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取向论文-吴德彬

特质取向论文-吴德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特质取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价值取向

特质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吴德彬[1](2019)在《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价值取向、核心特质与实践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阶段是学生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所以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育阶段实现深度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老师可以根据相关的教学活动建立相关的实践途径,主要对小学语文中如何实现深度学习,帮助学生明确语文科目的核心特质,帮助学生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学习基础,另外提出了一些实现深度学习的措施,希望能够帮助相关教学工作者,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小学)》期刊2019年04期)

汪庆丰[2](2019)在《文本特质呈现与核心教学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以语言素养为基础,紧密联系文本特质,分层次来推进。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分析,并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船长》为例,针对文本特质呈现与核心教学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来阐述与分析。(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9年03期)

李海红,张建卫,刘玉新,周洁,周愉凡[3](2019)在《国防科技人员使命取向如何提升其工作旺盛力——特质激活与自我决定理论整合性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防科技人员工作旺盛力是推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其形成机理备受学界和军工界关注且亟待开展实证研究。基于特质激活理论与自我决定理论,构建国防科技人员使命取向影响工作旺盛力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通过对5家军工科研院所及企业607名国防科技人员进行调研,结果发现:科技人员使命取向对工作旺盛力有显着正向影响;发展型绩效考核正向调节以上二者间关系;自主性动机在使命取向与工作旺盛力关系间起中介作用;发展型绩效考核对使命取向与工作旺盛力关系的正向调节效应通过自主性动机中介路径实现。研究结论对于军工组织有效激发员工工作旺盛力、提升管理绩效具有启示价值。(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9年11期)

李梦婷,范为桥,陈欣银[4](2018)在《同伴侵害与人际关系取向人格特质的交叉滞后分析:城市原住儿童与农村随迁儿童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间隔两年的追踪设计,分析了477名农村随迁儿童(男生57. 10%; 2014年时平均年龄为11. 54±0. 64岁)与245名城市原住儿童(男生50. 60%; 2014年时平均年龄为11. 36±0. 51岁)的同伴侵害与和谐性、人际触觉两个人际关系取向人格维度的相互影响。这些儿童分别来自上海市采取融合教育的四所公立初中。他们首次参加本研究时为初中预备年级。交叉滞后分析表明,(1)在原住儿童组,时间1的同伴侵害可以负向预测时间2的和谐性与人际触觉;(2)在随迁儿童组,和谐性与同伴侵害有负向循环作用关系,且时间1的同伴侵害可以负向预测时间2的人际触觉。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际人格发展与所处环境(特别是同伴侵害的不利环境)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式。文章最后讨论了原住儿童与随迁儿童混合编班的融合教育模式对所有城市儿童适应社会转型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8年06期)

张玺[5](2018)在《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价值取向、核心特质与实践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对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确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价值取向和核心特质,可以优化教学质量。本文首先对小学深度学习的价值取向和核心特质进行了简单概述;随后,重点探究了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参考意见,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8年87期)

刘泾[6](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功能、特质与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发展逻辑。以世界视野和中国国情为基础,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内涵,阐释其发展的功能定位、鲜明特质与价值取向,有利于坚持"四个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与价值根基。(本文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期刊2018年04期)

刘德海[7](2018)在《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时代特质与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是中共江苏省委立足新时代、践行新思想做出的重要部署,回应了江苏发展踏上新征程、开创新局面的实践呼唤。面对在全省上下兴起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热潮,我们要深入理解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宏观背景,准确把握解放思想大讨论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取向,拓展思维视野,升华思想境界,提振精神状态,积极参与并从中收获实实在在的成果。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没有休止符,也没有终点站。具体到新(本文来源于《唯实》期刊2018年07期)

