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患者胫前斑点色素沉着与血浆ACTH水平变化之间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梁波,林家煜[1](2021)在《糖尿病胫前黑斑患者TH17、Treg的表达及其与糖尿病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糖尿病伴胫前黑斑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与TH17、Treg细胞表达的关系及与糖尿病足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集糖尿病伴胫前黑斑及无胫前黑斑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例、ELISA测定外周血IL-17/IL-10/TGF-β细胞因子,对比糖尿病胫前黑斑组和无胫前黑斑组的免疫指标。结果与无伴胫前黑斑组相比,伴胫前黑斑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尿ACR升高、糖尿病足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伴和不伴胫前黑斑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以及IL-17的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reg细胞比例以及TGF-β、IL-10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伴胫前黑斑患者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和TGF-β、IL-10表达进一步低于糖尿病无胫前黑斑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胫前黑斑患者糖尿病足发生率升高,胫前黑斑发病可能与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导致细胞因子分泌变化引起免疫炎症相关。
王秀丽[2](2021)在《皮肤镜联合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良性增生性皮肤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皮肤镜联合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色素痣和脂溢性角化病目的:研究色素痣(nevus)和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在皮肤镜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下的特征性表现。方法:临床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至我科门诊就诊,经皮肤镜和RCM检查后拟诊的色素痣患者52例和脂溢性角化病患者5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后于皮损处先后进行皮肤镜、RCM成像检查,并取周边正常皮肤对照,在皮肤镜及RCM观察视野中出现符合色素痣、SK诊断标准的典型皮肤影像表现时,记录皮损区皮肤影像检查的特征性发现,对于皮肤镜和RCM观察下非典型皮损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归纳总结出现频率高的皮肤镜及RCM特征,使用SPSS25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1.色素痣:根据痣细胞分布位置,交界痣13例(26%),混合痣22例(44%),皮内痣15例(30%)。皮肤镜:色素痣最常见的皮肤镜模式为网状模式(34%),其次是球状模式(26%)和均质模式(18%)。RCM:最常见的表现是表皮呈现典型蜂窝状/鹅卵石状结构(38%),其次是根据不同色素痣类型的区别。交界痣表皮黑素增加(100%),真表皮交界区(dermal-epidermal junction,DEJ)看到明亮的色素环(76.9%)和痣细胞巢(92.3%)。皮内痣表皮呈规则的蜂窝状结构(73.3%),真皮见均匀(60%)或不均匀(40%)分布痣细胞巢,真皮深处时呈现出分散的束状或索状高折光细胞巢结构(6.7%)。混合痣皮损同时具有交界痣和皮内痣的特点,表皮黑素增加(63.6%),DEJ高折光色素环(31.8%)和痣细胞巢(59.1%),也可以在真皮出现痣细胞巢(63.6%)。2.SK:皮肤镜:脑回样结构(75.9%)和粉刺样开口(57.4%)是最多的皮肤镜模式,其次是粟粒样囊肿(40.7%)、沟嵴结构(35.2%)和虫蚀状边缘(33.3%)。RCM:脑回样结构(79.6%)和角蛋白填充的假性囊肿(70.4%)频率最高。结论:研究明确了色素痣和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镜和RCM图像的常见特征性表现,为暴露部位的色素痣和脂溢性角化病的早期无创性诊断和疾病干预提供皮肤影像方面的参考。第二部分皮肤镜联合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角化棘皮瘤和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目的:研究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KA)和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rimary cutaneous amyloidosis,PCA)在皮肤镜和RCM下的特征性表现。方法:临床收集怀疑角化棘皮瘤的病人2例、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病人3例,完成临床资料收集后,皮损区先后进行皮肤镜、RCM成像检查,并取皮损周边正常皮肤对照,记录皮损皮肤影像检查的特征性发现,填写组织病理学检查申请单,随后对皮损处进行组织活检及病理学检查。对比组织病理学结果,皮肤镜下重点观察皮损区域颜色、血管、结构、背景,RCM下观察皮损区各层次与正常皮肤结构的差异,重点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分布状况及真皮乳头血管有无异常,归纳总结出现的皮肤镜及RCM特征。结果:1.KA:皮肤镜特征:皮损呈中央火山口样的同心圆,中心有白色角蛋白样物质、角化性痂皮,毛细血管结构形态多样(包括点状、线状、分支状和不规则状血管)。RCM特征:角质层上方有高折光物质,颗粒层呈不典型的蜂窝状结构,有大而圆形的有核细胞,棘层可见树突状细胞,真皮层可见线状或圆形血管穿过真皮乳头及炎细胞。2.PCA:皮肤镜特征:黄斑状皮肤淀粉样变为白色或褐色的中心,周围被色素沉着斑点、斑片包围。