细胞持续处于稳态去极化状态。统计分析发现,功能阻断区域内部细胞的能量利用率几乎为零,边界上仅为正常情况的50%-60%。长期稳态去极化和低能量利用率将会加剧细胞的损伤,因此,很可能恶化螺旋波尖端轨迹内部的传导功能,造成心律失常的进一步加重。本文进一步仿真损伤组织,从宏观上对部分损伤和完全损伤的缺陷组织中螺旋波的传播情况进行研究。在心肌组织中间分别划定矩形和圆形区域,采用降低细胞间偶联的方法来模拟部分损伤和完全损伤的缺陷组织。研究结果如下:(1)损伤组织的形状和尺寸对螺旋波的传播均有影响。(2)螺旋波在部分损伤的矩形缺陷组织中传导速度变慢,螺旋波整体传播稳定,波头不会钉扎到损伤部位,因此不会加剧组织损伤;而部分损伤的圆形缺陷组织对螺旋波的传播起阻碍作用,螺旋波波头钉扎到损伤部位边界,组织损伤程度会进一步恶化。(3)对于完全损伤的缺陷组织,无论是矩形还是圆形,螺旋波都会钉扎到损伤部位边界传播,但矩形损伤组织更容易激发出新的螺旋波。(4)缺陷组织损伤程度越严重、尺寸越大,螺旋波波头越钉扎到损伤部位边界上。从传导特性上来看,损伤组织兴奋性较低,它一方面阻碍兴奋波传播,另一方面又吸引波头钉扎在其边界传导。以上研究结果能为解释心脏螺旋波对心肌功能的影响并评估其带来的后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临床上确定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案(例如射频消融形状和尺寸的确定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兴奋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1].张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播是双向的,但是实际上似乎只需单向传播就行了。双向传播对人体有什么意义?[J].科学世界.2016
[2].周洪敏.心肌细胞兴奋螺旋传播对其功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4
[3].周荷琴,郭永刚,冯焕清,王恒良.心脏模型中兴奋传播算法的改进[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2
[4].陈强,冯焕清,彭虎.一种改进的心脏电兴奋矢量传播算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2
[5].朱浩,尹炳生,农德斌,周翔.心肌细胞跨缝隙连结兴奋传播仿真的若干问题[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0
[6].彭虎,杨基海,张作生,冯焕清,丁哨卫.心脏生物电兴奋传播过程的仿真算法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7
[7].朱帆叁.从传播兴奋电位Vmax中估计在心肌细胞的峰值电位g_(Na)、■_(Na)、E_(Na)和h_∞(V)中成分的变化[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0
[8].禹玉成.关于心脏兴奋前沿传播与等效偶极子之间的关系[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