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杂志》征稿

《花生杂志》征稿

一、《花生学报》征稿简则(论文文献综述)

田新民,杨春文,李智昊,江新杰,王瑞琪[1](2018)在《不同诱饵对棕背捕获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于2015年10月,在老爷岭山脉的牡丹峰针阔混交林开展了利用不同诱饵捕获棕背Myodes rufocanus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诱饵的平均铗捕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麻花、火腿肠、瓜子、花生,平均笼捕数依次为麻花、瓜子、花生、火腿肠,且诱饵对棕背笼捕的捕获效果影响较小。4种诱饵的笼捕捕获率均略高于铗捕捕获率,但差异均不显着,说明相同诱饵条件下鼠笼与鼠铗对棕背捕获率的影响较小。

张艳[2](2006)在《生防菌株Men-myco-93-63发酵工艺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链霉菌是一种来源于土壤的革兰氏阳性菌,是重要的工业微生物,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物质,被广泛的应用在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中。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是从土壤中分离得到对棉花黄萎病菌表现强烈抑制作用的菌株。本研究采用纸碟法,以棉花黄萎病菌为指示菌,对该菌株的培养基、摇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后进行了30L发酵罐的小试试验。 本研究首先进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考察了碳源、氮源、无机盐对发酵的影响,然后再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的优化。确定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4%,淀粉0.8%,玉米浆0.8%,花生饼粉1.5%,NaCl0.4%,KH2PO40.02%,CaCO30.3%。改良后的发酵培养基成本降低由原来2.13元/升降低到0.5元/升,降低了76%,在此培养基下发酵,抑菌圈直径比原发酵培养基提高了27%。 对于种子培养基的优化采取在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改变碳、氮源的含量设计正交试验,以菌体生长量为指标进行种子培养基组成试验。确定了种子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8%,花生饼粉0.5%,玉米浆1.4%,NaCl0.4%,CaCO30.3%,KH2PO40.02%。 针对培养条件分别进行了种子培养和发酵培养的培养基初始pH值、摇床转速、摇瓶装液量、培养温度的研究并考察了种子培养的种龄和发酵培养接种量。确定的种子培养条件为:初始pH值7.5,装液量50mL/500mL,温度30℃,转速220 r/min,种龄30h。发酵培养基的培养条件是:接种量8%,初始pH 7.5,装液量100mL/500mL,温度30℃,转速200r/min,培养时间120h。并在摇瓶优化条件下测定了摇瓶中的代谢曲线。 在以上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30L发酵罐的小试试验。测定了包括pH值、总糖、还原糖、氨基氮、生物量、抑菌圈直径在内的代谢情况,得到了在发酵罐中生物指标和产物合成规律,为发酵放大奠定了基础。

蒋慕东[3](2006)在《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大豆是最典型、最具影响力的原产于中国的作物,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蛋白质、植物油脂来源之一,孙中山先生说:“以大豆代肉类是中国人所发明。”大豆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豆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最佳农作物,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是中国传统农业中氮肥最重要的来源。我们祖先发明了豆腐、豆芽、酱、酱油、豆豉、豆腐乳等很多大豆制品,还发现大豆的药用和饲用价值。民国时期人们又发现大豆为三百五十余种工业品之原料;近年来,科学家不断发现大豆新的用途,大豆油替代柴油,既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大豆蛋白纤维服装穿着舒适又保健还可降解;大豆肽、大豆异黄胴、大豆皂甙等新型生物制品在医药保健领域应用前景广泛。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会发现大豆越来越多新用途。 二十世纪的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最快、水平最高的一百年,特别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国大豆单产增长了两倍,远超过传统农业自春秋战国到清末两千多年单产增长总体水平,这是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的一段跨跃式发展时期。 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科研体制化、制度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支撑体系的不同。传统农业是以经验为支撑的,农业技术研究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选择的效率低、周期长,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高。尽管有部分知识分子研究农业技术并撰写农书以传播先进技术,总体而言,其技术研究是个体化的,受研究者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水平的高低影响很大,局限性非常明显。农业技术传播口传身授,速度慢、范围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发挥作用更慢。而现代农业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体制化、制度化的科研为支撑,有专门的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人员,并有相应的经费支持,研发、教育、推广三位一体,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史无前例地提高了大豆生产与利用水平,与以往传统农业时期的大豆技术进步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科技是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取得长足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量。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现在位居世界第四,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黎文汕,蒋元霖[4](1991)在《学报论文英文文题的特点及常见错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学报论文英文文题通常是一个名词短语,并具有确切、简练和醒目的特点。国内学报英文文题常出现不确切、不简洁、结构错误、介词搭配错误、词序不当、冠词太多、使用不规范的缩略语等错误和不妥之处。本文举例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正确的表达方法。