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表现为白色瘢痕样中心,围绕着不规则的褐色斑点或斑块。RCM特征: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高折光的黑素颗粒增多,真皮乳头内见形状各异的高折光物质沉积(点状,云团状,杆状),真皮乳头环多形性增加。结论:研究首次联合使用皮肤镜和RCM对KA和PCA进行无创性检查,研究结果得到公认,明确了角化棘皮瘤、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皮肤镜和RCM图像特征及其与组织病理的对应关系。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3](2020)在《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文中指出《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是通过分析临床糖尿病足的实践过程,查询理论依据及其等级,给出的推荐意见。本共识主要阐述了糖尿病足的评估和诊断、治疗,以及高危足的保护与溃疡预防,内容涵盖内外科、护理和康复等学科,总共50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处理糖尿病足提供步骤和方案参考。
加倩[4](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王丽丽[5](2020)在《股肿证型部分临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对比中医“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二个证型之间及与非“股肿”患者的相关的理化检查指标(炎症指标、血流变学指标、风湿四项、自身抗体十五项、抗心磷脂抗体、抗核抗体、肿瘤六项、免疫球蛋白、补体等)的差异,借以探讨中医证型临床理化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寻找特征性指标,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逐步在中医证型中归纳添加现代医学临床理化指标内容,形成相关的、不偏离“辩证论治”原则的中医证型新的主证和兼证内容;丰富中医的内涵、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方法:本研究病例源自2016年03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周围血管外科门诊、住院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115例,年龄范围为15岁~96岁,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57例。并设立55例非股肿患者为对照研究组。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股肿患者中医证型情况,并对本病中医证型与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探讨。结果:1.本研究共收入115例“股肿”患者,根据辨证论治分型,分为两个主证组,脉络湿邪瘀滞证55例,脉络湿热瘀阻证60例;同时设立55名非股肿患者为对照研究组。2.两个主证之间进行年龄组、性别、血型的差异性比较:经检验,年龄P>0.05,无统计学意义;性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血型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年龄段、性别、血型的分组之间,股肿患者中医证型间不存在差异性。3.两证型间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肿瘤病史的差异性分析:肿瘤史P=0.007<0.01,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余检测指标P>0.05,无统计学意义。4.两证型之间相关理化指标差异性分析: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补体C3、补体C4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724的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统计学意义(P>0.05);暂不认为在股肿不同证型间以上检验指标存在差异性。5.将非股肿对照组患者分别与股肿两证型比较发现:非股肿患者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免疫球蛋白A、尿酸、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糖类抗原199、D-二聚体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股肿患者与非股肿患者之间有显着差异性。在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的比较中发现非股肿对照组患者与股肿患者无明显差异性。统计学中发现糖类抗原724在非股肿对照组中与股肿脉络湿邪瘀滞证间的比较无差异性(P>0.05),在脉络湿热瘀阻证间的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中同时有肿瘤病史者,其糖类抗原724多见于脉络湿邪瘀滞证。在与非股肿患者对比时发现在脉络湿热瘀阻证间的比较具有差异性,结果提示:可试行将糖类抗原724这一指标纳入“股肿”脉络湿热瘀阻证型中,作为判断股肿合并肿瘤患者与非股肿患者的“兼证”依据。
