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改良论文_胡丹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改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群体,奶牛,种质,基因组,斯坦,玉米,农艺。

群体改良论文文献综述

胡丹丹[1](2019)在《新型甘蓝型油菜的群体改良和杂种优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重要油料作物,然而它同时也是一个年轻的异源四倍体物种,其驯化和栽培历史较短,遗传多样性有限。为了拓宽其遗传基础并创造出可用于油菜遗传育种的新型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群,课题组通过大量的种间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74份埃塞俄比亚芥(埃芥)品种的C~c基因组成分和122个白菜型油菜品种的A~r基因组成分大规模地导入至甘蓝型油菜中,培育了包含数百个系谱各异的新型甘蓝型油菜自交系群体,并引入显性核不育性状开展轮回选择,获得了由数千个体组成的遗传变异丰富的新型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群体(RS群体)。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开展对该群体的性状改良及改良效果和遗传多样性评估、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亚基因组间杂种的杂种优势分析和预测,以期获得性状优良具有强杂种优势潜力的新型甘蓝型油菜育种群,为油菜的新型种质资源创建和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利用提供源源不断的育种材料。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分以下七个方面总结:1.对RS群体进行第五轮的群体改良,从第一、叁、五轮轮回选择过程中收获的单株中各随机选取80个单株,对群体改良的效果进行评估。5轮选择后,RS群体的硫苷、芥酸含量分别降低了40.6%和89.4%,油酸含量增加了19.2%,但种子含油量的增加缓慢。千粒重、结角密度和角果粒数等农艺性状也都有提高。叁个世代的新型甘蓝型油菜都表现出了丰富的表型变异,其中不乏具有优异性状的材料,如大粒、高含油量、结籽密等性状。2.对包括55份白菜型油菜、55份埃芥、56份常规甘蓝型油菜、160份第叁轮RS群体株系和160份第五轮RS群体株系在内的486份材料进行了82对SSR和Indel标记的检测。聚类分析表明RS群体与常规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距离较远,遗传差异大。新型甘蓝型油菜中检测到147位点,其中有59个位点检测到了白菜或埃芥的特异性等位基因的导入,其中还包括10个埃芥B基因组等位基因的导入。此外,我们还检测到8个可能的新的等位基因。较高的杂合度表明新型甘蓝型油菜之间发生了充分的杂交,进而可能产生丰富的重组。3.从RS群体收获的材料中通过筛选、自交和小孢子培养,获得了近千份新型甘蓝型油菜自交系和双单倍体(DH)系。对51个新型甘蓝型油菜DH系及原始亲本华双3号进行了简化基因组测序,共检测到50,222个高质量标记。通过与华双3号比较,发现新型甘蓝型油菜DH系平均52%的基因组与其原始亲本华双3号产生了不同,还检测到了140个明显的B基因组信号,但这些B基因组的导入片段较小,仅有一个为160 kb的相对较大的区段。4.对6个常规甘蓝型油菜、61个新型甘蓝型油菜及二者杂交得到的363个亚基因组间杂种进行了叁个环境10个性状的考察,分析发现,种子产量表现出了很强的杂种优势,并从中筛选出了15个显着超过当地商业对照的强优势组合。5.对67个测配亲本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共获得了48,602个标记。通过对中亲优势的遗传变异组成进行分析,发现显性效应对杂种优势的贡献最大,占到了29%-41%。通过关联分析在跨环境、武汉、襄阳和景泰分别检测到了33、47、18和24个显着的杂种优势位点,其中武汉和襄阳环境下各有一个位点为白菜特异性标记。此外,在武汉环境下检测到有10个埃芥C~c特异性标记与常规甘蓝型油菜标记的加显上位性互作效应和41个白菜A~r/埃芥C~c特异性标记与常规甘蓝型油菜标记的显显上位性互作效应,表明外源基因组成分的导入在一定程度上对杂种优势有贡献。6.通过利用包含不同遗传效应的基因组选择模型对中亲优势进行预测,发现仅考虑显性效应的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0.446-0.637),与同时考虑了显性效应和叁种上位性互作效应的模型的差距仅为0.02-0.08,再次证明了显性效应在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中的重要性。包含了更多材料类型的武汉环境的预测准确率最低,而整合了叁个环境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值的基因组预测效率最高,表明材料类型和环境数能够提高基因组预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守渠,段运平,撖晓东,郭峰,任小燕[2](2019)在《玉米核心种质群体构建与改良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以并单1号、5号、390号、669号、晋单68、华美368的父母本为核心种质构建合成改良瑞德SZA群体和改良兰卡斯特SZB群体,采用相互轮回选择方法进行群体改良。通过对SZA、SZB、SZA×SZB的产量和其它性状增益分析,结果表明:SZA、SZB、SZA×SZB经二轮改良后,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和百粒重等均有所增益,株高、穗位、生育期为负增益;株高、穗长、行粒数、千粒重等性状的变异程度较大,开花间隔天数、穗位、穗粗和穗行数、出籽率等性状的变异程度较小;SZA、SZB、SZA×SZB的抗病性得到提高。说明构建核心种质群体和适宜选择压力下,通过相互轮回选择能够较好地保持群体的有益遗传变异。(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03期)