黎文汕,蒋元霖[5](1991)在《学报论文英文文题的特点及常见错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报论文英文文题通常是一个名词短语,并具有确切、简练和醒目的特点。国内学报英文文题常出现不确切、不简洁、结构错误、介词搭配错误、词序不当、冠词太多、使用不规范的缩略语等错误和不妥之处。本文举例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正确的表达方法。

段艺萍,王冠华,傅文兵[6](2018)在《江西省“中国天然氧吧”气候资源与创建条件分析》文中提出利用江西省1974—2016年气象资料和2016年空气负氧离子、环境空气质量、断面出境水质等监测资料,重点分析了全省旅游气候要素、大气质量、水质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天然氧吧评价指标(T/CMSA0002—2017),对江西省"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条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江西北部、中部、东部和南部区域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等级均在6—7级,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在92%以上,空气质量、出境水质均达到国家Ⅱ类以上标准,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设施配套完善,综合指标评分高,符合天然氧吧的评价标准。

祝亚云,王火,江浩[7](2017)在《江苏农田林网的效益、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该文介绍了江苏苏北农田林网当前的建设状况,对其目前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关改进策略,可为江苏苏北及其他相似地区的农田林网建设与更新改造提供一定参考。

李智,李国龙,张永丰,于超,苏文斌,樊福义,张少英[8](2017)在《膜下滴灌条件下高产甜菜灌溉的生理指标》文中指出甜菜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其生物产量高,需水量大,合理灌溉是节约用水、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本试验连续两年研究了内蒙古半干旱地区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甜菜块根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水势、土壤含水量和耗水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灌水量对甜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甜菜的叶面积指数在叶丛快速生长期大于7.37,在块根糖分增长期和糖分积累期分别为6.086.51和4.195.57,在叶丛快速生长期、块根糖分增长期和糖分积累期叶水势分别为–0.09–0.22、–0.18–0.39和–0.26–0.48 MPa,净光合速率分别为21.2828.23、21.9028.75和22.0626.58μmol m–2 s–1,蒸腾速率在叶丛快速生长期和块根糖分增长期分别为9.3610.21 mmol m–2 s–1和6.377.73 mmol m–2 s–1,在糖分积累期大于4.69 mmol m–2 s–1,耗水量分别为140.15312.78、44.93200.45和56.32113.06 mm。甜菜产量、产糖量、水分利用效率均高的合理灌溉量,在丰雨年份(生育期降雨量>500 mm)为1350 m3 hm–2,在少雨年份(生育期降雨量<300 mm)为1800 m3 hm–2,为甜菜节水灌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生理指标。

刘启振,王思明,胡以涛[9](2016)在《多向度视角下的中国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划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形形色色的劳作工具是其农业生产技术不断传承与持续发展的经典标志。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是支撑中华农业文明极为重要的物质条件之一,它以中国传统农业时期各民族种植业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为主,同时也包括部分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尚未与农业发生明显剥离的其他副业生产工具。对种类繁杂的农业工具进行类型划分,可以从四个向度着手:使用功能、历史时期、农业地域以及应用对象。具体应用这四种标准时,要注意根据实际需要决定主次,经纬有序,综合考量,方能构建起一个有机、合理的分类体系。