桂艳鸾[6](2020)在《白癜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血浆β-内啡肽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白癜风患者与正常健康人的焦虑、抑郁评分与血浆β-内啡肽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差异的比较,分析在白癜风发病中精神心理因素和β-内啡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发病机理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确诊的85例白癜风患者作为病例组,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进行情绪评分以及评定焦虑或抑郁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对两组人群血浆中β-内啡肽、CGRP的水平进行检测,探讨白癜风发病及病程中神经精神因素与血浆β-内啡肽、CGRP变化的相关性。结果:白癜风患者血浆中β-内啡肽、CGRP水平分别为(23.82±14.16)pg/ml及(78.19±22.89)pg/ml,与健康对照组血浆中β-内啡肽、CGRP水平(13.01±4.85)pg/ml及(52.78±12.21)pg/ml相比较,明显升高,两组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白癜风患者HAMA、HAMD、SCL-90评分也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病例组中进展期患者血浆中β-内啡肽、CGRP水平分别为(25.45±15.1)pg/ml及(82.04±21.49)pg/ml,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血浆中β-内啡肽、CGRP水平(18.55±8.94)pg/ml及(65.68±23.35)pg/ml,两组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进展期、稳定期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进展期患者血浆CG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稳定期患者较健康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例组中节段型患者血浆中β-内啡肽、CGRP水平分别为(30.11±18.95)pg/ml及(87.7±20.12)pg/ml,明显高于寻常型患者血浆中β-内啡肽、CGRP水平(19.64±7.4)pg/ml及(71.85±22.59)pg/ml,两组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寻常型、节段型患者血浆β-内啡肽、CG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白癜风患者血浆中β-内啡肽、CGRP水平与HAMA、HAMD、SCL-90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0.31,0.25,0.27,0.53,0.52,p均<0.01),β-内啡肽与CGRP水平也呈正相关(r值为0.64,p<0.01)。结论:1.白癜风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症状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表示白癜风患者存在着焦虑和抑郁。2.β-内啡肽无论在寻常型、节段型,还是进展期、稳定期,其血浆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β-内啡肽可能与白癜风的发病有关。3.白癜风患者焦虑、抑郁的评分与血浆β-内啡肽、CGRP水平呈正相关,推测β-内啡肽、CGRP与焦虑、抑郁精神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霍晓光,赵玲,刘晓[7](2019)在《室间隔膜部瘤内活动性血栓并下肢动脉栓塞超声表现1例》文中提出患者男,55岁,因"左下肢出现疼痛、麻木,皮温降低、活动障碍2 d"入院。既往"心房颤动"病史10年,未服用药物。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粗糙,心率162次/min,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桡动脉脉率162次/min,脉率欠规整。左侧下肢肤色略青紫,无水肿,局部皮肤干燥,肌肉松弛无力,皮温较对侧明显降低,腓肠肌无压痛,足靴区皮肤感觉减退,腘动脉、足背、胫前、后动脉未触及搏动,足趾、踝可自主活动。超声检查:室间隔膜周部呈囊袋样突向右心室,范围约14 mm×14 mm,其内见大小约13 mm×11 mm团状类圆形中高回声,边界清晰,内回声尚均匀,未见明确蒂结构与室壁相连,随心脏收缩舒张而摆动,动度明显,未见形变(图1)。室壁瘤部室壁运动消失,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8](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提出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王祥众[9](2019)在《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研究其致病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8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8例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原发性双侧肾上腺大结节样增生(PBMAH)17例,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4270岁,平均54.6岁;原发性色素沉着性结节性肾上腺皮质病(PPNAD)1例,女性,14岁。电话或门诊随访,统计患者家族中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的发病情况,绘制家系图。采集15例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全基因外显子组测序,查找并统计已知致病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对19例家属进行对应位点PCR测序检验。结果:1.17例PBMAH患者24-UFC升高,CT提示双侧肾上腺弥漫性增大呈多发结节状,其中16例表现为典型或非典型库欣综合征,1例表现为亚临床库欣综合征;5例有PBMAH家族史,1例伴有脑膜瘤。1例PPNAD患者向心性肥胖症状明显,伴皮肤色素沉着,24-UFC明显升高,腹部CT提示双侧肾上腺形态、大小及密度未见确切异常。2.17例PBMAH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4例行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后皮质醇均降至正常范围,随访时间最长59个月,未发现皮质醇再次升高;3例行双侧肾上腺切除,术后激素替代治疗。所有PBMAH患者术后高血压、糖尿病可控制平稳,多血质面容、乏力、水肿、脱发及嗜睡等异常表现消失,2例男性患者性功能障碍未完全恢复。1例PPNAD患者行右侧肾上腺切除术,术后出现短时间皮质醇低下,但术后103d复查发现UFC再次升高。