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萍: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价值探析论文

徐月萍: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价值探析论文

摘 要:目的观察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价值。方法 选择2016 年4 月至2017 年8 月骨科收治的60 例下肢骨折高龄患者,遵照随机原则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予以硬膜外麻醉与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情况。结果 乙组麻醉总有效率为100.0%,与甲组96.7%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麻醉30 min、60 min 时乙组平均动脉压(MAP)较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下肢骨折采用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确切,能较好的维持血压水平相对稳定性,值得在外科领域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肢骨折;高龄;硬膜外麻醉;神经组织麻醉;价值分析

0 引言

伴随老龄化社会进程的推进与交通工具使用量的增长,高龄患者因为各项器官功能减退,钙流失量大,逐渐成为下肢骨折的主要群体。且下肢骨折高龄患者通常合并呼吸、循环等系统疾病,此时在对该类骨折患者群体治疗期间,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决定者手术成败与患者预后[1]。本文选择60 例下肢骨折高龄患者资料,对比不同麻醉方法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2.2.1 焦虑恐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打击,并让其产生恐惧与焦虑等心理,既害怕手术失败,更害怕高额治疗费用给家人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从而导致患者心理状态较为消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集60 例下肢骨折高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入选时间为2016 年4 月至2017 年8 月。经X、CT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ASA 分级为II-III 级,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合并肿瘤、活动性出血、凝血机制异常者等。分为甲、乙两组,每组各30 例。甲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61-74 岁,平均(67.4±3.4)岁;乙组男女各15 例;年龄60-76 岁,平均(68.1±3.5)岁。甲、乙两组患者以上资料经分析,有进一步对比的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期间,均常规留置针开通上肢静脉,检测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甲组患者术前肌注阿品托、苯巴比妥钠,静滴乳酸林格液。选择适宜的要椎间隙行穿刺处理。患者予以连续硬膜外麻醉,予以2%的利多卡因。乙组采用神经阻滞麻醉:①股神经阻滞:患者去仰卧位,用左食指触及腹股沟韧带及股动脉搏动,穿刺点设为腹股沟韧带下界股动脉搏动外侧0.5-1 cm。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将22 号长5 cm 穿刺针与注射器连接注射局麻药皮丘以及少量皮下浸润,缓缓垂直进针,深度约为0.5-2 cm,有轻微的突破感后略深入,探寻所需阻滞的神经干,用G6805 针刺治疗仪检测是否与神经接触,继而调整穿刺针方向、深度与刺激电流等指标,直至电流最小值达到0.5-1 mA且形成最大肌颤搐反应时,提示穿刺针已接近神经,当股四头肌收缩及髌骨规律性跳动时,停针回抽无血液与液体后推注5 mL 局麻药,如果肌颤搐反应减弱或消除,提示定位精确,此时需注射半量局部药混合液,并按压注射点下部。②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将耻骨结节下1.5 cm 与外侧1.5 cm 处设为穿刺点。由穿刺点垂直刺入,缓缓进针直到触及骨质,是耻骨下支,轻轻调整穿刺针方向以促使针尖向外、向脚侧进针,滑过耻骨下支边界而进入闭孔或其周边,持续进针2-3 cm 即为目标。回抽无血以后方可可注入10 mL 局部麻醉药,退针少许注入局部麻醉药10 mL,以在闭孔神经经过通道上形成局部麻醉药屏障。用神经刺激仪引发大腿外展肌群肌颤来定位,方可推注局部麻醉药10 mL。③坐骨神经阻滞,术前操作同甲组,把股骨大转子与髂后上棘衔接画线,在中点位置垂直向尾部画线,并将其设为穿刺点,把0.4%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共计25mL)注射进其中。

3.1 宏观化呈现重要的微观生命现象,突破实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可帮助学生达成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理解,但是有一些关键的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却隐含在微观的生命现象中,借助多媒体将典型的生命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2 不同时间点MAP 检测情况比较。麻醉前、麻醉后15 min、90 min 时,两组患者MAP 差异不显著(P>0.05);麻醉30 min、60 min 时乙组MAP 高于甲组,差异有意义(P<0.05),且整体分析,乙组患者治疗全程MAP 水平比甲组更稳定,见表2。

1.4 统计学处理。本实验使用SPSS 22.0 软件包,对计量资料使用t 值计算,χ2检验计数资料。差异检测标准:P=0.05。

2 结果

外科手术是当下高龄下肢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因为高龄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并发症,故而若采用全麻干预,一方面增加患者就医费用,另一方面全麻气管插管、复苏与拔管环节中,患者血流动力学会出现明显改变,且采用的静脉和吸入麻醉药物,会对老年患者心肌细胞功能形成不良影响。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n(%)]

?

1.3 疗效评价。①优:患者术后无疼痛感与其他不适感,肢体无躁动;②良:患者有轻微疼痛与不适感及肢体躁动,但不影响手术操作;③差:患者出现明显的疼痛感、不适感及肢体躁动,影响手术操作,需快速调整麻醉方式。优良率=(优人数+良人数)/总数×100%。同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间(麻醉前,麻醉后15 min、30 min、60 min、90 min )MAP。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 检测情况比较(,mmHg)

?

3 讨论

2.1 麻醉效果比较。乙组麻醉优良率为100.0%,甲组为96.7%,两组患者麻醉镇痛效果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著(P>0.05),见表1。

有研究指出,下肢神经阻滞技术具有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镇痛效果优良、能间断式麻醉药物用量等优势,在当下下肢骨折老年患者领域有较广泛应用。坐骨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是比较常见的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在操作中把局麻药注射到该神经,能实现对该神经的传导功能短暂性抑制,使该神经所支配区域手术无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具有对机体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镇痛时间长及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等特征,但在应用该神经阻滞方法的过程中,麻醉师应加强局麻药物用量的控制,以减少局麻药中毒情况的发生率[2]。

解铁科[3]等在研究中将70 例下肢骨折高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麻醉方式同本次研究的甲、乙组。结果表明,两组患者麻醉有效率均未100%,而实验组麻醉显效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分别为(5.5±1.2)h、(3.0±3.1)mL,与对照组(13.2±2.4)h、(13.8±3.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解铁科等认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采用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优良,能降低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并使其快速进入麻醉状态,保证手术操作精度与有效性,值得推广。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差异不明显(P>0.05),但乙组患者麻醉后血压比甲组更稳定,差异有意义(P<0.05)。由此可见,高龄患者下肢骨折采用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所以说,年龄对于女人来说,的确是很重要,特别是我这种吃青春饭的女子,眼看着青春的尾巴就要从手中溜走,怎么抓也抓不住,心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落寂甚至绝望的感觉。这种落寂,是致命的。尤其是我发现自己眼角的皱纹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密,无论用多少面霜眼霜遮瑕膏都挥之不去的时候,我就更加崩溃。

参考文献

[1] 郑国长.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应用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7):127-129.

[2] 彭勃,罗洁.超声引导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15(04):26-29.

[3] 解铁科,王俊星.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4):72.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4.064

本文引用格式:徐月萍.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价值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105+109.

标签:;  ;  ;  ;  ;  ;  ;  ;  ;  ;  ;  ;  

徐月萍: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价值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