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人论文_叶澜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咏史诗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史诗,司马相如,史记,道教,历史观,意蕴,唐代。

咏史诗人论文文献综述

叶澜涛[1](2019)在《论现代中国画家诗人的咏史怀古诗词》一文中研究指出咏史怀古诗词主要借助古代典籍和历史遗迹来表达诗人的历史意识。中国现代画家诗人创作了大量的咏史怀古诗词,这些咏史怀古诗词可分为咏史诗词和怀古诗词两类。根据诗人寄意的差别,咏史类诗词可分为寄兴咏史和遣兴咏史两种,代表性的画家诗人有陈曾寿、余绍宋、潘天寿、陈小翠、钱名山等;怀古类诗词与之类似,也可分为寄兴怀古和遣兴怀古,代表性的画家诗人有陈曾寿、溥心畲、陈定山、张伯驹、吴湖帆等。通过分析他们的咏史怀古诗词,可以看出现代中国画家诗人突出的视觉倾向与强烈的历史反思意识。(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马志英[2](2017)在《清代回族诗人孙鹏咏史怀古诗的地域文化特征与精神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孙鹏的咏史怀古类诗歌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对云南历史遗迹的吟咏,还是对云南历史兴亡的深度思索,均包蕴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地域文化内涵。对云南地域文化的认同与厚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服膺是孙鹏创作此类作品的重要原因。其诗歌凝聚着诗人从青年到老年的生命体味,是其历经人生苦难和人生悲凉之后的一份了然与通脱。(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马君毅,赵望秦[3](2015)在《清代诗人笔下的司马相如形象初探——以咏史怀古诗为探讨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仅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着作。自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司马相如的史事以来,历代诗人在阅读《史记》后感慨赋诗,咏史事以抒己情,产生了大量的描写司马相如的专题性咏史诗,其中清代诗人咏司马相如的咏史诗数量繁盛,吟咏角度多样化,可谓是蔚为大观,而这些咏史诗为我们了解清人对司马相如的认识、评价以及对《史记》的接受情况,提供了大量资料。(本文来源于《鸡西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马君毅[4](2014)在《唐代诗人笔下的司马相如形象初探——以咏史怀古诗为探讨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叙了西汉武帝时期着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生平事迹,成为后代文人了解司马相如其人其事的重要历史文献。通过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阅读与接受,历代文人感发赋诗,创作了大量吟咏司马相如的咏史诗。文章以唐代诗人咏司马相如诗为切入点,试图勾勒出有唐一代诗人对司马相如事迹的接受与认识。(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4年09期)

弓亚斌[5](2013)在《从历史人物的选择看唐代诗人的咏史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是由人物连串起来的,唐代文人进行咏史创作时,最突出的一点即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在选择题材方面,他们比较集中地关注四类人物:荒淫误国的失政之君、命运跌宕的悲情之女、怀才不遇的失意文人以及飘然出世的隐逸之人,借此表达特殊政治情势下对于国运的关切以及个人身世的悲鸣。针对不同类别历史人物进行评判的同时,文人们自身多元、复杂的内心世界与创作缘由也可见一斑。(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3年14期)

花宏艳[6](2011)在《世变之际的历史书写与家国记忆——略论近代女诗人薛绍徽的咏史与怀古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的世变之际,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已空前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身处这样激荡的历史变局之中,晚清着名闽籍女诗人薛绍徽创作了大量的咏史诗与怀古诗。诗人或借怀古诗以表现恢弘的宇宙意识和纵深的历史感,或借咏史诗而讽喻现实社会政治腐败、民生凋敝之现状。薛绍徽诗歌中对民族历史与国家记忆的书写与实践,意味着传统妇女文学逐渐突破表现小我悲欢离合的界域,而进入到广阔的社会空间中来。(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1年32期)