张宇翔[8](2018)在《解读人际取向人格特质:来自ERP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人格动力学出发,经典人格理论认为人格动力在于人的内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意图、思想、愿望或目标是理解人的行为的根本,据此提出了内省人格理论。上世纪80年代起,部分华人心理学家开始认为人格动力并不完全来源于人的内部,也来自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据此提出了人际人格理论。目前,有关内省人格特质在神经生理层面有不少实证研究,而人际取向人格特质研究的神经生理研究相对不足。少有的人际取向人格特质的研究采用词汇学假设,也并未找到相关证据。本研究依据语言与情境加工理论,并采用情境图片的方式,进一步探索人际取向人格特质的神经生理证据。本研究假设人际取向高分组与低分组被试对人际互动图片的反应存在差异。“人际取向人格特质”概念从外而内属于人的特征、心理特征(人格)这两个层次。因此,实验也应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人的特征”概念上包含着知觉特征,因此要排除人物知觉层面的影响。实验一采用的是身体图片和人际图片条件下的判断实验,试图发现高低人际取向被试对人际图片的ERP成分存在差异,且对身体图片的ERP成分不存在差异。其次“心理特征”概念上包含着内省人格特质,因此要排除内省人格特质的影响。实验二研究采用的是单人、人际图片条件下的判断实验,试图发现高低人际取向被试对人际图片的ERP成分存在差异,且对单人图片的ERP成分不存在差异。本研究选取《跨文化(中国人)个性测量表》中的人际取向人格特质分量表,(人情、和谐、亲情、人际触觉)在上海两所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施测,并从中筛选出高分组(12人)、低分组(10人)进行下一步实验研究。在实验一中,被试需判断探测词能否形容人际图片和身体图片中的人物特质或特征,假设一为高低人际取向的被试只在在人际图片条件下LPC波幅有差异,在身体图片条件下无差异;在实验二中,被试需判断探测词能否形容人际图片和单人图片中的人物特质,假设二为高低人际取向被试只在人际图片条件下LPC波幅有差异,在单人图片条件下无差异。实验记录个体在进行判断任务时的脑电指标以及反应时、正确率情况。结果发现:(1)实验一中,在人际图片条件下人际取向高分组被试的LPC波幅大于低分组被试的,且发现这两类群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额区和中央区;而在身体特征图片条件下两组被试的LPC波幅无差异,也无脑区差异。因此,实验一排除了人物知觉特征对人际取向人格特质的影响。(2)实验二中,无论在人际图片还是单人图片条件下高分组被试LPC波幅均大于低分组被试的,且这两类群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额区。这可能的理由是人际取向概念上包含了对他人内心感受的关注和理解,而对单人图片人格特质的判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试对他人内心世界的解读,因此高、低人际取向个体对单人图片反映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高低人际取向被试对情景图片LPC成分反映的不同,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际取向人格特质的存在。研究结果说明高低人际取向个体间的差异可能体现在解读他人及互动多人心理的注意资源分配和唤醒度上。(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裴诗昕[9](2018)在《人际冲突情境下的人际取向人格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际冲突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一种常见且不可避免的互动行为,因其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人际取向人格特质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诠释人格,一定程度上对人际冲突事件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人际冲突情境下研究人际取向人格特质,有助于我们去更好地理解个体在人际冲突中的行为。本文由两个研究组成:首先用《跨文化(中国人)个性测量表》中反映人际取向人格特质的分量表对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以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人格测评,并从中筛选出高低分组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在研究一中,采用想象体验范式,让被试对九种人际冲突应付方式进行评估,考察个体在人际冲突情境中的行为倾向;在研究二中,借用研究一的研究结果,即高低人际取向者对于武力这一应付方式的选择差异显着,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让被试对在冲突中使用武力(power assertion)这一应付方式的程度进行5级评估,考察高低人际取向者在加工人际冲突信息时其诱发的ERP成分的差异。研究一的结果显示,高低人际取向者在面对人际冲突时,其应付方式存在差异,高人际取向者有更多的协商倾向,低人际取向者有更多的武力倾向,说明高人际取向者比低人际取向者有更强烈的维持和谐、避免冲突的倾向,但总的来说,是倾向于维持和谐的;研究二的结果显示,高低人际取向者在面对冲突时,其诱发的LNC成分存在差异,低人际取向者比高人际取向者诱发了更负的LNC波幅,说明低人际取向者感知到的冲突更强烈。通过上述两个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人际冲突情境中,个体倾向于维持和谐,但是高人际取向者比低人际取向者更倾向于维持和谐、避免冲突,而且对冲突的感受不如低人际取向者强烈。(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10](2018)在《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价值取向、核心特质与实践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广在《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9期中撰文指出:深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载体是学科内容,途径可以是单元主题教学。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是以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师生围绕小学语文学习内容中适切的单元主题,通过共同与语文学习内容、言语实践情境、自身语文经验进行对话,使学生与语文文本中的语言内容建构全新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全身心积极地投入语文学习,共同探索(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究》期刊2018年01期)

特质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以语言素养为基础,紧密联系文本特质,分层次来推进。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分析,并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船长》为例,针对文本特质呈现与核心教学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来阐述与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特质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1].吴德彬.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价值取向、核心特质与实践路径[J].新课程(小学).2019

[2].汪庆丰.文本特质呈现与核心教学价值取向[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

[3].李海红,张建卫,刘玉新,周洁,周愉凡.国防科技人员使命取向如何提升其工作旺盛力——特质激活与自我决定理论整合性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4].李梦婷,范为桥,陈欣银.同伴侵害与人际关系取向人格特质的交叉滞后分析:城市原住儿童与农村随迁儿童的比较[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

[5].张玺.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价值取向、核心特质与实践路径[J].考试周刊.2018

[6].刘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功能、特质与价值取向[J].科学社会主义.2018

[7].刘德海.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时代特质与价值取向[J].唯实.2018

[8].张宇翔.解读人际取向人格特质:来自ERP的证据[D].上海师范大学.2018

[9].裴诗昕.人际冲突情境下的人际取向人格特质[D].上海师范大学.2018

[10]..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价值取向、核心特质与实践路径[J].教育探究.2018

标签:;  ;  ;  

特质取向论文-吴德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