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变应性炎症论文_李峥科,韦屹,卢通,孙伟,文卫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道变应性炎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鼻炎,气道,炎症,杜仲,小鼠,诱导,哮喘。

气道变应性炎症论文文献综述

李峥科,韦屹,卢通,孙伟,文卫平[1](2019)在《雷帕霉素雾化治疗小鼠气道变应性炎症的探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雷帕霉素雾化吸入在治疗小鼠气道变应性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30只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气道变应性炎症模型组、气道变应性炎症模型+雷帕霉素10 mg/kg组、气道变应性炎症模型+雷帕霉素15 mg/kg组和气道变应性炎症模型+雷帕霉素20 mg/kg组。建模完成后记录小鼠挠鼻和打喷嚏次数,分别用HE染色和PAS染色评估肺部炎症,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鼻腔灌洗液炎症因子以及血清卵清蛋白(ovalbumin,OVA)特异性IgE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小鼠挠鼻和打喷嚏次数显着增加,肺组织炎症程度显着增加,肺泡灌洗液和鼻腔灌洗液Th2炎症因子IL-4、IL-5及IL-13浓度显着增加,血清OVA特异性IgE浓度增加。和模型组相比较,雷帕霉素处理组小鼠挠鼻和打喷嚏次数显着下降,肺组织炎症程度降低,肺泡灌洗液和鼻腔灌洗液Th2炎症因子IL-4、IL-5及IL-13显着下降,血清OVA特异性IgE浓度增加。结论雷帕霉素雾化治疗可以缓解小鼠气道变应性炎症,雷帕霉素雾化治疗有望成为控制和治疗气道变应性炎症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期刊2019年10期)

董庆喆,谷海燕,张念凯,连媛媛,徐禛[2](2019)在《白介素17单克隆抗体对变应性鼻炎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介素17单克隆抗体(IL-17mAb)的不同给予剂量及方式在变应性鼻炎小鼠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将48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B、 C、 D、 E、 F组,每组8只。分别于第0、 7、 14 d将20μg卵清蛋白(OVA)加2 mg铝佐剂腹腔注射处理A、C、D、E及F组小鼠,间隔7 d,第22天开始进行鼻腔激发,每天每侧鼻孔各给予OVA 10μl(共500μg)滴鼻,连续7 d。A、C、D、E组小鼠于每次OVA鼻腔激发前1 h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00 ng IL-17mAb、500 ng IL-17mAb、5μg IL-17mAb滴鼻,F组小鼠于每次OVA鼻腔激发前4 h给予5μg IL-17mAb腹腔注射,B组小鼠于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及滴鼻。所有小鼠于最后1次激发后评估鼻部症状学变化,Diff-Quik染色观察鼻腔灌洗液(NLF)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及NLF中IL-6、IL-10水平,鼻黏膜组织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结果 4周末A组所有小鼠症状学评分均>5分,提示造模成功。F组小鼠的挠鼻及喷嚏次数均少于A组(P<0.05);F组小鼠N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血清IL-6水平低于A组,血清及NLF中IL-10水平均高于A组(P<0.05);E组小鼠血清中IL-10水平高于A组(P<0.05);A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多于B组,统计学意义显着(P<0.01);F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少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的(5μg)IL-17mAb腹腔注射处于激发阶段的变应性鼻炎小鼠促使小鼠变应性鼻炎症状明显减轻,鼻腔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促使变应性鼻炎小鼠血清中IL-6表达降低,血清中及鼻腔灌洗液中IL-10表达升高,因此推测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可能抑制Th17/促进Treg的分化,进而对变态反应产生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9年19期)

