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风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风病,缺血性,急性期,下法,耳针,补气,研究进展。
中风病论文文献综述
付东婷,杨明,南红梅[1](2019)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的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以进一步优化和推广急性期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诊疗方案治疗,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内科基础治疗、针灸、推拿、康复训练及护理等),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通过NIHSS量表、BI评分(≥85分)和m RS量表(0~2级)对治疗第4周及随访第3个月进行疗效判定。结果第4周NIHSS评分与基线差值两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 <0.01);随访第3个月BI评分≥85分及m RS量表0~2级的患者比例两组有显着差异(P <0.05)。结论实施中医综合诊疗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着提高临床疗效,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吉林中医药》期刊2019年12期)
王家艳,许玉皎[2](2019)在《中药熏洗在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缺血性中风病救治技术不断进步,患者在急性期存活率提高,但高致残率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恢复期是康复治疗的关键时期,中药熏洗是中医综合康复重要手段,对近年中药熏洗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笔者认为中药熏洗在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能发挥一定作用,但临床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9年12期)
赵秀珍,刘林锡,马春玲,阮永队[3](2019)在《马春玲名中医论治中风病的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及分享马春玲名中医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经验。马春玲认为阴阳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形成浊阴窃居阳位之势是中风病的病机,临床运用独特的纯中医药方法治疗此病,积累了丰富的病案数,尤其对于中风病之重症型,疗效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王娜琳,左艳丽,冯佳婷,马玉玮,贾孟辉[4](2019)在《耳针治疗中风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风病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证的病症[1],系西医之脑卒中。脑卒中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疾病[2],是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我国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马天翼[5](2019)在《探究和分析中医对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治疗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对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应用中医治疗手段对病情的干预效果。方法取本院2018~2019年收治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为分析对象,共有120例,根据对患者治疗方案将其每组60例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对应常规急性期脑梗死西医对症治疗、联合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改善评价以归纳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对急性中风病患者的临床价值。结果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NIHSS(神经功能缺损情况)、Barthel指标进行评估,提示均有改善而联合组患者数据具备显着优越性(P<0.05);评估疗程后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可考虑在常规对症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味,能够更全面有效的改善相关指标变化,缓解症状对正常生活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9期)
孙永康,王新志[6](2019)在《王新志教授中风病补气理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王新志教授认为气虚不仅是中风病发生的重要基础,并且受情志、病程等因素影响气虚更甚,影响病情进展及患者预后,故提倡不论有无明显气虚之象,对中风病的治疗补气均应贯穿始终。即见气虚者补气峻剂速补;无气虚者,补气兼以防邪、防变,再察他虚而治之;火热重者或因补气药物辛温之性导致热象明显者,兼以清热,轻者直须补气。(本文来源于《吉林中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王雷,潘德祥,王非[7](2019)在《万远铁从痰、瘀、虚叁因论治中风病理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内经》首论中风病伊始,至今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研究已日渐成熟。纵观古今中风病之历史源流,其病理因素无外乎风、火、痰、瘀、虚五大方面。笔者通过归纳总结,重点探讨痰、瘀、虚叁个方面在中风病发病中的病因病机,以提供中风病临床治法治则、选方用药之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2期)
江澜,王雅惠,耿花蕾,陈沛,陆梦馨[8](2019)在《论中风病“下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腑泻下法作为中风病治疗的最常见方法之一,已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追溯中风病"下法"的历史源流,对于明确"下法"运用的理论依据十分必要。同时,通过现代医家对于中风病"下法"的临床试验观察的整理,挖掘"下法"治疗中风病的优势,并结合最新研究靶点肠道菌群-脑-肠轴的研究进展,综述其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王开成,才迎春,张莹[9](2019)在《崔金海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型学术经验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崔金海主任中医师是河北省首届名中医,唐山市名老中医,2018年7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60年,学术经验丰富,尤其擅长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9年10期)
王桂倩,谢雁鸣,易丹辉,张寅,高阳[10](2019)在《基于体质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模型建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基于体质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模型。方法:采用注册登记研究,共纳入1384例首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一般信息及发病时的症状和体征等多维度信息,采用Grouplasso Logistic模型辨识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的核心危险因素,运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构建基于体质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模型。结果:痰湿质患者复发风险是2.133倍,95%CI[1.049,4.340];血瘀质患者复发风险是2.585倍,95%CI[1.288,5.188]。基于体质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模型AUC值为0.766,西医危险因素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模型的AUC值0.718。结论:基于体质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模型其预测效能更佳,根据数据来源,该模型可能更适用于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和发病时就诊于叁级医院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的风险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中风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缺血性中风病救治技术不断进步,患者在急性期存活率提高,但高致残率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恢复期是康复治疗的关键时期,中药熏洗是中医综合康复重要手段,对近年中药熏洗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笔者认为中药熏洗在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能发挥一定作用,但临床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风病论文参考文献
[1].付东婷,杨明,南红梅.中风病急性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的疗效评价[J].吉林中医药.2019
[2].王家艳,许玉皎.中药熏洗在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9
[3].赵秀珍,刘林锡,马春玲,阮永队.马春玲名中医论治中风病的经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
[4].王娜琳,左艳丽,冯佳婷,马玉玮,贾孟辉.耳针治疗中风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9
[5].马天翼.探究和分析中医对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治疗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孙永康,王新志.王新志教授中风病补气理论探究[J].吉林中医药.2019
[7].王雷,潘德祥,王非.万远铁从痰、瘀、虚叁因论治中风病理论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8].江澜,王雅惠,耿花蕾,陈沛,陆梦馨.论中风病“下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9].王开成,才迎春,张莹.崔金海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型学术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9
[10].王桂倩,谢雁鸣,易丹辉,张寅,高阳.基于体质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模型建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