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山区城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城镇,山区,评价,适宜,斜坡,陕南,贵阳市。
山区城镇论文文献综述
刘壮,李远耀,张为,谭建民,刘月[1](2019)在《基于改进斜坡单元法的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镇发展规划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仅可为城镇土地利用分类与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后续城市各项专题规划奠定基础。以重庆市云阳县双江镇为例,在充分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筛选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地层岩性、坡度等10个基础指标因子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提出基于改进的斜坡单元法——盆域山体阴影法的评价单元划分方法,并与传统栅格单元法的评价单元划分方法进行了对比;最后采用多因子迭加模型开展了研究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斜坡单元法得出的研究区适宜性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双江镇实际建设用地中土地利用的现状,评价结果的实用性和精度明显优于传统的栅格单元法,可为类似地区城镇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邢海虹,李双,杜建括[2](2019)在《西部山区城镇体系人口容量研究——以陕南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西部山区新型城镇化中的人口问题,基于最大建设用地面积,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法等计算了陕南城镇体系的适度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并进行了城镇人口迁移区划。结果表明:陕南城镇体系适度人口容量为541.46万人,最大人口容量为1 007.21万人;陕南城镇人口迁移内部分化显着,包括2个迁出区(13个区县)和4个迁入区(15个区县)。改变人口向产业集聚区迁移的传统模式,根据地区特征鼓励产业向人口集聚区转移将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朱敏[3](2019)在《浅谈山区城镇高中如何利用足球游戏来开展足球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我国刮起一阵"校园足球"的旋风,各省各市都开展的如火如荼。在校园足球新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快乐为核心"的指导下,足球项目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重视,在师资匮乏、场地器材落后问题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新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来的,没有正式接触过足球,"基础差、没兴趣、不参与"就是他们的态度。通过询问、调查、查阅资料后的思考,要利用足球游戏趣味性来开展足球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10期)
何守阳,雷琨,吴攀,杨应增,韩志伟[4](2019)在《贵州岩溶山区城镇化进程中地下水的资源功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是岩溶山区现代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资源,为了解城镇化进程中地下水资源功能的支撑作用,通过构建地下水资源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贵州省9个市(州)岩溶区域城镇化进程中地下水的资源功能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的资源功能在城镇化进程中呈现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城镇化水平较高的贵阳市对地下水的依存性高达79.08%,地下水的资源功能较强;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对地下水的依存性较小,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相对较弱.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受地下水污染和超采等因素制约,其资源功能存在弱化甚至丧失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冯雁云,赵宇鸾,薛朝浪,魏小芳,葛玉娟[5](2019)在《岩溶山区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拓展适宜性评价——以紫云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山区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开展建设用地拓展的适宜性评价,可为区域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提供参考。基于紫云县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地形、生态、社会和区位4个方面选取高程、坡度、基本农田3个刚性指标,距建成区距离、土地利用现状等9个弹性指标,构建岩溶山区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限条件法、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借助ArcGIS软件,分析典型岩溶山区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拓展的适宜性。结果表明:研究区适宜建设区和不适宜建设区分别占总面积的40.61%和59.39%;地形地貌是影响研究区适宜等级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建设用地高度适宜、中度适宜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以低中山丘陵为主的松山镇和以峰丛洼地为主的猫营镇;刚性因子是限制不适宜建设用地的主要因素,刚性因子和弹性因子限制的不适宜建设用地分别占不适宜建设用地面积的58.90%、41.10%。(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茂省,薛强,贾俊,徐继维,高波[6](2019)在《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方法及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区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大都面临着地质灾害的威胁,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从源头控制地质灾害风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笔者在试点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的思路和技术方法。