韩思训[10](2014)在《氮素管理对紫花苜蓿产量及土壤N2O和CH4排放特征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全球大气CO2、CH4和N2O浓度已明显增加,已经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测定的工业化前几千年中的浓度值。农业是N2O浓度的增加主要的主要来源。全球大气中N2O浓度值已从工业化前时代的约270μg/L增至2005年的319μg/L。因此,探索合理的施肥方式,从而降低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详细对比了不同施肥条件下苜蓿干草产量、植株全氮含量、植株氮素累积动态、肥料氮素利用率以及N2O与CH4的排放通量。本研究于2012年6月4日在河北农业大学标本园展开,试验共设5个处理:不施肥对照处理(CK)、单施化肥处理(CF)、化肥与牛粪混施处理(DMl)、化肥与沼液混施处理(DT)和减量化肥与牛粪混施处理(DM2)。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氮肥不仅可以增加苜蓿干物质量和氮素累积量,而且由于大幅增加苜蓿刈割前期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速率而可能缩短其刈割周期、增加年刈割次数。(2)与空白处理(CK)相比,施肥处理的苜蓿产量均显着提高,多次刈割的综合结果证实在施用化学氮肥的基础上再增施有机肥仍存在增产的空间,但有机肥由于其活性氮素含量低而不能完全替代化学氮肥。(3)在有机、无机配施情况下,化学氮肥的表观利用率为46.7%-48.1%,腐熟牛粪的氮素利用率约为9.1%,而沼液的氮素利用率约为13.8%,因此苜蓿生产中有机肥的氮素利用率明显低于化学氮肥。(4)从生长期内与年际排放变化来分析,N2O的排放在夏季的排放明显高于冬季,且当土壤含水量升高也会出现明显的排放峰值,并且在施肥后出现了明显的高峰,这说明土壤温度、湿度和含氮量均会影响到旱作农田土壤N2O的排放,并且可能存在年际变化差异,且夏季较为明显。在同一刈割周期内,不施肥处理的土壤N20排放通量明显低于施肥处理的排放通量。从排放总量来看,沼液与化肥混施排放通量最高,比不施肥处理高出137.74%,比单施化肥处理高出48.38%,比化肥与牛粪混施高出22.44%,比牛粪与减量化肥混施处理高出29.47%。(5)试验期间,苜蓿田是大气甲烷的吸收库,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均对甲烷的吸收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尽管差异并不显着。通过观察所得,施肥量对旱作农田土壤甲烷排放与吸收的无相关关系。

二、《花生学报》征稿简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生学报》征稿简则(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诱饵对棕背捕获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不同诱饵条件下的捕鼠试验
        1.3.2 不同器械条件下的捕鼠试验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诱饵的捕鼠率比较
    2.2 不同器械的捕鼠率
    2.3 试验区内鼠种组成
3 结论与讨论

