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环境演变论文-黄芬,杨慧

气候与环境演变论文-黄芬,杨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候与环境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溶地区,动力学,岩溶作用,气候变化,碳酸盐岩,洞穴,碳循环,效应评价,地下河,沉积记录

气候与环境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黄芬,杨慧[1](2019)在《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取得重要成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12月14日,自然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岩溶动力学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召开2019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会议透露,一年来,重点实验室围绕岩溶作用与碳循环规律及源汇效应评价、岩溶动力系统与水循环、岩溶生态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利(本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期刊2019-12-24)

郭凤双,王长宝[2](2019)在《四川中——晚全新世古气候环境演变对叁星堆文明兴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总结四川不同地区在中—晚全新世时期的气候演变情况,将其与叁星堆文明的发展衰落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四川地区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与全球变化具有一致性:中全新世气候稳定且温度较为温暖,晚全新世的气温较为波动,总体温度较中全新世低; 3.0 KaBP以来,四川地区季风减弱,乔木孢粉大量减少,冷杉属孢粉减少明显,气温下降,冷暖交替频繁,气候变干,环境恶化,这一系列气候事件有可能导致叁星堆文明的衰亡.(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刘晶晶,张生,李文宝,史小红,徐琼[3](2019)在《近2400 a以来达里诺尔湖区域环境演变及其气候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东亚夏季风北部边缘的达里诺尔湖(以下简称"达里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岩芯的采集与测试分析,利用正构烷烃及相关指标讨论达里湖区域近2 400 a以来的环境演变及其气候响应。结果显示:达里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为C17~C33。其中,以C25为主峰的单峰形分布约占总样品量的57%;以C19、C25为主峰的双峰形分布约占30%;以C25、C27为主峰的双峰形分布约占13%。正构烷烃的指标参数变化显示,近2 400 a以来达里湖区域环境演变不仅与全球气候事件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而且受东亚夏季风降水变化及湖区冷暖变化的影响。将其变化分为6个阶段,其中阶段1、3、5 (75 a BP至今、985~600 a BP、2 180~1 550 a BP)为暖湿气候阶段,该阶段湖区有效湿度高,木本植物占据优势,水生植物生长茂盛,湖泊营养状态较好;阶段2、4、6 (600~75 a BP、1 550~985 a BP、2 355~2 180 a BP)为冷干气候阶段,该阶段菌藻类繁殖较快,草本植物比例增加,湖泊初级生产力较低。整体上,近2 400 a以来达里湖区域的气候变化由暖湿向冷干转变。(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代海燕,李丹,娜日苏,陈素华,都瓦拉[4](2019)在《内蒙古干湿环境演变与地区生态建设优势气候背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内蒙古地区近46 a降水和潜在蒸散量以及湿润度在气温突变前后的倾向率和差值变化分析,得出该区域主要植被类型干湿环境演变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在气温突变前"东增西减",突变后呈相反的变化趋势。46 a降水倾向率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东部和乌兰察布市以西大部地区;潜在蒸散量在气温突变前呈减少趋势,突变后有增加趋势,突变后潜在蒸散量明显小于突变前。内蒙古46 a潜在蒸散量倾向率大部地区偏小,偏大区域仅存在于中东部偏北地区,气温突变后全区大部地区存在明显的"蒸发悖论";大兴安岭西麓和乌兰察布市以西地区突变后湿润度增加明显,暖湿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当地植被建设和生态恢复,内蒙古东南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盟草原区有暖干化趋势,上述草原区存在潜在退化风险。(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9年04期)