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按照目的和比例尺精度的不同可分为3个层次:①区域远程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评价山区城镇遭受远程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比例尺为1∶50 000。②城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调查山区城镇周边区域每个斜坡和沟谷,评价其变形失稳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比例尺为1∶10 000。③场地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评价重大工程建设、旅游景点等重要场地周边斜坡和沟谷变形破坏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比例尺为1∶5 000~1∶2 000。对每个层次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过程进行了阐述,并以陕南秦巴山区和陕北黄土高原区典型山区城镇为研究区,建立了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应用示范。(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刘玺,何守阳,刘贝贝[7](2019)在《岩溶山区城镇化进程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以贵阳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期贵阳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系统研究了城镇化进程中贵阳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景观面积持续增加,耕地、林地和草地景观面积减少。城市建设用地景观早期集中于贵阳市中部,其它呈零星点状分布;中期以南部和西北部为主,逐渐由零星点状向带状发展;后期由带状向四周拓展的区位演变特征。城镇化进程中景观蔓延度和景观形状呈下降趋势,斑块数和破碎度增加,景观形状趋于规则;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随城镇化推进有所上升,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格局变化受控于国家政策、城市发展理念与规划调整。(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9年04期)
宋永通,张安明,郭欢欢,孙芬[8](2019)在《丘陵山区城镇扩展边界划定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协调丘陵山区城镇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以典型丘陵山区重庆市江津区为例,运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CA-Markov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划定江津区2030年城镇用地扩展边界。结果显示,江津区2030年城镇用地扩展边界内面积为199.57 km2,占江津区土地总面积的6.2%;不同于平原地区的集聚组团扩展,江津区城镇扩展的形态主要为条带状;中心城区和东部中心镇、中部中心镇、西部中心镇是其城镇扩展的主要增长极;扩展的方向大致呈"十字"方向,具体主要是沿增长极四周扩展以及沿长江和各交通主干道扩展。(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袁春来[9](2019)在《关于山区城镇绿化中地被植物的应用实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山区城镇绿化工程中,合理运用地被植物,发挥植物的净化环境功能、观赏功能等,能够达到绿化美化的目的,进一步提升绿化和生态效益。现针对山区城镇绿化中地被植物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做简单的论述,总结了地被植物的应用策略,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本文来源于《花卉》期刊2019年02期)
潘玮敏,黄岗,刘勇,覃华生,李新通[10](2018)在《陕西省山区农村留守儿童与山区城镇儿童体质健康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对陕西省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及山区城镇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问题应关注的重点,为有效增进此群体体质健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选取陕西省秦巴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所在区域城镇儿童,依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指标测量分析。研究结果:(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2)
山区城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西部山区新型城镇化中的人口问题,基于最大建设用地面积,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法等计算了陕南城镇体系的适度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并进行了城镇人口迁移区划。结果表明:陕南城镇体系适度人口容量为541.46万人,最大人口容量为1 007.21万人;陕南城镇人口迁移内部分化显着,包括2个迁出区(13个区县)和4个迁入区(15个区县)。改变人口向产业集聚区迁移的传统模式,根据地区特征鼓励产业向人口集聚区转移将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区城镇论文参考文献
[1].刘壮,李远耀,张为,谭建民,刘月.基于改进斜坡单元法的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2].邢海虹,李双,杜建括.西部山区城镇体系人口容量研究——以陕南地区为例[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朱敏.浅谈山区城镇高中如何利用足球游戏来开展足球教学[J].体育风尚.2019
[4].何守阳,雷琨,吴攀,杨应增,韩志伟.贵州岩溶山区城镇化进程中地下水的资源功能评价[J].地球科学.2019
[5].冯雁云,赵宇鸾,薛朝浪,魏小芳,葛玉娟.岩溶山区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拓展适宜性评价——以紫云县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张茂省,薛强,贾俊,徐继维,高波.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方法及实践[J].西北地质.2019
[7].刘玺,何守阳,刘贝贝.岩溶山区城镇化进程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以贵阳市为例[J].地球与环境.2019
[8].宋永通,张安明,郭欢欢,孙芬.丘陵山区城镇扩展边界划定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9
[9].袁春来.关于山区城镇绿化中地被植物的应用实例分析[J].花卉.2019
[10].潘玮敏,黄岗,刘勇,覃华生,李新通.陕西省山区农村留守儿童与山区城镇儿童体质健康对比研究[C].第四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