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当学会进行议程设置

政府应当学会进行议程设置

——从危机公关的信息传播看政府的危机处置能力

周鹿鸣(共青团邵阳市委,湖南邵阳422000)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054-01

摘要: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政府就必须具备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置能力。1.流(谣)言——从未消失过的幽灵;2.危机公关——政府危机处置能力的核心表现;3.议程设置——政府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

关键词:突发事件;危机处置;核心表现;时效观念

在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规划里,曾经明确提出要“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1]应当说,当今社会,无论是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比如今年著名的双汇“瘦肉精”事件;还是突发的公共灾害,比如今年的日本大地震,都会引起社会公众的恐慌,双汇“瘦肉精”事件后火腿肠销售的下滑以及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抢盐”风波,都是很好的佐证。要成功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真正达到“十二五”规划里提到的“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政府就必须具备危机处置能力。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突发公关事件给社会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其中,政府的应对措施,特别是信息处理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在信息管理中,信息公开做得好,以真诚透明的行动来对待群众和社会,就会赢得处理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人民对政府行为的满意度;反之,对信息封锁,就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和不良反应,也会使公众对政府应对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失去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理解,产生明显的信任危机,最终丧失执政的群众基础。

一、流(谣)言——从未消失过的幽灵

在突发性事件来临时,往往也是流言、谣言爆发之时,“谣言既是社会危机的产物,又以某种社会变动为背景,传播虚构的内容,由于它总是带有一定的故事性,或者告诉人们大祸临头,或是某种不得人心的肮脏勾当,激起人们的恐慌和愤怒情绪。”同时“正式传播渠道不畅给谣言传播带来最好的机会。”“谣言的产生和公众的处境有直接的关系,当社会变动危及人们的生存,环境的变化构成谣言的动因。”[2]

以2002年的“非典”事件为例,当政府未能及时发布信息时,流言却从SARS产生之初就开始流传,随后它就像一个不死的幽灵一样从未间断过。2月8日中午时分,一条消息悄悄在人群中蔓延——“广州发生致命流感”。它以手机短信和口耳相授等形式传播。广东移动的短信息流量数据统计:2月8日,4000万条;9日,4100万条;10日,4500万条。从2月8日晚间到2月9日,在数十小时里,广州的城市生态,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一些网站上开始出现可怕的字眼:禽流感,炭疽……甚至霍乱。[3]

几乎每次危机事件的处理,似乎都是政府与流言(谣言)搏斗的过程,但如果政府不能熟练应对的话,很有可能就会败下阵来。2008年发生在四川广元的蛆柑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难怪当时有媒体评论说,“这次四川的橘子事件中,发生了非常有趣的一幕,那就是政府的补救措施却没能跑过一条有关橘子质量安全的短信,不得不让人深思。从5年前的非典事件开始,政府等权威部门应当如何披露有关质量安全的信息,就一直受到公众的关注,应当说,5年来政府在这方面进步显著,但此次这条短信带来的影响,依然说明权威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4]

二、危机公关——政府危机处置能力的核心表现

在公共关系学中,有一种公关叫做危机公关,不管是个人、企业或者是国家(政府)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怎样公开公正并迅速化解危机,便是危机公关的主要内容,危机解决得好,不仅能挽回损失,还能一定程度上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危机解决不好,则可能是火上浇油,事情越发严重,到难以挽回的局面。

对于政府来说,面对突发事件或者危机事件,其信息传播能力至关重要。一般来说,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呈现出异常状态、大众对此缺乏思想准备却普遍予以高度关注的事件。由于突发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异常性、破坏性和急迫性等特点,因此它的产生原因和发展态势均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切。如果在它产生之初,政府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正确态度,及时起到向公众发布突发性事件消息的作用,而是集体缺席和失语,致使流言得以肆意传播,就有可能引起公众不明的恐慌和物品抢购风潮,比如2002年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名为“严重呼吸道系统综合症”,英文缩写为SARS)事件。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的信息发布提出了明确要求。政府及时发布危机事件的公共信息,不仅是自身能力的体现,也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客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友聊天时曾谈到,“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5]政府的危机处置能力,与社会诚信和政府公信力都密切相关,因此是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因为一旦政府的信息传播不畅通,流言或谣言就会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危及社会安全,反之则会对稳定社会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媒体迅速报道了这一信息。随着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成立,媒体迅速发布灾区建筑受损及人员伤亡这一敏感而重要的信息,减少了人们的猜疑,体现了政府信息公开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意义。首先,切实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迅速中断正常节目的播出,直播四川地震的最新情况,并且马上组织派遣70余位记者前往灾区一线,用最详细和专业的手法向海内外披露赈灾的实际情况。其次,对消除谣言和社会公众误解起了重要作用。地震发生后,传言即出,北京当晚将发生余震的短信在市民手机中迅速传播,重庆网上传言晚上会有余震,上海也谣传沪浙交界处发生5.7级地震。当地地震局都在一两个小时之内进行了辟谣,谣言在权威信息下立刻停止了传播,人们很快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这都体现出政府的信息公开不仅能保障人民的知情权,更能攻破谣言,稳定人民情绪。

三、议程设置——政府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

在传播学中,关于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有一个著名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设题(或者说对象的显著度)从媒介设程向公众设程的传播过程,这是一个外显的过程;二是公众在头脑中构成这些议题和对象时,新闻媒介所起的作用,这是一个内隐的过程。[6]它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种认识,“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播,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7]

面对突发性事件,民众最相信的机构就是政府。因此,政府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担负好自己的责任,正确进行议程设置,并且尽可能与现实事件同步,与真实生活相对应。同时,还应积极主动,发挥好议程设置功能:

首先,政府应当转变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观念,真正做到“顺应事件的流程”。长期以来,我国一些政府机构在突发性事件方面一直沿袭过去传统简单的“新闻、旧闻、不闻”和“急报、缓报、不报”的处理方式。[8]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政府很难做到正确反应和处理突发性事件。要正确进行议程设置,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政府应当做到:第一,强调时效性。在准确的前提下注重时效观念,对突发性事件的反应要快,要在第一时间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受众。第二,要讲究开放性和时宜性,扩大信息传播面。第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克服“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主义倾向,搭建一个政府与人民的信息平台。

其次,政府要正确利用大众传媒,真正发挥他们的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首要社会功能是“环境监视功能”,是观察、监视、了解、研究外部周围环境的安全功能。[9]尤其是当突发性事件来临的时候,要利用好大众传媒,用议程设置去引导受众,而不是保持沉默。梁启超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而且特别强调报纸在“去塞求通”过程中的“导端”作用。[10]

最后,应当建立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机制与原则,使之真正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政府应当和大众媒介一起设置正确的议程,而不是想着“堵”或者“捂”,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今时代,要封锁信息无异于天方夜谈,“大道不传小道传”,而这也就打开了流言或谣言传播的“潘多拉盒子”,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给人民造成不必要的惊恐,也给政府今后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参考文献:

[1]详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2]刘建明《社会舆论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12~214页.

[3]详见2003年2月13日《南方周末》—《广州抗击不明病毒》陈海,江华.

[4]详见2008年10月31日《中国质量报》一版评论——《拿什么建立质量信心——四川广元“蛆柑事件”引发的思考》徐建华.

[5]详见2011年2月27日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网上直播《温家宝:社会诚信和政府公信力影响整个社会进步》.

[6]郭镇之《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三期.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214页.

[8]沈正赋《突发性事件中报道机制的科学调控》《传媒观察》2003年第四期.

[9]段京肃,罗锐《基础传播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7页.

[10]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59—560页.

标签:;  ;  ;  

政府应当学会进行议程设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