马莉,吴昆旻,李泽卿,朱春晖,安静娟[3](2019)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部炎症与下气道炎症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患者与健康成人气道炎症指标以及AR患者鼻部与下气道炎症指标,探讨AR上、下呼吸道变应性炎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及体征且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强阳性的AR成年患者53例,同期选择53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血常规检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鼻灌洗液及诱导痰炎症细胞分类计数、鼻及支气管激发试验。比较AR组与对照组各参数、AR患者鼻部与下气道炎症指标,分析AR患者鼻部与下气道炎症的相关性。结果①AR组鼻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比例为(8.12±6.76)%、诱导痰EOS比例为(3.91±2.75)%,均高于对照组鼻灌洗液EOS[(0.72±0.70)%]及诱导痰EOS比例[(1.33±1.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R组患者鼻激发及支气管激发阳性率分别为73.6%(39/53)和24.5%(13/5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7%(20/53), 1.89%(1/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R组鼻灌洗液EOS比例与诱导痰EOS比例正相关(r=0.469,P=0.000);④AR组鼻激发阳性率与支气管激发阳性率无相关性(t=0.143,P=0.308);⑤AR组鼻灌洗液EOS比例与诱导痰EOS比例以及外周血EOS比例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 AR患者鼻、下气道变应性炎症均明显较正常成人严重,其鼻与下气道变应性炎症具有一致性,鼻与下气道以及外周血EOS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AR是一种局部炎症与全身炎症共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姜晓丹,董庆喆,党志红,李慎玲,苗玉[4](2018)在《不同剂量外源性白介素17A干预对变应性鼻炎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外源性白细胞介素17A(IL-17A)干预对变应性鼻炎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将48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E、F组,每组8只。分别于第0、7、14天将溶于50μL生理盐水的20μg卵清蛋白(OVA)加2 mg铝佐剂腹腔注射处理D、E及F组小鼠,间隔7 d,于第22天开始鼻腔激发,每天每侧鼻孔各滴入OVA 10μL,连续7 d。D、E及F组小鼠于每次OVA鼻腔激发前1 h分别给予生理盐水、IL-17A蛋白100 ng、IL-17A蛋白500 ng滴鼻,A、B及C组小鼠于相同时点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并滴鼻,B、C组小鼠于每次生理盐水鼻腔激发前1 h分别给予IL-17A蛋白100 ng、IL-17A蛋白500 ng滴鼻。所有小鼠于最后一次激发后评估鼻部症状学变化,Diff-Quik染色观察鼻腔灌洗液(NLF)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及NLF中IL-6、IL-10水平,鼻黏膜组织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数。结果 4周末D组所有小鼠症状学评分均>5分,造模成功。A、B、C、D、E及F组症状学评分分别为1.5(1.0~2.8)、2.0(1.0~3.0)、2.5(2.0~3.0)、7.0(6.3~8.0)、3.0(2.3~3.8)及8.0(7.0~8.8)分。E组小鼠挠鼻及喷嚏次数少于D组(H=21.375,P=0.033; H=20.250,P=0.049)。D组小鼠血清及NLF中IL-6水平高于A组(H=25.750,P=0.004; H=20.688,P=0.047),IL-10水平低于A组(H=22.875,P=0.016; H=20.625,P=0.048)。E组小鼠血清及NLF中IL-6水平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9.875,P=0.068; H=8.125,P>0.999)。E组小鼠血清中IL-10水平高于D组(H=27.062,P=0.002)。F组小鼠血清及NLF中IL-6水平高于A组(H=22.250,P=0.008; H=28.688,P=0.001)。F组小鼠血清及NLF中IL-10水平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3.062,P=0.930; H=0.500,P>0.999)。C组小鼠N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高于A组(H=20.688,P=0.047)。E组小鼠N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低于D组(H=21.188,P=0.037)。F组小鼠N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875,P>0.999)。D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与A组相比增多(H=27.188,P=0.002)。E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少于D组(H=20.938,P=0.042)。F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与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188,P>0.999)。结论 500 ng的外源性IL-17A能促使小鼠鼻腔嗜酸性粒细胞募集,100 ng的外源性IL-17A对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气道炎症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健英,陈晓俊,张磊,王凯,侯剑伟[5](2018)在《杜仲皮、杜仲雄花醇提取物对模型小鼠气道变应性炎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杜仲皮、杜仲雄花醇提物对鸡卵清蛋白(OVA)所致小鼠气道变应性炎症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第0、7日,OVA腹腔注射致敏,继而滴鼻激发21 d,建立小鼠气道变应性炎症模型。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杜仲皮醇提物组(杜仲皮组)、杜仲雄花醇提物组(杜仲雄花组)和地塞米松组,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肺组织行HE、PAS染色,观察支气管及周围肺组织病理改变,ELISA检测小鼠血清OVA-Ig E、白细胞介素(IL)-4、干扰素-γ(IFN-γ)、IL-13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肺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Th17+细胞表达,RT-PCR检测小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 m 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及其他炎症细胞浸润,支气管痉挛,黏液分泌增加,杜仲皮组和杜仲雄花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明显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OVA-Ig E、IL-4、IL-13水平升高,IFN-γ水平降低(P<0.05,P<0.01),肺组织ICAM-1、VEGF、MMP9表达增强,TIMP1表达降低(P<0.01),外周血IL-17~+细胞增加,肺组织TNF-α、IL-6 m RNA表达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杜仲皮组和杜仲雄花组小鼠血清OVA-Ig E、IL-4、IL-13水平明显下调(P<0.01),ICAM-1、VEGF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TIMP1表达升高,外周血IL-17+细胞降低,肺组织IL-6 m RNA表达降低(P<0.05,P<0.01),杜仲皮组还可诱导IFN-γ分泌(P<0.01),下调TNF-αmRNA表达(P<0.05),杜仲雄花组MMP9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杜仲皮、杜仲雄花醇提物可能通过降低模型小鼠OVA-Ig E产生,抑制Th2类细胞因子分泌,下调Th17细胞,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对气道变应性炎症有一定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马莉[6](2017)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与下气道炎症相关指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变应性鼻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鼻与下气道炎症指标,以及变应性鼻炎患者鼻与下气道炎症指标的对照研究,进一步探讨上、下呼吸道变应性炎症相关性,从而为更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有典型变应性鼻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人按照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结果阳性诊断为变应性鼻炎,选择高校就读的健康学生及到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变应性鼻炎组53例,健康对照组50例。所有入选者均行血常规检查、鼻灌洗液和诱导痰炎症细胞分类计数、鼻激发、支气管激发试验。按照变应性鼻炎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两组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变应性鼻炎组与正常组的检查指标是否有差异;将变应性鼻炎组组内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部与下气道相关性。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s表示。结果:1.变应性鼻炎组鼻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比例(7.93±7.15)及诱导痰EOS比例(3.49±4.25)均高于健康对照组鼻灌洗液EOS(0.72±0.71)及诱导痰EOS比例(1.33±1.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变应性鼻炎组患者鼻激发的阳性率及支气管激发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变应性鼻炎组鼻灌洗液EOS比例与诱导痰EOS比例呈正相关(r=0.385,P=0.04)。4.变应性鼻炎组鼻激发阳性率与支气管激发阳性率无相关性(r=0.143,P=0.308)。结论:1.变应性鼻炎组病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鼻与下气道炎症均明显增高。2.变应性鼻炎组病人鼻与下气道炎症具有一致性。3.鼻与下气道以及血常规的嗜酸性粒细胞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局部炎症与全身炎症共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17-12-06)

