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稳模式论文_郑刚,郭知一,杨新煜,周海祚,于晓旋

导读:本文包含了失稳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式,黄土,稳定性,滑坡,层状,特征,裂隙。

失稳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郑刚,郭知一,杨新煜,周海祚,于晓旋[1](2019)在《桩体刚度对复合地基支承路堤失稳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理想塑性、脆性拉裂两种破坏后性状对应桩体的抗弯、抗剪承载力的进行了分析比较,脆性拉裂破坏后性状可以更好地反映桩体弯曲破坏后抗弯及抗剪承载力的降低。对于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表明,路堤荷载、桩体材料弹性模量不同时桩体受力以及路堤失稳时桩体的破坏模式并不相同,当桩体弹性模量、路堤荷载较大时,桩体发生受拉弯曲破坏,需考虑桩体的脆性拉裂破坏后性状以描述桩体抗弯、抗剪承载力的降低以及不同位置桩的连续破坏。(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曹豪荣,彭立敏,雷明锋,唐钱龙[2](2019)在《地下连续墙槽壁失稳模式及其稳定性计算方法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地连墙成槽施作过程中槽壁稳定性问题,开展广泛的文献、资料调研,重点总结分析槽壁失稳破坏模式、稳定性理论分析模型与方法以及相关因素对槽壁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等问题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1)槽壁失稳表现为表层土体的整体失稳以及软弱夹层的局部失稳2类破坏模式;2)因所采用的力学原理以及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同,当前既有槽壁稳定性理论分析模型和方法的适用性与计算结果尚存在较大的偏差,相对而言,叁维模型的分析计算结果更为可靠、稳定;3)单元槽段开挖长度以及泥浆液面高度是控制槽壁稳定性的关键参数。(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杨忠平,来云亮,刘树林,田鑫,胡元鑫[3](2019)在《频发微震下上覆软弱岩体边坡动力稳定及失稳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库蓄水诱发的高频次微小地震对库岸边坡稳定性存在一定影响。采用振动台物理模型试验,结合UDEC离散元分析方法,以叁峡库区杉树槽滑坡为原型,研究了频发微震作用下典型上覆软弱岩体边坡的累计损伤过程、动力响应特征及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在频发微震作用下,模型边坡自振频率不断降低,阻尼比不断升高,完整性降低;坡体加速度响应在初始阶段和微震阶段体现出"高程效应"和"趋表效应",而在小震加载后,坡体动力响应与上述特征出现偏离;在反复微震下,坡体的破坏演化过程可概括为"次级节理发育→次级节理扩展→上部岩体破碎→后缘裂隙扩张→滑面贯通→边坡失稳破坏"阶段;离散元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上覆软弱岩体边坡在频发微震下的变形主要发生于岩层分界面以上,后缘裂隙以下的上部岩体,随着地震次数的增加,其永久位移不断增大,边坡稳定性系数不断降低,边坡破坏特征与振动台试验结果相吻合。(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赵超英,刘晓杰,张勤,彭建兵,许强[4](2019)在《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InSAR识别、监测与失稳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对甘肃黑方台地区潜在的黄土滑坡开展了多时相编目、长时序监测以及失稳模式识别研究。首先,采用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波长的历史存档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数据对黑方台地区2006-12至2017-11间的潜在滑坡开展了识别研究,在2006-12至2011-03和2016-01至2016-11两个时间段均识别出数10处不稳定坡体,实地调查和光学遥感影像验证了InSAR技术识别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然后,对典型不稳定滑坡体采用高空间与高时间分辨率的TerraSAR-X数据开展了长时序监测,结果表明,在InSAR监测期间,累积形变最大的滑坡体在随后的时间里均发生了滑动,并成功地捕获到滑坡体形变加速的时间点。