谢宇龙,吴福莉,方小敏[5](2019)在《云南新生代孢粉组合与气候环境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全球的气候与植被经历了显着变化。系统开展云南新生代植被与气候的研究将为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和印度季风起源与演化提供重要的信息。总结了近几十年来云南的新生代孢粉记录,重建了除始新世以外的云南新生代植被与气候的大致变化,并划分出9个孢粉组合带:古新世为榆粉属-麻黄粉属-希指蕨孢组合,植被是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偏干旱;早中渐新世时为栎粉属-桤木粉属-松科-水龙骨科组合,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晚渐新世—早中新世针叶林增多,气候有所变凉,为松科-栎粉属-水龙骨科组合;中中新世为壳斗科-桤木属-水龙骨科-松科组合,壳斗科和喜湿热的蕨类植物含量高,反映了暖湿的中中新世气候环境;晚中新世—早上新世为壳斗科-松科-桤木属-草本植物组合,早期气候温暖湿润,晚期针叶林和草本植物增多,气候有冷干化趋势;中上新世为栎属-松科-水龙骨科组合,热带亚热带的科属增加,气候暖湿;晚上新世为松科-栎属-草本植物组合,针叶林和草本植物扩张,气候有冷干化的趋势;更新世为松科-草本植物-栎属组合,针叶林和草本植物增多,气候进一步冷干化;全新世为松科-栎属组合,气候总体回暖,以中期最为暖湿。上述云南孢粉植物群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全球温度是控制云南植被长期变化的主要因素,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变冷与青藏高原隆升有关,而晚中新世以来的冷干化是全球变冷和高原隆升迭加的结果。已有的研究显示云南古近纪的孢粉研究明显不足,部分地层仍存在时代争议,因此,认为今后在解决地层年代学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强云南古近纪孢粉的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王之晟[6](2019)在《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区更新统沉积特征及气候环境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扎鲁特旗处于东亚季风区的东北缘,对季风强弱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敏感.本文以扎鲁特旗地区的更新统赤峰黄土与乌尔吉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剖面中沉积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粒度、碳酸盐、磁化率、孢粉、光释光等指标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表明,研究区光释光测年结果为(130.8±6.1)~(38.7±1.7)ka,赤峰黄土的气候环境以温暖湿润草原植被景观为主,底部和顶部出现较短暂的寒冷干燥的疏林草原植被景观;乌尔吉组气候环境变化总体表现为凉爽干燥荒漠草原-草原植被景观.(本文来源于《地质与资源》期刊2019年02期)

王世金[7](2019)在《《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科学评估报告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1月18日,秦大河院士主持的《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科学评估报告(以下简称科学报告)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多所高校、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16个部门60余个单位2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盛会。会议由秦大河院士主持。秦大河院士介绍会议背景和参会嘉宾。中国气象局宇如聪副局长和中国科学院(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9年01期)

王天雨[8](2019)在《第四次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评估报告开始编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王天雨报道 1月18日,《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科学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第一次全体作者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部委、机构单位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评估报(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9-01-28)

