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大悟县人民医院输血科湖北孝感4328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输血方法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方面的效果差异,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240例需接受输血治疗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20例,采用常规输血方式;研究组120例,应用少白细胞技术进行输血。对比两组患者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2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后,仅发生1例过敏反应及2例发热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输血方法,一共发生5例过敏反应、1例心衰、3例消化道反应及5例发热反应,发生率为11.67%;(P<0.05)。结论:与常规输血方法相比较,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有效过滤血液中白细胞含量,避免抗原抗体反应发生,从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效果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输血不良反应;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191-02
近年来,输血技术日趋成熟,为临床抢救和外科手术作出巨大贡献。但是,输血不良反应可对抢救与手术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随着对输血不良反应认识的逐步提升,输血技术不断成熟与改进,与以往相比较,输血安全得以显著改善。目前临床上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反应为主,与血液制品中白细胞含量密切相关。因此,如何进一步滤除血液制品中白细胞成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已成为临床重点研究课题之一。笔者旨在通过将少白红细胞技术应用于临床输血过程中,以降低机体免疫反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240例需接受输血治疗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20例,男72例,女48例,平均年龄(41.3±15.1)岁,输血类型:外科手术61例、产科出血37例,其他22例;对照组120例,男70例,女50例,平均年龄(40.9±15.5)岁,输血类型:外科手术60例、产科出血35例,其他25例。
病例纳入标准[1]:(1)符合输血治疗指征;(2)经检查确定血型,严格进行交叉配血试验;(3)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1)重度肝、肾功能不全;(2)已知药物过敏者;(3)临床资料不全或配合度较低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在准备应急物品前提下,采用常规输血技术进行输血,包括血型判断、交叉配血试验等内容。
1.2.2研究组:在完善急救物品前提下,采用少白红细胞技术进行输血,将符合输血要求的血液采用去白细胞输血器进行白细胞滤除,在滤除完成后将血袋内空气排出,热合血袋导管并贴合标签,存于冰箱内以备用。若发生不良反应,立即终止输血,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1.3判断标准[2]
输血不良反应判断标准:发热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2h内体温升高1℃以上)、过敏反应(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及皮肤红肿等症状)、消化道反应、心衰。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研究组患者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后,仅发生1例过敏反应及2例发热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输血方法,一共发生5例过敏反应、1例心衰、3例消化道反应及5例发热反应,发生率为11.67%;(P<0.05)。
3.讨论
输血治疗可以迅速补充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等血液成分,是挽救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途径。但是,输血不良反应可严重影响输血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健康。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分为溶血性输血反应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伴随输血技术、血型鉴定技术不断进步和成熟,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极低。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与血液制品中异体白细胞有关,其可与受体血液中免疫成分发生排斥反应,从而引发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4]。相关研究指出[5-7],白细胞表面存在抗原可诱使受体血液中产生HLA抗体,在两次以上输血后会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因此,如何降低血液制品中白细胞含量已成为控制非溶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路径。笔者旨在通过将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应用于临床输血治疗中,效果肯定。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后,仅发生1例过敏反应及2例发热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输血方法,一共发生5例过敏反应、1例心衰、3例消化道反应及5例发热反应,发生率为11.67%;(P<0.05)。说明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显著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与常规输血方法相比较,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有效过滤血液中白细胞含量,避免抗原抗体反应发生,从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效果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锦添,李春兰,何伟清,等.少白细胞技术输血与常规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24):155-156.
[2]高旭蓉,马丽,张颖,等.两种红细胞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效果比较及不输血心脏手术患者特点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5(z1):319-321.
[3]罗宏山,任俊.地塞米松对降低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不良反应的相关分析[J].北方药学,2016,13(3):176-177.
[4]陈会欣,王顺.输血不良反应对输血疗效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08):969-971.
[5]夏和凤,贲燕华,于泽芝,等.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05):413-416.
[6]袁志军,张婧婧,杨志美,等.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和免疫产生意外抗体的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2):2296-2298.
[7]李景兰.不同输血方法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对比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10(8):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