最后,利用升降轨SAR数据开展了黄土滑坡二维形变监测研究,基于滑坡的二维形变特征并结合地形图以及光学遥感影像进一步研究了滑坡的失稳模式,现场调查结果验证了所获得滑坡失稳模式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辛亚军,吕鑫,郝海春,董帅,姬红英[5](2019)在《劈裂损伤岩石胶结强化的蠕变特性与失稳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RLW-2000型叁轴流变仪,对2组13个损伤试样进行胶结重增量加载蠕变试验,研究了损伤岩石胶结试样在不同蠕变应力水平下瞬时应变与蠕变应变特性,分析了不同胶结状态及胶结厚度对试样蠕变破坏强度影响,确定了胶结厚度与试样瞬时应变、蠕变应变关系,探讨了胶结试样蠕变破坏形态,确定了胶结试样蠕变破坏基本模式。结果表明:随着蠕变应力水平提高,2组试样瞬时应变均表现为减小趋势,大理岩和粗砂岩试样蠕变应变分别表现增加与减小趋势;紧缝胶结试样蠕变破坏强度大于无胶结试样,但随着胶结厚度增加,胶结试样蠕变破坏强度呈现减小趋势;在相同蠕变应力水平下,随着胶结厚度增加,胶结试样蠕变应变呈缓慢增加趋势,但蠕变应变增加幅度小于瞬时应变;紧缝胶结试样破坏主控面单一,主控面角度近似垂直,且破裂块体较大,而厚度胶结试样破坏主控面复杂,且试样上下部滑移错动失稳明显;胶结试样蠕变破坏模式分为分离破坏模式、贯穿劈裂模式与贯穿滑移模式。(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多银[6](2019)在《地震作用下裂隙发育黄土塬斜坡失稳破坏模式与稳定性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中强震多发、特大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地区之一,历史上地震在该地区造成了140多万人死亡,地震诱发成群连片的滑坡(走山)掩埋城镇、村庄是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主因,因此该区黄土地震滑坡灾害成为岩土工程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选取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泾河北岸的典型黄土塬边裂隙发育斜坡和无裂隙斜坡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室内叁轴试验、直剪试验、大型振动台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在分析研究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地震、滑坡特征的基础上,考虑黄土塬边裂隙发育斜坡坡体结构和地震作用,对比分析了黄土塬边裂隙发育斜坡和无裂隙斜坡的动力响应特征,提出了黄土塬裂隙发育斜坡的失稳破坏模式和稳定性预测分析的简化模型。主要成果包括:(1)研究了黄土塬边裂隙发育与无裂隙两类结构黄土斜坡的地震动力响应特征选取甘肃平凉崆峒区黄土塬边裂隙发育和无裂隙两类结构斜坡,基于相似理论、室内叁轴试验和直剪试验结果,确定相似材料配比,考虑斜坡结构和地震作用两类因素,开展尺寸为1:25的两类结构斜坡的大型振动台对比模型试验,研究了黄土塬边裂隙发育与无裂隙两类结构黄土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一般动力响应特征和变化规律,重点观察了不同强度地震荷载作用下,塬边裂隙发育斜坡的失稳破坏过程。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裂隙发育部位是黄土塬斜坡最为敏感的破坏部位,其受动力扰动作用更加明显。(2)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开展黄土塬斜坡动力响应数值计算分析建立了黄土塬边裂隙发育和无裂隙两类结构斜坡模型,采用无限元-有限元耦合边界,在模型底边输入汶川汤峪地震波开展两类结构斜坡的动力时程分析。将数值计算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可很好地验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加速度、位移的动力响应特征规律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得到的基本一致,另外塬边裂隙发育斜坡在靠近裂隙的位置形成了第二塑性区,其深度与裂隙发育深度大体一致,这是由于裂隙发育给后缘土体的挤压提供了空间位置,致使后缘土体有向临空面变形的趋势。(3)研究了黄土塬裂隙发育斜坡的应力分布状态、动力失稳破坏模式并提出了稳定性预测分析模型基于数值计算结果和重力场条件下水平场地的岩土体应力分布状态特征,给出黄土塬边裂隙发育斜坡在重力场条件下的应力分布状态特征。结合振动台试验现象和数值计算动力时程分析,提炼总结出了地震作用下,黄土塬边裂隙发育斜坡的失稳破坏模式为:地震诱发-裂隙扩张-坡面高位纵裂隙发育-小体量土体高位剪出-大体量土体低位剪出-堆积坡脚。最后基于黄土塬裂隙发育斜坡特征,提出了适合该类斜坡稳定性预测分析的简化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期刊2019-04-01)

