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活艺术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周作人,生活艺术论,宗教性,主体信仰
生活艺术论论文文献综述
冯学勤[1](2008)在《论周作人生活艺术论思想的宗教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周作人"生活艺术论"思想中的宗教性,实际上是将审美主义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主体信仰,虽源于其个人生平遭际和思想裂变,却同时反射出现代国人的信仰尴尬。(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08年13期)
李正仁[2](2006)在《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刍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林语堂是中国文学史乃至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作家和学者。但是不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林语堂都是一位争议极大的人物。徐吁在《追思语堂先生》一文中写道:“他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但他在文学史上也许是最不容易写的一章。”林语堂的一生确实充满着复杂和矛盾,他本人也以“一团矛盾”自诩。1934年林语堂在《四十自叙》诗中劈头写道“一生矛盾说不尽,心灵解剖迹糊涂。”四十年之后,这位“东方智者”已入耄耋之年,又在《八十自叙》第一章以“一团矛盾”为题,用闲谈的笔调说出了开卷之言:“……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为乐。”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于中西文化的了解与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中的重要问题。他的美学重在对于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神髓。“生活艺术论”思想是林语堂人生哲学观的体现。作为一名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林语堂面临着中西文化选择的强大压力,生存的困境促使他通过独特的生活方式进行诗意的反抗。他提出的“新文化”观就是要赋予中西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人文内蕴和现代意义。他也正是借文化这一平台来揭露纷繁的人生真相,并作为其个人在复杂的现代性境遇中的美学立场和生存态度。本文以前人研究成果为起点,将林语堂的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置于当时的中西美学思想的长河之中,加以洗涤,探究其美学思想尤其是艺术生活论思想的相关问题,以此以求解其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的成因、内容及内涵,并力图探究其当下意义,对林语堂的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作尽可能的还原,力求深入、全面、系统的探究。一是探究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的形成。将林语堂这一研究对象置于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多维视野中多方面考察其美学思想产生的原因,个人境遇原因、个人生命体验感悟、传统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的交融双向作用、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等。二是分析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的内涵。将林语堂的美学思想置于同时代国内外知识分子的思想体系场中进行纵横切割比较,归纳其特点、分析其内涵。并力求解答林语堂“一捆矛盾”的思想层次原因。叁是阐发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的当下意义。主要是对于文艺美学思想界、文学界、文化界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启示、参照意义。如上所述,试在详细分析,用心思考的基础上,努力突破课题设定的研究目标,从而达到对关于本课题及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6-12-08)
赖勤芳[3](2005)在《审美人生的文化皈依——论林语堂“生活艺术论”思想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艺术论”思想是林语堂人生哲学观的体现。作为一名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林语堂面临着中西文化选择的强大压力,生存的困境促使他通过独特的生活方式进行诗意的反抗。他提出的“新文化”观就是要赋予中西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人文内蕴和现代意义。他也正是借文化这一平台来揭橥纷繁的人生真相,并作为其个人在复杂的现代性境遇中的美学立场和生存态度。(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05年06期)
冯学勤[4](2004)在《周作人“生活艺术论”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周作人置于二十世纪中国本土现代化的问题情境中,主要从人学、价值论、本体论的角度对他的“生活艺术论”思想进行研究。在本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周作人将谐和人性理想作为对于“人的现代化”这一命题的解答,必然面对文化取舍和人生选择的双重问题。周氏“生活艺术论”思想,正是其人生选择和文化选择的结果,体现了主体实践的强烈意义。 本文主要分叁部分:“生活艺术论”的形成基点、内涵及当代意义。“生活艺术论”是周作人人性论、人生观和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它是借“人的问题”而引发的对“人的正当生活”的思考、对人性谐和理想的追寻。而这种追寻,必然是一个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话过程。具体说来,人性谐和的理想,人性自身的定位,是向着不同主体之间行进才能实现的。而“生活艺术论”作为一种审美人生实践,包括了审美的人与自我、与自然、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解答。而这一解答同时也包含了周氏克服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异质性、追寻共通的人性理想的所做的艰苦努力。而这一努力至今仍在继续中。 “生活艺术论”展示了周作人在中国现代这一特殊时代语境中产生的人生困境和情感矛盾。周氏的可贵之处是将人的主体意义的找寻落实在人的生活层面,向审美的生活寻求情感的慰藉和意义的支撑,并以此作为其摆脱异质文化纠缠的途径。作为本土第一代现代知识分子,周氏既秉持了本土“审美功利主义”传统,又生发了美学的现代精神,尝试了在跨时空领域中将人性作为共同话题的对话可能性。因此,在当代语境中对其思想的研究和评价,同时也是对这一话题的延续。(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04-04-01)
