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节水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生长,节水灌溉,水稻,景泰,水分,模型。
节水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田建斌,齐广平[1](2019)在《景泰川灌区膜上灌玉米增产节水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讨论景泰川灌区膜上灌玉米增产节水规律,通过试验得出膜上灌与喷灌、滴灌、微润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的不同,其具有造价低、运行费用低和对水质要求相对较低的特点,可直接应用于河西内陆区膜上灌玉米生产中,应用前景广阔。(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9年18期)
张建斌,朱雪敏,李梦莹[2](2019)在《水权交易的节水效应: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水权及水权交易的激励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约束功能论述了水权交易节水效应的机理;运用生产者行为理论对水权交易节水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选择内蒙古沿黄地区行业间水权交易和甘肃民勤县农户间水权交易等案例对水权交易节水效应进行了实践验证。实践案例验证表明水权交易有助于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詹汉[3](2019)在《扶埂开沟膜下灌对温室番茄节水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沟灌入渗特性,提出扶埂开沟膜下灌新型灌水技术,即在传统沟灌技术上进行改进,增加垄高,降低沟深,与覆膜技术相结合,利于沟灌侧向入渗。为进一步探明扶埂开沟膜下灌温室大棚内的节水效益,以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扶埂开沟膜下灌与常规沟灌对比研究,分析两种沟灌方式对温室番茄的生长、产量、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探索扶埂开沟膜下灌对土壤水分运移的规律,以期获得适用于温室番茄沟灌的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扶埂开沟膜下灌条件下,山于水平向含水量梯度的存在,导致垄背水分补给明显,且在覆膜条件下,垄背水分损失少,水分在垄上运移时间增多,入渗湿润锋成扁平化。扶埂开沟膜下灌能够改善温室番茄田间小气候,温室内平均温度比常规沟灌的温室温度提高6.73%,湿度降低7.01%,对温室内升温、降湿效果明显。(2)在扶埂开沟膜下灌条件下,水分调亏生育阶段的不同使温室番茄的耗水量存在差异。从整个生育阶段分析,番茄在结果期耗水量最大,开花坐果期次之,苗期最少。全生育期番茄耗水量,充分灌溉(FCK处理)>苗期调亏灌溉(FL1处理)>开花坐果期调亏灌溉(FL2处理)>结果期调亏灌溉(FL3处理)。(3)扶埂开沟膜下灌温室番茄的株高、径粗、叶面积指数、千物质积累均高于常规沟灌。运用Losgistic模型得到扶埂开沟膜下灌温室番茄株高的生长经验模型,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决定系数均在0.99以上。运用高斯模型得到扶埂开沟膜下灌温室番茄叶面积指数的生长经验模型,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决定系数均在0.98以上。番茄在所期进行水分调亏处理复水后补偿效果明显,可提高番茄的叶绿素a、b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4)与常规沟灌相比,扶埂开沟膜下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约16.81%。所有处理中FL1处理(苗期调亏灌溉)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FL3处理(结果期调亏灌溉)的维生素C、番茄红素含量最大,糖酸比处于最佳范围内找通过计算获得,扶埂开沟膜下灌条件下温室番茄水分生产函数模型为Ya/Ym=(ET2/ETm1)00068(ET2/ETm2)0.2087(ET3/ETM3)0.3773.(5)运用AHP-DEA-灰色关联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将番茄的品质、经济效益综合的考虑并对各个处理进行评价。从综合评判指数来看,FL1处理(扶埂开沟膜下灌+苗期调亏)评价值最高。表明扶埂开沟膜下灌+温室番茄苗期亏水处理(灌溉下限为田持的60%)为最优方案,即:苗期灌水1次+开花坐果期灌溉4次+结果期5次,每次灌水定额为40mm,总灌水量400mm。(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张忠明[4](2019)在《黑土区不同水稻节水灌溉模式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黑龙江地区水稻节水灌溉模式的节水增产效应及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优选出适宜当地的节水灌溉模式。