阳玉萍,王玲玲,冯娟,王燕,张华[7](2017)在《变应性鼻炎与下气道炎症联合治疗疗效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单纯变应性鼻炎与合并下气道炎症的变应性鼻炎的抗炎治疗方案,探讨上、下气道联合治疗在短期内取得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确诊的变应性鼻炎103例,按照是否合并下气道炎症分为单纯变应性鼻炎(AR组)、变应性鼻炎合并气道高反应(ARAH组)、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AR+ATHMA组);AR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喷鼻+鼻腔冲洗,ARAH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喷鼻+鼻腔冲洗+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100μg/50μg),AR+ATHMA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喷鼻+鼻腔冲洗+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250μg/50μg),治疗1个月、3个月后随访对比,根据鼻内镜检查+症状体征评分、鼻阻力+肺功能测定结果评估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3个月后随访对比后发现,3组患者鼻部症状、体征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AR组较ARAH组和AR+ATHMA组药物疗效明显;丙酸氟替卡松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联合应用治疗AR+ATHMA组患者症状控制短期疗效明显。结论变应性鼻炎应及早诊断或排除是否合并下气道炎症,确诊后根据不同类型实施治疗方案,必要时积极联合治疗,短期疗效显着;正确规范的诊疗流程可以减少临床误诊以及误治率,避免延误或过度治疗,能有效控制局部激素用量。(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卢金友[8](2017)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及上下气道炎症及高反应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鼻灌洗液和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及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及气道炎症和气道反应的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90例和慢性鼻炎患者90例,比较二者在外周血、鼻灌洗液和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情况,及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结果。结果变应性鼻炎组外周血、鼻灌洗液及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远高于慢性鼻炎组,外周血、鼻灌洗液、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与可疑阳性率变应性鼻炎组分别为13.3%、52.2%、30.0%、10.0%,慢性鼻炎组分别为2.2%、6.7%、2.2%和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存在外周血及上下呼吸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而这也是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7年18期)