(2)生防菌株Men-myco-93-63发酵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菌株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和一些试剂的配制
        2.3.1 主要试剂
        2.3.2 试剂的配制
    2.4 培养基
        2.4.1 菌种保藏培养基
        2.4.2 初始发酵培养基
        2.4.3 初始种子培养基
        2.4.4 种子培养基
        2.4.5 发酵培养基
    2.5 菌种保存方法
        2.5.1 甘油管保存法
        2.5.2 斜面菌种保藏法
    2.6 培养方法
        2.6.1 菌种活化
        2.6.2 种子培养
        2.6.3 发酵培养
        2.6.4 原发酵培养
        2.6.5 原发酵罐培养工艺
    2.7 分析方法
        2.7.1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2.7.2 发酵终点pH值的测定
        2.7.3 糖的测定
        2.7.4 氨基氮的测定
        2.7.5 总氮的测定
        2.7.6 发酵单位的测定方法
        2.7.7 菌体形态观察
    2.8 研究方法
        2.8.1 原培养基培养下代谢情况
        2.8.2 发酵培养基的改良
        2.8.3 种子培养基的改良
        2.8.4 种子培养基培养条件
        2.8.5 种子液培养时间和接种量试验
        2.8.6 发酵培养基培养条件
        2.8.7 优化条件下代谢情况的测定
        2.8.8 30L发酵罐放大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培养基培养下代谢情况
    3.2 发酵培养基的改良
        3.2.1 葡萄糖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3.2.2 复合碳源对发酵的影响
        3.2.3 氮源的选择
        3.2.4 无机盐选择试验
        3.2.5 正交试验
        3.2.6 花生饼粉浓度的验证
        3.2.7 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和原发酵培养基成本比较
    3.3 种子培养基的改良
        3.3.1 种子培养基的正交优化
        3.3.2 玉米浆的浓度的验证
    3.4 种子培养基培养条件
        3.4.1 初始pH值对种子培养的影响
        3.4.2 培养温度对种子生长的影响
        3.4.3 摇瓶装量对种子培养的影响
        3.4.4 摇床转速对种子培养的影响
    3.5 发酵培养的培养条件
        3.5.1 发酵培养基的接种量试验
        3.5.2 种龄和接种量的综合试验
        3.5.3 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对发酵的影响
        3.5.4 培养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3.5.5 摇瓶装液量对发酵的影响
        3.5.6 转速对发酵的影响
    3.6 摇瓶优化条件下的代谢
    3.7 30L发酵罐的小试试验
4 讨论
    4.1 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培养基
    4.2 葡萄糖对产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4.3 培养基碳氮比对发酵的影响
    4.4 培养条件对发酵的影响
    4.5 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之间的关系
    4.6 摇瓶培养条件与发酵罐培养条件的比较
    4.7 下一步工作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植物病理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3)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研究的方法、重点与结构
    第四节 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科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国统区的大豆科研
        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二、大豆的科学育种
        三、大豆的农事试验
        四、主要的大豆出版物
        五、民国大豆科研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前东北的大豆科研
        一、历史沿革
        二、日伪时期大豆科研主要领域和成果
        三、东北解放区时期大豆科研的恢复
        四、评说
    第四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大豆科研
        一、吉林省公主岭农业科研继续发展
        二、黑龙江省大豆科研迅速兴起
        三、辽宁省的大豆科研成就显着
        四、南方大豆科研多点发展
        五、全国大豆增花保荚协作研究
        六、中外大豆科学交流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后的大豆科研
        一、南方大豆科研的崛起
        二、东北大豆科研继续稳步发展
        三、野生大豆研究
        四、雄性不育系研究和利用
        五、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
        六、大豆区划的进一步调整和细化
        七、大豆基因组学研究
        八、大豆育种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九、中外大豆科研交流步入常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二十世纪中国的大豆生产
    第一节 大豆的单产和总产变化
        一、单产变化
        二、总产变化
        三、重点种植区域变化
    第二节 品种演变
        一、农家种时期(1900-1923)
        二、科学育种兴起时期(1924-1949)
        三、科学育种渐居主导地位时期(1950-2000)
    第三节 种植制度演变
        一、清末大豆种植制度
        二、民国大豆种植制度
        三、新中国大豆种植制度
    第四节 耕作制度演变
        一、清末大豆耕作制度
        二、民国大豆耕作制度
        三、新中国大豆耕作种植制度
    第五节 大豆施肥演变
        一、清末大豆施肥
        二、民国大豆施肥
        三、新中国大豆施肥
    第六节 病虫草害防治
        一、清末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二、民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三、新中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第一节 中国大豆加工和利用的历史过程
        一、民国以前的大豆加工和利用
        二、民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三、新中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第二节 传统大豆食品加工工艺及其演进
        一、发酵类豆制品
        二、非发酵类豆制品
        三、蛋白类豆制品
        四、豆乳粉
    第三节 大豆油脂加工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大豆油脂加工
        二、新中国的大豆油脂加工
    第四节 大豆蛋白纤维及其生产工艺
        一、蛋白纤维发展概况
        二、大豆蛋白纤维性能及其织物特点
        三、大豆蛋白纤维生产工艺
    第五节 大豆新兴生物制品
        一、大豆卵磷酯
        二、大豆低聚糖
        三、大豆异黄酮
        四、大豆皂甙
        五、大豆多肽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兴衰的历史过程
        一、清末中国大豆一枝独秀
        二、民国时期中国大豆先盛后衰
        三、新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形势彻底逆转
    第二节 中国大豆生产贸易兴衰的原因分析
        一、积极因素
        二、消极因素
    第三节 中国大豆生产和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中国大豆发展战略背景分析
        二、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三、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目标
    第五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建议
        一、中国绝不放弃自己的大豆生产
        二、坚定不移“主要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给问题”
        三、突出抓好大豆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
        四、加大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
        五、提高大豆产销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民国实业部关于全国农事实验场调查的各项统计(1936年)
    二、东北解放区大豆试验田间调查及室内考种标准
    三、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大豆“超级种培育”项目建议摘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江西省“中国天然氧吧”气候资源与创建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中国天然氧吧”基本条件及指标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项指标分析评估
        2.1.1 气候资源
        2.1.2 热量资源
        2.1.3 日照资源
        2.1.4 降水资源
        2.1.5 风资源
        2.1.6 气候舒适度
        2.1.7 环境空气质量
        2.1.8 负氧离子浓度
        2.1.9 森林覆盖率及水质状况
        2.1.1 0 交通及旅游配套情况
    2.2 综合评估
3 结束语