李柳莹[7](2011)在《诗歌疗效:诗人心灵的自我救赎——以左思《咏史》八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作品对人身心有治疗的功效,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治疗他人,即读者;另一方面,治疗作者本人。诗人作家们在人生不得志的情况下,总倾情于诗文,寄情于创作活动,将心中的所想所感抒发出来,把内心的牢骚喷发在纸笔上,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而在这一创作过程中,他们的心灵慢慢得到调解,不快之感缓缓得到释然,于是,最终达到了恬静淡然的心理状态,回归到静谧的心灵家园。左思和他的《咏史》八首,折射出他在创作中的心路历程,折射出古代诗人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心灵的自我治疗功效。(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李霞,呼东燕[8](2010)在《评唐代咏史诗人的历史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咏史诗是一种特殊题材的诗歌。大多数情况下,诗人把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藉以"寄情"之物。总观唐代咏史诗人对他们生活的时代以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吟咏,表现了唐代咏史诗人力求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特点,尤其以中晚期较为明显。透过这些历史题材,唐代中晚期的历史大事、政治弊端和重要人物的社会活动也都隐约可见。社会局势的变化冲击了诗人们狂热的理想,他们的思想经历了由困惑到觉醒,由觉醒到清醒的过程,终于他们找到了如何反映现实的特殊门径。"历代兴亡亿万心,圣人观古贵知今。"(周昙《吟叙》)诗人们希望从历史的殷鉴里获得智慧和启迪,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达到影响和改变现实的发展方向与进程的目的。因此在他们的历史观中,也可看到现实的影子。另外皮日休、杜牧等人的翻案诗不仅是诗人们智慧的结晶,更重要的是包含着他们为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焦心竭虑而付出的心血。诗歌中蕴藏的客观、思辩的历史观确是我们研究历史难得的精髓。(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期刊2010年04期)

汪艳菊[9](2007)在《论温庭筠的咏史乐府——兼论中晚唐诗人革新乐府诗的努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庭筠的咏史乐府多取材于前代昏君逸乐亡国和荒淫绮艳之事,通过描绘声色并茂的画面抒写兴亡感慨,这既是晚唐诗坛的时代潮流,也体现了温庭筠取法南朝乐府传统革新乐府的努力:既在题材艺术表现上进行调整以为其和乐歌唱作准备,也在题材、体式、语言诸方面借鉴南朝乐府。作为乐府诗的终结者和词的开拓者,温庭筠正是通过对南朝乐府的回归成就了乐府诗最后的辉煌。(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07年01期)

韦春喜,张影[10](2006)在《试论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的咏史组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吴筠的《高士咏》与《览古》诗是前代少见的咏史组诗。《高士咏》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批判当时社会上的伪隐之风,对历史上的高士进行咏赞。《览古》诗则从道家哲学观、社会观的角度,对历史发展、演变作出了哲学思考,告诫士子应全身远害。吴筠的咏史组诗有其艺术特色与价值意义: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达到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现出平和冲淡与悲沉凝重两种艺术风格,并有强烈的理性色彩;标志着大型咏史组诗的出现,并对后世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6期)

咏史诗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孙鹏的咏史怀古类诗歌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对云南历史遗迹的吟咏,还是对云南历史兴亡的深度思索,均包蕴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地域文化内涵。对云南地域文化的认同与厚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服膺是孙鹏创作此类作品的重要原因。其诗歌凝聚着诗人从青年到老年的生命体味,是其历经人生苦难和人生悲凉之后的一份了然与通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咏史诗人论文参考文献

[1].叶澜涛.论现代中国画家诗人的咏史怀古诗词[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马志英.清代回族诗人孙鹏咏史怀古诗的地域文化特征与精神意蕴[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3].马君毅,赵望秦.清代诗人笔下的司马相如形象初探——以咏史怀古诗为探讨中心[J].鸡西大学学报.2015

[4].马君毅.唐代诗人笔下的司马相如形象初探——以咏史怀古诗为探讨中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

[5].弓亚斌.从历史人物的选择看唐代诗人的咏史情怀[J].名作欣赏.2013

[6].花宏艳.世变之际的历史书写与家国记忆——略论近代女诗人薛绍徽的咏史与怀古诗[J].名作欣赏.2011

[7].李柳莹.诗歌疗效:诗人心灵的自我救赎——以左思《咏史》八首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8].李霞,呼东燕.评唐代咏史诗人的历史观[J].时代文学.2010

[9].汪艳菊.论温庭筠的咏史乐府——兼论中晚唐诗人革新乐府诗的努力[J].唐都学刊.2007

[10].韦春喜,张影.试论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的咏史组诗[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论文知识图

宙直召下立t山往毛怀古咏史类一2孤松Figs一2Anisolatedllle2)漂亮贵气,中厚外薄弧形过?

标签:;  ;  ;  ;  ;  ;  ;  

咏史诗人论文_叶澜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