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层序地层划分对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层,盆地,塔里木盆地,嫩江,济阳,地区,长垣。
层序地层划分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狄勤松,徐锦龙,汪雅菲[1](2018)在《安徽黄山区-泾县地区晚泥盆世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沉积相分析,对安徽黄山区-泾县地区晚泥盆世地层进行了露头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表明:研究区晚泥盆世可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和4个叁级层序,平均每个叁级层序历时约3.05Ma,反映该区域曾出现4次相对较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观山组岩性相对单一,擂鼓台组岩性、岩相和沉积相相对多变,整体为一套滨海相为主,间有叁角洲、沼泽等陆缘沉积序列,改变其以往认为陆相河流沉积的认识;多变的岩性、岩相和沉积相给叁级层序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总体仍可区域对比。(本文来源于《安徽地质》期刊2018年03期)
徐文豪,邱隆伟,王晔磊[2](2018)在《淄博博山与济阳坳陷上古生界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运用了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钻井岩心的观察、地震剖面解释、测井资料分析等手段对济阳坳陷内的上古生代沉积地层进行了层序划分,划分出7个叁级层序和15个四级层序,并对淄博博山地区和济阳坳陷内上古生代沉积地层进行了层序对比。对于济阳坳陷内的层序划分,华北地区晚石炭世-早二迭世为陆表海沉积环境,发育堡岛沉积体系和台地沉积体系,山西组为陆表海背景下的叁角洲沉积体系,其沉积均受海平面变化控制显着,因此本溪组到山西组的层序划分以海平面升降为准;中、晚二迭世华北地区为陆相沉积环境,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其次为湖泊相,沉积旋回基准面变化影响显着,因此下石盒子组到石千峰组的层序划分以基准面升降为主。综合野外露头、岩心等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这两个地区在上古生代层序地层格架相似性较好——控制层序地层的发育的主要因素:构造运动特征、沉积物供给、海平面升降和古气候都有较好的可对比性。本研究中对于两地区首先从标志层、不整合面、沉积相转换面等不同级的层序界面入手,然后进行各级要素之间在可分辨的条件下的一一对比。(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吴子杰[3](2018)在《辽宁大连复州地区古生代寒武纪层序地层划分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州地区位于辽东半岛南部,是辽宁乃至全国古生代寒武纪地层的典型发育区。为解决复州地区寒武纪层序地层研究水平相对落后、层序划分混乱、准层序概念应用模糊等问题,作者依托辽宁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科研项目《辽宁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层序地层划分比研究》,利用其部分科研成果,借鉴国际最新研究方法,再运用经典露头层序地层学理论完成此文。通过对研究区42条地层剖面的测制工作,获得大量岩石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古生物、层序界面等资料。通过室内综合分析对比,识别出区内寒武系有浅海盆地、台地边缘、台地、缓坡和滨岸等五个沉积相,并对其进行了亚相和微相的划分。识别出各级别层序界面,将研究区寒武纪地层划分出18个叁级层序(∈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S17、∈S18),其中∈S1属于Ⅰ型层序,∈S2、∈S14、∈S15、∈S16、∈S18等5个层序属于Ⅱ型层序,∈S3-∈S13、∈S7等12个层序属于Ⅲ型层序。对层序内部的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将本次划分的层序与前人在本区的划分方案及华北地区、山东沂水地区进行对比,认为本次划分方案具有相对准确性,且叁级层序在稳定的台地上具有全球对比性。总结归纳了研究区寒武纪沉积盆地演化过程,概括出寒武纪共发生过5次较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事件,归并出5个二级层序(谢屯超层序、复州湾超层序、炮台超层序、元台超层序、长兴岛超层序)。计算得出研究区寒武纪二级层序形成的平均持续时间为8.8Ma,叁级层序形成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4Ma。对区内寒武纪层序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构造升降引起了研究区的5次大规模海侵事件,全球海平面升降与构造沉降又共同控制了层序周期,沉积物供给影响层序的沉积厚度和延伸性,古气候则是蒸发岩沉积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李翔,刘招君,赵汉卿[4](2016)在《小波时频分析技术在松辽盆地陆相深水沉积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及等时对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陆相深水沉积的地层岩性单一、标志物少,其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与等时地层对比一直是地层层序研究中的难点。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K2q)深水地层为例,应用测井曲线小波变换技术进行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及等时对比,叁至五级层序界面在小波时频能量图上特征明显:叁级层序边界强能量向中间转移;在层序内部时频能量具有从向大尺度转移-向小尺度转移-趋于稳定-向大尺度转移的特征,是体系域从低水位-水进-高水位-水退的垂向响应;其内部的每个能量团代表五级准层序,由此实现各级层序单元的划分,该结果与利用高精度地球化学测试手段所划分的结果较为一致。从湖盆中心到盆地边界,小波能量由弱变强,反映了水体能量的横向变化,由此建立了深水湖盆地层的等时对比,为深水沉积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一种新手段和新思路。(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6年29期)