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国家灌溉试验重点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5种水稻灌溉模式:控制灌溉(C)、“薄、浅、湿、晒”灌溉(T)、叶龄模式灌溉(B)、“浅、湿”灌溉(I)、干湿交替灌溉(D),以当地常规灌溉(CK)作为对照处理,主要观测的指标如下:水稻全生育期的生长生育性状,包括株高的变化,叶面积指数(LAI)的变化,明晰全生育期水稻分蘖动态变化,水稻植株各时间段总体干物质积累及在器官中的分配,水稻植株根系伤流量在关键生育期的变化,水稻叶片全生育期的光合指标变化,记录水稻各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累计灌溉水量,天然降水量,并与水稻收获期测定各处理最终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在水稻生长的全生育期采集田间温室气体,测定各处理CH_(4、)N_2O及CO_2叁种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明确不同灌溉处理总体增温潜势。通过对几种灌溉模式在水稻全生育期多项试验指标的观察与分析,综合评价优选当地适宜的节水灌溉模式,也为未来水稻节水灌溉模式的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的支持。本次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本试验中各处理不同生育阶段的株高各有不同,在分蘖盛期之前,常规灌溉处理(CK)的株高高于节水灌溉处理,分蘖盛期之后则是节水灌溉处理高于常规灌溉处理(CK)。不同处理水稻的叶面积指数(LAI)在水稻的分蘖中期以前,CK处理叶面积指数高于各个节水灌溉处理,分蘖末期之后,CK处理则明显小于其余处理。不同灌溉处理水稻黄熟期的最终分蘖量大小次序依次为:I处理>B处理>T处理>C处理>D处理>CK处理。不同节水灌溉处理与常规灌溉处理相比均未减小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在器官中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无明显差异。各节水灌溉处理水稻根系伤流量与常规灌溉处理(CK)相比,在水稻分蘖前、中期,差别不大,分蘖末期略有差异。拔节期后,T处理、C处理与D处理明显小于CK处理,其余处理则与常规灌溉处理(CK)差别不大。(2)不同节水灌溉模式并未对整个生育期的水稻叶片的光合指标变化趋势产生影响。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变化趋势较一致。各灌溉处理的水稻叶片气孔导度与胞间CO_2浓度变化趋势一致,均在分蘖末期出现一个下降趋势,在拔节期与抽穗期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CK处理在大多数生育阶段气孔导度与胞间CO_2浓度均高于其余节水灌溉处理,但并未抑制水稻的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及最终的产量。各处理水稻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总体变化趋势较平稳,受节水灌溉的影响较小。(3)不同节水灌溉模式的产量构成要素比较中总体均优于CK处理。各处理的产量大小排序为:I处理>B处理>D处理>C处理>T处理。其中,I处理比CK处理增产2221.68 kg·hm~(-2),B处理增产1913.37 kg·hm~(-2),D处理增产1689.4kg·hm~(-2),C处理增产1433 kg·hm~(-2),T灌溉处理增产810.94 kg·hm~(-2)。不同灌溉处理水稻耗水量与耗水强度最大的时期均为分蘖期、拔节期与抽穗期。全生育期累计耗水量大小排序依次为:C处理<D处理<T处理<B处理<I处理<CK处理。各节水灌溉处理相较于CK处理的节水情况为:T处理全生育期耗水量比CK处理减少1257.533m~3/hm~2,I处理减少了1022.500 m~3/hm~2,C处理减少了1996.933 m~3/hm~2,D处理减少了1521.700 m~3/hm~2,B处理减少1032.367 m~3/hm~2。各节水灌溉处理的水分生产效率与降水利用率均高于CK处理,其中,C处理的水分生产效率最高。(4)各灌溉处理叁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变化趋势相似,均在分蘖期、拔节期与抽穗期出现排放高峰。不同处理CH_4的累计排放量由大到小的排序为:CK处理>I处理>B处理>T处理>D处理>C处理;N_2O的累计排放量由大到小的排序为:D处理>C处理>T处理>I处理>B处理>CK处理;CO_2的累计排放量由大到小的排序为:C处理>D处理>B处理>T处理>I处理>CK处理。各处理总体增温潜势大小排序为:CK处理>I处理>B处理>T处理>C处理>D处理。稻田GHGI由高到低的排序为:CK处理>T处理>I处理>B处理>C处理>D处理。(5)通过对各灌溉处理水稻生长生育性状、耗水量及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及增温潜势分析得出:各节水灌溉处理对水稻的生长生育性状未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在考虑节水效果的前提下,C处理为最佳选择;在考虑增产效果的前提下,I处理为最佳选择,在考虑温室气体减排的前提下,D处理为最佳选择。如综合考虑几者的前提下,D处理的整体指标效果较好。综上,干湿交替灌溉模式在试验区对于水稻的节水、增产及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较为均衡,较适于在试验区应用,应予以重视。(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侯景翔[5](2019)在《不同种植模式的黑土区水稻生长生理特征与节水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作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的28%,东北黑土区作为中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东北黑土区水稻种植仍以传统插秧种植模式为主,用水量大且水分利用效率低下,这就造成了水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常规插秧水稻在成熟期存在着易倒伏、难收割等问题,进一步限制了产量的提升。