3.14例PBMAH患者全部存在ARMC5基因突变,包括9种错义突变、5种移码突变和3种无义突变;1例存在GNAS基因突变。ARMC5基因c.2114C>T(p.Ala705Val)突变的发生率为100%,该位点在亲属中的变异频率为76.5%。1例PPNAD患者的PRKAR1A基因发生剪接位点突变(c.-6-2A>G),PDE11A基因发生错义突变(c.551G>A),该患者的母亲患有PPNAD,同时存在PRKAR1A杂合突变。结论: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是皮质醇增多症的罕见病因,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ARMC5是PBMAH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其中c.2114C>T(p.Ala705Val)突变最为常见;PRKAR1A基因突变是PPNAD的主要发病机制。双侧肾上腺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最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大部分症状较轻的患者,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可有效控制皮质醇增多症。
陈雪,张建中[10](2015)在《糖尿病的皮肤表现》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皮肤并发症常见,包括皮肤干燥、皮肤增厚、皮肤发红、皮肤感染、胫前斑、糖尿病性血管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大疱、糖尿病性甲病和糖尿病相关其他皮肤病,其严重程度、发生率和治疗反应差别较大。
二、糖尿病患者胫前斑点色素沉着与血浆ACTH水平变化之间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患者胫前斑点色素沉着与血浆ACTH水平变化之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糖尿病胫前黑斑患者TH17、Treg的表达及其与糖尿病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临床资料收集 |
1.2.2 标本采集与保存 |
1.2.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4 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Treg细胞 |
1.2.5 ELISA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3组受检者人口学资料分析 |
2.2 3组受检者生化指标比较 |
2.3 各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
2.4 3组受检者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表达情况 |
2.5 3组受检者血细胞因子表达情况比较 |
3 讨论 |
(2)皮肤镜联合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良性增生性皮肤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皮肤镜联合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色素痣和脂溢性角化病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皮肤镜联合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角化棘皮瘤和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及参考文献 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的皮肤CT表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5)股肿证型部分临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标准 |
3 “股肿”中医诊断标准 |
4 “股肿”病例纳入标准 |
4.1 试验组纳入标准 |
4.2 对照组纳入标准 |
5 “股肿”病例排除、剔除标准 |
5.1 病例排除标准 |
5.2 病例剔除标准 |
6 研究观察指标 |
7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结果 |
1 股肿中医证型之间与性别的差异性 |
2 股肿中医证型之间与血型的差异性 |
3 股肿中医证型之间与年龄段分布的差异性 |
4 股肿中医证型之间与既往病史的差异性 |
5 不同分组之间与炎症指标的差异性 |
6 不同分组之间与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差异性 |
7 不同分组之间与尿酸、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的差异性 |
8 不同分组之间与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的差异性 |
9 不同分组之间与D-二聚体的差异性 |
第三章 分析讨论 |
1 理论认识 |
1.1 DVT的现代医学理论认识 |
1.1.1 深静脉血栓形成 |
1.1.2 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 |
1.1.3 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理生理的认识 |
1.2 DVT的中医理论认识 |
1.2.1 股肿 |
1.2.2 股肿辨证分型 |
1.3 现代医学关于相关临床指标的认识 |
1.3.1 D-二聚体与DVT |
1.3.2 尿酸与DVT |
1.3.3 炎症因子与DVT |
1.3.4 免疫类指标与DVT |
1.3.5 凝血因子与DVT |
1.3.6 肿瘤细胞因子与 DVT |
1.4 中医学关于相关检测指标的认识 |
1.4.1 D-二聚体的认识 |
1.4.2 尿酸与同型半胱氨酸的认识 |
1.4.3 炎症因子的认识 |
1.4.4 免疫类指标的认识 |
1.4.5 凝血因子的认识 |
1.4.6 肿瘤坏死因子的认识 |
1.5 中医“股肿”证型与现代医学研究的相关性 |
2 检验结果分析 |
2.1 股肿的中医不同证型与一般情况的分析 |
2.2 股肿的中医不同证型与临床检测指标的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1 |
缩略词表2 |
