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女学论文_李思思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会女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教会,女子,女性,身体,万国,基督教会,女校。

教会女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思[1](2017)在《教会女学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大量传教士来华。为了更好地传播基督教,他们在中国兴办女子学校。教会女学在中国存在了近百年的时间,由起初的困难重重到发展的越来越壮大,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教会女学打开了中国女子求学的大门,解放了妇女的思想,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对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吴建堂[2](2017)在《近代津教会“兴女学”思潮与女子体育身体观的生成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教会女学打开了封建思想对女性身体的禁锢,西方体育成为近代女子身体思维转向的逻辑中介。梳理津教会"兴女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从西方审美、社会意识和性别差异视域解读近代女子体育身体观,分析身体观生成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津教会"兴女学"中的体育教育大致可分为初创、发展和鼎盛叁个时期;西方"身体—主体"审美哲学及身体思维"体现逻辑"成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发生、发展与延续的内在张力;西方教会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意识成为中国近代女子体育价值观转向的逻辑中介,教会女学推进了近代女子体育的勃兴;西方哲学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思维批判对女子体育身体观的历史生成起到规范、导向和动力作用;近代津教会"兴女学"思潮影响下女子体育身体观生成逻辑表现为"工具理性→情感理性→个体自由和自我价值理性"的演化程式。(本文来源于《体育与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谢祥凤[3](2016)在《19世纪传教士影响下的中国教会女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中,西方各教会便从单纯的福音传播转而开始兴办教育,教会学校应运而生。传教士们纷纷在中国沿海和内陆地区建立学校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对中国女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女子最早可受教会教育始于1825年。1922年"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会"曾这样报导:"中国女子学校之创立,创始于一八二五年。是年一英国女子名格兰脱(Miss Grant)者,始设一教授中国妇女之学校于新加(本文来源于《山海经》期刊2016年09期)

尹斯洋[4](2016)在《林乐知与晚清教会女学振兴——以《万国公报》为视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是由晚清来华传教士开其端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影响最大的综合性报刊,晚清来华传教士林乐知,作为《万国公报》的创办人和主编,指出"中国振兴女学之亟",呼吁对中国女子进行教育。林乐知以《万国公报》为阵地,宣扬中国女子解放并为此实践,为晚清女学的振兴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本文来源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周玉洁[5](2013)在《略论中国近代教会女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教会女学建立之初虽是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但却客观上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近代教会女学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近代教会女学开创了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加速了中国女性解放的步伐,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3年13期)

高慧[6](2013)在《弥合缺失与范式创新:西洋教会女学对晚清社会教育变革贡献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女子教育在清代有着文化教育缺失的弊端,而近代教会女学则合式性地弥补了这一缺憾,在当时代表着一种科学性、先进性的教学形态。其在西方教会、西方政府的支持下,以及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声援下,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教会女学以其教育面向大众的普及性、教学体系和课程建制的范式性,成为国人教育革新的参照物,从而为晚清社会教育变革作出了贡献。(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3年05期)

王雪[7](2013)在《近代天津教会女学发展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天津开埠以来,大批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到天津,开设了大量的教会女学,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是开办教会女学的主要国家,尽管以传教为主要目的,带有文化侵略色彩,却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天津教育的近代化。(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3年05期)

王晓慧[8](2012)在《文化霸权、教育控制与女性解放——对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教会女学是中国近代女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中国历经了叁个发展阶段。教会女学的设置目的既与普通教会学校有相同之处又有殊异之处;教会女学建构了显性宗教课程和隐性英美文化场域用以进行教育控制,但女传教士群体对课程进行了"知识加工";其客观上对中国女性的主体建构进行了一定的启蒙和引导。(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谢淑华[9](2010)在《近代教会女学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之本,教会女子学校的出现,结束了以《烈女传》《女诫》《女孝经》《女儿经》等女子教训书为主体教学内容的封建礼教教育。将基督教的神学、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引入女子教育的课堂,在教材建设上革弊(本文来源于《新课程(教研)》期刊2010年07期)

王红丽[10](2010)在《江苏教会女学的二重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在江苏境内创办了多所教会女学,以中外两种圣经为主要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教布道,进行文化渗透。但在具体办学过程中,教会女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力求教学方法合乎学习规律、侧重职业与生活技能培养、追求学生文化气质提升等教育理念,成为后来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改革的先声,并延续于当今教育思想中。(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9期)

教会女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会女学打开了封建思想对女性身体的禁锢,西方体育成为近代女子身体思维转向的逻辑中介。梳理津教会"兴女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从西方审美、社会意识和性别差异视域解读近代女子体育身体观,分析身体观生成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津教会"兴女学"中的体育教育大致可分为初创、发展和鼎盛叁个时期;西方"身体—主体"审美哲学及身体思维"体现逻辑"成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发生、发展与延续的内在张力;西方教会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意识成为中国近代女子体育价值观转向的逻辑中介,教会女学推进了近代女子体育的勃兴;西方哲学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思维批判对女子体育身体观的历史生成起到规范、导向和动力作用;近代津教会"兴女学"思潮影响下女子体育身体观生成逻辑表现为"工具理性→情感理性→个体自由和自我价值理性"的演化程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会女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思思.教会女学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J].吕梁学院学报.2017

[2].吴建堂.近代津教会“兴女学”思潮与女子体育身体观的生成逻辑[J].体育与科学.2017

[3].谢祥凤.19世纪传教士影响下的中国教会女学[J].山海经.2016

[4].尹斯洋.林乐知与晚清教会女学振兴——以《万国公报》为视点[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5].周玉洁.略论中国近代教会女学的影响[J].黑龙江史志.2013

[6].高慧.弥合缺失与范式创新:西洋教会女学对晚清社会教育变革贡献浅析[J].兰州学刊.2013

[7].王雪.近代天津教会女学发展概况[J].金田.2013

[8].王晓慧.文化霸权、教育控制与女性解放——对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历史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

[9].谢淑华.近代教会女学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考略[J].新课程(教研).2010

[10].王红丽.江苏教会女学的二重性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论文知识图

仁德洋行职员合影图片来源:《图说烟...分类号]K25/6一101912年福州年轻夫妇合影2.1.3通商后...一11文山女中毕业照贫苦人家的女儿为招...年中国本土女性译者翻译文学...年中国本土女性译者间接翻译...

标签:;  ;  ;  ;  ;  ;  ;  

教会女学论文_李思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