陈树煜[9](2017)在《变应性鼻炎对哮喘的影响与不同气道炎症水平哮喘患者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在全球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在不同国家占比波动于1%-18%。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可逆的气流受限是哮喘的主要特征。变应性鼻炎(AR)是上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研究发现其与哮喘关系密切,对哮喘的严重程度及病情控制造成不利影响。既往研究AR对哮喘的影响多从肺通气功能、症状评分进行评价,而针对AR对轻、中度哮喘患者气道炎症、气道反应性及过敏等级的影响目前尚无报道。哮喘的本质是慢性气道炎症,需要长期使用吸入激素维持治疗。GINA等指南推荐的哮喘治疗策略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与肺功能,但并未针对哮喘气道炎症的本质提出指导性意见。GINA指南推荐轻、中度哮喘患者使用低剂量的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及按需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并未明确指出不同气道炎症水平的哮喘患者具体用药。而根据2011年ATS关于FeNO解读的指南,不同气道炎症水平的患者首选治疗的选择不同,建议FeNO≥50ppb使用ICS治疗,而FeNO<25ppb则不推荐使用ICS治疗。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既可作为维持治疗用药使用,也可用作急性缓解药物,即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的SMART 治疗方案(Single inhalant device as both maintenance and reliever therapy)。SMART方案治疗哮喘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但是,目前针对不同气道炎症水平哮喘患者的用药尚未达成共识,且GINA指南认为根据FeNO指导治疗目前尚未得到公认,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支持。因此,为了明确变应性鼻炎对哮喘患者的影响,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SMART方案对不同气道炎症水平哮喘患者的疗效,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变应性鼻炎对轻、中度哮喘患者气道炎症、气道反应性及过敏情况的影响,不同气道炎症水平的哮喘患者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疗效研究。以期为临床上治疗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以及不同气道炎症水平哮喘患者用药提供依据。第一章:变应性鼻炎对轻、中度哮喘患者气道炎症、气道反应性及过敏情况的影响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对轻、中度哮喘患者气道炎症、气道反应性及过敏等级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门诊轻、中度哮喘患者98例,根据有无合并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分为哮喘合并AR组(n=52)和哮喘组(n=46),并以同时段体检中心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资料采集、哮喘控制测试(ACT)、哮喘控制量表(ACQ-7)、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肺功能检查、脉冲震荡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吸入性过敏原筛查及总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测定。结果:1.哮喘患者FeNO高于对照组,其中哮喘合并AR组高于哮喘组(F=14.132,P=0.000);哮喘合并AR组总IgE等级高于哮喘组、对照组(H=18.847,P=0.000);哮喘合并AR组气道反应性高于哮喘组(Z=-2.104,P=0.035)。2.在哮喘合并AR组,气道反应性与FeNO呈中度正相关关系(p=0.316,P=0.022),气道反应性与一秒率(FEV1/FVC)呈中度负相关相关(p=-0.335,P=0.015),1nFeNO 与 FEV1/FVC 呈中度负相关关系(r=-0.305,P=0.028);而哮喘组不存在这种现象。结论:1.AR是哮喘常见的合并症;可使哮喘患者致敏状态增强。2.AR可加重轻、中度哮喘患者气道炎症,从而使气道反应性增高,进而使气道阻塞程度加重。第二章:不同气道炎症水平的哮喘患者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疗效研究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SMART方案对不同气道炎症水平的哮喘患者疗效差异。方法:纳入2015年05月-2016年09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初诊哮喘患者40例,以基线FeNO分为3组,低FeNO组(<25ppb),中FeNO组(25-50ppb)和高FeNO组(≥50ppb)。入组时进行基线采集及过敏原检测,入组后第1、2、3、4、5、6月进行随访。所有患者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160μg/4.5μg)SMART方案治疗,即布地奈德/福莫特罗(1吸2/日)加按需吸入治疗;基线及随访内容包括:ACT评分、ACQ-7评分,FeNO、肺功能检查及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1.共有32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低FeNO组13例,中FeNO组8例,高FeNO组11例;2.