综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白癜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血浆β-内啡肽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来源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白癜风及其发病机制 |
1.2.2 神经内分泌皮肤免疫系统 |
1.2.3 神经肽与免疫调控 |
1.2.4 神经肽与白癜风免疫机制的联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白癜风与精神因素的联系 |
1.3.2 神经肽与精神因素的关系 |
第2章 研究内容 |
2.1 临床资料的分析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3.2 焦虑、抑郁及症状的评定方法 |
2.3.3 实验原理 |
2.3.4 操作步骤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技术路线 |
第3章 结果 |
3.1 白癜风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
3.2 白癜风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HAMA、HAMD评分的比较 |
3.3 白癜风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β-内啡肽和CGRP水平的比较 |
3.4 白癜风病例组中焦虑与非焦虑、抑郁与非抑郁的患者血浆中β-内啡肽和CGRP水平的比较 |
3.5 白癜风病例组中不同分期、分型的患者血浆中β-内啡肽和CGRP水平的比较 |
3.6 白癜风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SCL-90 评分的比较 |
3.7 白癜风患者HAMA、HAMD、SCL-90 评分与β-内啡肽、CGRP表达水平的线性相关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心力衰竭的概述 |
1.1定义 |
1.2分类 |
1.3分期和分级 |
1.4流行病学 |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
1.5.1病因 |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
1.5.2诱因 |
1.5.3病理生理机制 |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
2.1症状与体征 |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
2.2.1常规检查 |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
2.2.1.3生物学标志物 |
2.2.1.4实验室检查 |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
2.2.2.4冠状动脉造影 |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
2.2.2.6 6 min步行试验 |
2.2.2.7心肺运动试验 |
2.2.2.8基因检测 |
2.2.2.9心肌活检 |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
2.3诊断流程 |
2.4预后评估 |
3心力衰竭的预防 |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
3.1.1高血压治疗 |
3.1.2血脂异常 |
3.1.3糖代谢异 |
3.1.4其他危险因素 |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4.1一般治疗 |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
4.1.2限钠 |
4.1.3限水 |
4.1.4营养和饮食 |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
4.1.6监测体重 |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
4.2利尿剂 |
4.2.1适应证 |
4.2.2利尿剂的分类 |
4.2.3使用方法 |
4.2.4禁忌证 |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
4.3 RAAS抑制剂 |
4.3.1 ACEI |
4.3.2 ARB |
4.3.3 ARNI |
4.4β受体阻滞剂 |
4.4.1适应证 |
4.4.2禁忌证 |
4.4.3应用方法 |
4.4.4不良反应 |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4.5.1适应证 |
4.5.2禁忌证 |
4.5.3应用方法 |
4.5.4不良反应 |
4.6伊伐布雷定 |
4.6.1适应证 |
4.6.2禁忌证 |
4.6.3应用方法 |
4.6.4不良反应 |
4.7洋地黄类药物 |
4.7.1适应证 |
4.7.2禁忌证 |
4.7.3应用方法 |
4.7.4不良反应 |
4.8中药 |
4.8.1辨证分型 |
4.8.2分期治疗 |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
4.9.1曲美他嗪 |
4.9.2辅酶Q10 |
4.9.3辅酶Ⅰ (NAD+) |
4.9.4左卡尼汀 |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
4.9.6雷诺嗪 |
4.10血管扩张剂 |
4.11抗血栓药物 |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
4.12.3 CCB |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
4.12.5糖皮质激素 |
4.12.6西洛他唑 |
4.12.7口服降糖药 |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
5.1利尿剂 |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
6.1.2急性肺水肿 |
6.1.3心源性休克 |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
6.2.1院前急救阶段 |
6.2.2急诊室阶段 |
6.3辅助检查 |
6.3.1常规检查 |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
6.3.3动脉血气分析 |
6.4监测 |