因此,寻求适宜东北黑土区的高效节水的水稻种植模式对于促进东北黑土区农业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试验以水稻为对象,采用测坑微区试验的方法,设置滴灌旱直播、漫灌旱直播和常规插秧淹灌3种种植模式,并以常规插秧淹灌作为对照,探索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生长动态指标、生理指标、水分动态指标、茎秆抗倒性能指标、耗水量、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并对不同种植模式进行综合评价,优选适宜东北黑土区高效节水的最优种植模式,同时也可为东北黑土区水稻倒伏减产损质等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试验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和平灌区水稻灌溉试验中心进行,得到以下试验结果:(1)水稻旱直播种植并未改变原有种植模式下水稻的生长规律。与常规插秧淹灌种植相比,滴灌旱直播和漫灌旱直播种植水稻在株高、茎粗、叶片干物质量、鞘部干物质量、茎部干物质量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在根部干物质量和根冠比方面出现上升。其中,黄熟期的株高分别下降8.94%~9.35%和8.28%~8.40%,茎粗下降7.27%~7.87%和5.86%~6.38%。全生育期的叶片干物质量分别下降3.70%~10.26%和2.22%~8.20%,鞘部干物质量下降2.20%~10.87%和0.98%~6.52%,茎部干物质量下降1.79%~6.06%和2.17%~4.65%,穗部干物质量下降3.33%~14.29%和2.67%~12.04%,而根部干物质量上升-9.84%~16.93%和-4.92%~16.72%,根冠比上升0.84%~27.10%和1.02%~26.41%。(2)旱直播种植与常规插秧淹灌种植水稻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随生育进程均大致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在抽穗开花期达到峰值,在分蘖前期最小。3个处理水稻的胞间CO_2浓度整体波动幅度不大。具体表现为滴灌旱直播和漫灌旱直播种植较常规插秧淹灌种植的光合速率分别下降-22.15%~13.69%和21.41%~22.43%,蒸腾速率下降-3.06%~53.01%和-7.42%~44.00%,气孔导度下降-14.73%~39.71%和-17.15%~27.85%,3个处理水稻的胞间CO_2浓度全生育期基本维持在220μmol·mol~(-1)~330μmol·mol~(-1)。(3)旱直播种植与常规插秧淹灌种植水稻的叶、鞘、茎、穗和冠部湿基含水率均随生育进程不断下降。其中旱直播种植的叶、鞘和茎部湿基含水率均低于常规插秧种植,以滴灌旱直播为最低,滴灌和漫灌旱直播分别降低1.27%~7.68%、0.82%~7.76%、4.11%~5.20%和0.35%~3.65%、-0.44%~5.98%、2.11%~3.97%,穗部湿基含水率均高于常规插秧种植(乳熟期漫灌旱直播种植除外)1.00%~25.79%和-2.48%~19.15%,旱直播水稻的根部湿基含水率从分蘖末期起高于常规插秧水稻0.42%~5.47%和0.14%~4.53%,以滴灌旱直播最高。旱直播水稻在生育前期伤流强度较低,但抽穗开花期开始,较常规插秧淹灌水稻显着升高,滴灌和漫灌旱直播分别升高4.11%~19.77%和0.75%~16.00%。(4)乳熟期和黄熟期3个处理水稻茎部节间湿基含水率随高度升高呈“S”型曲线趋势变化,以常规插秧最大,滴灌旱直播最小。对于茎部各节间长度与单位长度节间质量而言,滴灌旱直播的各节间长度最低,但单位长度节间质量达到最大,且S3~S5节间的单位长度节间质量较常规插秧显着升高91.29%~275.76%和72.73%~279.36%。滴灌旱直播显着提高了茎秆的抗折力、折断弯矩和弯曲应力,降低了弯曲力矩、断面模数和倒伏指数,且在S5节间倒伏指数最低。滴灌旱直播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显着提高。3个处理的节间长度、节间湿基含水率、弯曲力矩、断面模数与倒伏指数之间均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P<0.01),利用茎秆湿基含水率能够表征和预测倒伏指数。而单位长度节间质量、抗折力、折断弯矩、弯曲应力与倒伏指数呈显着负相关(P<0.05)。(5)滴灌旱直播和漫灌旱直播水稻各生育期耗水量均显着低于常规插秧水稻,降幅分别在19.67%~75.60%和13.70%~56.03%,且各处理在拔节孕穗期的耗水量最大。滴灌旱直播与漫灌旱直播种植并未造成产量上的显着下降,仅较常规插秧水稻下降2.44%~4.92%和0.80%~4.13%,差异并不显着。同时,滴灌旱直播与漫灌旱直播水稻的千粒质量和结实率下降不显着,穗长和穗粒数下降显着,有效穗数上升显着,但WUE_l和WUE_y均显着高于常规插秧水稻,其中滴灌旱直播水稻的WUE_l增幅在-13.21%~103.69%,WUE_y提高2.62~2.66倍。漫灌旱直播的WUE_l升高-14.92%~45.07%,WUE_y提高1.61~1.63倍。(6)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水稻种植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结果为DH(0.3359)>CK(0.3324)>MH(0.3317),即按照优、良、差的评价等级排序为滴灌旱直播种植、常规插秧淹灌种植、漫灌旱直播种植。因此适宜东北黑土区的水稻最优种植模式为滴灌旱直播种植模式。