秦正君[3](2018)在《陕西省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2012~2017年间陕西关中四个地市(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纳入全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规模化牛场进行调查,以及在陕西省奶牛中心实地取样、样品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省DHI检测中心的测定数据及各养殖场群体生产管理记录,获得乳成分(乳蛋白率、乳脂率)、体细胞、尿素氮、胎次等数据,经过对1738344条DHI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了解规模化奶牛场饲养管理、日粮配比、乳房保健及疫病防治等方面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全面总结评估陕西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的效果。研究取得以下结论:1、应用DHI技术以来,陕西省奶牛平均日产奶量达到30.09kg(特别是西安地区高达33.64kg),较2012年提高36.03%;平均乳脂率达到4.01%,较2012年提高4.70%;平均乳蛋白率达到3.39%,较2012年提高5.61%;平均乳体细胞降至22.58万/ml,较2012年降幅63.70%;平均奶尿素氮含量15.58mg/dl,处于合理区间。2、奶牛在整个泌乳期,平均日产奶量、平均乳脂率和平均蛋白率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平均日产奶量在101d~200d达到高峰,为31.22kg,平均乳脂率和平均蛋白率在201d~305d达到高峰,分别为3.88%和3.25%;平均乳体细胞数呈现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201d~305d体细胞数最少,为36.58万/ml;平均乳尿素氮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1d~305d含量最低,为9.42mg/ml。3、奶牛随着胎次的增加,平均日产奶量和平均乳蛋白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平均日产奶量第2胎达到高峰,为35.13kg,3胎之后开始下降;平均乳蛋白率第5胎达到高峰,为3.34%;平均乳脂率与胎次没有相关关系;平均乳体细胞数呈现上升趋势,1胎最低,为26.7万/ml,6胎最高,为59.56万/ml;平均乳尿素氮含量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到趋势,3胎最高,为16.65mg/dl,6胎最低,为9.29mg/dl。(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脱征军[4](2018)在《宁夏地区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宁夏地区奶牛场日常管理及饲养状况,从DHI参测场中选择15个奶牛场为调查分析对象,收集了2013~2016年泌乳牛的400701条DHI数据,剔除异常指标,运用SAS 9.0软件中的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了15个奶牛群体的产奶性状、乳成分、体细胞等指标;整体分析了遗传改良效果及宁夏地区牛群产奶性状、乳质量、体细胞数的影响因素,为宁夏地区奶牛场更科学有效的管理提供建设性的意见,用以提高奶牛群体整体质量,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DHI体系,奶牛产奶量得以大幅提高。所研究的15个牛场平均日产奶量为32.43kg,各场平均日产奶量从15kg到35kg的牛只比例逐渐增加。同时,随着测定年份变化,平均日产奶量逐渐升高。2016年,15个示范场的平均日产奶量达到35.59kg,高于2016年全国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地区测定日平均产奶量的28.1kg。2.牛奶质量得以明显改善。乳脂率及乳蛋白率受胎次和产犊季节的影响显着。所研究的15个牛场中有14.81%的牛只平均乳脂率低于3%,有5.26%的牛只平均乳蛋白率低于2.6%。冬季乳脂率最高为3.878%,春季乳脂率最低为3.842%;从第2胎开始,乳脂率随着胎次的增加而下降。冬季的乳蛋白率最高为3.25%,其余3个季节为3.24%;从第2胎开始,乳蛋白率随着胎次的增加而下降。3.牛奶体细胞数受测定年份、产犊季节、胎次影响显着。所研究的15个牛场平均体细胞数低于20万/ml的牛只占13.81%。2016年,15个牛场平均体细胞数为27.18万/ml,低于全国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地区平均体细胞数29.6万/ml;产犊季节在春季时,体细胞数最低,秋季最高。体细胞数随着胎次的递增而上升。(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李秀诗,吴迅,刘鹏飞,郭向阳,王安贵[5](2018)在《基于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群体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玉米种质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南方玉米育种实践中,评价其改良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对于现代玉米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温热改良群体墨瑞1号、苏兰1号和苏湾1号为材料,分别在贵阳、海南对8个株型和产量相关性状进行鉴定,结合系谱信息对不同性状的变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对于墨瑞1号和苏兰1号,随着改良世代的增加,株高、穗位高的变异系数降低;而苏湾1号群体则随着改良世代的增加,株高、穗位高和穗上叶片数的变异系数均呈增大的趋势。几个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均呈现出极显着的相关性;其中各性状间的显着性p值的排序为:苏湾1号<苏兰1号<墨瑞1号。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受相同选择目标的影响,随着改良世代的增加,目标性状之间的遗传变异在变小,该研究结果将为热带种质利用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8年04期)