6.4.1无创监测 |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
6.6治疗原则 |
6.6.1一般处理 |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
6.6.3容量管理 |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
6.7.4血管收缩药物 |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7.1利尿剂 |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
7.5中药治疗 |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
8.1.1诊断标准 |
8.1.2鉴别诊断 |
8.1.3病情评估 |
8.2治疗原则 |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
9.1.1房颤 |
9.1.2室性心律失常 |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
9.2心脏瓣膜病 |
9.2.1二尖瓣病变 |
9.2.2主动脉瓣病变 |
9.3冠心病 |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4高血压 |
9.5心肌炎 |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
9.7先天性心脏病 |
9.8高原性心脏病 |
9.8.1高原肺水肿 |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
9.9糖尿病 |
9.10血脂异常 |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
9.12肥胖 |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
9.13电解质紊乱 |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
9.13.2低钠血症 |
9.14缺铁和贫血 |
9.15泌尿系统疾病 |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
9.16肺部疾病 |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
9.20恶病质 |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
10.1心衰管理团队 |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
10.4患者教育 |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
10.4.3运动 |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
10.5.2一般治疗 |
10.5.3药物治疗 |
10.6妊娠心衰管理 |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
10.7.2与患者沟通 |
10.7.3治疗方法 |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
(9)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病史及体格检查 |
1.2.2 辅助检查 |
1.2.3 随访 |
1.2.4 基因检测 |
1.2.4.1 全外显子组测序 |
1.2.4.2 对应位点PCR测序检验 |
二、结果 |
2.1 PBMAH临床特征 |
2.1.1 临床表现 |
2.1.2 辅助检查 |
2.1.3 家族史 |
2.1.4 肿瘤史 |
2.1.5 手术 |
2.2 PPNAD临床特征 |
2.2.1 一般资料 |
2.2.2 家族史 |
2.3 基因检测结果 |
2.3.1 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 |
2.3.3 对应位点PCR测序检验结果 |
三、讨论 |
3.1 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临床特点 |
3.1.1 流行病学 |
3.1.2 临床表现 |
3.2 基因突变 |
3.3 治疗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糖尿病患者胫前斑点色素沉着与血浆ACTH水平变化之间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胫前黑斑患者TH17、Treg的表达及其与糖尿病足的相关性研究[J]. 梁波,林家煜. 糖尿病新世界, 2021(19)
- [2]皮肤镜联合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良性增生性皮肤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王秀丽.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J].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 中华烧伤杂志, 2020(08)
- [4]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股肿证型部分临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王丽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白癜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血浆β-内啡肽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相关性研究[D]. 桂艳鸾. 江汉大学, 2020(08)
- [7]室间隔膜部瘤内活动性血栓并下肢动脉栓塞超声表现1例[J]. 霍晓光,赵玲,刘晓.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9(12)
- [8]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9]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研究[D]. 王祥众.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糖尿病的皮肤表现[J]. 陈雪,张建中.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