赖勤芳[5](2003)在《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林语堂置于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学的情境中,主要从知识社会学、价值论、本体论的角度对他的“生活艺术论”进行深入研究。在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现实中,林语堂面临着文化选择的强大压力,陷入了生存的困境。“生活艺术论”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体系,是林语堂对生存困境进行诗意反抗的表达方式。 本文主要分叁部分:“生活艺术论”的形成之基点、内涵及当代意义。“生活艺术论”是林语堂文化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它是通过“文化”这一平台,揭示纷繁人生真相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包含着叁个层次,即分别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叁层关系上形成自己的美学内涵。具体地说,就是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幽默与近情的人生态度、“真”我人格的自觉追求,最终实现人生与艺术合二为一的境界。“生活艺术论”就是一种注重人生体验的生活态度,其核心在于以审美的眼光对待人生。本文重点阐述林语堂艺术化人生的实现方式,即一方面通过对中、西文化的解读,特别是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回归”来开辟自己的“言说”空间,另一方面则又通过对文化的超越,实现审美生存的可能。 “生活艺术论”展示了林语堂在特殊的现实语境中所具有的情感状态和人文精神。林语堂的可贵之处是能脱离西方现代美学感性与理性的分野,寻找到在文化混融状态中的生存感觉,寻找到一种主体性,寻找到美学的情感支撑。作为一名现代知识分子,林语堂既秉承了中国“审美功利主义”传统,又保持了开放的姿态,吸纳了美学的现代精神,实现了审美跨文化的可能。因此,在今天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对林语堂及其美学思想进行研究、评价,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生活艺术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林语堂是中国文学史乃至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作家和学者。但是不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林语堂都是一位争议极大的人物。徐吁在《追思语堂先生》一文中写道:“他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但他在文学史上也许是最不容易写的一章。”林语堂的一生确实充满着复杂和矛盾,他本人也以“一团矛盾”自诩。1934年林语堂在《四十自叙》诗中劈头写道“一生矛盾说不尽,心灵解剖迹糊涂。”四十年之后,这位“东方智者”已入耄耋之年,又在《八十自叙》第一章以“一团矛盾”为题,用闲谈的笔调说出了开卷之言:“……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为乐。”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于中西文化的了解与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中的重要问题。他的美学重在对于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神髓。“生活艺术论”思想是林语堂人生哲学观的体现。作为一名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林语堂面临着中西文化选择的强大压力,生存的困境促使他通过独特的生活方式进行诗意的反抗。他提出的“新文化”观就是要赋予中西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人文内蕴和现代意义。他也正是借文化这一平台来揭露纷繁的人生真相,并作为其个人在复杂的现代性境遇中的美学立场和生存态度。本文以前人研究成果为起点,将林语堂的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置于当时的中西美学思想的长河之中,加以洗涤,探究其美学思想尤其是艺术生活论思想的相关问题,以此以求解其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的成因、内容及内涵,并力图探究其当下意义,对林语堂的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作尽可能的还原,力求深入、全面、系统的探究。一是探究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的形成。将林语堂这一研究对象置于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多维视野中多方面考察其美学思想产生的原因,个人境遇原因、个人生命体验感悟、传统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的交融双向作用、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等。二是分析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的内涵。将林语堂的美学思想置于同时代国内外知识分子的思想体系场中进行纵横切割比较,归纳其特点、分析其内涵。并力求解答林语堂“一捆矛盾”的思想层次原因。叁是阐发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的当下意义。主要是对于文艺美学思想界、文学界、文化界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启示、参照意义。如上所述,试在详细分析,用心思考的基础上,努力突破课题设定的研究目标,从而达到对关于本课题及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活艺术论论文参考文献
[1].冯学勤.论周作人生活艺术论思想的宗教性[J].语文学刊.2008
[2].李正仁.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刍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6
[3].赖勤芳.审美人生的文化皈依——论林语堂“生活艺术论”思想的形成[J].天府新论.2005
[4].冯学勤.周作人“生活艺术论”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
[5].赖勤芳.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