(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许怡,吴永祥,王高旭,徐荣嵘,郭婷[6](2019)在《小区和田块尺度下水稻不同灌溉模式的节水减污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平原河网区不同尺度下水稻不同灌溉模式的节水和减污效应。【方法】于2017年在浙江平湖灌溉试验站选取水稻常规灌溉、节水灌溉、蓄雨节水灌溉3种模式在试验小区和田块2种尺度下开展对比试验,记录田间水量平衡过程并检测排水和渗漏水样中的TN、TP、NH_4~+-N、NO_3~--N的质量浓度变化。【结果】无论试验小区还是田块尺度,蓄雨节水灌溉的节水效果最好,较常规灌溉和节水灌溉减少了43.4%~87.7%的灌溉量,同时减污效果也最明显,TN排水负荷减少了22%~90%。不同尺度对比中,试验小区的田间管理水平更高,产量略高于田块尺度;小区田间水分控制更精确,灌排次数和水量较田块更多,蒸发蒸腾量和渗漏量则略少于田块。在减污效果上,单位面积下同种灌溉模式的田块的排水污染物负荷比试验小区低37%~57%,渗漏负荷比试验小区高4%~61%,由于排水污染物负荷要远大于渗漏污染物负荷,在总的污染物负荷上田块要小于小区。【结论】本试验中蓄雨节水灌溉模式取得了较好的节水减污效果,但是要注意蓄雨时间和高度,长时间的淹水可能会对水稻产量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袁婷婷[7](2019)在《秸秆覆盖条件下垄作沟灌夏玉米节水效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灌溉特点,以降低农业用水、提高区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采用大田试验、理论研究以及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主要研究了垄作沟灌水分下限处理和秸秆覆盖量处理共同作用下夏玉米各生育阶段的生长发育情况、全生育期各层土壤含水率分布情况、生理指标等相关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对夏玉米阶段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进行分析,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秸秆覆盖量对夏玉米垄作沟灌生长发育影响在夏玉米处于营养生长阶段,水分控制下限越高,苗期-抽雄期的生育期时长的延迟作用越明显,当夏玉米处于抽雄-成熟期时的夏玉米外部形态的大部分营养物质和水分已基本完全转化到玉米内部器官,并为满足籽粒提供所需能量而殆尽,覆盖量和水分下限的改变均不能增加其生育周期。水分控制下限过低(55%FC),覆盖处理显着抑制苗期出苗率提高,较高水分控制下限较高时,虽然能有效促进夏玉米出苗率的增加,但覆盖量过大,易形成压苗现象,对夏玉米出苗率产生抑制作用;采用Logistic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夏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过程,并将夏玉米全生育期内的地上干物质累积过程分为分为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3个时期,并且不同水分控制下限条件下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干物质积累持续时间为缓增期最大、渐增期次之,快增期最小;而夏玉米生育期内地上干物质累积量则为快增期最大、缓增期次之,渐增期最小。水分下限的提高有利于夏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叶片快速生长,其中70%FC和80%FC水分控制下覆盖量4500kg/km~2时对夏玉米叶面积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当处于拔节期前期,水分控制下限较低时,覆盖量变化对夏玉米株高的影响不显着,当达到拔节期-成熟期时,覆盖量越大,叶面积提高越明显;相反,当水分控制下限较高时,覆盖量的变化对叶面积差异性变化不显着。(2)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秸秆覆盖量对夏玉米垄作沟灌土壤水分分布变化影响在相同水分处理下,夏玉米苗期土壤含水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继而再略有增加的趋势,拔节期土壤含水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抽雄期土壤含水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灌浆期土壤含水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成熟期土壤含水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先减小而后逐渐增大的趋势。全生育期内,水分控制下限70%FC的各土层深度处土壤平均含水率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大而增大,秸秆覆盖对夏玉米不同土层深度处含水率的影响均显着高于不覆盖处理(P<0.05)。(3)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秸秆覆盖量对夏玉米垄作沟灌耗水特性变化影响当水分下限仅为55%FC时,覆盖量的变化对穗粒数、百粒重、籽粒产量影响差异具有显着性,当水分下限>70%FC时,覆盖量不同对其穗粒数、百粒重、籽粒产量影响差异性逐渐减小,并且在两因素交互作用下,显着提高了夏玉米穗行数和百粒重,从而增加了籽粒产量;当水分控制下限为70%FC、秸秆覆盖量7500 kg/hm~2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和降水利用效率(PUE)均最高,有效抑制了无效水的消耗,提高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使单位玉米籽粒产量的耗水系数达到最小。(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5-01)