王坤,刘伟,黄擎宇,石书缘,王平[5](2016)在《多资料约束下的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露头分布局限、钻井数量少,给开展盆地尺度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带来困难。以肖尔布拉克露头为基础,根据岩相发育特征及迭置样式完成了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寒武系共发育8个Ⅲ级层序,18个Ⅳ级层序。井下录井岩性剖面精度低,难以满足层序划分的要求,基于Fisher判别分析,综合利用岩心及测井资料完成岩性识别;利用GR曲线的最大熵谱分析完成对泥质含量变化趋势的识别;利用地震资料上可识别的削截特征进行层序界面的识别。在多资料的综合约束下完成了井下层序划分。利用贯穿盆地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剖面上具代表性的10口钻井和1个露头剖面的资料,完成了台—盆尺度的高频层序对比,分析了等时格架下的地层沉积样式与岩相变化特征。认为总体上寒武纪地层由早至晚沉积速率逐渐增大,沉积中心向盆地方向迁移。层序类型不同,储层发育特征亦不同,层序界面处常发育优质储层。(本文来源于《海相油气地质》期刊2016年03期)
谭聪,于炳松,阮壮,刘策[6](2015)在《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模式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沉积时期大致处在中晚叁迭世,且同为目前重要油气产层,是进行尝试进行跨区域性层序地层学对比的良好的研究对象,笔者以露头资料、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开展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以及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的精细研究及其对比工作,鄂尔多斯盆地是作为一个大型的浅水坳陷型湖盆,其沉积模型主要为近缘的冲积扇—扇叁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为主,物原主要来源于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在地震剖面上西南地的层序界面最为清晰,结合西南缘的汭水和剖面共划分出4个超长期旋回,11个长期旋回及四十余个中期旋回,超长期旋回在盆地大部分地区都具有可对比性,长期旋回在北部的延河剖面当中仅识别出6个。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时期发生了由海边湖的过程,沉积特征上与鄂尔多斯盆地最大区别是保留了海洋的特征,主要体现为须家河底部沉积有碳酸盐岩,以及发育有波浪和潮汐作用形成的显着的滨岸带沉积,同时也发育有类似于鄂尔多斯盆地类似的湖盆沉积体系,这种湖-海混合的沉积模式被认为在须家河组沉积时期存在和海洋连通的通道,或者有河流将二者相连,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西部共划分出3个超长期旋回,6个长期旋回、21个中期旋回,层序的划分主要依据的是明显的不整合面,西北部超长期旋回的发育与龙门山的隆起之间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但中东部地区的明显的不整合面则发育在须家河组沉积末期,共划分出了8个长期旋回,整个盆地内没有一致的层序地层学模型。综合研究发现两个盆地在中晚叁迭世沉积时期层序发育样式上存在的很大差异。其差异性表现在2个层段持续时间不一致、层序划分方案(尤其是超长期旋回)不一致、内部长期旋回的平均持续时间不一致以及主要层序界面类型不一致。此外两者在构造背景、发育时间、层序迭置样式、沉积相带展布格局。在综合对比了2个盆地沉积以及层序的特征差别后,笔者总结出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湖盆层序地层学划分方法,二者超长期的层序界面都主要受构造因素控制,这类层序界面往往伴随着盆地内沉积体系的重大转变,延长组沉积时期湖盆的演化主要是气候控制下的构造平稳的坳陷型湖盆,长期层序界面更多的表现为大型的河流的冲刷面,而须家河组沉积时期的四川盆地的长期的层序界面则为小型的不整合面和沉积间断面。(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24)
杨爱华,朱茂炎,张俊明,赵方臣,吕苗[7](2015)在《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系(震旦系)陡山沱组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不同相区的25条代表性剖面野外研究基础上,通过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序列特征的系统分析,认为陡山沱组沉积时期曾发生3次二级海平面升降事件。依据3个海平面升降转换面,可识别出3个层序底界面:(1)陡山沱组底部与下伏南华系南沱组及其同期层位的冰碛杂砾岩之间的界面;(2)在浅水沉积区陡山沱组中部和上部分别出现喀斯特侵蚀面;(3)在深水沉积区相应层序界面为岩相结构转换面。依据火山灰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可将陡山沱组层序地层划分为2个半二级层序或超层序(SS1,SS2和SS3-TST),其中SS1时限为35Ma(635~600Ma),SS2时限为35Ma(600~565Ma),SS3-TST时限为14Ma(565~551Ma)。陡山沱组底部广泛发育的盖帽白云岩底和3个层序内的最大海泛面可以作为4个相对等时面,结合事件沉积标志层,可建立扬子板块陡山沱组从浅水沉积区至深水沉积区等时性二级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格架。研究结果表明,叁峡地区陡山沱组四段式划分方案不适用于整个扬子板块内陡山沱组的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因而,建议扬子板块陡山沱组应该以二级层序地层为基础,结合化学地层和生物地层进行综合划分和对比。陡山沱组新的地层划分对比格架为研究陡山沱组古地理演变和编制该时期高精度的岩相古地理图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海真[8](2012)在《四川盆地下二迭统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四川盆地下二迭统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陆续在蜀南地区的自流井、桐梓园、老翁场、付家场、荷包场、阳高寺、鹿角场和川西北的九龙山等构造发现了一批大中型裂缝性气藏。近年来,随着白云岩储层、岩溶储层、生屑滩储层在栖霞、茅口组的发现,掀起了新一轮的下二迭统勘探热潮。截止目前,四川盆地下二迭(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8)