彭昆[7](2019)在《铁塔辅助材失稳模式的能量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式铁塔在输电工程中广泛采用,格构式铁塔的塔身由主材、斜材、辅材组成,辅材的作用是改变主材(或斜材)受压时的失稳模式。主材(或斜材)为被支撑杆,辅材为支撑杆。中国规范中规定:辅助材的承载能力一般不低于被支撑主材内力的2%,斜材内力的5%。美国规范中指出:被支撑杆荷载的1%-2.5%来设计支撑杆,书中认为支撑力的大小和被支撑杆的初始弯曲及长细比有关,但规范并未给出相应的具体关系式。本文将利用能量法得出被支撑杆失稳模式与支撑杆尺寸、被支撑杆尺寸及初始变形的关系。(本文来源于《2018年江西省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4-01)

王健,黄波林,赵永波,张枝华,胡明军[8](2018)在《叁峡库区黄南背西危岩体变形机理研究及失稳模式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叁峡库区2009年蓄水至175 m以来,库水位常年在高程145-175 m间波动,形成了高差30 m的水位变动带(消落带)。由于该变动带上岩体长期在饱和浸泡-风干曝晒的循环作用下,其物理力学强度不断减弱,于是大量的新生危岩和滑坡塌岸相继形成,此类地质灾害不仅点多面广,且破坏频率高,诱发因素甚多。本文以黄南背西危岩体为典型案例,基于影像资料、原位测试数据以及离散元数值模型深入分析了该危岩体未来失稳的破坏模式和变形成因机理,重点对该危岩体的应力场、形变场和基座岩体受水位作用影响展开研究。研究表明黄南背西危岩体发生失稳破坏的叁种因素:1)底部岩体出现压溃破坏,2)底部破碎岩体受水影响劣化加剧,3)基座角砾岩岩体遇水水解。危岩体发生破坏将从其底部岩体出现压溃开始,上部岩体随后下错滑移,失稳岩体发生倾倒、滑移和坠落的复合型破坏。(本文来源于《华南地质与矿产》期刊2018年04期)

潘坤[9](2019)在《某电厂后边坡岩体倾倒变形特征及失稳破坏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某电厂后边坡为高陡边坡,且发生倾倒,岩体破碎,边坡失稳将危及电厂安全。针对边坡不同的失稳破坏模式,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对电厂后边坡防治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依据边坡岩体结构、变形破坏型式以及风化、波速等差异,自外向内将边坡岩体分为极强、强、弱3个倾倒变形区。综合分析各变形区边坡的形态、岩性组成等,结果表明:极强倾倒变形区岩体呈散体结构,易发生蠕滑-拉裂式滑坡;强倾倒变形区岩体呈碎裂、镶嵌结构,倾向坡外结构面发育,存在蠕滑-拉裂式滑塌;弱倾倒变形区岩体一般不会出现自身失稳破坏。(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快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研,王伟,张炳晖[10](2018)在《基于高斯过程的层状危岩失稳模式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层状危岩失稳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如何根据影响因素有效识别层状危岩稳定性是一类复杂的模式识别问题。基于高斯过程二元分类模型,提出一种层状危岩失稳模式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少量训练样本的学习,建立层状危岩失稳模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非线性映射关系,对仅提供影响因素的预测样本进行具有概率意义的识别输出。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除具有小样本、模型参数自适应确定、识别精度高等优点之外,还能够对预测结果给予概率意义的可信度,为工程实际有效识别层状危岩失稳模式提供了定量的依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8年S2期)

失稳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地连墙成槽施作过程中槽壁稳定性问题,开展广泛的文献、资料调研,重点总结分析槽壁失稳破坏模式、稳定性理论分析模型与方法以及相关因素对槽壁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等问题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1)槽壁失稳表现为表层土体的整体失稳以及软弱夹层的局部失稳2类破坏模式;2)因所采用的力学原理以及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同,当前既有槽壁稳定性理论分析模型和方法的适用性与计算结果尚存在较大的偏差,相对而言,叁维模型的分析计算结果更为可靠、稳定;3)单元槽段开挖长度以及泥浆液面高度是控制槽壁稳定性的关键参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失稳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郑刚,郭知一,杨新煜,周海祚,于晓旋.桩体刚度对复合地基支承路堤失稳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2].曹豪荣,彭立敏,雷明锋,唐钱龙.地下连续墙槽壁失稳模式及其稳定性计算方法研究现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3].杨忠平,来云亮,刘树林,田鑫,胡元鑫.频发微震下上覆软弱岩体边坡动力稳定及失稳模式[J].岩土工程学报.2019

[4].赵超英,刘晓杰,张勤,彭建兵,许强.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InSAR识别、监测与失稳模式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9

[5].辛亚军,吕鑫,郝海春,董帅,姬红英.劈裂损伤岩石胶结强化的蠕变特性与失稳模式[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9

[6].赵多银.地震作用下裂隙发育黄土塬斜坡失稳破坏模式与稳定性预测[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9

[7].彭昆.铁塔辅助材失稳模式的能量法分析[C].2018年江西省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9

[8].王健,黄波林,赵永波,张枝华,胡明军.叁峡库区黄南背西危岩体变形机理研究及失稳模式预测[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8

[9].潘坤.某电厂后边坡岩体倾倒变形特征及失稳破坏模式分析[J].水利水电快报.2019

[10].张研,王伟,张炳晖.基于高斯过程的层状危岩失稳模式识别[J].人民长江.2018

论文知识图

正交体系下隧道穿越滑体的力学模型干砂马蹄形形隧道开挖面面模型试验...开挖面失稳形式陕西榆林绥德满堂川乡郝家畔村黄土滑...潜在滑动面及桩抗滑机制区域划分(郑...陕西安康G316线K1804+600~K1804+700拉...

标签:;  ;  ;  ;  ;  ;  ;  

失稳模式论文_郑刚,郭知一,杨新煜,周海祚,于晓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