无论低FeNO、中FeNO以及高FeNO哮喘患者,经SMART方案治疗后ACT评分从未控制状态转为控制状态并趋于稳定(F=11.644,12.401,13.479,P<0.05);ACQ-7评分亦如此(F=8.902,4.411,7.926,P<0.05);3.总体患者治疗后FeNO下降(F=6.473,P=0.000),其中高FeNO患者治疗1月后FeNO明显下降,治疗2月后FeNO水平从高水平转为中等水平并趋于稳定(F=7.851,P=0.000);而中FeNO与低FeNO哮喘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总体患者治疗后PEF改善(F=4.354,P=0.002),其中低FeNO患者经治疗后PEF明显改善(F=4.054,P=0.007),而中FeNO、高FeNO患者无明显变化(均P>0.05);其余肺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总体患者治疗后气道反应性(AHR)下降;3组患者治疗前A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4.958,P>0.05);经治疗后,其中低FeNO患者治疗后AHR降低(F=3.236,P=0.007),且部分患者AHR转为阴性;高FeNO患者治疗后AHR明显下降(F=3.478,P=0.021),但未恢复正常。中FeNO患者治疗前后A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布地奈德/福莫特罗SMART方案可用于治疗不同气道炎症水平的哮喘患者,哮喘患者短期内症状得到明显控制。2.经SMART方案治疗后,高FeNO患者疗效优于中FeNO患者;低FeNO患者短期疗效最佳;中FeNO患者疗效需要更多临床研究以探讨。(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阳玉萍,范宇琴,王燕,雍军,冯娟[10](2016)在《鼻部和咽部非变应性炎症对下气道高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上气道黏膜非变应性炎症对下气道支气管黏膜反应的影响及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慢性鼻窦炎以及慢性扁桃体炎患者,随机选取109例分为两组,慢性鼻窦炎58例、慢性扁桃体炎51例,并选取50例排除上下气道黏膜非变应性炎性症状以及体征的人群作为阴性对照组,在排除药物影响以及肺功能正常前提下均接受支气管激发试验、鼻内镜、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检测,将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症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支气管激发试验测试结果显示鼻部组(65.5%)相较于咽部组(43.1%)以及对照组(40.0%)的下气道黏膜反应性阳性率增高,而咽部慢性炎症患者的下气道反应阳性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鼻部组并发变应性鼻炎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28/58 vs.8/51和3/50)。结论上气道黏膜慢性炎症与下气道黏膜反应性增高具有相关关系,其中鼻部慢性炎症对下气道反应的影响作用较咽部慢性炎症更明显,鼻部组阳性率受变应性鼻炎因素影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气道变应性炎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白介素17单克隆抗体(IL-17mAb)的不同给予剂量及方式在变应性鼻炎小鼠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将48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B、 C、 D、 E、 F组,每组8只。分别于第0、 7、 14 d将20μg卵清蛋白(OVA)加2 mg铝佐剂腹腔注射处理A、C、D、E及F组小鼠,间隔7 d,第22天开始进行鼻腔激发,每天每侧鼻孔各给予OVA 10μl(共500μg)滴鼻,连续7 d。A、C、D、E组小鼠于每次OVA鼻腔激发前1 h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00 ng IL-17mAb、500 ng IL-17mAb、5μg IL-17mAb滴鼻,F组小鼠于每次OVA鼻腔激发前4 h给予5μg IL-17mAb腹腔注射,B组小鼠于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及滴鼻。所有小鼠于最后1次激发后评估鼻部症状学变化,Diff-Quik染色观察鼻腔灌洗液(NLF)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及NLF中IL-6、IL-10水平,鼻黏膜组织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结果 4周末A组所有小鼠症状学评分均>5分,提示造模成功。F组小鼠的挠鼻及喷嚏次数均少于A组(P<0.05);F组小鼠N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血清IL-6水平低于A组,血清及NLF中IL-10水平均高于A组(P<0.05);E组小鼠血清中IL-10水平高于A组(P<0.05);A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多于B组,统计学意义显着(P<0.01);F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少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的(5μg)IL-17mAb腹腔注射处于激发阶段的变应性鼻炎小鼠促使小鼠变应性鼻炎症状明显减轻,鼻腔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促使变应性鼻炎小鼠血清中IL-6表达降低,血清中及鼻腔灌洗液中IL-10表达升高,因此推测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可能抑制Th17/促进Treg的分化,进而对变态反应产生抑制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道变应性炎症论文参考文献