(7)江苏农田林网的效益、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农田林网的综合效益
    1.1 农田林网对小气候的影响
    1.2 农田林网对土壤的影响
    1.3 农田林网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1.4 农田林网的林产品生产效益
2 农田林网存在的问题
    2.1 树种单一, 效益下降
    2.2 林带结构不合理
    2.3 后期管护不到位
3 农田林网的发展策略
    3.1 优化树种选择及配置
    3.2 科学进行抚育管理与林带更新
    3.3 建立农田林网监测与评价体系
4 结语

(8)膜下滴灌条件下高产甜菜灌溉的生理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1.3 叶面积指数测定
    1.4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
    1.5 叶水势和土壤含水量测定
    1.6 甜菜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关系
    2.2 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产量的关系
    2.3 叶水势与产量的关系
    2.4 土壤含水量和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
    2.5 不同灌水处理对甜菜产质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讨论

(9)多向度视角下的中国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已有的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分类研究述评
二、对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类型进行划分
    (一)按使用功能分类
    (二)按历史时期分类
    (三)按农业地域类型分类
    (四)按应用对象分类
三、结束语

(10)氮素管理对紫花苜蓿产量及土壤N2O和CH4排放特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旱作农田N_2O排放的影响因素
        1.2.2 旱作农田CH_4排放的影响因素
    1.3 N_2O产生机制
    1.4 CH_4产生机制
    1.5 测试技术及减排措施
        1.5.1 测试技术
        1.5.2 减排措施
    1.6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方案
    2.3 样品采集及测定
        2.3.1 植株样品采集及测定
        2.3.2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2.3.3 气体样品采集及测定
        2.3.4 地温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肥处理下苜蓿干物质与氮素利用变化
        3.1.1 不同施肥处理下苜蓿干物质与氮素累积动态变化
        3.1.2 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产量和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1.3 不同施肥处理下氮素利用率
    3.2 不同施肥处理下一次刈割期间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
    3.3 生长期内N_2O排放通量与干物重的关系及影响N_2O排放的因素
        3.3.1 生长期内N_2O排放通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3.2 紫花苜蓿每个生长周期N_2O排放通量与干物重的关系
    3.4 生长期内CH_4排放通量与干物重的关系及影响CH_4排放的因素
        3.4.1 生长期内CH_4排放通量变化
        3.4.2 紫花苜蓿每个生长周期CH_4排放通量与干物重的关系
    3.5 2012-2013年N_2O、CH_4排放总量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施肥、水分及温度因子对N_2O排放的影响
        4.1.2 施肥、水分及温度对CH_4排放的影响
        4.1.3 紫花苜蓿产量与施肥量、氮素利用率的关系
    4.2 结论
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四、《花生学报》征稿简则(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诱饵对棕背捕获率的影响[J]. 田新民,杨春文,李智昊,江新杰,王瑞琪. 中国森林病虫, 2018(01)
  • [2]生防菌株Men-myco-93-63发酵工艺优化研究[D]. 张艳. 河北农业大学, 2006(08)
  • [3]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D]. 蒋慕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4]学报论文英文文题的特点及常见错误分析[J]. 黎文汕,蒋元霖. 学报编辑论丛, 1991(00)
  • [5]学报论文英文文题的特点及常见错误分析[A]. 黎文汕,蒋元霖. 学报编辑论丛(第二集), 1991
  • [6]江西省“中国天然氧吧”气候资源与创建条件分析[J]. 段艺萍,王冠华,傅文兵.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8(03)
  • [7]江苏农田林网的效益、问题与对策[J]. 祝亚云,王火,江浩. 江苏林业科技, 2017(06)
  • [8]膜下滴灌条件下高产甜菜灌溉的生理指标[J]. 李智,李国龙,张永丰,于超,苏文斌,樊福义,张少英. 作物学报, 2017(11)
  • [9]多向度视角下的中国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划分[J]. 刘启振,王思明,胡以涛.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6(05)
  • [10]氮素管理对紫花苜蓿产量及土壤N2O和CH4排放特征的影响研究[D]. 韩思训.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花生杂志》征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