牛杏,杨香华,严德天,庄新国,王波[9](2018)在《澳大利亚North Carnarvon盆地中生代气候环境演变与优质烃源岩发育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层中包含的大量微体化石,结合沉积学分析,恢复了澳大利亚North Carnarvon盆地中生代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综合中生界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古地理背景,探讨了其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中生代不同层段微体化石属种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对应于古气候与古环境的变迁;古气候呈干旱—湿润—干旱—湿润的旋回性变化;早叁迭世—晚叁迭世为水退过程,晚叁迭世—晚白垩世整体为水进过程。中生界可识别出4个沉积相类型:叁角洲相、滨海相、局限海相和开阔海相。早叁迭世主要发育开阔海相,中—晚叁迭世则主要发育叁角洲相,侏罗纪局限海相尤为发育,白垩纪主要发育局限海相和开阔海相。4个沉积相的微体化石组合特征差异明显,叁角洲—滨浅海—局限海—开阔海孢粉含量逐渐下降,沟鞭藻+疑源类含量逐渐升高;叁角洲相与滨浅海相孢粉占主导地位,局限海相孢粉含量与沟鞭藻+疑源类含量相近,开阔海相则以沟鞭藻+疑源类占主导地位。古气候与古环境影响沉积物的供给及有机物的形成,微体化石组合决定了有机质的母质类型,两者最终决定了盆地有机质的发育模式,综合中生界烃源岩发育的古地理背景、古气候条件及微体化石组合特征,将其有机质发育模式总结为大型叁角洲背景下陆源有机质发育模式和局限海背景下混合有机质发育模式。(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李明坤[10](2018)在《南海西北部36 kyr BP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变与驱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季风是影响东亚大部分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具有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良好的碳酸盐保存条件,因而能很好地记录东亚季风的演化历史。海平面在地质历史上的反复升降,可能会导致沉积物的搬运距离、不同物源区的相对贡献、水流等发生变化。南海北部具有非常宽阔的大陆架,海平面变化会造成海陆地理格局的重大变化。因此,海平面变化和东亚季风控制下的陆地风化可能是影响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的两大主要因素。前人揭示的高分辨率古气候环境记录多集中于南海东北部的珠江口盆地和台西南盆地,而对位于西北部的琼东南盆地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变研究不足。这限制了我们对南海北部的沉积环境和东亚季风演变的综合认识。本文对取自琼东南盆地北部陆坡的PC338岩芯的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和环境磁学性质进行综合分析,识别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探讨海平面变化和东亚季风对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环境的影响。首先,利用AMS14C获得准确年代,结合沉积物粒度分析识别出浊流沉积层,并在剔除浊流沉积层后获得可靠的年代-深度模式。然后,对粒度进行端元组分模型(EMM)分离,提取蕴含不同信息的端元(EM);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主量元素进行分析,提取记录地表风化的有效化学元素指标;进行系统磁学测试,并探讨磁学性质对气候环境的响应。利用所提取的东亚夏季风代用指标,恢复该区过去36 kyr以来的气候环境的演变历史。最后,前人已取得的成果,探讨了东亚季风的主要驱动机制。基于本项研究,主要得到如下认识:1.PC338与不同源区沉积物的REE对比,以及最近多种物源示踪方法得到的结果都表明,PC338沉积物的主要物源为红河和珠江。2.由于海平面降低,岩芯内出现一层末次盛冰期(LGM)期间形成的浊流沉积层。其触发机制可能是: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120 m,红河口紧邻陆坡区,河口沉积物形成的异重流经过液化而逐步发展为浊流,并沉积到陆坡区。浊流的冲刷作用导致古红河口与沉积区之间更加畅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后来的沉积物变粗、沉积速率增大、Si O2含量和磁性矿物输入量的增多。3.随着海平面的降低,河口距沉积区的距离被缩短,沉积物和磁性矿物粒度(χARM/χlf)都变粗,大量来自红河的、高赤铁矿含量的磁性矿物输入,近源搬运的最粗粒度端元EM4(~15-100μm)的含量增大,远源搬运的最细粒度端元EM1(~0-2μm)含量降低,沉积速率升高。4.EMM分离得到的EM2组分(~2-10μm)可能代表稳定河流输入粘土-粉砂。由于它主要受到东亚夏季风作用下的陆源风化和降雨控制,因此可作为东亚夏季风指标。5.主成分1(PC1,包含K2O、Al2O3、TFe2O3和Mg O)能稳定记录地表化学风化。6.当海平面低于-90m时,磁性矿物主要来源于红河的粗粒沉积物;而当海平面高于-90 m时,磁性矿物可能以细粒悬浮为主。因此,在高海平面时期(~32-36kyr BP和~0-15 kyr BP),高的磁化率(χlf)值对应加强的夏季风;而低海平面时期(15-32 kr BP)则截然相反。7.PC338岩芯的EM2、PC1和磁化率等指标能有效反映过去~36 kyr东亚夏季风强度。这些指标对LGM、Heinrich事件、B?lling-Aller?d、新仙女木事件等全球性的事件或阶段都有很好的记录,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可能包含全新世8.2 ka和10.3 ka冷事件的印记。8.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变化趋势与北半球30°日照辐射量变化趋势一致,表明夏季风主要受到北半球夏季日照辐射的驱动。全新世适宜期(HO)出现在早全新世,说明日照辐射在早全新世对热带辐合带(ITCZ)有极强的驱动作用。另外,冷的气候事件具有全球一致性,可能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减弱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气候与环境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通过总结四川不同地区在中—晚全新世时期的气候演变情况,将其与叁星堆文明的发展衰落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四川地区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与全球变化具有一致性:中全新世气候稳定且温度较为温暖,晚全新世的气温较为波动,总体温度较中全新世低; 3.0 KaBP以来,四川地区季风减弱,乔木孢粉大量减少,冷杉属孢粉减少明显,气温下降,冷暖交替频繁,气候变干,环境恶化,这一系列气候事件有可能导致叁星堆文明的衰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候与环境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黄芬,杨慧.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取得重要成果[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

[2].郭凤双,王长宝.四川中——晚全新世古气候环境演变对叁星堆文明兴衰的影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3].刘晶晶,张生,李文宝,史小红,徐琼.近2400a以来达里诺尔湖区域环境演变及其气候响应[J].干旱区研究.2019

[4].代海燕,李丹,娜日苏,陈素华,都瓦拉.内蒙古干湿环境演变与地区生态建设优势气候背景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9

[5].谢宇龙,吴福莉,方小敏.云南新生代孢粉组合与气候环境演变[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6].王之晟.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区更新统沉积特征及气候环境演变[J].地质与资源.2019

[7].王世金.《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科学评估报告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J].冰川冻土.2019

[8].王天雨.第四次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评估报告开始编写[N].中国气象报.2019

[9].牛杏,杨香华,严德天,庄新国,王波.澳大利亚NorthCarnarvon盆地中生代气候环境演变与优质烃源岩发育机制[J].石油学报.2018

[10].李明坤.南海西北部36kyrBP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变与驱动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8

标签:;  ;  ;  ;  ;  ;  ;  ;  ;  ;  

气候与环境演变论文-黄芬,杨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