[1].李峥科,韦屹,卢通,孙伟,文卫平.雷帕霉素雾化治疗小鼠气道变应性炎症的探索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9

[2].董庆喆,谷海燕,张念凯,连媛媛,徐禛.白介素17单克隆抗体对变应性鼻炎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9

[3].马莉,吴昆旻,李泽卿,朱春晖,安静娟.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部炎症与下气道炎症相关性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9

[4].姜晓丹,董庆喆,党志红,李慎玲,苗玉.不同剂量外源性白介素17A干预对变应性鼻炎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8

[5].王健英,陈晓俊,张磊,王凯,侯剑伟.杜仲皮、杜仲雄花醇提取物对模型小鼠气道变应性炎症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

[6].马莉.变应性鼻炎患者鼻与下气道炎症相关指标的研究[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17

[7].阳玉萍,王玲玲,冯娟,王燕,张华.变应性鼻炎与下气道炎症联合治疗疗效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

[8].卢金友.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及上下气道炎症及高反应性的研究[J].中国乡村医药.2017

[9].陈树煜.变应性鼻炎对哮喘的影响与不同气道炎症水平哮喘患者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疗效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

[10].阳玉萍,范宇琴,王燕,雍军,冯娟.鼻部和咽部非变应性炎症对下气道高反应的影响[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6

论文知识图

各组末次雾化后次日BALF炎症细胞计数大鼠肺组织CGRP表达情况(右肺,免疫组...大鼠肺组织SP表达情况(右肺,免疫组化...大鼠IL-4标准曲线根据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大鼠小气道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左肺,HE...嗜酸性粒细胞HE染色Figuer1HEstainingo...

标签:;  ;  ;  ;  ;  ;  ;  

气道变应性炎症论文_李峥科,韦屹,卢通,孙伟,文卫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