王传尚,李旭兵,李志宏,白云山,刘安[9](2012)在《中上扬子区寒武纪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研究区寒武纪典型地层剖面测量的基础上,在新的年代地层框架内,从沉积相的分析入手,研究了中上扬子区寒武系层序地层的划分,共识别出14个叁级层序,其中,滇东统划分出3个叁级层序,黔东统划分出7个叁级层序;武陵统和芙蓉统共4个叁级层序,分属两个二级层序,其中滇东统和黔东统的10个叁级层序划归寒武系下部的二级层序,武陵统和芙蓉统划归寒武系上部的二级层序;同时,对不同沉积相区的层序地层进行了对比。(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吕茜[10](2012)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嫩江组叁段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在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嫩江组叁段开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利用地震、钻井以及测井资料在嫩江组叁段识别出3个准层序组、11个准层序;对原有岩性地层对比中存在的穿时性做了校正,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核心,运用精细地层划分和对比技术,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级高精度地层对比格架。(本文来源于《中国西部科技》期刊2012年06期)
层序地层划分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运用了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钻井岩心的观察、地震剖面解释、测井资料分析等手段对济阳坳陷内的上古生代沉积地层进行了层序划分,划分出7个叁级层序和15个四级层序,并对淄博博山地区和济阳坳陷内上古生代沉积地层进行了层序对比。对于济阳坳陷内的层序划分,华北地区晚石炭世-早二迭世为陆表海沉积环境,发育堡岛沉积体系和台地沉积体系,山西组为陆表海背景下的叁角洲沉积体系,其沉积均受海平面变化控制显着,因此本溪组到山西组的层序划分以海平面升降为准;中、晚二迭世华北地区为陆相沉积环境,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其次为湖泊相,沉积旋回基准面变化影响显着,因此下石盒子组到石千峰组的层序划分以基准面升降为主。综合野外露头、岩心等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这两个地区在上古生代层序地层格架相似性较好——控制层序地层的发育的主要因素:构造运动特征、沉积物供给、海平面升降和古气候都有较好的可对比性。本研究中对于两地区首先从标志层、不整合面、沉积相转换面等不同级的层序界面入手,然后进行各级要素之间在可分辨的条件下的一一对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序地层划分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1].狄勤松,徐锦龙,汪雅菲.安徽黄山区-泾县地区晚泥盆世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J].安徽地质.2018
[2].徐文豪,邱隆伟,王晔磊.淄博博山与济阳坳陷上古生界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吴子杰.辽宁大连复州地区古生代寒武纪层序地层划分对比[D].吉林大学.2018
[4].李翔,刘招君,赵汉卿.小波时频分析技术在松辽盆地陆相深水沉积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及等时对比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
[5].王坤,刘伟,黄擎宇,石书缘,王平.多资料约束下的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J].海相油气地质.2016
[6].谭聪,于炳松,阮壮,刘策.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模式对比研究[C].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2015
[7].杨爱华,朱茂炎,张俊明,赵方臣,吕苗.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系(震旦系)陡山沱组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J].古地理学报.2015
[8].王海真.四川盆地下二迭统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C].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9].王传尚,李旭兵,李志宏,白云山,刘安.中上扬子区寒武纪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J].地层学杂志.2012
[10].吕茜.大庆长垣以西地区嫩江组叁段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J].中国西部科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