王传新[8](2019)在《节水灌溉条件下不同肥料对小麦生长及农田水土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肥料的合理应用能够提升农作物产量,对于不同肥料与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介绍了现阶段我国肥料利用情况,然后从土壤水分、土壤营养、小麦生长情况和产量效益四个方面分析节水灌溉条件下不同肥料对小麦生长及农田水土效应的影响,帮助人们实现肥料的科学化利用。(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9年04期)
尹庆民,李田田[9](2019)在《环境规制的节水效应分析——基于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根本缓解水资源对工业发展的束缚,反思现有环境规制政策能否有效实现节水效应。基于脱钩测度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别验证正式环境规制与工业用水以及非正式环境规制与工业用水的关系,进一步引入正式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交互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工业用水量处于从"震荡波动"到"持续脱钩"的状态,工业用水量随着环境规制的变化出现平稳或者减少的趋势。正式和非正式环境规制与工业用水量之间都呈倒U型曲线关系,用水库兹涅茨曲线存在。此外,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之间存在双向传导路径,相互促进对方对工业用水的作用效果。因此,政府需要强化对非正式环境规制的重视,增强环境规制工具的节水效应,促进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王治亮,郇欢[10](2019)在《节水灌溉与控制排水理论及其农田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资源、经济以及环境的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在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之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保护水资源以及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如今急需解决的问题。再加上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后期最为关键的问题也将会是农业用水。鉴于此,文章就节水灌溉与控制排水理论及其农田生态效应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06期)
节水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从水权及水权交易的激励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约束功能论述了水权交易节水效应的机理;运用生产者行为理论对水权交易节水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选择内蒙古沿黄地区行业间水权交易和甘肃民勤县农户间水权交易等案例对水权交易节水效应进行了实践验证。实践案例验证表明水权交易有助于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节水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田建斌,齐广平.景泰川灌区膜上灌玉米增产节水效应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
[2].张建斌,朱雪敏,李梦莹.水权交易的节水效应: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
[3].詹汉.扶埂开沟膜下灌对温室番茄节水效应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4].张忠明.黑土区不同水稻节水灌溉模式效应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5].侯景翔.不同种植模式的黑土区水稻生长生理特征与节水效应[D].东北农业大学.2019
[6].许怡,吴永祥,王高旭,徐荣嵘,郭婷.小区和田块尺度下水稻不同灌溉模式的节水减污效应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19
[7].袁婷婷.秸秆覆盖条件下垄作沟灌夏玉米节水效应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8].王传新.节水灌溉条件下不同肥料对小麦生长及农田水土效应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
[9].尹庆民,李田田.环境规制的节水效应分析——基于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9
[10].王治亮,郇欢.节水灌溉与控制排水理论及其农田生态效应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