李斌[6](2018)在《利用遗传资源和先进的育种技术加快中国高原奶牛群体遗传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中国高原奶牛的现状以及在此背景下利用遗传资源和先进的育种技术来对中国高原奶牛进行改良的具体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文摘》期刊2018年02期)

郭宝凤,白琦瑛[7](2017)在《浙江杭州安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改良产品包装 扩大消费群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杭州安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农业电商服务的互联网企业,成立于2013年。经过4年实践,安厨探索走出了一条富有成效并且可被复制的县域农业电商发展之路。目前,安厨业务涵盖县域农业电商公共服务、乡镇品牌打造、安厨商城、安厨供应链、安厨云仓、农业电商产业园、现代农业基地等板块,构筑了一套完整的农业电商全产业链服务体系。近年来,安厨电商公司在打(本文来源于《中国合作经济》期刊2017年11期)

周靖航,李鹏,刘丽元,赵国丽,黄锡霞[8](2017)在《新疆褐牛种质资源现状与群体遗传改良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新疆褐牛群体遗传质量,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本研究组于2016年8月20日至8月29日先后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以及伊犁地区3个新疆褐牛主要产区对新疆褐牛种质资源现状展开调研。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畜牧处和畜牧总站支持下,与各地区畜牧局、畜禽改良站技术人员座谈,实地考察了当地新疆褐牛良种繁育基地、种畜场、养殖合作社及部分养殖大户,并采集所需数据。本文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和作者从事新疆褐牛育种和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积累,重点阐述了新疆褐牛种质资源现状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就新疆褐牛群体遗传改良和产业发展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李灿[9](2017)在《高等教育领域群体决策模式及其改良——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大赛的相关决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依法治教和教育民主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教领域决策的社会参与越来越广泛,以知识精英为主体的专家群体决策活动对政策的制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相关决策为案例,将其涉及的群体决策模式与专家咨询法进行比较,对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良模式,并针对人为因素和经验的不确定性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煤炭高等教育》期刊2017年04期)

[10](2017)在《学生饮用奶计划已惠及中小学生2000余万 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不断助力中国奶业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第八届中国奶业大会暨2017中国奶业展览会召开,期间,中国奶业协会发布了《新时期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白皮书,阐述新时期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的成就、经验、思路和举措;发布了《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数据报告》白皮书,通过大数据分析,展示1995年以来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据了解,《新时期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是中国奶业协会关于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发布的(本文来源于《北方牧业》期刊2017年13期)

群体改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择以并单1号、5号、390号、669号、晋单68、华美368的父母本为核心种质构建合成改良瑞德SZA群体和改良兰卡斯特SZB群体,采用相互轮回选择方法进行群体改良。通过对SZA、SZB、SZA×SZB的产量和其它性状增益分析,结果表明:SZA、SZB、SZA×SZB经二轮改良后,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和百粒重等均有所增益,株高、穗位、生育期为负增益;株高、穗长、行粒数、千粒重等性状的变异程度较大,开花间隔天数、穗位、穗粗和穗行数、出籽率等性状的变异程度较小;SZA、SZB、SZA×SZB的抗病性得到提高。说明构建核心种质群体和适宜选择压力下,通过相互轮回选择能够较好地保持群体的有益遗传变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改良论文参考文献

[1].胡丹丹.新型甘蓝型油菜的群体改良和杂种优势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9

[2].刘守渠,段运平,撖晓东,郭峰,任小燕.玉米核心种质群体构建与改良效果[J].种子.2019

[3].秦正君.陕西省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效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4].脱征军.宁夏地区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效果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5].李秀诗,吴迅,刘鹏飞,郭向阳,王安贵.基于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群体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评价[J].种子.2018

[6].李斌.利用遗传资源和先进的育种技术加快中国高原奶牛群体遗传改良[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8

[7].郭宝凤,白琦瑛.浙江杭州安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改良产品包装扩大消费群体[J].中国合作经济.2017

[8].周靖航,李鹏,刘丽元,赵国丽,黄锡霞.新疆褐牛种质资源现状与群体遗传改良建议[J].中国畜牧杂志.2017

[9].李灿.高等教育领域群体决策模式及其改良——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大赛的相关决策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7

[10]..学生饮用奶计划已惠及中小学生2000余万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不断助力中国奶业发展[J].北方牧业.2017

论文知识图

水稻叶片的横切面育珠蚌生长速度统计分布图基于显性核不育的油菜轮回选择群体改矮败小麦灰色育种群体改良程度...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改良与利用是矮败小麦群体改良的程

标签:;  ;  ;  ;  ;  ;  ;  

群体改良论文_胡丹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